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鉴赏题型四表达技巧赏析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鉴赏题型四表达技巧赏析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鉴赏题型四表达技巧赏析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9)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边练边悟 (2012·
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
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
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
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
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节选自《柴禾》,有删改)
1.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
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
要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来分析其作用。
(2009·
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
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节选自《岳桦》)
2.该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岳桦?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
好处: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具体而形象地揭示和提升;
③作者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岳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该题关键在于说出好处。
说好处应兼顾修辞手法的自身效果和在文中的效果,重点在后者。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方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方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边练边悟 (2010·
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
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节选自《天目山》)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
答案 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 本段文字既写了母亲上山这一现实中的场景,又写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显然一虚一实,虚实结合;
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显然又形成了对比。
两个角度皆可切入解题。
(2007·
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
4.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答案 表现手法:
比喻、拟人、想象。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 本段描写的对象是胡杨林,共三句话。
第二句中“仿佛……古战场”属比喻,“胳膊”“呐喊”等词语是拟人手法;
第三句中随处可见“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总使“我”热泪盈眶,属于想象。
死亡了的胡杨林依然挺身不肯倒下,胳膊直指蓝天充分表现了其死而不屈的精神。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的重点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
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
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
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
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
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
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
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
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
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
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
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
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
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
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
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
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
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
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
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节选自《灯花带梦红》)
5.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答案 将“松涛”称做“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对松涛的感激之情;
将“我”称做“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解析 注意人称的两重变化,第二人称有拟人化,便于展现对话、抒情的效果。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节选自《岳桦》)
6.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 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
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
作者插入的长白山之行的回忆,突出了路上的匆匆与模糊,虚影多,实影少,但这并非作者的本意所在,写虚是为了写实——为写岳桦做铺垫。
2.描写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
描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
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一重点。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这的确是个好地方,阳台的脚下,一条小河蛇一样地蜿蜒爬过。
两岸的蒿草已显衰败,顶着一蓬枯黄的乱发,在略有凉意的秋风中沙沙作响。
河里紫褐色的浮萍随风漂游,翻来覆去的是无根的愁绪。
岁月蹉跎,荣辱枯荣,繁华尽处的落寞,在这秋风秋色里浓浓淡淡、牵牵绕绕。
临窗看秋,秋意盈胸,何况在这日落西山时,更易多愁善感,竟忍不住轻叹,衰黄了太多的岁月,还有多少生命的绿可以支撑那些未曾实现的梦呢?
(节选自《秋日黄昏》)
7.文段中画线句子描写了作者眼中秋日黄昏的景象,请加以赏析。
答案 ①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蒿草、浮萍为主体形象,以秋日、风声为背景,全方位地表现了秋日黄昏的衰败景象;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枯草比作乱发,说浮萍也有愁绪,想象丰富,给无情感的自然景象以人的思想情感;
③语言形象,内涵丰富,描写中带有渲染,虚实结合,由眼前的蒿草、浮萍联想到岁月荣辱、繁华尽处的落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本身的含意;
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鉴赏知识,注意一些常规的鉴赏角度,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还有修辞方法以及语言特色等,这样才能全面分析,不会遗漏答题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
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
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
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
抽一截刺啦一声响。
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
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
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8.文段描写了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答案 ①多角度描写。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情景,表现出母亲的勤劳、灵巧。
②细节描写。
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了鞋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③“顶过”“夹住”“拔出”“拉”“抽”等动词使用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
3.议论、抒情和说明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对主旨的揭示,有时放在中间的议论兼有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对于抒情,要分清是作者的情感还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抒情句往往点明了主旨,如在开头,则有奠定基调的作用;
如在结尾,则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说明只是在散文中对事物作出解释、说明而已,散文考查中一般不涉及。
事实上,上述五种表达方式多是综合运用的,且多用于较大的段落,尤其是全文。
雪的出身洁白无瑕,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
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
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
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
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节选自《北方的雪》)
9.这三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试说明其效果。
答案 前两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雪,揭示了雪的两面性——正因为雪洁白无瑕,才极易被污染;
太诚实了,反易被欺骗。
末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雪的无私,雪的奉献。
四、掌握语言艺术
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方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
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
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
当作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
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我每至西雅图,下榻士耀文蔷家。
我六楼上寝室有两个窗子,从南窗远眺,晴朗时可以看到高一万四千余呎的瑞尼尔山峰清清楚楚地浮现在天空中,山巅终年积雪,那样子很像日本的富士山,而其悬在半空的样子又有一点像是由我们的岳阳楼之遥望君山。
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呎,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相偎如为一体。
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
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出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
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
(节选自梁实秋《哀枫树》)
10.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画线文字进行赏析。
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相依相偎如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棵树的心心相印,互为依存。
②巧妙使用动词,“横射”“筛”赋予了阳光动感,“筛”极形象地写出了树影的婆娑斑斓。
③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使表达错落,有情趣。
(答出两点即可)
11.(2013·
江西)《平常的沈从文》(原文见题型三“知识构建”)
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
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答案 特色:
幽默风趣、意味深长。
效果:
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
必须注意该语句出现的语境:
被人批斗。
在那样的情形下能说出这样的话,确实很有深意,值得探讨。
他说“真难为情!
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在幽默的语言下流露出对侮辱他的人的蔑视。
没有直接表述这样的想法,效果自然是“含蓄委婉”。
描写性语段赏析
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下午,我溜出了营地,去爬我魂牵梦绕的小山。
从橡树下望去,山峰就在眼前,神秘莫测,充满诱惑。
我顺着棒球场的边沿,向前走进了一片乱丛林。
乱丛林里藤蔓缠结,野草丛生。
穿行其间,举步艰难,无法分清南北东西。
我忽而被朽木绊倒,忽而一脚踩进蚁穴,忽而陷入泥淖,忽而受到枯枝阻挠;
带刺的种子设法钻进我潮湿的鞋子,蚊虫在耳畔嗡呜,苍蝇飞旋着撞来撞去。
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挪动着步子,既迷失了方向,也忘记了时间。
就这般跌跌爬爬地往前赶着,只见一片空地蓦然展现在眼前,空地上稀稀拉拉地长着梣树和枫树,阳光滤过枝叶洒在地上。
我猛然发现前面有一排华美的小屋。
那又窄又尖、直指蓝天的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与扇形木瓦、云朵似的图案相映成趣,把房子装扮得色彩斑斓,煞是迷人。
房子与房子相隔很近,不过一臂之遥。
所有的屋子都是空的,没有一点儿生命的迹象。
在刚从乱丛林中出来的我的眼里,这片阳光映照的小树林宛若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
仿佛这个奇异的小村落在一种魔法的笼罩下,沉睡了一百年。
我面前的这座黄色小屋,门廊上装饰着蓝色的小格子,不就是一直在等待着汉塞尔和格丽特尔[注]的么。
林子里没有一丝儿风,就连白杨的叶子也是木然地耷拉着。
蓝的蜻蜓、绿的蜻蜓恹恹地留在半空,凝然不动,更添了几许似魔似幻的神秘。
远方,一只小黄鹂在啾啾地鸣叫,应和着催人入梦的蝉声。
除此,便是万籁无音的死寂。
这些小房子为何会在这儿?
谁是它们的主人?
看着这些,心里不禁悚然。
(节选自[美]弗·
拉塞尔《最后的山》,有删改)
注
格林同名童话中的男女主人公。
请赏析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
现场答案1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问题属审题失误所致。
原题干是要求“赏析”,“赏析”不等于“分析”,“分析”可以只点明所用技巧,并对技巧略作解释,对表达效果不强求分析;
而“赏析”是答表达技巧题的“完整版”,在“分析”两步骤的基础上必须答出表达效果。
赏析题是一种重在效果分析的题型。
现场答案2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只是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故要点不全,还可以从表现手法、语言角度切入赏析,这样,才不至于遗漏要点。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通过联想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突显小树林的神秘色彩;
运用比拟手法,刻画白杨和蜻蜓的情态,增添了小树林的魔幻意味;
以动衬静,以黄鹂鸣声和蝉声反衬小树林的死寂。
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赏析是高考一个重要设题点,其“题材”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全文。
面对这样的题型,从考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答题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做题比较随意;
二是赏析角度不全面,往往要点不全。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做好描写性语段赏析题呢?
1.既是描写性语段,就应该先从描写这个角度切入赏析。
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
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
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方面描写;
调动多种感觉,使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
2.其他切入角度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