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283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docx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docx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

唐诗宋词里有大量的诗歌写到竹,创造了多样的意境感受。

在唐诗宋词里,竹常与泉水、少径、风、寺庙、人等组合,勾画出幽静恬然、淡泊宁静的意境。

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囿,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审美观照,就构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O竹在唐诗宋词里备受钟情,被斌予了多样含义,它作为重要意象,丰富了唐诗宋词与意境,对唐诗宋词及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唐诗宋词,竹,意象,意境

摘要 I

引言 1

1“竹子情结”的文化孕含 2

2唐诗宋词里竹子的意境美 4

2.1有节与虚心 4

2. 2凌寒与平安 4

2. 4竹诗画的文化外延 5

3唐诗宋词里竹子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 6

3.1竹与泉 6

3. 2竹径 7

3. 2竹与风 7

3.3竹与寺庙 8

3. 4竹与人 8

4结论 10

4. 1秀逸之竹 10

4. 2无奈之竹 10

参考文献 11

引言

在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竹不仅仅文化、宗教、艺术、伦理等领域,并承传着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宗教理念和审美情愫。

由此,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确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囿,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是生产和生活诸多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具,而且渗透到审美观照,从而建构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o大学生论文网

1“竹子情结”的文化孕含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华夏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

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傲雪凌霜、四时长茂而倍受国人的称颂,并被赋予坚忍不拔、虚心硬节、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竹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色彩,幻化为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竹子文化。

可以说,“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O

“竹文化景观”是特指人化了的竹子所显示出来的华夏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它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审美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度。

譬如历代文人墨客创造出大量的咏竹佳品,使竹之高洁挺拔、常青不凋、摇曳幽声、清疏倩影等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遥念等思绪,从而构成生命情志依附、贯注、超越于竹意象等几种文学符号类型,以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趋向。

同时,“竹文化符号”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

竹子又被中华文化赋予了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理想境界的功能,华夏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

[1]

“竹子”清秀挺拔、树叶婆娑,虚心有节,风韵别致,文人骚客竞相咏颂。

《诗经•小雅•斯干》云: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o[2]唐代杜甫云:

“无数春笋满林花,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成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宋•苏轼《绿竹筠》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O清代郑板桥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O褒扬了竹子逆境抗争的秉性和清高脱俗的雅趣。

同时,竹子虚怀若谷、淡泊宁静、刚劲挺拔、洁身自好的品格备受世人推崇,故而文人骚客皆崇竹爱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悠然自得。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古人的衣食住行均与竹子有密切关联。

竹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被作为栽培珍品而用以美化宅院和环境,像中国园林萌芽时期的周代,竹子就已经被用于造园活动。

同时,竹又是一种营造交通运输的重要材料,竹常用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

而在时代需要与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并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点。

[3]“竹子情结”又富含“送子”与“延寿”的审美幻化力量。

因此,国人对竹的喜爱也由审美功用渐趋延伸至宗教崇拜。

北魏时在今浙江、山东等省的部分山区开始盛行“夏种树,冬种竹”的诞辰礼俗;南北朝时,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珠江流域也有了“竹迷日”或“竹醉日”,即民间由“如竹苞矣”的旺盛生命力而引发的竹崇拜。

而早期道教“天师道”也曾把竹作为崇拜对象。

陈寅恪评曰:

“天师道对于竹之为物,极称赏其功用”。

[4]可见,竹在中国传统“君子比德”“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下业已成为某种君子人格的审美体征。

可以说,“竹子情结”的文化勃兴不仅由于竹子独特的自然美特征,更重要的是竹子虚心有节、不畏霜雪的外观特性与华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相吻合,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

像苏轼文曰: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并称之为“三益”o元代吴稹称颂松、竹、梅、兰名“四友图”。

明代黄凤池辑《梅兰竹菊四谱》,陈继儒称之为“四君子”O后人又加上奇石或水仙合称“五友”或“五清”等。

由此观之,“竹林七贤”之所以醉心于竹,概因竹子终年常绿、简劲素雅、刚直有节而与其崇尚的豁达洒脱、皈依自然、刚正耿直的人生追求相契合。

2唐诗宋词里竹子的意境美

意境是人们因客观世界的形态习性与传统典故文脉而生发出的心灵图象的再创造。

竹的艺术精神以淡、清、幽、秀为其特征。

由竹子的形态习性联想到人格品德的有:

有节、虚心、凌寒和平安等;由传说典故而延绵情感文脉的有:

湘妃竹、孟宗竹、青梅竹马和胸有成竹等。

2.1有节与虚心

位于竹秆地上部分的秆茎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间中空。

由于秆茎细胞的外切向壁角质化和维管束纤维细胞的高度木质化等原因,使秆茎坚韧强劲。

又因竹节内的纤维分叉,维管束弯曲相互缠结以及基本组织的细胞形态不规则而相互镶嵌,使得竹节力学强度不减而抗劈强度增大。

由节而联想到气节,由节间中空而联想到虚心,于是“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的竹子就有傲骨、劲节、虚心之“三德”,成为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气节虚心的形象符号[5]。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十四字中包涵了正直、气节、高瘦、刚硬等民族精神。

画论中苏轼对:

“节节而为之”的画法提出异论,认为:

“自蜩蝮蛇蛆,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他画竹不作节,对此,石涛提出批评:

“东坡画竹不作节,此达观之解。

其实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

”此已非仅是论画之争而是气节之辩了[6]。

按东坡的画法画史上少见,绝大多数都“节节而为之”o因为画节不是简单的造型表现,而是气节寓意,故绝对不会省略大意,只会强化突出。

如郑板桥的《墨竹图轴》,自题:

“不过数片叶,满纸俱是节。

”可以说是竹节的奏鸣曲。

竹子的虚心不仅因其中空,而且是以坚挺高耸为基,否则就成心虚,如芦苇。

故在赞颂竹子虚心时多以坚挺高耸为铺垫:

“纵凌霄处仍虚心”,“高洁人相重,虚心世所知”o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是难以表达虚心这个概念性品格,只能借助题款去联想体会,如夏《清风高洁图》。

2.2凌寒与平安

碧玉装身,翡翠裁叶,明净深邃,四季常青,竹子以其“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的特征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O“清操厉冰雪,松梅堪与朋”经历严寒,不改本色。

绘画中的雪竹图表现的其如说是雪压竹枝的形态美,还不如说是凌寒不俱的精神美。

竹子适应性极强,虽喜温凉湿润,但亦耐寒抗旱。

竹鞭梢端的鞭笋有坚硬的鞭篷包被,尖削而极富穿透力,在地下纵横蔓延,形成庞大网状的郁闭体系。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长势旺盛,无坚不穿透[7]。

地下竹鞭不可见,难以入画,而偶尔暴露出的竹鞭被画家紧紧抓住,如吴镇《墨竹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立根瘠土破岩,不畏艰难,这种随遇而安的能力与人们所期望的平安相联系,竹子又成了平安的形象标记,如李街《四季平安》。

2.4竹诗画的文化外延

除对竹品格特征的美学价值挖掘外,以竹为载体的竹文化外延其内容也十分丰富。

如竹诗画:

浮雕画、竹烫画、竹粘贴画及竹匾、竹牌、竹纸、竹毛笔以及作为汉代文字载体的竹简等;竹工艺品:

竹编、竹根雕(多见济公、渔翁等人物造型)、竹切花等;以木为载体的竹韵造型;竹美学与实用价值完美结合的有竹乐器、竹床、竹椅、竹凉席、竹伞以及竹制品,如竹活性炭、竹复合板、竹管(灌溉用),据说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灯丝最初就是竹丝。

对竹子诗画研究愈深入,就愈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的程度和创造力。

竹子其如说是艺术形象,还不如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表现。

淘论文网http:

//www.www.0846!

.com/

3唐诗宋词里竹子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任何诗歌创作几乎都离不开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创造。

这二者是何定义呢?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8]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可见,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竹子作为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描写意象,大量存在于唐诗宋词中,构成了独特的竹类意境。

唐诗宋词写到竹的诗歌中单纯地写景的不多,其中一首张文姬《池上竹》:

“此君临此池,枝低水相近。

碧色绿波中,日日流不尽。

”诗中显然并没有深刻的内涵,若含有生命生生不息之义,似乎也很模糊,虽然写出了竹与水的和谐之美,但因为它蕴含的意味显然不够深远,显得意境不足。

唐诗宋词中以“竹”为意象构造耐人寻味的意境的诗歌中多是“竹”与其他意象组合创造出来的。

诗人往往融情于景,将主观感受赋以客观的“竹”景,使其具有了多重意义,而使得意境更加耐人琢磨。

纵观唐诗宋词,其间多有竹与泉、竹径、竹与风、竹与寺庙、竹与人这样的意象组合,构成了多样的意境感受。

3.1竹与泉

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

——沈俭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O

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

——张九龄《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有此作》。

沈侄期此诗是在和春时节与太平公主游南庄时所作,全诗词句靡丽,锦绣成文,尤其“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两句中“千”与“百”写出了宏大的气势,竹里泉声如百箭争发,飞出了飘逸洒脱之美。

作为权臣的沈侄期,他眼中的千花、绿竹、百泉似在做精彩绝伦的演出,为侍奉权贵,为渲染氛围,轰轰烈烈,令人叹为观止。

而与沈侄期不同,张九龄仕途多衅,后受李林甫排挤,罢政事,贬为荆州长史。

他对权势者绝望,思想中有着隐世的趋向。

张此诗中竹与泉的组合,静中有动,动中蕴静,轻灵深寂,如深山幽处高风亮节的隐者,内通外达,与世无争。

配合着泉水的涂涂之音,拨动自然的旋律,自然的清静无为之美,倏然显现。

“竹”,带给了人们宁静、淡然和平和的心境。

竹的绿与泉的清澈,两者完美的结合互相映衬,不仅是美好的视觉享受,更能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该诗展现了一幅清新美好的自然图景,松、鸟、竹、泉,也是静中有动而更显幽静,意象多重组合而越显和谐,好鸟和清泉,远离人世的喧嚣和争斗。

一个“好”字与一个“清”字,写出了与人世截然不同的世外场景,让我们呼吸到了没有忧虑与躁动的自然之气。

而竹下流动着没有杂质的山泉,竹与泉,更给人以气质脱俗、襟怀开阔之感,那一束有理有节的“花中石子”,那一股澄澈磊落的流泉,给我们的心灵注人了宁静之风。

写诗多以壮观雄伟之景表现阳刚之美的李白,“竹”与“泉”在他笔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