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中的民族Word下载.docx
《云朵中的民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朵中的民族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抱着这个目的,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机会。
同时,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只有在各民族百花齐放的情况下,中华文明才会永葆青春!
故而,希望全国族人民都能支持抢救羌族文化的工作!
这是一份关于羌族文化的调查报告,更是一份关于羌族文化的宣单,所以对民族文化的解释和介绍所占篇幅可能会超出调查报告应有的比例,但其实那些内容也可以算作自己多年来的“调查报告”。
在这里要感谢汉族同胞孙怡龙对此次调查报告的大力支持。
在整个调查报告的整理编辑过程中,孙怡龙同学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最后,不得不再次声明:
本调查报告的每一段文字都源于作者原创,若有学术争议,可与本人联系;
若有学术错误,请及时指正。
之所以没有引用任何文献,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权威资料太少,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达到独立自主的操作此类作品的能力。
2009年10月于华侨大学
调查内容摘要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地震前后四川羌族文化状况的调查,对羌族文化的保护提供宝贵资料和建议,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羌族和羌族文化,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一定贡献。
二.调查方式:
以亲自实践为主(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自我体会和总结为主),适当借助相关文献和咨询相关专家,通过对样本和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调查对象:
为了方便调查又要保证调查的准确性,本次调查以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主要对象,适当参考周边主要羌族聚居地(点面结合)。
四.主要工具和设备:
相机专门用于记录被采访者言语的本子移动电话指南针(山区交通不便,地势险要,加之震后的不确定因素,指南针用于预防迷路或突发情况)
(注:
由于经费有限,有些必要设备无力购置)
五.调查时间:
2009年7月(由于本人多年来积累有一定资源,此调查时间仅为集中调查时间,并非全部调查时间)
六.调查简单过程:
1.整理已有资料,制定计划。
2.按计划对调查的人与地方进行一次调查,记录调查。
3.查阅相关资料,请教相关专家对自己的疑问进行解答。
4.整理和分析自己的数据及资源,形成结论。
5.制作调查报告成品。
七.日程安排
时间
2009.7.1——2009.7.5
2009.7.6——2009.7.28
2009.7.29——2009.7.31
2009.8.1——2009.10.8
内容
前期准备
实地调查
数据与资料整理
结论分析与求证,形成调查报告
调查详细内容和结论
一.背景资料
1.羌族简介
羌族,中国原始民族之一,其历史在5000年以上,是“五胡”之一。
今天的羌族,实际上只是古羌族的一支(也是唯一还保留羌族族名,文化上最接近古羌族的一支)。
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茂县,文县,以及位于四川绵阳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羌族作为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
有着灿烂的文明,她是藏族等现代少数民族的祖先,“西羌”曾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特殊而重要的痕迹,也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者夏禹生于西羌(《史记》有载‘禹生西羌’,今学者一般认为禹生于今北川羌族自治县),藏族的祖先吐蕃族是西羌的一支,西夏的建立者也为羌族的一支……随着民族的融合,羌族文明也融入了中华文明。
现代羌族主要生活在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过渡的深山峡谷中,由于生活地区多为高海拔山区,所以羌族被美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族自称为“尔玛人”(意为“本地人”)。
像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羌族人能歌善舞,有着自己的民族崇拜和民族宗教。
由于是一个古老民族,羌族虽有自己的语言和口头文学,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羌族的住所为
碉堡,一种集建筑学、美学、战争学、光学为一体的人类智慧结晶!
羌笛锅庄羌绣白石羌红等是羌族文化的特有产物(后面会详介部分事物)
2.羌族文化简介
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只奇葩。
经过几千年的积淀,羌族文化灿若星河,受篇幅和本人研究水平的限制,以下仅为羌族文化的部分精华。
羌族语言和口头文学(含羌族歌曲):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
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
羌族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
羌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兼有,还有独具特殊的史诗和民歌,等等,从而成为羌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羌族歌曲受民族心里素质和地域环境影响,歌声嘹亮,歌词意境开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情歌和祝酒歌尤为动听!
羌族舞蹈:
像大多数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一样,羌族的歌舞也极具特色。
羌族舞蹈多为集体舞,以“锅庄”最为出名(一种以篝火为中心,人们围成一个圆边唱边跳,并以烤全羊和砸酒助兴的娱乐方式)
羌族建筑:
羌族的建筑世界文明——碉堡。
碉堡是适应山区地理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建筑风格,以石头为主题,一般为三层以上,一层为牲畜住所,二层为人居,三层储备粮食和作战。
碉堡集建筑学美学光学军事学为一体的人类智慧结晶!
其它羌族文化事物:
羌族服装一般羌绣最为出名,羌族图腾为羊,
对白色的石头具有神圣的崇拜,羌笛是羌族独有的乐器……(相关事物在附件均有图文参考)
3.羌族和羌族文化现状简介
随着中原文化对西羌的影响逐渐深入,加之封建社会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同化政策,羌族文化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消逝的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羌族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羌族人口有所增加。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建立,让羌族有了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物的机会;
2002年,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成立,标志着羌族经济文化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一大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得到了保护,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了民族文化保护领域,全国人民对羌族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羌山儿女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正在这欣欣向荣的时候,“5.12”无情的毁灭了这一切:
羌族物质财富遭受了空前打击,许多民族建筑一为平地。
作为文明的活载体——羌族人,在灾难中死伤惨重。
羌文化的北川遭受了灭城的打击,这直接导致研究羌文化的专家死亡惨重,羌族宝贵文献被埋废墟……
震后,中央及时成立了羌文化抢救小组,著名学者冯骥才亲临灾区参与抢救工作,羌族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但是,羌语羌歌羌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因此,如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保护羌族文化已成为摆在羌族聚居地区政府和专家面前的一大难题。
希望此份调查报告能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4.调查项目和样本简介
由于时间人力财力有限本次调查的项目和地域未覆盖整个羌族文化圈和文化体系,但都极具代表性,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较高。
调查项目主要为:
羌语普及率民族服装和针线羌族歌舞现状羌族民居和古碉堡羌笛的传承民族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民族的融合情况(民族的认同感)教育(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灾后重建中对民族文化影响
调查范围:
北川羌族自治县全境,重点以位于北川最南端的擂鼓镇(“5.12”大地震之前),位于北川羌族文化核心区的青片乡,以及刚刚划入北川县行政范围的安昌镇为中心展开调查。
此外调查还将以和汶川和茂县作为远程调查对象。
北川羌族自治县简介: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山区,辖5个镇,22个乡,1个民族乡,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
全县人口16万,其中羌族约占一半,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是羌族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擂鼓镇:
在“5.12”之前是北川的最南端,是“5.12”之前北川唯一的具有较大平地的乡镇,是北川的工商业中心,汉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羌族文化遗失最严重的地区。
青片乡:
北川县羌族文化保存最完好,羌族人口比例最高,民族文化产业运作最成熟的地区。
茂县和汶川:
隶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具备羌族文化的典型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分丰富,在“5.12”中遭到巨大损失。
二.调查样本展示
1.关于羌族语言
调查方式和目的:
分别在擂鼓镇和青片乡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容量为500,得出各自数据和对比数据,并作出个人分析。
调查结果:
人数(百分比)
完全不会民族语言
会少量日常用语
会基本日常用语
基本掌握民族语言
以民族语言作为交际语言
擂鼓镇
99%
1%
青片乡
60%
35%
3%
平均水平
80%
18%
1.5%
0.5%
备注:
1.擂鼓镇是以外除县城汉族人口最多的镇
2.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和以本民族语言为交际语言的全部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少量专家学者,以及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部门
结论:
a.羌族语言已经基本退出羌族聚居地区日常生活。
b.汉族人口比例大的地区,民族语言基本消失。
c.年轻一代羌族基本不会羌族语言。
d.政府的重视和经济利益(文化产业)的推动使羌族语言暂时避免了消失的危机。
2关于羌族歌舞
2.1羌族歌舞社会影响力
调查方式:
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容量为1000,数据具有普遍性,能够反映客观实际。
样本中不含教育部门文化产业链条部门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等特殊群体,此类部门将在下一小节特别分析。
选项
对羌族歌舞比较精通
会基本的羌族歌舞
会简单的羌族歌舞
对羌舞熟悉,但自己不会表演
完全不懂
人数比例
20%
30%
10%
备注:
1.对羌族歌舞非常精通指会表演各种场合的歌舞,且非常热爱羌族歌舞。
2.会基本的羌族歌舞指会羌族歌舞的基本要领,在各种场合有歌舞表演的经历。
3.会简单的羌族指能够掌握比较重要的羌族歌舞节目。
a.相对于语言,歌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更加普遍。
b.能歌善舞者的比例偏低。
2.2羌族歌舞在旅游业学校行政部门的的情况。
调查对象和方式:
对各单位进行抽样采访,采访对象分别为北川羌族自治县吉娜羌寨旅游有限公司北川中学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人民政府。
调查结果:
会羌族歌舞的人数站单位成员比例(%)
举行羌族歌舞表演的周期
(天)
是否定期对成员进行羌族歌舞培训
对成员的羌族歌舞水平有无要求
其它
旅游公司
1
是
有
——
北川中学
90%
每天课间操为羌族歌舞,音乐课有专门的羌族歌曲
政府
7
1.旅游业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最大化的发掘民族元素
2.北川中学不会羌族歌舞的主要为来自外地的汉族教师
a.羌族歌舞在企事业单位学校政府的普及较好
b.行政命令和经济利益是羌族歌舞的生存动力
c.学校对羌族歌舞的普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关于羌族歌舞的其它调查和结论
1.通过对歌舞的分析,得出歌舞缺乏创新,品种相对单一的结论。
2.歌舞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明显
3.歌舞的创作不再来自民间,而是依靠当地政府和艺术家进行创作,作品不再具备来源于生活的特征。
4.许多人对歌舞的内涵缺乏深入的认识。
3.关于羌族民族节日.宗教信仰.口头文学
3.1民族节日
通过设置问卷的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展开调查,样本容量为1000。
对问卷的设置主要针对汉族新年节日春节和羌族新年羌历年进行设问。
只过羌族节日
只过汉族节日
侧重羌族节日
侧重汉族节日
地位均等
人数
21
23
301
302
353
比例
2.1%
2.3%
30.1%
30.2%
35.3%
主要结论:
羌族主要节日认同感较高,汉族节日同样深入日常生活,暨羌汉节日得到有机重组。
3.2民族宗教.口头文学
调查方式和目的:
通过问卷的设置(样本容量为1000),对羌族的宗教信仰本民族的传说口头文学图腾器物崇拜的现状作一些全面调查,从而得出有关羌族民族心里素质的数据和结论。
问卷设置的几点说明及调查结果:
a.关于宗教信仰:
羌族本民族的宗教主要以自己的祖先为精神支柱,今天的羌族宗教没有形成一个教派体系,所以信教与非信教很难区分。
为了便于采样,问卷设置选项主要为“有明确的其它宗教信仰”“本民族的宗教活动为日常主要宗教活动内容”“佛教道教本民族宗教活动相结合”(调查时对选项进行口头讲解)
结果:
有明确的其它宗教信仰
本民族的宗教活动为日常主要宗教活动内容
佛教道教本民族宗教活动相结合
5%
65%
b.关于民族传说和口头文学:
以是否知道本民族比较出名的传说《羌戎大战》《大禹治水》《唐太宗赐姓》的细节问主要设问依据。
结果如下:
知道羌族主要的民间传说和风俗礼仪
知道部分羌族民间传说和风俗礼仪
知道少量或不知道
28%
50%
22%
c.图腾器物崇拜以是否以羊为图腾,是否崇拜白石为设问内容。
调查结果如下:
非常熟悉认同图腾与器物崇拜
熟悉认同图腾与与器物崇拜
认同图腾与器物崇拜
对本民族图腾与器物没有崇拜感情
人数(%)
30%
47%
1%
a.羌族宗教民间口头文学图腾和器物崇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相对较好,但遗失现象依然存在。
b.羌族非物质文化与汉族相融合现象较为普遍。
4.关于民族服装、手工艺
4.1民族服装
调查方式、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样本容量为1000)、
实地走访,以及结合本人多年感受进行结论归纳,从而对“民族服装的样式知晓率”、“民族服装的穿戴率”“民族服装在不同年龄阶层的受欢迎程度”等问题作出较准确的分析。
a.民族服装的样式及穿戴方式的知晓程度:
为了使数据更能反映问题,调查对年龄进行了分组(少年:
12----18岁青年:
19---29岁中年:
30---59岁老年:
60岁以上,后面的分段也以此数据为标准)。
民族服装样式的知晓程度通过以实物识别、图片识别、访谈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民族服装的穿戴方式以实地走访考察,再选4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和街道进行问卷调查。
以下为调查结果:
完全了解民族服装的样式及穿戴方式
基本了解民族服装的样式及穿戴方式
能够识别本民族服装,但不了解细节
不了解
少年(%)
32%
45%
青年(%)
25%
44%
中年(%)
8%
67%
老年(%)
平均(%)
24%
39%
2%
少年由于在学校有专门的课程,所以对民族服装了解较多
b.民族服装的穿戴情况:
调查主要以穿戴民族服装的时间、场合、完整度为中心进行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
穿戴时间
穿戴完整度
不穿
随时都穿
与现代服装交替穿
只在节日、活动穿
完整
基本完整
不完整
少年
14%
70%
15%
31%
40%
青年
59%
9%
49%
12%
中年
64%
26%
老年
16%
79%
4%
总体
8%
46%
21%
34%
1.青年中随时都穿且穿戴完整的均为在旅游部门作服务的人员。
2.少年随时都穿且穿戴完整主要受学校的提倡和氛围影响
小结:
a.民族服装穿戴情况年龄阶层差异较大:
青少年和老年穿戴较多,中年人穿戴少。
b.学校再次推动了民族服装的穿戴
4.2关于手工艺
调查方式目的:
以实地考察为主,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访问,再结合问卷调查,对羌绣等民间手工艺的生存状况作出评估。
由于羌族手工艺资源丰富,调查时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羌族刺绣、羌笛制作为调查对象。
羌族刺绣
羌笛制作
熟练掌握
基本掌握
部分掌握
不会
17%
42%
29%
13%
1.能熟练掌握羌族刺绣的基本以刺绣为个人职业。
2.能熟练掌握羌笛制作的基本为老人或专家学者。
a.羌族刺绣生存情况比较乐观,但也存在失传的潜在危险
b.羌笛制作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C.旅游业对民间手工业的传承起到了推进作用。
d.政府的民间手工艺抢救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
5关于羌族民居风貌、建筑结构
调查方式与目的:
由于去年发生的“5.12”大地震对羌族的民居风貌与建筑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次调查数据采用地震前后对比的形式。
5.1羌族民居的普及率
为了数据能反映实际情况,本次调查有针对性的对汉族较多的擂鼓镇和典型的羌族聚居地青片乡进行了专门调查,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
地区
总体水平
震前
震后
92%
95%
38%
91%
“比例”指羌族民居占整个建筑群的比例。
1.地震前羌族民居的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2.灾后重建为羌族民居的进一步普及提供了机遇。
5.2地震对碉堡的破坏程度
调查目的与方式:
为了得出地震对羌族民居群的破坏的准确数据,对羌族民居的现状作出准确评估,特对最具羌族特色的建筑——碉堡,进行针对性调查。
调查采用实地考察的模式进行,考察地为碉堡建筑群较多的青片乡以及汶川县桃坪乡、茂县县城。
如下为调查结果
桃坪乡
茂县
破坏程度
68%
1.“破坏程度”指受损碉堡占当地所有碉堡比例。
2.总体水平仅指北川羌族自治县总体水平
羌族原有建筑受地震影响较大,损失无法挽回。
5.3灾后重建对民居的改造情况。
为了对灾后重建过程中民族建筑的保护工作作出评估,本次调查实地考察了灾后重建的几个标志性工程:
北川县城、北川中学、擂鼓镇街道、擂鼓八一中学、吉娜羌寨。
以下为调查结果
北川县城
擂鼓镇街道
擂鼓八一中学
吉娜羌族
整体风格
极具民族风格,规划合理并具有现代感
极具民族风格,并符合学校应有的建筑风格和实用性。
极具民族风格并符合小城镇应有的特点。
注重民族风格的体现且现代设施完善
具备典型的羌寨风貌。
备注
未建成,对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
尚未建成,调查过程中参考了城市规划图。
已经投入使用,对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已经投入使用,调查中对其进行了长期考察。
都具有典型的碉堡建筑风格,民族图案随处可见。
灾后重建的公共工程都注重对民族建筑特色的保留。
5.4群众对羌族的民居的态度
由于政府对灾后重建的建筑采用统一规划的方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因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