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1887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科文阅读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科文阅读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科文阅读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科文阅读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科文阅读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科文阅读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社科文阅读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科文阅读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科文阅读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科学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二)考试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

  设题类型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三)选文特点

  所谓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文章。

高考中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

我们阅读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技信息的过程。

  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等。

  社科文的分值及题量同科技文一样。

只不过每年只考一种样式,要么社科文,要么科技文。

据高考命题人谈,两者交替命题,但这个“交替”并不是绝对的你一年我一年,有时社科文会连考两年,科技文也会连续考。

所以,每年的复习,社科文与科技文都要有所兼顾。

这样做实际是进一步明确了考试阅读的方向: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将通过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来实现,考查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在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新的变化是随着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需要而确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今后几年高考发展的方向。

  1.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2.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科技类说明文,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因此要弄清:

  ①文章的概念

  ②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

  ⒊文章思路明晰(说明“概念)

  科技文:

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

  ⑴分清文章出现的概念(主概念与次概念及其关系)。

  ⑵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

  三、解题方法探究

  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

双重否定句;

疑问句等)

  

(二)审(题干、选项)

  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

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

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

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三)找(筛选信息)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

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

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

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

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

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

  (四)比(干扰项)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社科类与科技类常见的干扰项有如下“雷区”:

  1.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

(也可能缩小)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

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

  【例1】

(湖南卷第8题)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例2】

(2006四川卷)原文:

“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

  【例3】

(2005年全国卷Ⅱ)“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

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

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解析]B[这道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中是“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A项却成了“植物的叶子”这个全称概念]

  2.混淆范围——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指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

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2006四川卷)“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D.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分析:

忽略了“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的前提,,把尚未实现的“可能”变为了“现实”。

  【例2】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

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

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

(全国卷I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3.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

  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

  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对应文段】

(福建卷第9题)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

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

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

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4.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对应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全国卷第7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5.选择与兼备——分清选择还是兼备。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

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湖北卷第8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6.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对应文段】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广东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7.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

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

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全国卷l第8题)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8.肯定与否定——划出肯定否定词

  【对应文段】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

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辽宁卷第7题)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9.言多与言少——找出数量词

  【对应文段】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

  【试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

  10.客观与夸大(歪曲事实)——忠实于原材料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

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湖北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11.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注意:

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

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

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点。

  【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

《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

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上海卷)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12.偷换概念(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

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其他雷区如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并不相干)、自相矛盾、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

  从理论上看,误点设置的角度是无穷多的,还可以从地点、人物、数量、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夸大其实、推理相反等方面入手,有的一选项设置了好几个误点,这都需要细心阅读,对照原文,不可走马观花。

  (五)排:

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六)选——选出正确选项。

  小结:

科技文阅读解题方法

  1.审清题意和要求;

2.看清文中有没有;

3.弄清概念莫发糊;

4.修饰词语勿遗漏;

5.“可能”“将来”不要丢;

6.“原因”“结果”不调头;

7.夸大作用是吹牛;

8.外延改变也是错;

9.意思相反最不该;

10.推测结论有缘由。

  四、应试对策

  1.搞清考查方向,明确一种认识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注意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

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3.掌握解题方法,明确三个步骤

  一是根据选项找原文;

二是对照原文找差异;

三是针对差异作判断。

  4.探索命题规律,掌握若干技巧

  我们对社会科学类文章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研究上。

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a、断章取义b、偷换概念

  c、无中生有d、强加因果

  e、张冠李戴f、故意扩大

  g、以偏概全h、颠倒关系

  i、变“将然”为“已然”或“必然”;

变“部分”为“全部”等。

  五、课堂练习(略,见“模块总复习-课时作业三”

  六、筛选文中的信息步骤

  执行指令

  回视文本

  快速检索

  比较辨别

  判断确认

  ①树立一种观念。

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坚信答案就在原文中。

  ②牢记三个步骤

  通读全文(了解)

  找准相关句(判断)

  对照辨析 (确认)

  ③明了排查的先后顺序

  排错:

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排异:

与题干不符合的

  排无:

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2012高考语文:

社科类文本阅读

科技文阅读每年高考必考,考查内容一般为科技领域的新发现和新发明,以及人类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大都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传达出来,而考题的设计也基本上着眼于对它们的理解和分析综合。

当现代高考试题题型已经基本稳定的时候,其实高考试题也就进入了曾经的八股时代。

但是,相同的题型对于每一届高考考生来说,确是全新的,他们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昔日的、实用的方法在经过一年一年的循环之后,依然风采依旧。

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考科技文考查学生什么?

(筛选信息的能力)

高考科技文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读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 

“ 

高浓度信息 

” 

的快速读解与把握的能力。

1、善于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能够正确的分类和筛选。

2、能分析不同概念所指的差异,准确的鉴别,发现区别。

3、把握整体信息中心,分清信息间的主次、先后、属种、因果等关系。

4、能准确把握观点,并依据观点找出相应的依据。

5、能搞清作者或信息中评论人员持有的不同看法或观点,分辨出个体和整体,推论与定论,过去与现时、将来的区别。

(二)、高考科技文考些什么?

(咬文嚼字的本事)

1、对词语的理解(科技术语的认知、辨别)

2、对句意的把握(中心句,作者或文中科研人员的看法、观点、推断的解读)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筛选、分类信息)

4、考查内容的推断与想象能力(对照、比较、辨别信息)

(三)、了解命题人设计的“智力陷阱”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1、答非所问

此种类型主要出现在对文中概念的理解上,如2004年高考全国II卷第7题,题目为“根据文意,下列对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题目要求很清楚,必须跟“第一”和“水文”有关,而选项D只回答了“其艺术价值”,而非原因。

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的选项,C项和D项并非解答题干涉及的“汽冰”这一概念,而是回答“形成汽冰的条件”。

2、强加因果来源  

此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推断题型中,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0题的A项“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将造成先进工业化国家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此句前句的“因”并不能合理推断出后句的“果”,故此结论错误。

3、偷换概念

有些情况下,命题者会故意地将某个概念换上另一种说法,用相同或相近的说法来取代它,从而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

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I第10题C项,“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

该文第五段开头第一句为“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显然,原文讲的是“茶马互市”,而选项C将其偷换成“茶马古道”了。

4、信息赘余或散失

信息散失是指选项当中,命题者对概念术语或某句话进行理解的时候,有意将某些信息或内容部分散失,造成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错觉。

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7题“中国传统医药学为什么显得‘神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国传统医药学”文章在开篇就指出来了是“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而B选项中“它长期以来以隐蔽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只是指“藏医”,显然,B选项人为地缩小了范围,造成了信息的散失。

又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该题的B选项为“‘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但我们据原文发现,“‘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完全是多出来的信息,属于赘余信息,这种情况在科技文阅读中比较多。

以上四种情况仅为科技文阅读常见病因,另外还有把未然说成已然的,偶然说成必然的,以偏概全的,个别说成普遍的,张冠李戴等等“智力陷阱”。

(四)阅读技巧 

(切实理解文章是做题的根本)

1、立足全篇整体把握

  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时,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

可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

同时动笔画出关键词、关键句。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

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突破口,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关键句段挖掘内涵

  一般地说,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隐含在材料的关键句段中,阅读时要紧紧抓住这类句段,联系上下文来探索。

把握关键语段,一是要从本句段入手,注意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二是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之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三是要结合段意理解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