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之所以成为新事物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
在书中,作者在第十章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
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剖析。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学科为中心”的阶段到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思阶段,从八九十年代的多元思潮论争的时期到90年代以来改革的新阶段,科学教学在波折中乘着时代的列车“与时俱进”。
从本书的题目看,作者试图通过与科学教育有关的多个方面的阐释来揭示科学的本来面目。
但是对本书通读下来,却发现,我们仍没有弄清科学究竟是什么。
我只是在作者的带领下逐步认识到科学需要实事求是,科学教育需要亲历探究。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实际上,作者也无意在“科学”的名词上纠缠不清。
她只是想通过对科学史的回顾,对科学相关外延概念的描述使教师们对科学教学有个清晰的认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一条全新的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使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通常我们把能体现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细化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和“表达与交流”等若干个项目。
在本书中作者着重选择了一些进行详尽地说明和指导。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
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
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
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
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
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
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
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
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
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
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虽然看了张老师的指导,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
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
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
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
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
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其实这大可不必。
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
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
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
对它的重要性,没有必要赘述。
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让我们去课堂上践行它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就是那些精密枯燥的仪器,就是那些散发着异味的化学试剂,就是那些看不明白的公式。
其实就我们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给科学教学一点人文气息是很需要的。
正如书中说的“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合的两种文化”。
在课改进入到第五个年头的今天,科学教学正在强调与人文的结合。
比如,课标提出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不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的精神吗?
在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合作”是个曾经热得发烫得字眼。
虽然现在逐渐冷却,可是合作的重要性还是很明显的。
我们不排斥竞争,因为竞争能促进发展,但我们更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由更大更快的发展。
比如我们的QQ群,那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素不相识的老师在一起交流,互相帮助,不就是很好的合作吗?
由理由相信,由这样善于合作的科学老师,一定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探究科学奥秘的同时,逐渐具备完美的人文精神。
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两遍。
读过以后,我问自己:
科学究竟是什么?
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
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假期看了张红霞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
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在科学课堂上,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张红霞老师说,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一次的培训会上也听到一位老师引用这句话,当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它。
读了这一章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对科学观察做的很肤浅。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非常习惯的问:
“为什么?
”明明学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的,我们还是追问下去,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
学生说不出来,答不上来,不能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有时会让教师没有了耐性,有时干脆就自己说出来了。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
从中我明白了,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
观察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
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有效的思考时,是很难进行科学解释的,或者只会进行推想或想象学生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什么非常重要。
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提高证据意识,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让学生更好的描述世界,解释世界。
在本章中对观察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
同时兰本达也建议,讨论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
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之后势必会有许多发现,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取长补短,从同伴中学习自己所未观察到的发现,也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互动起来,质疑问难,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
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证伪的一种方式。
但科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很难在课堂中开展的,而在课外进行,又需要教师及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注意力,学生本身的思维可能就根本不能参与。
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讨论。
在教学中,我们的讨论有时仅仅只是将观察到的进行汇报,有时仅仅只是个别学生的展示活动,而没有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让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提出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真实,是否正确,是否和你观察到一样,使学生学会从观察中质疑,也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
在学校,自己虽然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学校的同事都是在第一时间内来找我。
可是说来惭愧,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科学教学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看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通过对该书阅读,使我认识到:
科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从科学教育的价值上来体现:
科学的独特教育价值是什么呢?
科学是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
(P104)
这里的事实、证据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才能得到。
二、从科学研究的目的上来体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
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
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
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
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
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
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
(P62)
以上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观察和实验,便没有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的描述和解释。
三、从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来体现: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
它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进行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不犯像渔民那样的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
(P30)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有价值首先是客观精神。
要回答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必须要有证据。
……要掌握事实性的证据,就必须去观察或实验,而不能凭感觉……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勤于观察的习惯,而且对孩子们的观察数据的解释要认真、谨慎,杜绝脱离孩子们的数据、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因为那样完全失去了方法学习的意义。
(P31)
这段话也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性的证据,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获得的数据不能任意的修改。
因为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是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而是被其余小组的实验结果所左右,随意修改数据的现象经常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汇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哪怕自己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相去很远。
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
第一,孩子们没有科学证据的概念,难以区分什么是证据、什么是想象,更小的孩子甚至对梦与现实都难以区分。
……第四,孩子们的探究是浪漫的。
他们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常常拟人化。
(P121)
学生自主建构中的这两个特点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
以免学生把想象中的事物当作观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解释。
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客观、实际。
总之,“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
”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今年有幸参加了沈校长领导的小学科学优秀教师培育室,我感到非常荣幸。
在沈校长的指导下,我把张红霞教授所著《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初读了一遍,但说实在话,对其中许多内容都没能很好地领会,感到非常的惭愧,但读了之后还是有所感想的。
本书共有十一章,每一章都单独讨论了一个问题,讨论得很详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案例片段,使所介绍的之理论更易被读者所接受。
在这十一章里,张老师真知灼见地指出,当时教育界存在的普遍现象中的不足之处,提醒我们不能盲目地片面地搬用某些教育观点。
正如《序》中所写的“正确认识科学的性质、科学探究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是科学课程改革当前面临的最紧迫、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其实这正是目前我们科学课教师最想知道、必须掌握的知识。
本书的前十章主要是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入浅出的专业知识。
这本书中的许多教育观点让我耳目一新,诸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科学探究实践,这无论是对于小学生还是博士生都是如此。
因此,刻意设计很多现存的问题,或在活动前‘逼’孩子们提问题,是没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等等一系列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
这些观点的阐明指导了我的教学实践,明确了作为科学教学的着重点应是什么?
从知识论上看,科学知识比其他学科知识难学的原因主要源于其累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
现代科学知识是近代300多年来无数位科学家智慧的结晶。
累积不是堆积,而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联系之上的必然发展。
如果互相之间的联系没有弄清楚,科学是非常难学的。
联系的途径有两条,首先是亲自体验,另一个途径是逻辑推理。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书中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或提出不同的看法。
比如像教学研究几种纺织材料的性质,在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是由于纺织材料的种类多,变量太多造成的,张红霞老师指出这是不适合小学生的探究内容。
她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案例,结合现行教材举的这些常见的问题和困惑,时时引起我深刻的反思,并且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
最后一章是课例总汇,本章中的11个案例深深吸引了我?
因为她让我见识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
都说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开放,很能表现自己,师生关系融洽得令人称奇,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未经历他们的课堂,可从实录中依然能感觉到其中的良好氛围。
而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样呢?
我想,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一大因素,而广大教师个人亦有很大的责任。
我们在上课方式、教育观念上都与他们相差甚远,他们早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而我们才刚刚将这理念引进,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之上,就算要真正做起来,还任重道远。
只有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带动学生科学素养地提升。
而教师科学素养在课堂提问上最能体现出来,为此,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是我的当务之急,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外、古今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今国内外教育教学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到自身专业知识的浅薄,专业水平的低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学习与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快专业成长,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让科学课散发出真正的“科学味儿”。
上师范的时候沈校长就推荐《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一本书。
那时候,粗粗的看了一遍,当时没上真正的走上一线讲台,所以感受不深,今年暑期再次翻开这本书时,收益颇多。
科学课对于培养我国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中国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世界排名第一,可是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全世界排名最后,而且至今为止中国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我们中国的遗憾,正因为如此,学校的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老师是学校科技教育的组织和策划、实践者,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会影响学校的科技教育和科学课堂的效率与质量,所以,我们首先要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用于教师对科学性质认识方面的培训用书,为南京大学的张红霞教授在2003年所著。
书中指出,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起源,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发展经历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关于科学的性质,书中有很多精彩的阐述,如:
科学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艺术家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工程师是为了创造一个尚不存在的物质世界。
科学为了解释世界而获取事实证据是依据共同步骤和规范,这个步骤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以至于别人可以重复研究;
而艺术家讲究风格独特,而且是独特到别人无法模仿最好。
由于科研成果是对世界的一种纯理性的解释,因而它是无形的,如日心说、进化论、牛顿定律等;
而工程技术和艺术品是有形的、是实际体现的,如一台电脑、两部小说、三座雕塑等。
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和对错误的勇于修正是科学教育所特有的内容。
纵观全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以下几点:
一、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
书中指出:
科学是为了解释世界,但在解释世界之前,科学家必须客观地描述世界。
也就是说科学要回答两种类型的问题,一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二是为什么如此的问题。
而且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来如此。
所以孩子们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性思考;
学习“为什么”的主题要有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应主要进行“是什么”问题的探究活动,但鼓励对“为什么”问题的思考,不过不作严格的要求。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鼓励并强调解释。
但是,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解释性的科学问题,即“为什么”问题,“看到……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科学问题?
”而产生,而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甚至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后才会发现矛盾和困惑,从而提出对现象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