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4623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计算机科技(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缩写为CALL)

计算机辅助二语学习研究(Computer-assistedSecondLanguageResearch,缩写为CASLR)

人机互动交流(human-computerinteractions)

电脑媒介交流(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缩写为CMC)

综述:

文章第一部分讨论了电脑辅助二语研究再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二、三部分分别讨论了SLA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研究的关系。

第四部分指出了CALL研究的发展方向,结论部分重申了CALL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第一部分中,Chapelle首先介绍了计算机辅助二语学习研究(CASLR)任务。

CASLR任务要求学习者通过电脑程序,用目标语进行人机互动交流,或者以利用网络实现以电脑为媒介的语言交际(CMC),包括非同步、非实时的(asynchronous)电子邮件(E-mail)交流,同步、实时的(synchronous)进行的网上聊天室或OICQ实时交流(synchronousreal-timecommunication),实现与他人交流。

一方面,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利用这些研究任务来操控语言环境,验证二语习得假设。

Doughty(1991)验证了阅读情境中,精心挑选不同的材料输入对关系从句习得的影响。

CASLR任务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数据来源。

对实验参与者的挑选,语言学习环境的操控,个体差异的评估,以及结果的检测都可以在这些研究任务中完成,都有助于为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从CASLR任务中收集能够体现学习者的学习表现的数据,进而对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策略进行推测。

网络交际任务中收集的数据可以用来展示学习者在特定环境中使用了何种语言策略和交际策略,或者用来揭示学习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二部分讨论了SLA和CALL教学的关系,指出CALL的研究和实践都运用SLA中的概念推动自身的研究和发展。

如Doughty(1987)指出,教学设计者在设计和选择软件或者课堂活动时,需要理论基础帮助他们做出决定。

而研究者们需要通过CALL获取能帮助他们评估学习的视角。

Pica(1997)认为CALL清楚地阐明了从认知和社会视角展开的对SLA的理论和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介绍了SLA和CALL研究的关系,指出认知交互理论和SLA中社会文化理论可以对先前CALL的研究进行解读,同时为以人际互动和计算机媒介交流为基础的CALL互动活动的研究设计指明方向。

本文用两个表格呈现了近年来人机互动和计算机媒介交流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仔细分析。

CALL能够针对语音、听力、词汇、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提供练习任务,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多媒体、网络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流动的机会,使学习者在进行讨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等的过程中使用目标语与其他学习者、教师或本族语者进行交际,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进行意义协商(negotiationofmeaning),积极地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

,。

但有研究发现,除非CALL能够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机会,它将不会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有效。

第四部分指出SLA和CALL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是拓展二语习得理论和研究;

二是增加对学习研究评价的有效性;

三是整合SLA和CALL设计和评价。

MarkWarshauherandDouglasGrimes.(2007).Audience,authorshipandartifact:

theemergentsemioticsofWeb2.0.Annu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27,1-23.

《浏览者,发表人和虚拟性:

Web2.0里突生的符号》

第二代网络已拓展了网络交流的新途径。

如今,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博客互动,wiki合作,玩多人网络游戏,发表博客和视频,通过社会网络网站建立社会关系,并通过反馈和排名机制评论上述所有形式的交流方式。

本文分析了被称为Web2.0的突生交流符号,重点放在语言使用和传播的三个关键因素:

浏览者,发表人和虚拟性。

借鉴最近的理论和实证工作,本文思考了在研究和教学中这三个领域变革的重大意义。

—由黄亚萍,唐英整理

应用语言学》(AppliedLinguistics)Volume29Number3September2008

ISSN0142-6001

Researcharticles:

从动态系统角度阐释词汇习得:

从生态到形态关系

EtonChurchill

KanagawaUniversity

【摘要】这篇文章响应了当今学术届呼吁研究词汇知识类型以及词汇习得过程的这一要求。

作者用了三个月时间,对自己(一位成年男性)学习一个二语(日语)词汇(采血)知识的微观发展过程做了详细的日记记录研究。

与以往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所不同的是,这一研究假设用动态观点解释语言及其发展。

研究中所采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是基于Hutchins的“协调”理念,并以Gibson的“功能可供性”为辅。

这一研究最终得出的发现表明:

习得过程并非线性发展,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功能可供性”制约,并在经过许多稳定状态后达到协调范围。

这一研究表明习得过程更像一个动态系统。

关于英语二语学习者口语流利度与可理解性发展的历时性研究

TracyM.Derwing,MurayJ.Munro,RonI.Thomson

UniversityofAlbertaandSimonFraserUniversity

【摘要】这一研究是一项基于多种方法的历时性比较研究。

研究比较的是来自两个不同国家的成年移民的口语流利程度。

这两组受试者分别为来自中国官话以及斯拉夫语背景的16名成年人士。

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且都在学校学习英语入门知识。

语言样本的采集以及每周英语使用量估计历时两年之久,在数据采集的最后阶段,研究者们还进行了采访。

数据收集后,由33名英语本土语者来对受试者在为期22个月的三个时间点的口语流利度和可理解性进行评定。

研究者们主要是根据受试者在他们英语课堂之外的英语接触量来检查受试者的进步情况。

最后研究结果显示:

虽然两组受试者在实验开始阶段口语水平相当,但斯拉夫语者在口语流利度和可理解性上却有虽小但非常有意义的进步,而中国人却在两年内没有取得任何显著进步。

研究者们认为这种差异可能一部分要归咎于英语课堂外接触英语的程度。

因为两组受试者由于雇佣关系以及家庭责任等原因没有大量接触课堂外英语,所以都会因为欠缺流利口语指导而其英语水平低下。

这一研究所得的发现是基于“意愿交流”理论框架来解释的。

另外基于这一研究,研究者们还讨论了语言课堂教学应该如何改进,并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1)研究者们认为如果学习者不能与他的同事,邻居或其他可能对话者进行会话,课堂教学则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给予帮助:

A.闲谈技巧;

B.关于一些时下关注话题的背景知识C.动机方面。

2)激发学生学习二语;

3)二语教学应提供包括能提高口语流利度的各个方面的任务的有目标性教学。

如何在成人对外英语教学课堂上结合语法

SimonBorg,AnneBurns

UniversityofLeeds,UK;

MacquarieUniversity,Sydney,Australia

【摘要】本文以来自18个不同国家的176名英语教师为对象,探讨了语法教学与技能教学相结合的理念与实践。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受试教师们表达了对于广义上语法教学的理解,以及语法—技能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教师们坚决反对孤立的语法教学,高度提倡语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研究还讨论了在评估语法教学的指导性实际是否有效的过程中,教师们是如何不断获取实证来源并把语法—技能的结合概念化。

本文最主要的两个结论就是来源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

教师们对这种结合的诠释可以分为两个大方向:

时间化与语境化。

教师们评价语法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显示了该实践相当具有可操作性及借鉴意义,且不仅适用于二语习得理论。

鉴于目前对于广义上的第二语言语法教学及语法—技能教学还没有形成足够成熟的理论,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些教师们所给出的所谓“例证”可能并未得到直接的佐证。

第二语言习得对话分析中学习行为追踪方法论的探讨

NumaMarkee

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方法论。

首先,总结了当前研究领域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对话分析所涉及的五个问题,并通过对连续几天和几个月以来的课堂对话的实证分析,展示了纵向的学习行为如何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对话分析。

学习行为追踪包括两个部分:

学习对象追踪以及学习过程追踪。

前者追踪参与者在单一的谈话及随后的言语事件中对于潜在学习对象的调动;

后者通过分析参与者在过程中出现的语法来解释他们是如何使自己不断熟悉学习对象,以借其来完成当前及后期反复的语言学习行为的资源。

本文最后对于学习行为追踪在方法论方面的利弊作了一个综述。

对英国三所大学讲座中隐喻使用情况的探讨

GrahamLow,JeannetteLittlemore,AlmutKoester

UniversityofYork,UniversityofBirmingham

【摘要】近年来有两种相悖的观点:

一方面,英国大学讲座中出现的隐喻已经到了可能使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困惑的程度;

另一方面,英国演讲者能相当有条理地使用隐喻,尤其能使用相关联的“隐喻群”来组织讲座内容以及暗含演讲者的思想观点。

以上两种说法都可能对学术英语教师有所启示。

然而,它们都源于狭义上的学习理念。

至今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旨在从更广义的角度来探讨隐喻在讲座中出现的时机及其表现方式。

本文通过一个小范围内的研究例证,提出从广义上分析讲座中隐喻使用的一个有效方法。

本研究在语料库数据调查基础上,使用PragglejazGroup所发展的隐喻定位过程,探讨了在英国三所大学讲座中隐喻的出现率及其应用。

主要结论显示,隐喻虽然在三场讲座中由始至终都被重复使用,但是这些隐喻并不深刻,一般都比较短,前后脱节,应用的范围仅限于解决局部问题,而并非着眼于整体的目的。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学术英语教学的意义。

面临同样的困境?

——隐喻变动调节组织变化中的个人声音

EinavArgaman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隐喻变动”的概念,认为隐喻变动可能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在将主体置于特定的组织变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来说,隐喻变动使主体一方面能迎合组织的向心力,另一方面用能表达出一种离心力,发出与组织的官方言论分歧的声音,让个性得有展示的空间。

本文以教育中组织形式变化的背景环境为例证来进行实证研究。

Forum:

语言创造力与诗歌功能:

对于Swann与Maybin文章的回应

H.G.Widdowson

UniversityofVienna

【摘要】《应用语言学》最近的特刊里刊登了一些关于“语言创造力”的颇具激发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于“语言创造力”的重新关注引发了不少有趣的问题。

据特刊编辑们所说,这些文章关注的并非一般语用意义上的创造力,而是更加具体的诗歌意义上的创造力。

他们援引Jakobson的“诗歌功能”来定义他们所谓的“诗歌创造力”。

(即:

对于信息本身的关注),把Jakobson的“诗歌功能”理念与他们提出的“诗歌创造力”等同起来。

这篇评论的作者就是针对于此提出了他的不同见解。

在本评论作者看来,这一形式主义的定义极具误导性,在谈论语言创造力时,我们必须考虑Jakobson对于语言活动的阐释里所提到的其它因素(如说话人,听话人,语境等等),并且尤其关键的是要考虑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联系,以及这种相互联系反过来带来的一些在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Grice的合作原则里都讨论过,并直接对语言创造力是如何实现的理解产生影响的一般性语用问题。

本篇评论作者认为只关注于信息形式并不能形成显著的诗歌意义上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关于信息形式与其它言语行为条件如何相互作用的功能,必须用一般的语用术语来解释。

再谈词频估计:

对于Alderson文章的回应

IainMcgee

TaibahUniversity,SaudiArabia

【摘要】这篇评论的焦点是Alderson于2007年发表的一篇讨论主观词频计算是否可能成为语料数据可靠的替代的文章。

Alderson在他的那篇文章中,批判了以往那些提出语料数据与主观估计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研究,并且争辩说他自己的研究并未能很好的证明主观估计能够代替基于语料数据的客观词频计算。

而本篇评论作者质疑Alderson的这一论断,从Alderson对先前研究的批判和他的研究方法着手进行评论,得出结论认为Alderson的这一论断从这两方面来说是站不住脚的。

评论的最后作者还对一些SFE研究中包含的重大问题(如:

记忆中的频率编码,特征以及心理词库的作用)进行了评论。

Review:

(书评)

1.书名:

LanguagePolicy,CultureandIdentityinAsianContexts,2007

作者:

A.Tsui与J.Tollefson

评论者:

AnnabelleMooney,RoehamptonUniversity,UK.

2.书名:

LanguagesandNations:

TheDravidrianProofinColonialMadras,2006

T.R.Trautmann

出版社: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JohnE.Josph,UniversityofEdinburgh.

3.书名:

EnglishasaLinguaFranca:

ACorpus-BasedAnalysis,Continuum,2008

LukeProdronou

AlanMaley,LeedsMetropolitanUniversity.

4.书名:

Acquiringanon-nativephonology.LinguisiticConstraintsandSocialBarriers,Continuum,2006

JettG..Hansen

EllenSimon,GhentUniversity,Belgium.

---由刘玉芳,袁石红整理

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VOL.30NO.1MARCH2008

Content

Articles:

1.FormsofEvidenceandGrammaticalDevelopmentintheAcquisitionofAdjectivePositioninL2French/BruceAnderson

2.SyntacticPrimingandESLQuestionDevelopment/kimMcDonoughandAlison

3.FactorsAffectingtheProductionofVietnameseTones:

AStudyofAmericanLearners/HanhthiNguyenandMarlysA.Macken

4.ReceptionandProductiveVocabularySizesofL2Learners/StuartWebb

Bookreview:

1.Fishman,J.A.(2006).Donotleaveyourlanguagealone:

Thehiddenstatusagendaswithincorpusplanninginlanguagepolicy.(YouJinkim)

2.O’Sullivan,B.(2006).IssuesintestingbusinessEnglish:

TherevisionoftheCambridgeBusinessEnglishcertificates.(Hyeong-JongLee)

3.Lleó

C.(Ed.).(2006).Interfacesinmultilingualism.(AmyThompson)

4.Rōmer,U.(2005).Progressive,pattern,pedagogy:

Acorpus-drivenapproachtoEnglishprogressiveforms,functions,contextsanddidactics.(NicoleTracy-Ventura)

5.Long,M.(2007).ProblemsinSLA(ThomasScovel)

6.Basturkmen,H.(2006)Ideasandoptions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ChristineB.Feak)

7.Caldas,S.J.(2006).Raisingbilingual-biliteratechildreninmonolingualcultures.(KendallA.King)

8.Ducate,L.,&

Arnold,N.(Eds.).(2006).CallingonCALL:

Fromtheoryandresearchtonewdirectionsonforeignlanguageteaching.(ChumLai)

9.Kucer,S.B.,&

Silva,C.(2006).Teachingthedimensionofliteracy.(MaryM.Juzwik)

10.Hansen,J.G.(2006).Acquiringanon-nativephonologyLinguisticconstraintsandsocialbarriers.(DebraM.Hardison)

11.Slabakova,R.,Montrul,S.A.,&

Pré

vost,P.(Eds.)(2006).Inquiriesinlinguisticdevelopment:

InhonorofLydiaWhite.(DonnaLardiere)

12.Creese,A.(2006).Teachercollaborationandtalkinmultilingualclassroom.(JasoneCenoz)

13.Sanz,C.(Ed.).Mindandcontex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essicaWilliams)

14.August,D.,&

Shanhan,T.(Eds.).(2006).Developingliteracyinsecond-languagelearners:

ReportoftheNationalLiteracyPanelinLanguage-MinorityChildrenandYouth.(JulietTembe)

15.Miller,K.S.,&

Thompson,P.(Eds.).(2002).Unityanddiversityinlanguageuse.(H.DouglasAdamson)

16.Barnes,J.D.(2006).Earlytrilingualism:

Afocusonquestions.(LlorencComajoan)

Booknotices:

1.Cruz-Ferreira,M.&

Abraham,S.A.(2006).Thelanguageoflanguage:

Coreconceptsinlinguisticanalysis(2nded.).(AmyThompson)

2.Klee,C.A.,&

T.L.(Eds.).(2006).Selectedproceedingsofthe7thConferenceontheAcquisitionofSpanishandPortugueseasFirstandSecondLanguage.(MartheRussel)

3.Littlemore,J.,&

Low,G.(2006).Figurativethinkingandforeignlanguagelearning.(ClaireKramsch)

4.Dodd,B.(Ed.).(2000).WorkingwithGermancorpora.(SentaGoertler)

5.Mesthrie,R.(2006).Englishinlanguageshift:

ThehistorystructureandsociolinguisticsofSouthAfricanIndianEnglish.(RobertD.Vassen)

6.Alred,G.,Byran,M.,&

Fleming,M.(Eds.).(2006).Educationforinterculturalcitizenship:

Conceptandcomparisons.(TimothyReagan)

SecondLanguageResearchvolume23,numb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