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5698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之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当0<

Ey<

l时,称为低收入弹性;

当Ey>

1时,称为高收入弹性;

当Ey<

0时,称为负收入弹性。

收入弹性值为正的商品被称为“正常物品”,收入弹性值为负的物品被称为“劣等品”。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包括:

商品可替代的程度;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

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相应于价格变动,消费者调整需求量时间的长短。

9、需求的交叉弹性(2009选择):

它反映了相应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0、供给的价格弹性:

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其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它可以用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来衡量。

11、支持价格:

是指政府规定的,位于市场均衡价格之上的商品价格。

由于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导致供给大于需求。

为此,政府需要增加库存和扩大外需。

12、限制价格:

是指政府规定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政策。

后果是供给小于需求。

为了使得该政策有效,政府往往需要配额、票证等辅助措施。

限制价格往往会造成黑市交易。

第二章、效用论

1、效用:

是指人们对商品或劳务满足其欲望能力的评价,即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这种商品或劳务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指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量所增加的效用满足量。

对一个特定的消费者而言,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该消费者已经消费的该商品数量有关。

根据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边际效用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即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2004):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

换一句话说,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选择商品组合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状态。

其公式为:

maxu(x1,x2)和s.t.p1x1+p2x2=m 

 

图形表示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4、预算约束线:

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

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x1+p2x2=m。

预算约束线限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围。

5、无差异曲线:

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的商品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

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商品的不同组合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通常具有下列性质(l)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

(2)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效用等级,并且离原点越远,所代表的效用等级就越高;

(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6、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资本的边际替代率2002):

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

以RCS代表。

呈递减趋势。

7、替代效应:

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由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从而两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8、收入效应:

在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动所导致的两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变动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论

1、边际产量: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如果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PL=ΔTP/ΔL=Δy/ΔL。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递减的。

2、等产量曲线:

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相同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

用生产函数表示,表示为y(产量)=f(L,K)。

特征:

①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且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

②任意两条不相交;

③向右下方倾斜;

④凸向原点(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不断地把等量的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是递减的,即边际产量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数值之后是递减的。

4、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能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如果单一要素投入服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那么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而同时劳动替代资本使得资本数量减少,从而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增。

这就是说,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就在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

5、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

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

该最优组合表明:

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

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

6、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用来说明厂商产量变动,也就是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小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

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

7、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

规模收益分析涉及厂商投入结构不发生变动的条件下生产规模的变动与相应产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

①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

②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

③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

8、等成本方程:

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厂商花费同样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投入要素的组合。

用rL和rK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C表示成本,等成本方程为:

C=rLL+rKK 

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和所花费的成本总量变动都会使得等成本方程旋转或者移动,这类似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9、平均成本:

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

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

平均固定成本等于固定总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等于可变总成本除以产量。

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平均固定成本必然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当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时,平均可变成本也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但其变动的趋势要根据不同厂商生产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说来,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变动成本一开始可能下降,但产量增加到某一限度后,平均变动成本将会逐渐上升。

这一变动趋势正好同连续投入可变要素引起的平均收益的变动趋势相反。

当按单位要素计算的平均收益一开始随可变要素的增加而递增时,按单位产品计算的平均可变成本就呈下降趋势;

当平均收益达最高点转而递减时,平均可变成本就呈上升趋势

10、边际成本:

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量。

用公式表示为MC=ΔTC/Δy=ΔVC/Δy。

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呈现U形。

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状。

1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成本。

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

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

从图形关系看,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这是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

第四章、市场理论

1、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总收益是指厂商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出所获得的全部收入,表示为:

TR=p(y)y。

平均收益指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获得的收入,AR=TR/y=p(y)。

边际收益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加量。

MR=ΔTR/Δy。

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是厂商决策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选择使利润达到最大化的产量,满足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这个条件,即MR=MC。

3.完全竞争市场:

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特征:

第一,市场上,厂商生产同质的产品;

第二,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因而消费者和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第三市场上的消费者和厂商拥有完全信息;

第四,厂商可以无成本地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4.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上升或收益减少的现象。

随着厂商数目增加,整个行业中的产量也会增加,如果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为该行业存在外在经济;

如果厂商数量增加从而整个行业的产量增加使得单个厂商的成本增加,则称该行业存在外在不经济。

5.价格歧视:

在垄断的情况下,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价格的情况。

依照于垄断厂商采用垄断歧视价格程度,价格歧视被划分为三级。

第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购买量索要不同的价格,以至于每单位索要的价格恰好等于此时的需求价格。

这种类型的价格歧视又被称为完全的价格歧视。

第二级价格歧视是对完全价格歧视的一种近似,它指垄断厂商按不同购买量分组,并对不同的组别索要不同的价格。

在这种价格歧视方式中,垄断厂商依照购买量由大到小的分组索要由低到高的价格。

第三极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依照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索要不同的价格。

6.垄断竞争市场:

现实中较普遍存在的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行业中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

第二,厂商提供有差异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

第三,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

7.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市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市场上存在少数厂商,单个厂商的产销量占整个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从而对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影响力;

第二,少数寡头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

第三,寡头市场上的价格相对稳定,竞争可以是非价格形式;

第四,市场上存在进入障碍。

8.古诺模型:

经典的寡头分析是古诺双寡头模型。

古诺模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情形中得到说明。

假定两个面临同一市场的竞争厂商,它们生产无差异的产品,成本为0。

起初,A厂商选择市场总量的1/2,以便利润最大化。

随后,B厂商将余下的1/2作为其面临的市场需求,并与A一样选择其中的1/2即1/4的产量。

结果,A厂商的利润因B厂商的加入而未能达到最大,于是它变动产量,将B厂商生产1/4余下的3/4作为决策的依据,选择其中的1/2即3/8。

同样,B厂商将会选择5/16。

如此最终,两个cs各选择1/3的产量,而且它们没有进一步变动产量的动力,从而市场处于均衡。

古诺模型的缺陷是假定厂商以竞争对手不改变产量为条件。

9.纳什均衡:

指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

具体地说,在对策G中,对一个策略组合(S1*,…,Sn*)而言,如果对每一个局中人i,在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的条件下,Si*是第i个局中人的最优策略,即对于任意一个可行的策略Si’,都有ui(S1*,…,Si-1*,Si*,Si+1*,…,Sn*)≥ui(S1*,…,Si-1*,Si’,Si+1*,…,Sn*),则称(S1*,…,Sn*)是对策G的一个纳什均衡。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

1、引致需求(2007):

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

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

2、边际产品价值:

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产品价格乘以劳动的边际产量,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记为VMPL),用公式表示为:

MRPL=VMPL=p×

MPL。

3、边际收益产品:

经济学中定义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边际收益产品,记成MRP。

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产品价格乘以劳动的边际产量,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记为VMPL),用公式表示为:

4、边际要素成本:

经济学中定义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边际要素成本,记成MFC,是指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所以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

在要素的买方垄断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价格。

这是因为这时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

因而,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影响到要素的价格。

5、平均要素成本:

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它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在生产要素买方市场上,它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

这时,其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6、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根据劳动者的最优化行为,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工资率,劳动者在效用最大化点上确定最优劳动供给量,从而得到劳动的供给曲线。

在工资水平较低时,工资率上升对劳动说出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减少闲暇消费;

而当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减少劳动时间。

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第六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单个经济单位或市场的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所得到的有关理论属于局部均衡论的范畴。

相对应的,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就是一般均衡分析,相应的理论就是一般均衡理论。

2.瓦尔拉斯定律:

①对于任意价格,整个经济社会中所有成员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定等于出售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

②这一恒等式对一般均衡的意义在于,它表明无论经济是否处于一般均衡,总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可以由其他商品的价格表示出来,即当所有其他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另一个市场一定处于均衡。

因而,一般均衡分析不可能得到所有市场的价格。

但是,如果规定一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那该商品的价格就是1,从而一般均衡才可能有确定的解。

③由此可见,该定律成立,意味着一般均衡分析只能得到相对价格。

3.帕累托最优状态:

是指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此时的状态被称为帕雷托最优状态。

当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称此时的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

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运行结果就是缺乏效率的。

4.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在纯交换经济中,消费者通过交换获得最大满足。

当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福利条件下使得另外一个人获得更大的福利,因此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CSA1,2=RCSB1,2在表示纯交换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时,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

5.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生产中,生产要素可以被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

当任意两种生产要素被用于任意一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一种产品产量的条件下使得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因此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TS1L,K=RTS2L,K

在表示生产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种产品生产的等产量曲线相切时,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

6.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如果经济中某种资源既可以用于生产也可以用于消费,那么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任意两种产品对消费者而言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即RCS1,2=RPT1,2.此时,两种产量转换曲线与消费者消费这两种产品的无差异曲线相切。

7.产品转换率:

两种生产要素可以利用生产一种产品,同时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

产品的转换率就是社会放弃一个单位的商品1可以换来商品2的数量,即:

RPT=∣ΔX2/ΔX1∣

第七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失灵(1999年):

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市场失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

广义的市场失灵则还包括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

通常,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在狭义意义上使用市场失灵的概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通常具备非排他性或(和)非竞争性。

在理论分析中,经济学家关注商品的非排他性,并把那些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

3.免费乘车者问题:

指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

产生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

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

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形象地称为搭便车。

4.外在性(2000年):

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5.科斯定理:

①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初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②由此引申出第二定理:

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

③科斯定理现已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

6.逆向选择:

次品市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在“旧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市场上并不必然出现高质高价现象。

所以在次品市场上出现的劣等品驱逐优等品的现象就称为“逆向选择”。

7.道德风险:

源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

是指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

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后,降低对所投保标的的预防措施,从而使损失发生的概率上升,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的同时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

(指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失效的现象。

在特定条件下确立的交易,由于事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使得另外一方蒙受损失。

道德风险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八章、国民收入核算

1.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其中包括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去外国居民来自本国的收入)。

GN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按一定时期测算,通常是一年;

GDP只包含最终产品;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因而只涉及市场活动。

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

个人收入(PI)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

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4.失业率: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是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5.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

前者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后者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

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作为GD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

第九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消费函数:

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加的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

C=C(Y)。

2、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因而它取决于收入。

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

S=S(Y)。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3、边际消费倾向MPC:

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MPC=ΔC/ΔY。

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

4、边际储蓄倾向MPS:

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MPS=ΔS/ΔY。

根据定义,边际储蓄倾向也大于零而小于1,并且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5、投资乘数(2009):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1/(1-β)倍。

如果投资增加ΔI,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ΔY=ΔI/(1-β)。

这一结论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

式中:

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6、税收乘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定量税收增加1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β/(1-β)倍。

如果税收增加ΔT,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ΔY=-βΔT/(1-β)。

这一结论被称为税收乘数定理。

7、平衡预算乘数:

指在保持政府财政预算平衡的条件下,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相对于支出变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