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管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5414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信贷管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银行信贷管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银行信贷管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银行信贷管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银行信贷管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信贷管理Word格式.docx

《银行信贷管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信贷管理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信贷管理Word格式.docx

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出;

其他资金运用。

3、信贷资金的特点

(1)信贷资金是一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

(2)是一种具有价格的资金;

(3)是一种有期限约定的资金;

(4)是一种具有特殊运动形式的资金,即“二重支付、二重归流”。

4、联系实际说明信贷资金的内外部环境对信贷资金运行的影响

内部条件包括:

(1)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水平和相应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

(2)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外部环境包括:

(1)社会生产和流通的运行状况;

(2)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3)法律制度环境的建立健全;

(4)金融市场的发展;

(5)中央银行或有关金融监管部门的信贷政策与信贷管理制度。

5、银行信贷管理的内容

(1)信贷关系的管理,包括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关系、与同业的关系、与金融市场的关系、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关系;

(2)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的管理。

6、信贷管理的职能和作用

(1)职能:

筹集和运用信贷资金;

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

(2)作用: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调节货币流通,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促进银行改善信贷业务经营活动,控制银行风险并增加收益。

7、简述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

(1)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特点是银行系统内部的信贷资金实行统存统贷管理;

银行对企业实行资金供给制

(2)从1981年开始,实行“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即“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

(3)从1984年开始实行“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即“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

(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从1994年开始实行“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

从1998年起推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挂念体制。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应如何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1、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2、加强信用立法,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制体系;

3、推进“社会信用网络工程”的建设,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网络体系;

4、加强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自律,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切实有效地防范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严格依法规范、稳健经营,真正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5、强化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将其作为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1、银行存款:

是指以信用方式集聚起来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间歇的闲置货币资金和货币收入。

2、企业存款:

是指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支付准备和积累基金形成的存款。

3、储蓄存款:

是指由城乡居民个人货币收入的节余款和生活待用款形成的存款。

4、储蓄存款实名制:

指个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办理储蓄存款时,应当出示本人法定身份证件,使用身份证上的姓名,银行按照规定进行核对,并登记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以确定储户对开立账户上的存款享有所有权的一项制度。

5、边际存款成本:

是指银行在吸收的存款达到一定规模后,在新增一个单位的存款所要增加的成本。

1、银行存款的作用

答:

(1)存款是银行职能实现的前提;

(2)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

(3)存款是银行贷款业务的基础;

(4)存款是银行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的渠道;

(5)存款是银行保持稳健经营的有效手段。

2、为什么要对银行存款的规模进行适度控制

合理控制存款规模,保持存款规模适度,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内在要求。

为此,银行应将存款规模控制在贷款有效需求和存款成本承受能力范围内。

(1)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存款规模的适度控制

(2)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分析存款规模的适度控制:

如果不计成本,不注重资金运用的效率,盲目扩大存款规模,会增加银行筹资成本,加剧银行的经营风险,影响到银行的稳健经营,并进而影响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行;

(3)从存款成本角度分析存款规模的适度控制:

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点来确定银行最适宜的存款量。

3、如何优化银行存款结构

(1)存款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

在银行的存款结构中,短期存款与长期存款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使银行的存款期限结构既能保持足够的流动性,能够保证客户随时提取的需要,又与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对应,使银行有更多的赢利机会。

(2)存款利率结构的合理配置。

即利率高低不同的存款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以降低银行的存款成本,实现信贷资金的赢利性。

(3)存款种类结构的合理配置。

其一是银行存款结构合理配置的前提,同时也是存款结构合理配置的必然结果;

其二银行存款种类结构合理配置是适应客户需要的需要。

4、结合实际说明我国银行存款结构的变化

(1)存款结构日益多样化

(2)储蓄存款增速最快,增幅最大

(3)企业存款波动大

(4)存款的期限机构由以“短”为主转变为以“长”为主

(5)存款市场持有的份额不均衡

5、影响储蓄存款额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1)居民货币收入水平

(2)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习惯

(3)市场商品供求状况与物价水平

(4)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5)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与金融资产种类

6、影响企业存款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国家金融政策

(3)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与生产经营规模

(4)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与资金清算状况

(5)商业信用状况

7、企业存款的基本特征

(1)企业存款是各类存款运动的核心

(2)企业存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企业存款的波动性大

(4)企业存款与银行贷款的关联性强

(5)企业存款的成本低、效益好:

笔数少、金额大;

活期存款所占比例高;

可控性好;

银行从中可以收取相当手续费。

8、如何实现银行存款成本的控制

银行存款成本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银行存款成本控制的特殊性。

这可以体现为利息支出和非利息支出两个方面。

在利息支出方面,银行应研究并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在相同的利率条件下吸收更多的存款;

二是如何在相同的存款规模下减少利息支出,这就需要通过更周到的服务来替代一部分利息支出。

而非利息支出成为银行存款成本控制的焦点,可采取绝对控制和相对控制两种方法。

(2)存款总量与成本控制。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四种组合:

同向组合模模式;

逆向组合模式;

存款单向变化模式;

成本单向变化模式。

银行要努力实现逆向组合模式和存款单向变化模式,即在不增加或减少成本的前提下,吸收更多的存款,以挖掘经营的潜力。

(3)存款结构与成本控制。

除了考虑存款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外,要正确处理四方面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低息、中息、高息存款各自占存款总量的比重,扩大低息、中息存款的吸收;

二是正确处理不同存款的利息成本和营业成本的关系,力求不断降低营业成本的支出;

三是正确处理信贷能力和活期存款的关系,活期存款的扩大应以不减弱银行存款的派生能力为条件;

四是正确处理定期存款与信用创造能力之间的关系,定期存款的增加应与银行存款的派生能力相适应。

 

第三章

1、银行非存款资金:

是指银行除了存款以外的其他借入资金。

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回购协议、向中央银行或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发行金融债券等。

2、同业拆借:

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临时性借款,主要用于支持银行资金周转、弥补银行暂时头寸短缺。

3、回购协议:

是指银行在出售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时与购买金融资产的一方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的期限后按协议价格购回所卖证券。

4、转贴现:

商业银行通过二级市场上卖出未到期的贴现票据以融通所需资金的行为。

5、再贴现:

商业银行把已经贴现但尚未到期的票据交给中央银行,要求中央银行给予再贴现。

6、资本性债券:

指银行为补充资本金不足而发行的金融债券,是介于银行存款负债和股票资本之间的债务,《巴塞尔协议》将其称为长期次级债务,将其划入附属资本范畴。

1、银行同业拆借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点

同业拆借产生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也被称为“超额准备金的借贷”

同业拆借的基本特点:

(1)同业性与批发性;

(2)短期性与主动性;

(3)市场化和高效率;

(4)交易的无担保性;

(5)不需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2、为什么回购协议的交易对象主要是政府债券,其作用是什么?

原因:

(1)由于政府债券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相对较好,市场投资者乐于接受;

(2)由于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手中持有的政府债券规模越来越大,金融机构借助政府债券进行回购,即不会丧失对政府债券的所有权,又可以提高银行的融资能力及流动性;

(3)回购协议利率较低,银行如以此融资用于收益较高的投资,会带来更高的盈利。

作用:

(1)可以增进政府债券的流动性,有利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

(2)有利于满足证券持有者以较低成本融进短期资金的需要;

(3)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3、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或宏观调控政策的意图;

(2)各种获得资金渠道的比较

(3)银行资金运用的用途和方向

4、银行短期借入资金的经营策略和管理要点

经营策略:

(1)选择适宜的短期非存款资金的数量与来源渠道;

(2)对短期非存款资金进行一定的规模控制;

(3)确定合理的短期非存款资金的结构。

管理要点:

(1)主动把握短期非存款资金的期限和金额,有计划地把各类短期借款的到期时间和金额分散化,减少流动性过于集中的压力;

(2)尽量将短期借款的到期时间和金额与存款的增长规律相协调,并将短期借款控制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3)通过各种办法将短期借款的对象和金额分散化,力求形成银行一部分可以长期占用的借款余额;

(4)正确掌握短期借款到期的时机和金额,以便能够事先筹集资金,满足短期非存款资金的流动性需要。

5、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1)筹资目的不同,是为了解决银行特定用途的资金需要

(2)筹资机制不同,金融债券属于“卖方市场”,是银行的“主动型负债”

(3)筹资效率不同,金融债券利率一般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筹资效率较高

(4)资金稳定性不同,金融债券到期之前一般不能提前还本付息,资金稳定程度较高

(5)资产流动性不同,金融债券可以在金融市场转让流通,流动性较高

6、银行在发行金融债券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做好市场调查;

(2)掌握发行时机;

(3)做好金融债券发行与资金使用的衔接,即数量的对应、利率的对应、期限的对应、资金投向的合理;

(4)金融债券发行利率、货币面值、发行时间的选择。

第四章

1、借款人:

指在信贷活动中以自身的信用或财产作保证,或者以第三者作担保而从贷款人处借得货币资金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

2、贷款人:

是指在贷款活动中运用信贷资金或自有资金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

3、信用贷款:

指银行完全凭借客户的信誉而无须提供抵押物或第三者保证而发放的贷款。

4、担保贷款:

指具有一定的财产或信用作还款保证的贷款,根据还款保证的不同,可以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5、票据贴现:

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以买进客户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方式发放的贷款,是贷款的一种特殊方式。

6、流量控制法:

是控制贷款累计发放额的一种管理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逐笔申请、逐笔核贷、逐笔定期限、到期收回,指标一次有效,随用随减。

7、存量控制法:

就是一种控制贷款余额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超过控制的额度,在控制额度内,借款人可以反复地周转使用贷款,而不受贷款累计发放额的限制。

8、展期:

是指借款人因故未能按借款合同约定期限偿还贷款,而向贷款人要求继续使用贷款,贷款人同意借款人延期偿还贷款。

9、贴息:

指借款人应支付的贷款利息的一部分或全部由财政部门或借款人的主管部门代为支付。

10、委托贷款:

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1、借款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借款人的权利有:

(1)可以自主向主办行或者其他银行的经办机构申请贷款,并按条件取得贷款

(2)有权按合同约定提取和使用全部贷款

(3)有权拒绝合同以外的附加条件

(4)有权向贷款人的上级单位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反映举报有关情况

(5)在征得贷款人同意后,有权向第三人转让债务。

借款人的义务有:

(1)应当如实提供贷款人要求的资料,应当向贷款人如实提供所有开户行、账号及存贷款余额情况,配合贷款人的调查、审查和检查

(2)应当接受贷款人对其使用信贷资金情况和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监督

(3)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4)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及时清偿贷款本息

(5)将债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贷款人的同意

(6)有危及贷款债权安全情况时,应当及时通知贷款人,同时采取保全措施。

2、贷款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贷款人的权利有:

(1)要求借款人提供与借款有关的资料;

(2)根据借款人的条件,决定贷与不贷、贷款金额、期限和利率等;

(3)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4)依合同约定从借款人账户划收贷款本金和利息;

(5)借款人未能履行借款合同义务的,贷款人有权依合同约定要求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或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

(6)贷款人在贷款将受或已受损失时,可依据合同规定,采取使贷款免受损失的措施的权利。

贷款人的义务有:

(1)应当公布所经营的贷款的种类、期限和利率,并向借款人提供咨询。

(2)应当公开贷款审查的咨询内容和发放贷款的条件。

(3)贷款人应当审议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并及时给予答复。

(短期1个月内,中长期6个月内)

(4)应当对借款人的财务、生产经营情况保密,但依法查询者除外。

注:

对借款人的限制性规定有哪些?

对贷款人的限制性规定有哪些?

4、银行制订贷款政策的依据

(1)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

(2)银行的资本金状况;

(3)银行负债结构;

(4)服务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周期;

(5)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

(6)商业银行的竞争的发展战略和内控原则

5、贷款政策的内容

(1)贷款的经营方针及经营目标;

(2)贷款的发展战略;

(3)贷款的法律法规;

(4)贷款的规模;

(5)贷款结构;

(6)贷款工作规程与权限划分;

(7)贷款抵押与担保;

(8)贷款定价。

6、提高贷款安全性的途径

(1)加强贷款的资信调查;

(2)落实贷款的担保条件;

(3)把好贷款审批关;

(4)加强贷款检查;

(5)强化有问题贷款的管理

7、提高贷款流动性的途径

(1)正确选择贷款的投向;

(2)优化贷款期限结构;

(3)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一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期限和结构对应原则,力求以存款期限确定贷款期限,使贷款的到期与存款的到期日相匹配,二要避免贷款期限过度集中;

(4)加强贷款质量管理,保证到期足额收回贷款。

8、提高贷款盈利性的途径

(1)从银行自身经济效益出发,实现利息收入最大化;

(2)努力降低信贷业务经营成本。

即降低筹资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经营费用

(3)优化贷款投向

(4)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性”原则的关系及其协调

(一)三项原则的关系

1、从总体上看,这三项原则是统一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共同保证银行贷款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其中安全性是关键,贷款的盈利要以贷款安全为前提,只有保证贷款安全,才能获得盈利;

流动性是条件,只有保证贷款按期收回,实现信贷资金良性循环,扩大了银行存贷款业务,进而才能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效益性是目标。

2、银行贷款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之间往往存在矛盾。

长期贷款安全性差、流动性低,但盈利水平高;

短期贷款安全性好,流动性高,但盈利水平低。

扩大长期贷款的比例可以提高贷款的效益性,但会降低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反之扩大短期贷款的比例,虽然可以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但要以降低银行的效益性为代价。

(二)三项原则的协调

1、协调的准则是在保证贷款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提高贷款的效益性,这不仅不会影响贷款的效益,反而会使贷款的盈利增加更多。

2、协调贷款“三性”原则,还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经营环境,有所侧重地加以协调。

说明如下,

(1)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资金来源充足,贷款需求旺盛,应侧重提高贷款的盈利水平;

而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应侧重于保持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2)在中央银行放松银根时,可以更多地考虑贷款的效益性;

反之在中央银行紧缩银根时,更多地考虑贷款的流动性。

(3)在商业银行短期贷款过多时,要调整原有贷款结构,侧重于增强贷款的效益性;

而在长期贷款过多,风险多大的情况下,则要更多地考虑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总之,要通过不同经营环境,不同经营条件下侧重点的不同选择,实现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动态平衡。

第五章

1、贷款卡:

是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给注册地借款人的磁条卡,是借款人凭以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信贷业务的资格证明,贷款卡编码惟一,贷款卡在全国通用。

2、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是以城市为单位,以贷款卡为办理信贷业务的媒介,使用现代化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联结各级金融机构,全国联网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

3、贷款授权:

指贷款授权主体就贷款业务经营和管理中的有关权力事项,对贷款授权对象所作出的一种限制性规定,主要表现为对贷款授权对象资格的认定、对贷款授权对象形式权力范围的界定、对贷款授权对象权力大小的限定以及授权主体管理贷款授权事项的某些原则等。

4、贷款转授权:

贷款转授权主体对贷款权力资源直接行使再配置权。

5、授信:

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作出保证的行为。

6、统一授信:

指银行作为一个整体,集中统一地识别、管理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统一地向客户提供具体授信支持,并集中管理、控制具体授信业务风险。

7、贷款管理责任制度:

就是在贷款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建立的责任制度体系,形成相互制约、责权分明的合理机制,从而促进信贷管理的科学性,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8、审贷分离制度:

是信贷运行机制的核心,是指授信业务的审批主体和发放主体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制度。

9、贷款分级审批制度:

是指贷款人根据业务量大小、管理水平和贷款风险度确定各级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应当报上级审批。

二、简述题

1、贷款授权制度体系的构成

贷款授权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贷款授权主体、贷款授权对象、贷款授权范围、贷款授权对象的确定标准、贷款批准权限的确立与调整、贷款授权方式、贷款转授权与再转授权、贷款授权管理等要素构成。

2、贷款授权方案的主要内容

(1)确立贷款受权人名单;

(2)贷款批准权限种类的设置;

(3)贷款批准权限水平的确定;

(4)贷款受权分行管理等级的确定;

(5)对贷款授权有效期的规定,一般都规定为1年。

3、统一授信的必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

统一授信产生有两方面考虑:

(1)如果各部门分头向客户授信,各部门各自为阵,会造成对同一客户授信失控的情况不断发生,一些客户会借机恶意骗取银行贷款,给银行经营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

(2)这种分别授信机制也给客户带来诸多的不便。

统一授信的原则:

(1)授信主体的统一;

(2)授信形式的统一;

(3)授信币种的统一;

(4)授信对象的统一,只能为法人客户。

4、贷款管理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

贷款管理责任制就是在贷款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建立的责任制度体系,形成相互制约、责权分明的合理机制,从而促进信贷管理的科学性,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主要内容包括:

贷款管理行长负责制,贷款审批责任制,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贷款第一责任人制,驻厂信贷员制度和离职审计制度。

5、审贷分离制度的意义

(1)实行调查评估、审批、发放各环节的相互分离,可以做到环环相扣、责任分明,达到相互监督、互相制约的目的,从程序上保证贷款审批、发放和管理的科学性;

(2)实行审贷分离,可以从风险控制角度对贷款进行分析和评价,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信贷业务部门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进行复核,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检验,有利于保证评审结论的正确性;

(3)实行审贷分离,有利于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克服感性认识的片面性,使决策人员更理性地作出决策。

6、行长负责制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的关系

(1)贷款第一责任人制是指对贷款业务失误负首要责任的人进行认定,而贷款管理行长负责制是指行长应对本行的整体信贷工作负责。

两者层次不同,范围不同。

(2)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不能只强调其一。

不能因为坚持行长负责制就不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也不能只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而免除行长的责任。

(3)贷款第一责任人制与行长负责制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对后者的补充,后者是前者的促进和根本保证。

7、授信业务审查的要点(略)P/170

第六章

1、6C原则:

即贷款信用分析内容的六个方面,包括借款人的品格、能力、资本、担保品、经营状况、事业发展的连续性。

2、财务分析:

是指银行对借款人财务报表中有关数据资料所进行的确认、比较和分析,借此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预测借款人未来发展趋势,为作出正确的贷款决策提供依据。

3、非财务因素分析:

就是对贷款企业财务报表以外的信息和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包括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企业还款意愿等。

4、企业信用评级:

是指运用规范的、统一的评价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内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1、6C原则(略)

2、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是指银行对借款人财务报表中有关数据资料所进行的确认、比较和分析,借此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预测借款人未来发展趋势,为作出正确的贷款决策提供依据。

财务分析包括如下包括

(1)财务报表分析。

主要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分析

(2)财务比率分析。

包括偿债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还债能力分析,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长期偿债能力比率有资产负债率、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与有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