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4024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公考入编考试精品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方法: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积极聆听和同感;

主动与热情等。

(2)维护:

避免过激的争论;

学会批评;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等。

4、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都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必须,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方面,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陈述性知识的积累越多,越有利于程序性知识的形成;

另一方面,程序性知识又会促进个梯队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theory)的基本观点。

(1)自我价值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2)学生对学习积极性高是因为他渴望通过努力学习,取得学业成功,从而使他的自我价值感提升;

(3)成功的学生大多对成功作能力归因;

(4)在竞争激烈的学校生活中,学生为了维持自我价值感而不努力学习;

(5)低年级学生认同努力,高年级学生认同能力,因此学习动机对年级的升高而降低。

7、编制学绩测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

(2)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

(3)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

(4)文句要简明扼要;

(5)答案应正确可靠;

(6)测题应彼此独立。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迁移的产生,教育界为此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迁移的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的每一次正规与非正规的接触中都注意创设和利用有利于积极迁移的条件和教育锲机,消除或避免不利因素,把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教育活动中去,促进学习积极迁移的发生。

9、如何正确使用惩罚?

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必须与激励相结合,不能只罚不奖,为罚而罚;

惩罚标准应该是确定、适度的,要让受教育者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惩罚,界限在哪里,并由此学会理性规范自身行为。

10、简述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1)智能是多元的和有差异的;

(2)各种智能既独立又共同起作用;

(3)各种智能是平等的;

(4)智能的文化性和情景性;

(5)智能的创造性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性知识,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情境需选择不同的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的实现正是元认知策略的体现。

作为一个学习者,如果有许多策略性知识,但是缺乏元认知策略来帮助自己决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某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他不会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反之,如果没有可供使用的策略性知识,那么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则缺乏相应的对象。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1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尽管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学习者的先天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人格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学习环境和课外指导等,然而学习动机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也存在着矛盾性。

同一性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必然性。

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好;

学习动机不好,学习效果也不好。

而矛盾性则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偶然性。

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不好;

学习动机不好,学习效果好。

如学习动机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把别的同学都压下去,唯我独尊,这种学习动机显然是不正确的,但也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取得好的成绩。

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矛盾性和偶然性,因而在错误动机的支配下取得的好成绩是不会长久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变量的,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亦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13、有人建议,在教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或慎用惩罚,你同意吗?

为什么?

  同意。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1878-1958)认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

所谓刺激,他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

所谓反应,他指的是有机体(动物和人)所做的任何动作。

华生宣称:

“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能纳之于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

”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后世的心理学家只将此作为简单行为的一般模式,即刺激—有机体—反应的S—O—R模式。

通过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发生概率就会增加;

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以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发生概率就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惩罚则完全相反,他是指一个操作出现以后,尾随的强化刺激施机体所竭力逃避的,为了避免操作(行为)后的那个强化刺激,机体减少了该操作(行为)的发生概率。

当一种行为出现后没有受到强化时,便会逐渐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消退。

动物实验表明,惩罚对于消除行为来说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厌恶刺激停止作用以后,原来建立的反应仍会逐渐恢复。

因此,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和永久性的改变,他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对一种不良行为的惩罚,应该和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由此可见,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利用正强化(鼓励)建立一种与之平行的良好行为,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而在没有与之平行的行为的情况下,采用不关注使之消退的办法,也比惩罚有效。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1)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成就动机;

(2)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维持成就动机;

(3)善用教师回馈来巩固成就动机;

(4)强化学生的成功感来增强成就动机;

15、简述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1)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及多元智为理论的提出

(2)多元智力理论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3)实现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1)外貌吸引的原理启示教师注重自己的仪表,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此将形成独具魅力的个人风度。

(2)相似性吸引引发“自己人效应”,从而产生对对方的认同。

(3)接近性吸引,经常接触,容易产生相互吸引。

(4)奖励性吸引。

人际交往常常涉及双方的互相满足,这种满足就是一种奖励。

因此,这种吸引又称为需求的互补性,给与他人一些适时的肯定与认同,以满足他人的精神需要。

(5)敬仰性吸引。

提升自我的才华、名气或具有特长受人敬仰而获得人际吸引力。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1、认知能力:

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组织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教材组织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效能感、教育机智等。

2、人格特征:

责任心、爱心、真诚、客观、宽容、同感、情绪安全与自信、对学生恰当的期待等。

18、良好教学目标的陈述应符合哪些条件?

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或态度)。

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应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目标陈述就可具体化。

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包括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在态度领域的目标应尽可能反映接受、反应和评价三个层次。

第四,如果从测量方面考虑,可以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系统陈述目标;

从指导教学方面考虑,应该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系统陈述目标。

课时计划的教学目标,不宜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陈述,宜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陈述。

二、论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建构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强势理论。

这一理论以传统知识观、学习方式、学科本位和教师中心等为批判对象,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原则、师生观、学习观等。

应该说,这一理论是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但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理论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构主义混淆了学生知识获得与知识原创的关系。

它认为知识具有个体性,暂时性与地域性,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是个人意义的建构。

其次,它把教学中的知识传递与学生积极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立起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外在于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进行的,是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重新认识和编码,积极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观点,可能会误导教学实践。

第三,这一理论过于强调学习的情境化,这在教学实践中是难以操作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支持者,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事实上,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内容,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促进知识迁移。

总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虽然对改革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一方面,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也给予人们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一种新的思路与研究范式,尤其是这一理论在教学思想是值得借鉴与重视的。

但是,从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看,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经验主义的立场,强调经验在知识起源中的初始作用;

同时,建构主义对科学知识的解构又是与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结合在一起的,它承袭了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赋予知识相对主义的色彩。

因此,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必须保持谨慎的,客观的态度,理性看待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这是当前处理好基础教育改革中诸多矛盾的一个主要思想前提。

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理论,他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较有影响的德育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获得道德行为,其基本途径是通过观察学习。

该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这使人们对榜样在儿童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他曾说道:

很多父母为了防止孩于打架,就在他们斗殴时打他们,这样做往往使孩子间的格斗变本加厉了,这就是消极示范的影响。

这提醒我们,品德教育中应尽量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少提供反面、消极的榜样。

教育者应该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注意言传,更应该注意身教,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另外,我们从班杜拉的实验中也看到年幼儿童易于模仿地位高的人(如父母、教师、英雄模范人物);

对受奖行为比受惩行为模仿的可能性大;

敌对的攻击性行为最易被模仿。

因此,电视、电影中提供过多攻击性场面,是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即使是好的影片,教师与家长也应该加强指导,以免儿童模仿与社会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

其次,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方法上注重吸收当代心理学中各派学说的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理论发展更加完善。

他注重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十分强调理论运用于实践。

班杜拉通过研究攻击性行为问题,用实验证明示范榜样对儿童青少年的重大影响,用社会学习原理指导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对现代学校道德建设和家庭道德建设有很重要的启示。

第三,班杜拉主张辩证地看待奖励与惩罚的教育价值,综合运用多种德育方法。

过多的褒奖不仅会使学生产生认为自己品德水平高的错觉而使其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和不足,还会因为高频率地、大量地、廉价地使用表扬与奖励而造成学生对褒奖感觉灵敏度的降低和兴趣的减弱,进而导致其应有的正强化功能的减退甚至丧失。

在这一点上,社会学习理论的认识是明智而正确的,它告诫我们不要滥用表扬与奖励。

过多地运用褒奖确有使儿童受褒奖控制而削弱其主体性的危险。

实际上,适度的批评与惩罚也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因为它可以对儿童不良行为起到负强化作用——当头棒喝,使其“悬崖勒马”。

当然,滥用批评与惩罚跟滥用表扬与奖励一样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应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接受有益的告诫,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的德育方法,两者结合,辩证施教,相互取长补短,唯如此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的进步。

综上所述,社会学习理论对社会行为的个人过程(获得、发展、调节、改变)确有独到的研究。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方式不仅有直接学习方式,而且还有间接学习方式,而道德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和改变。

具体地说,控制一定的条件和方法,提供良好的榜样和奖励良好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对我国现代德育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都很有启示。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从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

既然如此,作为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出哪些努力,才能更大程度地启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笔者认为,以下4个方面值得提倡。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创造欲望。

心理学认为:

创造性与个性因素密切相关,人只有在松弛、宽松、令人愉快的环境下才会有创新。

对大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师生关系紧张都会导致创新精神的丧失。

作为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要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要具有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究的态度,具备激发他们创造欲望的教学艺术。

在课堂上,自然亲切的教态、风趣幽默的话语、适当巧妙的点拨、平等轻松的交流一定会使大学生如沐春风,思维活跃,勇于表达,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便会在他们心中熠熠闪光。

而且教师一定不能用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大学生思维,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独特见解,及时呵护其创新的萌芽,让他们乐于创造,勤于创造。

(2)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强化创新技能训练。

第一,注意聚合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协同发展。

聚合性思维主要是一种逻辑性的思维,在学习中,对观点和论点的综合、归纳都会有助于聚合性思维的发展。

发散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的思维。

要培养发散思维,需要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展开联想。

第二,引导大学生学会类比,举一反三。

从形式逻辑看,类比思维是一种思维推理形式,它包含着思维规则。

但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很有效的思维方法。

所谓类比法是用要发明创造的客体与某一具有共同点的事物进行对照类比,从而创造出新观念。

第三,掌握归纳法,总结新规律,创造新事物。

所谓归纳法就是把相同或相近的一系列具体事物的特点结合起来,概括出新规律,创设新事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掌握思维方法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创新技能的训练。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供创造条件。

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应用提问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活跃,并能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可以促进学生的直观认识,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创造力;

另外,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比如多媒体技术的进入,对于一些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同时,多媒体技术集声、光、电子、黑板于一体,能迅速地提问、解答,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便于辅助课堂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建立一套系统动态的评价机制,明确创新目标。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考核机制上,必须建立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

这种评价系统包括:

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考核知识量和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二是综合素质的考核。

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要素。

知识的考核应采取应试方式,考试内容由记忆型向能力型转变。

在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核中记忆不处于主导地位,创造才是主要目标。

它要求学生对知识必须深刻理解,否则就会丧失创新的基础。

学生期末考试要加大能够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发创新能力的考题。

综合素质的考核采用测评的方式,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结合起来。

创造力的考核采用实验、设计等方式。

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把部分章节交给学生主讲,讲课成绩记入学科平时分;

选择若干个科研题目交给学生研讨,使大学生课堂教学具有科研性质,对科研成果比较显著者予以一定形式的奖励;

平时课堂作业的内容要侧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1)注重学习过程。

在发现学习中,师生处于协作关系,学习者展开能动的活动,学习者扮演积极的角色,有时甚至扮演主角。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布鲁纳认为:

“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以学生为主体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规律所决定的。

职业技能和其他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不是老师一讲就会的,必须经过反复、大量的实际操作或现场实施,才能形成和提高。

知识也是如此,必须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牢固掌握。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传授知识,而应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

前者是以教师为主体,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在如何调动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上面,包括训练目标的把握、训练项目的选择、训练活动的过程控制及考核等等。

(2)注重内在动机。

布鲁纳非常强调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

这是对教育心理学的顽固堡垒——外部动机论的挑战。

所谓内在动机,是想要在学习本身中发现学习的源泉和报偿。

以内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者,除了动机所推进的学习活动之外,不要求任何别的外部报偿。

它所要求的报偿,就是对于该活动的出色的结果的满足感,或是对于活动过程本身的喜悦。

布鲁纳所重视的正是这种内在动机。

(3)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曾经指出:

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的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简单的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布鲁纳主张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

通过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多元整合形成以应用性、复合性为特色的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展.以能力为中心,灵活应对变幻莫测的多元世界;

这正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目标的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观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方案编制也应体现上述原则和要求。

重点是项目教学过程控制和操作要领及知识要点,项目训练的过程、步骤、方法、手段必须逐项描述清楚。

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训练素材,可制作成课件或资料卡,《课堂教学方案》中只需标明其编号和展示方法,具体内容不需写入。

《课堂教学方案》绝对不能按照教科书章节顺序来编排,更不允许抄录、罗列教科书内容。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大力加强人文教育,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当代大学生。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影响。

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高等院校应注重教育的人文性,除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使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及审美能力;

具备竞争、团队意识;

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

具备奋斗意识,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具备开拓意识、心胸开阔、乐于奉献意识。

人文教育更多的是体现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而专业教育则是体现出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辩的理性方面。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注重从智能、情感、道德及其行为的整体与和谐的育人功能上来考虑,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强化心理咨询和心理普查工作。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以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它能使咨询对象改变原来的认知、情感和态度,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康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定期组织全面的心理普查,及早掌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早期发现心理问题,早期提供心理卫生保健服务,早期预防、治疗心理疾病,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依据,防患于未然,主动出击,更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授人以渔实施自我调节。

(1)普及宣传必要的心理知识。

要向大学生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使其了解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懂得一些心理卫生的理论,正确处理恋爱问题,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性文明、性道德观念,预防性犯罪,同时要按照心理发展规律教育自己、管理自己、驾御自己;

有意识的培养坚定顽强、达观的性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以增强心理平衡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2)情绪调适。

大学时期是情绪的不稳定时期,大学生情绪动荡多变,情景性强,感染力大,因而大学生的情绪调适更显得非常重要。

(3)自我意识调适。

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当自我意识出现偏差时,就会导致与自我有关的不良适应,同时还会出现与社会的不适应,这就极有可能产生精神障碍甚至人格障碍。

因此,自我意识的调适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

调适的主要方法是:

坚持自我意识的正确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