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语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1834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语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语文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语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语文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语文文档格式.docx

书法表现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审美情感。

书法的载体——汉字,本身就是表现人类生活与情感的符号。

早期的书法史,如史前刻符、商周甲骨金文、先秦篆籀、两汉刻石等,都具有表现性的特征,直到东汉末年,书法的表现性才被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而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东汉书论家蔡邕说“夫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理论性地指出了书法是一门表现人的主体情感的艺术。

而到了魏晋,文人艺术和文人书法家的产生,使得书法艺术的表现性得到了高度的体现。

  表现性是与再现性相区别的一个基本审美特征,它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所独有的。

所谓再现性,是指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摹而幻化为自身情感,当然这种情感侧重于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直观、形象和具象的描绘,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性和具象性特征。

表现性则是指运用艺术手段,表达艺术家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它徐若昭基本不受客观事物、客观创作条件和技法的约束,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心境和自在状态。

概括地说,再现性侧重于客观描摹,表现性侧重于主观情感的表达。

  更为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表现性更强调通过作品笔墨线条的夸张、变异与抽象表达来达到其高度的精神需求,它所反映的是艺术线条的高度情感化和符号化。

这在魏晋以降的文人书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大草和狂草艺术尤其如此。

诸如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黄庭坚、徐渭等人,都是书法表现主义的重镇。

兹以晚明徐渭为例。

徐渭的狂草,是非理性主义的产物,而这种非理性主义主要是基于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感本体而产生的,徐渭既是非理性主义的代表,也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他将书法的表现性审美特征发挥到了极致。

  书法的表现性是通过时空一体化的线条结构形式而体现的。

书法之“线”,在这里主要指用毛笔和墨在纸上所划出来的汉字字形,它是具体的,同时,它又是抽象的,它所展现的是对生命意识、对人的艺术理想意味的非具象描述。

而这种“意味”,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并赋予不同事物以不同意味的东西,它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

西汉学者杨雄云“书者,心画也”,这个“心”,可谓抓住了书法形象特征的本质、本源。

书法的“线”是书之“心”所寓之物,或者说,这“线”即是“心”的抽象与概括,书法的线条显然不是具体事物的具象描述、再现,而是个体事物在“心”的运作之后的抽象,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谓与“心”同构。

换句话说,书法的“表现性”,强调的是主观感情,不循规蹈矩,不机械模仿,不求绝对真实效果,而应当把扎实的基本功隐藏在背后,并能充分地运用书法艺术的各种符号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趣。

所以,我们说书法线条的抽象是书法艺术形式语言的基础,其根源则来自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思维和“物我一体”“纵横通会”的直觉体验传统。

也可以说,书法的表现性,精妙地体现和诠释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审美思维。

(选自《艺术教育》2012年第8期,有删改)

6、关于“书法艺术的表现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的表现性”是中国书法艺术所特有的、与侧重于客观描摹的再现性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的审美特征。

B、“书法艺术的表现性”是在东汉末年被作为一种成熟的书法理论上升到美学高度的、侧重于主观情感表达的审美特征。

C、“书法艺术的表现性”是不爱客观事物的客观创作条件的约束、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心境和自在状态的审美特征。

D、“书法艺术的表现性”是表达书法家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并诠释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审美思维的审美特征。

7、以下是有关书法线条结构(即“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的“线”主要指用毛笔和墨在纸上所划出来的汉字的字形,所展现的是对生命意识、对人的艺术理想意味的非具象描述。

B、书法艺术的“线”不是具体事物的具象描述和再现,而是个体事物在“心”的运作之后的抽象;

后者“心”是前者“线”的载体。

C、书法的表现性强调的是主观感情,而不是客观真实,因此书法线条结构也不追求绝对真实的效果,往往呈现出夸张、变异的特点。

D、书法线条结构的抽象是书法艺术语言的基础,它植根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思维和“物我一体”的直觉体验传统。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甲骨金文、先秦篆籀和两汉刻石等早期的书法,具有表现性特征;

魏晋文人艺术和文人书法家的产生,使得书法艺术的表现性得到了高度的体现。

B、“书法是一门表现人的主体情感的艺术”的理论,确立了蔡邕作为书论家的地位,也被视为书法的表现性被为一种成熟的理论上升到美学高度的一个标志。

C、再现性是指对客观事物直观、形象和具象的描绘,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性和具象性特征,往往不能凝聚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和精神。

D、晚明徐渭的狂草主要基于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将书法的表现性审美特征发挥到极致,这说明优秀的书法伤口均有对现实的批判色彩。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显字景阳,幼聪慧,文献王异之,爱过诸子。

七岁,封宁都县侯。

永元末,以王子例拜给事中。

累迁司徒主簿,太尉录事。

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

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

“可谓得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

”又采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

又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

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待坐,偏顾访焉。

尝从容谓子显曰:

“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

”子显对曰:

“仲尼赞《易》道,黜《八索》,述职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复在兹日。

”时以为名对。

三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

高祖所制经义,未列学官,子显在职,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

又启撰高祖集,并《普通北伐记》。

春年迁国子祭酒,又加待中,于学递述高祖《五经义》。

五年,迁吏部尚书,侍中如故。

子显性凝简,颇负其才气。

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

然太宗素重其为人,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

子显尝起更衣,太宗谓坐客曰:

“尝闻异人间出,今日始知是萧尚书。

”其见重如此而已。

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致郡未几,卒,时年四十九。

诏曰:

“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子显,神韵峻举,宗中佳器。

分竹①未久,奄到丧殒,恻怆于怀。

可赠侍中、中书令。

今便举哀。

”及葬请谥,手招“恃才做物,宜谥日骄”。

子显尝为《自序》,其略云:

“余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

前世贾谊、傅毅之徒,并以文章显,所以屡上歌颂。

自比古人。

天监十六年,始预九日朝宴,稠人广坐,独受旨云:

‘今云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赋诗?

’诗既成,又降帝旨曰:

‘可谓才子。

’余退谓人曰:

‘一顾之恩,非望而至。

遂方贾谊何如哉?

未易当也。

’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

(选自《梁书》,有删改)

【注】①分竹:

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学递述高祖《五经义》递:

轮流,顺次。

B、每引与促宴促:

靠近

C、奄到丧殒奄:

停留

D、遂方贾谊何如哉方:

比拟,相比。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顶是

A、①以王子例拜给事中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恻怆于怀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前世贾谊、傅毅之徒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1、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萧子显“负其才气”和“见重”的一组是

A、①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②可谓得明道之高致

B、①圣制符同,复在兹日②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

C、①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②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

D、①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②每有制作,特寡思功

12、下我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显聪慧好学,善于写文章,著有《鸿序赋》《幽通》等文,为人称赏,并先后编篡《后汉书》《齐史》两本史书。

B、高祖认为他编篡《通史》,完成之后定会超过此前的其他史书,萧子显巧妙应对,认为此举成就堪比孔子。

C、萧子显尽管恃才傲物,死后被太宗赐予谥号“骄”,但是他的才华依然得到了高祖、太宗两任皇帝的赏识。

D、萧子显在《自序》中谈到创作时,认为自己写的作品是兴之所至,并不是苦心孤诣地构思而来,这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

第II卷(共114)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春容止吐纳,每御筵待坐,偏顾访焉。

(5分)

(2)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方,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

三花斛三首·

右兰花

杨万里

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干家。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江芳圃蕙①非吾耦②,付与骚人定等差。

【注】①江蓠:

古书上说一种香草。

蕙:

蕙兰,初夏开花,有香气,供观赏。

②耦:

两人并耕,这里指同列。

(1)请赏析首联中“偷”“乱”二字。

(4分)

(2)请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抒写情感的。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三小题作答)(6分)

(1),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

告子上》)

(2)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郝壁赋》)

知者不惑,,勇者不慎。

(《论语·

子罕》)

(3)吾尝跬而望骄,。

(《荀子·

劝学》)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12分)

16、请用一句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

中央出台以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主要内容的禁令后,全国范围内的奢侈浪费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公款消费明显减少,部分高档酒楼销售额出现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北京市高档餐饮企业收入下降超过35%,上海市下降超过20%。

高档礼品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滞销。

于是有人产生了“反对浪费,会不会抑制消费”的疑虑。

其实,从国家层面看,减少公款消费,节约的经费会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地方上。

这些最终会转化为更高质量的消费需求。

从百姓层面看,摆脱了讲究脸面和排场的高档消费这个沉重负担,节省下来的钱,可以用到学习、健身、休闲旅游等方面。

从中长期来看,这都会促进消费,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17、将下面的长句改成4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最近两周一直严词批评苹果公司拒绝为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不满的售后服务进行道歉和整改的傲慢态度的中国各大媒体今天报道了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

库克昨日已向中国顾客公开道歉的消息。

18、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漫画寓意。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一面墙的记忆

青霉素

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大街两旁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

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来,这让人的脸上越发安静。

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来,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

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奶子味。

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声里飘散。

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来。

是邬先生。

邬先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

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邾镇人安静起来,他们看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来越近的日本兵,邬先生的目光越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

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

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躺着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爷爷平静下来睡着了。

本来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

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

爷爷一夜没睡,靠在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

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

一个惊醒,爷爷坐了起来,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排刺刀插进邬先生的前胸,邬先生倒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

邾镇经历一阵骚乱后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

乱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

她是邬先生的女儿,邾镇人都知道以前是一个聪慧的女子。

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

邾镇越来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遭到的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

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来。

她的上衣已是一缕缕带血的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

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罪行:

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重大损失。

邬先生女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

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来跑向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

中国。

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挣脱出来,一头向墙上撞去。

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

爷爷眼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

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镇拾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们才出现在邾镇的大街上。

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

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

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来,对着墙和墙上隐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

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

邾镇人还透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来,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加重。

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句话:

留下那面墙啊。

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画面。

(选自《山东文学》2012年第8期,有删改)

19、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0、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1、请对小说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22、小说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本文加以探究。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高士其

在首都,旧历新年的爆竹声,已不如从前那样通宵达旦,迅雷急雨般地齐鸣了。

今年的爆竹声,虽仍是东止西起,南停北响,但须停了好一会,才接着响下去,无精无采地,既像疏疏的几点雨声,又像檐下的滴漏,等了许久,才滴一滴。

在这国难非常严重的年头,凡有带点强为庆贺,强为欢笑之意的声调,本来就不顺耳,索性大放鞭炮,热闹一番,倒也可以稍稍振起民气,现在只有这不痛不痒的疏疏几声,意在敷衍点缀新年而了事,听了更加不耐烦了。

不耐烦,有什么法子呢?

色、声、香、味、触,这五种特觉,只有声是防不胜防,一时逃避不出它的势力范围之处。

声音一发,听不听不能由你。

这责任一半在于声音的发生,一半在于耳朵的构造。

声音是一种波浪,因此又叫音波。

这音波在空气中游行,空气的分子受了震荡,所以两个坚实的物体,互相抨击,就可以成音。

这音波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而每一波的长度都不相等,有时相差很远。

大凡合于音乐的音波,我们常人的耳朵所听得到的,它的波长,最长的不过12米至21米之间,最短的波长只在25毫米之内。

这些音波在空气中飞行极快,平均的速率,每秒种能行33米至36米,但也要看所穿过的空气的寒暖程度如何。

在从前,新年的爆竹声,家家户户合奏像一阵一阵的交响曲,非常使人高兴。

今年的爆竹声,受了当局不彻底的禁止,受了民间不景气的潮流的影响,好久,好久忽儿发出三四声,短而促,真是不痛快而讨厌。

这是声音的不协调,而叫我感到不耐烦。

耳朵的结构是怎样呢?

在我们的头颅上,两旁两扇翅膀似的耳翼,是收集音波机器。

在有的动物身上,它们还会听着大脑的指挥而活动的,然而它们的价值只是加强了声音的浓度和辨别音波的来向罢了。

围着耳翼里面那一条黑暗的小弄,叫做耳道。

耳道的终点,是一个圆膜的壁,叫做耳鼓。

这耳鼓才是直接接收音波,传达音波的器官。

这一片薄薄的耳鼓膜厚不及十分之一,却也分作三层:

外层是一层皮肤似的东西。

内层是一层黏膜,中间是一层“接连组织”。

它的形状有点像一个浅浅的漏斗,而那凸起的尖端,却不在正中央,略略的偏于下面。

这样带一点倾斜的不相称的形状,能敏锐的感到音波的威胁而振动。

音波的威胁一去,那耳鼓的振动就停止了,所以耳鼓若是完好的,那外来的声音听得很干脆而清晰了。

紧靠在耳鼓膜的里面有三颗耳骨:

一是锤骨,一是砧骨,一是镫骨,各因其形而得名。

这三颗耳骨的那一面是靠着另一层薄膜,叫做耳窗,又名前庭窗。

这些耳骨是我们人身最轻而最小的骨。

它们的构造是极尽天工的巧妙,只须小小一点音波打着耳鼓,就可以使他们全部振动,那音波便被送进内耳里面去了。

内耳里面是伏有听神经的支脉,叫做耳蜗神经。

那耳蜗神经的细胞是非常灵便,不论多么低微的声音,他们都能接收而传达于大脑。

现在像爆竹这般大而响的声音,我们哪里能逃避不听呢?

就是掩着两扇耳翼,空气的分子,既受了震荡,总能传进耳鼓里面去呀。

我们一般人所能听到的声音,极低微的振动率,大约是在每秒钟24次至30次之间。

有的人,就是低至每秒钟16次的振动率的音波,也能听见。

最高的振动率,要在每秒钟4万次以内,才听得见。

在这里又要看各个人耳朵的感觉如何敏锐了。

聋子是不用说了。

有的人虽然没有到了聋子的地步,然而对于好些尖锐的声音,如虫鸟的叫鸣,就听不见。

虽然爆竹的声音,它的振动率不太高也不太低,只要距离得不太远,是谁都要听见的哩!

现在我们国家管事的人对于敌人的侵略,好像虫声鸟声一般唧唧的在那里秘密讨论。

它的振动率太低了,使我们民众很难听得见。

而汉奸及卖国者之流,又似乎放了疏疏几声的爆竹,以欢迎敌兵,闹得全世界都听见了,真是出丑,更令我们听了不耐烦。

然而又有什么法子想呢?

1936年1月

19、本文为何要从首都旧历新年的爆竹声写起?

20、我们的耳朵是如何听清声音的?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1、举例说明文中画横线的段落语言有哪些特点。

22、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探究“声音发或不发,听或不听,都由不得你”这句话的含意。

七、(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意。

(60分)

小学时放假,妈妈说:

“小孩子自己出去解除,在家呆着。

”初中时,妈妈说:

“还有那么多作业,玩什么玩?

”高中时,妈妈说:

“马上就要高考,你还敢出去玩!

”上了大学,妈妈说:

“怎么不出去玩呢?

”我说:

“找谁玩呢……”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