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1180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Word文档格式.docx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Word文档格式.docx

“敬业者,专心致至事其业也”。

20世纪30年代,梁启超先生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师生所作的《敬业与乐业》的演讲,全面地阐释了敬业的内涵,他认为敬业就是:

1有业之必要:

人人都要有职业,因为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

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2敬的含义:

凡做一件事,必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3敬业的原因: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只有敬业才能把工作做到圆满。

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

从事实方面说,一定会把事情做糟,结果自己害自己。

4敬业的表现:

讲求素质。

工作的过程要专注,尊重这份工作;

工作的结果就是要完成那件事。

5敬业的方法:

专心工作是敬业的态度和最基本的方法,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应聚精会神地完成工作。

梁启超先生关于敬业的诠释给我们的启示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自动自发的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包含着成就事业的高尚情感,努力践行的作风和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承担使命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大家都熟知的“三个砌砖工人”的故事,作为一个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说的是某建筑工地上,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

“你们在做什么?

”。

第一个工人回答说:

“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说:

“我正在赚钱养家。

”第三个工人说:

“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

这三个砌砖工人的回答,实质上道出了每个人对“砌砖”这一工作的认识、态度,进而反映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

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作就是砌砖,是毫无目的的,他认为自己就是砌砖的,轻视本职工作,不干这个干什么?

他认为砌砖工作是机械单调,索然无味的,有时会把砌砖看成是负担,工作时敷衍塞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所作为。

第二个工人是为了赚钱而工作,他把砌墙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营生,他认为砌砖的价值就是为了挣钱。

这样,他就把自己摆在被动的位置上,你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你不给钱,我就不干。

这样的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不思改革,不求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 

有发展。

第三个工人的工作是有目标的,他把砌墙作为一种锻炼、一种积累、一种经历,虽是砌砖工人,干的是极简单、极普通的砌墙的活,但他具有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有理想,积极,乐观,充满自信;

他不单纯把自己只看作一个砌砖的,具有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因而热爱本职,工作才是有激情和有创造性的。

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即使是最简单、不起眼的工作,只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才能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砌砖工人也能成为建筑设计大师。

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始终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工人最后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同样,教育工作者也有这样的类型: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有两类教师,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

如果一位教师把学校当做谋求生存的场所,把教书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得不到内心的自然与和谐,那么他就把自己也塑造成为了一台机器,只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重复自己的工作,例行公事。

他的生命内涵日益贫乏,生存品质日益下降,不仅容易在教育工作中迷失自我,也大大降低了职业幸福的可能,失去了精神支点。

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曾说过:

“事业就是生命,失去了事业就是失去了生命。

必须让生命每时每刻都燃烧,才能让事业发出光辉。

如果火焰熄灭了,事业也就暗淡了,我决心用生命之光去点燃事业之火。

是的,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终身与奉献和牺牲为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教师奉献与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

教育工作是一种极艰苦的呕心沥血的劳动。

只有情志专一、艰苦奋斗,才能承担这一重大社会责任,终生不渝地献身于这一事业。

“安贫守志”更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崇高品格。

行知精神的传承者,杨瑞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案例

杨瑞清,1963年生,江苏南京浦口区人,现任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1978年,杨瑞清初中毕业,正赶上"

文革"

后的第一次中考。

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杨瑞清报考了中专。

全乡共考中了3个,杨瑞清是其中一个。

填报志愿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帮他填上了"

晓庄师范"

这是父亲帮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最大的一件事。

做完这件事,父亲就病倒了,后来查出来是白血病。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已不能说话,他紧紧地攥着那张通知书,带着一丝安慰,平静地走了……15岁的杨瑞清,背着行李,带着刚刚失去父亲的痛苦,走进了晓庄师范。

在这所由陶行知先生创办于1927年的著名师范学校里,三年的刻苦学习,让杨瑞清这个农村来的懵懂少年有了"

脱胎换骨"

般的变化。

"

这三年最大的收获,是全面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心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并且慢慢萌生出一个信念“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走行知之路!

一转眼就要毕业了,他们是"

后的第一批师范生,分配形势非常好,留城,到好学校去,成为很多同学争取的目标。

1980年底,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突然有个同学提议:

咱们也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创办一所"

行知小学"

吧!

这个提议,一下子在杨瑞清心中掀起了波澜。

整个春节,杨瑞清都是在激动中度过的,他的心完全被想象中的"

占据了。

五四"

青年节这一天,杨瑞清和同学李亮一起公布了他们的《关于试办行知小学的志愿书》。

顿时,平静的校园沸腾起来,他们一时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南京市教育局的领导专程来学校找他们谈话,在赞扬了他们的理想和激情之后,又劝他们服从分配、锻炼成长。

于是他们请求,将他们一同分配到一所最偏远、最破烂的乡村小学,领导终于同意了。

1981年夏天,他们被分配到江浦县建设乡五里大队小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教师。

这所学校地处偏僻,下了公共汽车还要步行七八里山路,一排简陋的破房子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只有100来个学生,七八个教师。

杨瑞清他们就住在用芦席隔开的半间小屋里,两张木床,一口水缸,一个难伺候的小煤炉,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可两个年轻人觉得,这比当年陶行知先生住牛棚办学的境界差多了,心里甚至还有点失落。

农村学校缺老师,尽管他们毫无经验,但是,还是很受校长的器重,并被委以重任,挑起了重担。

杨瑞清的任务是教一年级,是包班(即一个人教5门课,当班主任还兼任大队辅导员)。

理想要落实,激情要表达,杨瑞清把自己的班级命名为"

行知实验班"

,开始了他的"

教学改革"

他回忆说:

那时我用的办法虽然蠢一点,花的力气虽然大一点,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流失严重,杨瑞清就一个个盯住不放,反复做家长工作;

班里70%的学生都是留级生,学习基础不好,他就及时鼓励孩子,手把手地辅导;

学生眼界狭窄,他就在班上搞了一个图书箱,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的课外阅读管理办法,迅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即教育"

学校虽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却有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的农村生活,这些都成了杨瑞清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使原先苍白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学生们春天游南京,夏天到长江里游泳,秋天去登山,"

六一"

开营火晚会,国庆节开诗会歌会……以前让学生们厌烦的学校,现在成了最喜欢的地方!

这些都被五里大队的农民看在眼里,相传学校里来了两个好老师。

1982年夏天,农民们拿出改革开放后挣的第一笔巨款7万块钱,在小河边为学校盖了21间新校舍。

年底,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学校。

农民的支持让杨瑞清感动万分,他从心底里盼望:

就让我们这样干他十年二十年吧,就让我们这样干他一辈子吧!

1983年春天,由于杨瑞清表现突出,受到当地县委的重视,调任他到江浦县团委当副书记。

走的那天,孩子们哭成了小泪人。

大队支书说:

“我们不舍得你走,但我们不能耽误你的前途”。

到新的岗位工作以后,杨瑞清却发现自己离开了学校和学生们,感到特别空虚和心神不宁,这种感觉让他度日如年,难以忍受。

只干了几个月,杨瑞清再也熬不住了,他决定还是回去当他的乡村教师!

有人说他傻,可直到今天杨瑞清也不后悔:

当年陶行知先生下乡办学,有人说他是傻瓜,他却说:

'

惟有傻瓜,救得中华'

我一个中师毕业生而已,为什么害怕人家说一声'

傻瓜'

杨瑞清回来了。

看到希望的农民们再一次集资10万元,给学校建起了图书室、体育室、音乐室……接着教育局又为学校调来了一批新老师,五里小学成了全江苏办学条件最好的小学之一!

1985年1月10日,五里小学被命名为"

,22岁的杨瑞清被任命为校长。

1986年夏天,"

的学生以良好的成绩毕业,杨瑞清开始在全校开展"

不留级实验"

那一年,他还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本科函授班……那段日子,就像校园和村庄里到处盛开的鸢尾花,真是美好啊。

在一所乡村小学学校当20多年校长的人并不多。

杨瑞清的独特就在这里,他认同了这里,认同了自己的价值,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这样,所有对他的猜测都不攻自破,他死心塌地要做一辈子校长。

他有自己的哲学——“小里可以见大,平中可以出奇。

把小事做深、做精、做到极致,就是大事。

”让教育回到教育本身,这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境界。

杨瑞清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够坚守乡村20年,把奉献出自己的最美好的年华,无怨无悔。

杨瑞清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够有所创造,把一个把这所破旧的农村小学办成了拥有24个班、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的"

省级模范学校"

先后他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

、"

村级大教育"

以及"

赏识教育"

研究,受到全国教育界瞩目。

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先后被评为"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全国十杰教师"

全国师德标兵"

等。

二、教师在事业的奉献中成长和发展

1、爱岗敬业就意味着奉献

教育家吕型伟说: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其中在教师道德中世人最为推崇的传统美德是在教育事业中甘为人梯、终身不渝的献身精神。

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学返国,放弃教育部长高官不做,视三青团书记要职为粪土,终身安于“粉笔生涯”,投身教育30年,赢得桃李满天下,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事业而鞠躬尽瘁。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同志,从18岁起就从事教师职业,在他从教的70年中,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国初期、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统治等时期,饱尝忧患,矢志不渝,从一个为生计所迫的教书匠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从一名民主主义战士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所走过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他始终坚持“以教书为职业,教育为事业”,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人民师表”。

国家和人民不仅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投身教育事业,而且更需要无数像陶行知、徐特立一样的忠于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教师,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立足教师岗位,去传播人类的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去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去培养和造就未来的建设者。

教育劳动是有高度责任性的劳动,它要求教师一开始就必须兢兢业业地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满足和懈怠。

教育劳动又是很繁重和复杂的,繁重的任务不断耗费着教师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教育劳动还是一种长期的连续性劳动,只要学生存在,教师就不可能脱离工作,也不可能放松和间断工作,否则班级质量将明显下降。

任何一位教师都难免利用休息时间辅导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家访,也难免夜以继日地备课和批改作业。

教师的工作很难在八小时以内完成,教师在业余时间所提供的劳动几乎都是无偿的。

一位教师对其职业具有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敬业奉献精神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教师要有“守摊”精神。

他说:

“守”是课前认真备课,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案;

“守”是出满勤,干满点,给学生做好表率;

“守”是认真地批改作业,绝不放过学生的一点差错;

“守”还要放弃自己的好恶,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守”要收敛自己的脾性,耐心和笑脸才是教师的通行证。

总之,为了这一“摊”,教师要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守住学生。

2、教师在奉献中不仅仅是付出,从中获得发展和成长

杭州市优秀教师朱莱龄说:

“我并不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在为下一代而枯萎。

相反,我觉得在孩子们中间我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

”是的,教师并非只是奉献,只是付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培育学生,自己也得到发展、升华,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共进。

有人说过: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先生的完善和发展。

实质上,教师职业生活过程既是一个育人过程,也是一个育己过程;

既是一个成人过程;

也是一个成己过程是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生命力量不断提升与充盈的过程。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主要是指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生命力量不断提升与充盈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包括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教育智慧的养成为核心,以教师整体德行的提升为目标。

教师在奉献当中提升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丰富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了奉献精神与自我发展精神的统一,这又是教师教育和教师生命价值长远意义的体现。

试想,如果在工作中只感到在奉献,在不断地付出,感受不到身心的快乐和幸福,由此对职业自然会产生一种厌倦感和冷淡感,对工作也就失去了热情。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

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

如果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体验到的是愤怒、疏离、寂寞和孤独的感觉,矛盾重重,冲突不断,那我们又怎么能期望他们培养出健康、幸福、和谐的学生呢?

一位教师说过:

教师要做“蜡烛”、“人梯”、“春蚕”,但不能仅仅是奉献,还要从中获得一种生命成长的体验,一种生命的意义感。

也就是说,教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在照亮自己,发展自己。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

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育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地交融于一体的生命涌动的过程。

教师职业的崇高之处,也是其他任何职业无法比拟之处,就在于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已经不能用人的自然生命来衡量其生命的价值。

教师的生命在千万名学生的生命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在民族的生命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甘于奉献固然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总而言之,都是以教师的奉献为前提

案例:

杨瑞清是这样看待教师的奉献与成长的关系:

我终于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回报了关心我的人,我相信对于这种回报他们会满意的。

抓住这份感觉,我很开心很幸福。

用成长来感激,要拼命地成长。

我喜欢用三个词描绘自己的状态,自己的样子:

第一个词是“坚持”,第二个词是“感激”,第三个词是“成长”。

人们对我有不少夸奖,也有不少非议,有人说“高尚”,有人说“勤奋”,有人说“聪明”,有人说“能吃苦”,也有人说“虚荣,爱出风头”,也有人说“走运”。

其实,对我的这些描述都不够准确,谈不上“高尚”也谈不上“虚荣”。

我给自己找了一个感觉最能描述我的状态的词,就是“坚持”。

我在乡村小学20多年没挪过步子,一直坚持走行知之路,所以就使得我所做的事情似乎有了一个好的局面。

我坚信任何一个人只要肯把10年、20年的生命集中起来做一件事,都一定会有一个大气象。

一心坚持,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立足点。

这个立足点实际是生命的根基,你把这个根基扎在事业上面,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源不断的滋养,从而生长出自信心来。

诚心感激,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

找到了这种平衡点之后,就不会再自负了,再自以为是了。

人既不自卑又不自负,就真的很轻松,很快乐了。

因为感激而快乐,因为快乐而感激,不是为感激而感激,不是好像欠人家的才感激,所以这种感激是真诚的,是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

全心成长,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制高点。

这个制高点不是一定跟别人相比,主要是对自己的生命而言。

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拓展生命的空间,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制高点。

而且,这个制高点是没有限高的,成长是没有止境的。

坚持、感激、成长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才能够坚持;

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才能够感激;

处理好行与知的关系,才能够成长。

坚持、感激、成长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不可以割裂开来去对待。

我是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过来的,我还将弘扬行知精神,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向未来。

三、在敬业中感悟教师的幸福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

二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

三是把教育看做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

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

显然,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

也可以这么说;

作为一个教师所追求的职业目标应该是: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或者幸福地做一个教师。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或者幸福地做一个教师呢?

要想真正从教师职业中获得幸福,要必须乐业。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有亲切味。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一步一步地奋斗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

第四,专心做以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梁启超先生给我们揭示了乐业的真谛:

对职业全身心的投入,心无旁骛,在创造中获取快乐。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

叶澜教授是这样说的:

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

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幸福;

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

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

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

学生的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给教师带来幸福,教师节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的鲜花给教师带来幸福,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电话是教师的幸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奉献,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

第一,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奉献。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过:

教育是没有物质实惠的神圣事业,有物质欲望的人压根儿就不能成为教育者。

教师的工作是清苦的,既无显赫的地位,也没有丰厚的物质待遇。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也没有举世皆知的辉煌业绩。

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课上课下,白天夜晚,总是默默地向学生倾洒着心血和汗水。

可以说,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良心活”。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教师的含辛茹苦?

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做教师的酸甜苦辣?

教师是“蜡烛”,教师是“春蚕”,他是人生的基石,他是伟人的梯子。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不计个人得失,富于牺牲精神。

只有对教师职业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具备了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才能产生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勇于肩负人民的重托,把培养下一代视为己任和天职,在教育岗位上全心全意,精益求精,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教育事业是一项永恒性的事业。

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教师都应具有“超越”时代的不变的价值,即永恒的价值,甘于奉献的无私忘我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位教师只有把为别人作出贡献视为自己的最高享受,他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培养者。

一个人为他人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光源。

是的,教师在物质上也许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老师拥有教不完的学生,当他们自觉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感情投入教育事业中并为之奋斗,从中体味学生成长的快乐,享有“桃李满天下”的幸福。

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找到个人的幸福与快乐,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马克思所说: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就曾经谴责过那种只为个人私利选择职业的做法,并提出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标准。

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为人类福利而奋斗的一生。

教师职业也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因而是崇高的职业。

人民教师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和青少年的成才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