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4732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德市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常德市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常德市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常德市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常德市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德市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常德市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德市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德市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及时把握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千方百计向上争取各类民生工程、公共事业项目和资金。

强化招商引资责任,瞄准“高、精、尖”项目,狠抓选商选资。

五年间共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0多亿元,年增幅在40%以上。

其中:

第一产业为0.5亿元;

第二产业为57.4亿元;

第三产业为82.1亿元。

二是依托城区优势,加快三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充分依托城区发展优势,把做优做强第三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保持了第三产业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2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递增14.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4:

27.9:

58.7调整到2010年6.6:

通过“抓大、推新、创优、提质、扶老”等一系列发展第三产业的措施,我区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占居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70%以上。

三是突出园区经济发展,工业在调整中转型。

“十一五”期间,按照做新工业的思路,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发展节能、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盘活存量资产,达到化蛹成蝶的效果,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

2010年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亿元,年递增29.5%,为预期的131.6%,是2005年2.3倍,其中规模工业78家,实现增加值9.3亿元,年递增29.5%,为预期的205.6%,是2005年5.6倍,武陵工业园已引进工业企业112家,其中规模企业62家,规模企业产值达24.96亿元。

四是农村经济不断壮大,特色农业成效显现。

“十一五”期间,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取向,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完成投资近3000万元。

大大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确保农村旱涝无忧的能力。

完成投资945万元,解决了2.3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实现通乡、通村、通组公路硬化达95%,通过“三清”、“五改”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的条件。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逐渐淘汰,特色农业凸现名特种养、湿地休闲、旅游观光、生态环保已成我区近郊农村经济发展亮点。

“十一五”期间,郊区农村依托中心城区优势,探索出农业发展的新方式。

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不断壮大,全区特色种养基地大力发展。

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

形成了禽蛋加工、肉类加工、豆类加工、粮油加工、蔬菜加工等5大农产品加工板块。

以旅游、休闲、垂钓、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游客、城市居民的假日休闲基地。

充分依托现有的山、水等资源,积极培育游客、市民休闲的好出处。

全区休闲观光农庄达到16家;

餐饮农家乐127家。

南坪美丽乡村休闲农庄被评为五星级休闲农庄和省级十大最受欢迎休闲农庄。

此外还有“渔家乐”、“花家乐”、“果家乐”等各具特色休闲服务项目,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又一大亮点。

五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1)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区的决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累计投资2亿元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扩容建设以及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落实。

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办学行为得到规范。

2006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

(2)卫生事业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财政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医疗条件。

社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健全,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得力。

防止了禽流感、H1N1甲型流感、手足口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各项卫生健康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食品卫生监督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减少。

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规范,妥善处理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及食品卫生安全事项,保障了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6岁。

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规定目标内。

(3)文化体育事业方兴未艾。

“十一五”期间获得各类文艺展演奖11项,分别达到国家级、省级、市级;

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3项、特别奖3项。

获得各种体育奖牌100.5块。

社区、乡村群众文化、全民健身运动已成为一道靓丽风彩。

(4)科技工作成绩显著,科技项目获得区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有40多项。

科技转化和推广工作扎实,科技含量有提升。

(5)社会保障事业更加健全。

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全面启动;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

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体系相互补充和完善。

福利、慈善组织发展壮大。

民政减灾救灾,建立完善城乡养老和残疾人事业,经济适用房、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棚户区建设、廉租房建设,消除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流浪、落难人员得到了全面救助。

社会治安继续好转,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全感增强。

法制教育普及、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人民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残疾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事业同步发展,关爱残疾人、妇女儿童氛围更浓。

城市管理走向规范,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收到较好的社会效应,人民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健康、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党建、宣传、廉政建设、创建满意政府、民主监督、政治协商、法院、检察院、统战、民主党派、工商联、编制、信访、农发、人事、发改、审计、统计、老干、对台、科协、侨联、档案、民族宗教、农机、工商、税务、规划、国土、环保、质监、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人力资源市场活跃,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各类人才流动频繁,就业充裕,收入增长,物价基本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改善。

“十一五”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预期,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艰辛的结果。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壮大城市经济为主体;

以服务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为特色的发展模式;

以三产强区、宜居城区、和谐社区为特色目标,推进改革开放,美化生态环境,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益,不断改善民生,促进武陵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

一是“3+5”城市群建设加快实施和国家支持中部发展,将给我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市委市政府的文化强市战略,汇展中心、常德大剧院等一大批文化重点项目落户我区,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推动作用;

三是国家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修建和贯通,便捷快速的交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四是沅水三桥的修建和贯通,我区西部物流中心建设发展更快,辐射更广,助推了物流、人流、信息流的迅猛发展。

五是发展定位中心城市为生态宜居发展区域,房地产和生态环保产业将得到更快发展。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一是城市的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萎缩和市政府关于江北城区现有工业企业将实行“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实行产业升级转型,使我区工业发展受限,一、二产业对GDP的支撑和贡献率下降,必然影响整个GDP增速减缓;

二是市区财政体系的调整,使我区失去了财政调控能力;

三是市区部分职能不顺,务必影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统揽、跨越发展的原则。

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成功经验,科学分析、经济运行存在的不足,充分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立足现状,合理部署,全面规划,重在发展。

2、坚持创新定位,重点发展的原则。

树立服务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新理念,对应长株潭一体化和“3+5”城市群建设构想,突出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题,打造品牌城区,创新发展思路,建设美丽城市。

3、坚持经济转型,统筹发展的原则。

加大服务业品牌升级,发展总部经济,整合提升传统工业,发展高新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做好特色农业,提升科技含量,注重名、优、特品种养种开发,推进“两型”社会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

认真研究国家重点投资趋向,立足区域经济运行总量提升,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产业合理布局,构建就业平台,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生活质量更加美好。

(四)发展定位

根据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及武陵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现有基础,“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着力于大力发展三产业、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中心城区和建设两型社会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区。

1、大力发展三产业,建设发展现代服务型中心城区。

积极顺应市场发展新潮流,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物流业、仓储业和文化产业,着眼创新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新型服务品牌。

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发展绿色物流、低碳物流,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大区,新型服务中心城区。

2、建设两型社会,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区。

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保持房价稳定,建立起以中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公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农民安置房等组成的市场型和保障型相结合的梯级住房供应体系,完善建筑设计超前、环境布局优美、地方特色明显、公共设施配套、物业管理到位的品牌服务功能,加强对老居民小区、棚户区、开放式小区的管理,适度增加公共绿化面积,努力建设绿色小区、环保小区,大力发展健康群众娱乐文化,繁荣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居民小区文化,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积极对接长株潭3+5城市发展战略,牢牢把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巩固“和谐社区”、“示范社区”的创建成果,努力创建和谐社会。

进一步健全社区管理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经营城市、服务城市、管理城市的能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展示武陵山水、生态、文化特色,使我区逐步达到全省、全国、民主法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居民安居乐业、人才资源丰厚、关系协调的生态宜居中心城区。

(五)发展战略

按照新的发展定位,突出以发展经济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立足武陵区情,突出实施服务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文化城市,统筹发展战略。

1、服务城市战略。

实施政策职能转型,围绕城市扩容,城镇一体化的推进,以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宽领域的服务体系。

2、经营城市战略。

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新的城区发展优势,着眼激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突出发展以现代三产业为核心、新型工业为助力、以都市农业为补充的城市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3、管理城市战略。

积极适应市区体制调整,加强城乡综合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4、统筹发展战略。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着重解决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加强城市管理、夯实社区基础、推进特色农业,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

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六)发展目标

武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主体功能、发展定位、中心城区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民生工程为重点,以目标导向、规范可操作、结合布局合理为基准,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

主要预期目标是:

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经济逐步增长。

到2015年,区内生产总值达96.63亿元,年递增率为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6亿元,年递增率为3%,产业比为68.8:

26.7:

4.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5.8亿元,年递增率为6.9%,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3亿元,年递增率为1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41亿元,年递增率为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亿元,年递增率为2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4.6亿元,年递增率为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控制在3%以内。

社会不断进步。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城市人口总数达到45.9万(主要是机械增长)。

普及高中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R&

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

健全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区工作再上台阶,提高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水平;

全民法制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和谐、治安稳定、环境优化。

生活质量提高。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递增率为10%以上;

探索农村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就业引导工作,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达到10%以上;

城区固废弃物处理率达到90%;

污水处理率达到85%;

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绿化覆盖率达到50%;

单位GDP能耗降低年均10%以上;

人民预期寿命达到76岁以上。

四、“十二五”期间发展主要任务

紧紧依托城区优势和区位交通条件,突出经营城市,完善服务体系,创建服务品牌,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新型业态。

突出以三产业发展为龙头,带动与城市发展相配套产业,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势。

(一)加大第三产业发展

1、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市场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市场发展水平,搞好火车站商圈提质改造,提升整体市场功能和效益。

扩大内需,提升社会购买力,增大交易额,提高市场效率。

充分发挥市场群的作用,努力把武陵建成湘西北的商贸流通大区。

抓好常德大道以西的服装城、摩托城、汇美家居广场、干货市场、水果市场、汽车市场、天下粮仓等,城西片区的龙港巷大市场、西郊家具城、高车农贸、聚宝农贸市场、聚宝烟花爆竹仓储等,城东片区的钢材大市场、甘露寺大市场、农资大市场、废旧物资交易大市场等,以步行街为中心的家润多、新一佳、步步高、春天百货、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大润发等名店发展和扩张,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提升品质,发展连锁,向新城区延伸,涵盖郊区。

加大项目建设投入,新建一批紧扣人们需求的新型市场。

完成“甘露寺蔬菜批发大市场”搬迁,选址芦山乡,投资2亿元,新建3.5万平方米的多功能蔬菜交易集散大市场。

新建三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农贸市场即东伸东江、北延南坪、西至河伏三点布局。

建好用地160亩,投入3.8亿元的中药材大市场。

抓好苏宁电器、芙蓉广场、动物交易市场等项目的选址、立项和建设。

2、加大以商贸流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发展。

按照“城内办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总体思路。

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著名连锁超市或采购店进驻商业中心区,与本土各类企业展开有序竞争,鼓励商品、药品、家电等超市建立销售网络,以连锁经营的方式辐射周边和地区,建立总部经济。

以新型社区购物网点为主体,鼓励发展服务社区的中小型超市,便民店、专业店,推进网上购物。

以民生为主题,紧扣人民生活日常需求,发展配送物流,依据人文环境和商业优势,建设一批商品特色街,重点发展以朗州路南段为主轴的通讯街,以洞庭大道东段为轴的汽配街,以芙蓉路为主轴的文化城,以建设路为轴的美食特色街,以高山街为主轴的食品夜市街。

以提升新建泰达物流中心和钢材大市场物流中心为基础,在芦山乡境内,用地1000亩,建设芦山综合物流园;

在兴隆装饰城南面用地500亩,建设城西建材物流中心,在火车站大市场以北用地1000亩建立北部综合物流区,同时配套大市场建好成规模、高标准仓储,加快洞庭粮仓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常德护城仓储物流中心、跃进米业仓储物流等项目建设。

建立一批仓储式的商场店面,有效提升市场利用率。

3、挖掘武陵美食佳肴,打造武陵餐饮品牌。

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武陵品牌,创新常德地方特色菜肴,全面提升宾馆旅店、餐饮服务品质和接待水平。

一是弘扬德菜文化、传播武陵一绝。

二是发挥城区优势,整合特色服务。

设立好吃、小吃、夜市、早点一条街,做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

三是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农家土菜餐饮,各乡(镇)以美丽乡村为龙头的各具特色的,具有一定规模集饮食、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接待体系,同时扶植以显本土特色显著的城区餐饮业为主体,如柳叶大酒店、龙弟大酒店发展连锁店面,向近郊延伸,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德菜开发,烹饪技术、服务技艺的研究开发中心。

五是提升宾馆级别。

在河伏镇、南坪乡建立两个五星级宾馆,提升改造金龙玉凤大酒店。

4、创新文明和谐,促进现代文化娱乐产业的不断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休闲娱乐业发展迅猛,以洞庭大道中段的洗浴城,以人民路为主线的演唱、歌舞、茶艺会所,以207国道沿线为亮点休闲农庄已初具规模。

以社区为主体的老年大学、腰鼓队、文艺演出队、龙狮队正在兴起。

要立足现状,提升发展。

一是挖掘传统中医学,建立绿色休闲协作组织。

重点研究开发人体穴位诊治、刮沙等民间养生疗法,卫生部门组织通过专业培训、考核验收,持证上岗。

二是推进健身保健,建立美容美体研发中心。

重点研究开发绿色养颜,减少化学用品,清除有毒有害保健品,开发以本地植物为原材料的传统养颜产品。

三是传颂民间文化,建立显现本土特色文化的茶楼会馆,重点弘场常德丝弦、武陵渔鼓等地方特色戏剧、演艺。

四是推介有武陵特色农副产品,建立各显特色的休闲农庄。

重点展示洞庭“鱼米之乡”之美誊,努力开发农业传统文化技艺。

五是重视配套常德大剧院、丁玲公园、“三馆三中心”等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着力建好美丽乡村湿地公园、社区文化中心等,重点加强具有常德人文特色的相关文化产业的建设。

5、建设绿色经济、推进观光旅游业发展。

依托城区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交通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对接省“3+5”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展会展经济,精心打造现代都市旅游品牌。

坚持生态环境和人文景点资源保护,坚持合理利用滚动开发的原则,以发展旅游为目标,带动相关项目,使“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

利用常德武陵的地理优势,境内地貌山地、丘陵、平原各具特色,自然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自古有“风景之国、文物之邦”的美誉。

常德交通发达便捷,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而今中心城区——武陵。

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纵横便捷,要居衡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名胜之中枢,有世外桃源——桃花源江南山水大观,武陵郊野公园——花岩溪,生物艺园宝库——壶瓶山,山水秀美天下第一湖——柳叶湖渡假区等风景区临近城区,城区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即:

常德诗墙、太阳山花果山、河伏山、德山、穿紫河、森林公园、滨湖公园、屈原公园、常德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丝瓜井、四眼井、崔婆井、铁径幢等名胜古迹为发展区域旅游业打下良好基础。

城区宾馆餐饮设置、商业物流商场、超市布局已形成湘西北旅游聚散地。

借助旅游业大发展之良机,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发展体育旅游、购物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等特色旅游,开拓旅游市场,力争使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之一。

6、依托城市扩张,抓好房地产开发。

随着城市用地规模的增加及用地方向的拓展,根据生态宜居的定位,在相应地段配备相应的居住用地。

结合我区的水网和绿化建设,公路分布及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布局情况,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大力推进房地产开发。

规划用地及开发发展方位。

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向北、向西逐步扩展,主要为207国道以东的东江乡,紫菱路以北的南坪乡,皂果路以西的河伏镇。

建好环境宜人的别墅式智能住宅。

选址河伏山近处,适应于高级人才引进和项目发展老板及大城市居住转移。

开发5—7个生态宜居小区,加紧培育花果山庄、青林苑、金丹花城、江都美景、紫兰花园、金城西苑等项目的开发建设,适应新增人群和常居市民分户及升级。

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按照国家要求,根据区域人群实际,以满足弱势群众的需求。

落实郊区农民安置住宅小区,按城市发展速度,安排建好12个安置小区,合理布局于7个乡镇,以保证村民住房合理安置。

形成城中村、村中城的格局,并融入城市发展要求。

7、紧扣时代发展需求,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业。

按照市《对外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具体部署,加强对区域内铁路、公路、港口管理和维护,积极引导广大居(村)民,发展低碳经济,提升生活质量,购置和使用新兴低耗新能源车辆,鼓励企业、个体车辆(车队)货车整合资源、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配套物流仓储,实施有效调度,服务旅游业发展,有效配套客运,做到车况良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提升交通运输业服务品位。

8、抓好“两型社区”创建,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把发展社区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

建设覆盖城区的多功能、多层次服务网络,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质优价廉、管理规范的服务体系。

一是进一步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服务内容。

按每个社区300平方米办公用房达标,老城区10个(青阳阁、常乐、北堤、北正街、北站、建民巷、盐关、府坪巷、新光、长庚路)社区完成选址建设,新扩社区随着城市建设同步建好。

二是全面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社区牵头,民办为主,吸引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心理咨询、导游、婚庆、家教、育婴、配送等社区特殊家政有偿服务。

三是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积极承接政府服务工程,将养老服务作为武陵区的重点工作,针对城区人口老龄日趋增高的趋势,积极开展老人应急呼叫、陪伴等相关服务内容,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利用社区资源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服务。

至2015年,每个社区(村)建好1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医疗站,将现有养老机构床位增加至3万张,不断健全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

使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