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桃花源记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3794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桃花源记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桃花源记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桃花源记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桃花源记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桃花源记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桃花源记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桃花源记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桃花源记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桃花源记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一词多义

(1)志

(2)寻

(3)为

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

新鲜美好。

今义:

滋味好)

(2)阡陌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妻子儿女。

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6)缘溪行(古义:

沿着,顺着。

缘故,缘分)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

邀请。

延长)

(8)仿佛若有光(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像,类似)

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

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3)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A.(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②省略宾语。

A.问(渔人)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渔人)还家。

B.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

C.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突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土地平旷

(2).房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

(2)黄发垂髫(5).并怡然自乐

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旷”“俨”“髫”“怡”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

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

C.文章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

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A项表述错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可改为“外面百姓的不幸”。

5.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答案】发现桃花源(第一段);

进入桃花源(第二段);

做客桃花源(第三段);

再寻桃花源(第四、五段)。

本题考查小说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发现桃源、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等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写自己的社会理想。

6.为什么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桃花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

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

仔细阅读文章,通译全文可知,因为桃源人不想让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所以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世界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答案】作者追求的生活是:

自然环境优美,生活富裕;

社会环境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

民风纯朴,人们安适愉快,安居乐业。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

本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和再寻桃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8.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寻找桃花源,“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中并不存在。

试题分析:

考查文章情节安排的作用。

这样安排情节,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让桃花源显的似幻亦真。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也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简要分析。

【答案】9.B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选自《陶渊明集》作者:

陶渊明年代:

东晋

参考译文: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A项,第一个“入”是动词“进入”,第二个“入”是名词“收入”;

B项,两个“行”都是“行走”的意思;

C项,第一个“舍”是名词“房屋”,第二个“舍”是动词“舍弃”;

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动词“到……去”。

故项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答时,先答“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的原因,即“田地是人种的,鸡犬是人养的”;

再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其对中心所起的作用。

浅层次的是写出了“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深层次的则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8)欣然规往()

(9)未果,寻病终()

(10)后遂无问津者()

【答案】

(1).

(1)繁多的样子

(2).

(2)田间小路(3).(3)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4).(4)整齐的样子(5).(5)全,都(6).(6)与人世隔绝的地方(7).(7)沿、顺着(8).(8)打算,计划(9).(9)随即,不久(10).(10)渡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其中“俨然”意思是“整齐的样子”,“规”是“计划”的意思,“津”是“渡口”的意思。

1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B项“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13.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男子的配偶B.妻子和儿子C.妻子儿女

A.运输事业B.交错相通C.交流沟通

【答案】

(1).

(1)C

(2).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

“妻子”的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故选C;

“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邮电和运输事业的总称”,故选B。

14.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忘路之远近

C.处处志之D.其反激之力

【答案】C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

C项“之”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它三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15.下面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B.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

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

C.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无路可走的地方,再也出不去了。

D.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其中“妻子”意思是“妻子和儿女”,“绝境”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D项翻译正确。

点睛: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A项正确的断句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项正确的断句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项正确的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即往”。

17.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

【答案】

(1).

(1)芳草鲜美

(2).落英缤纷(3).

(2)土地平旷(4).屋舍俨然(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3)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8).其中往来种作(9).男女衣着(10).悉如外人(11).黄发垂髫(12).并怡然自乐(13).(4)便要还家(14).设酒杀鸡作食(15).村中闻有此人(16).咸来问讯(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8).皆出酒食(19).(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1).不复出焉

“俨”“髫”“咸”“率”“绝”“焉”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18.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

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

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

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

陶渊明,

(1)(示例)专题学习内容:

渊明与菊花

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这是一道语文综合活动题。

(1)小题考查学生对主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

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是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

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一是酒,二是菊花,我们可以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

(2)小题考查学生补充对联的能力。

补写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

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例句为:

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其结构为:

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

不通畅。

②曳:

拖,拉。

③白蛇:

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

同“垄”。

⑤牧竖:

牧童。

⑥髹(xiū)书:

用赤黑色的漆写。

1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停数日,辞去黄鹤一去不复返

D.欲问地所历名实是欲界之仙都

20.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1.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22.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答案】19.C20.(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1.对没有战乱、宁静纯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22.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④基本与世隔绝,民风纯朴。

(甲)选自《陶渊明集》作者:

(乙)选自《雪窦游志》作者:

邓牧年代:

(甲)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乙)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

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

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

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

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

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

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19题详解】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项“乃”意思分别是“竟然”和“是”;

B项“舍”意思分别是“放弃”和“房屋”;

C项“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D项“欲”意思分别是“想要”和“贪欲”。

故选C。

【20题详解】

其中“乃”是“竟然”的意思,“无论”意思是“不要说,更不必说”。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与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答题时首先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然后结合写作的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桃花源记》通过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描写了桃源美景和社会风尚,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掌握能力。

首先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辨析文章在写法、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

根据甲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