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认知能力有限。
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
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自我意识强烈。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青少年创造了“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
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
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中学生可能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
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中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做乐土。
2、家庭环境。
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
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3、教育环境。
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老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中学生则更多地是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到底该怎么样预防学生上网成瘾呢?
以下就怎样有效预防学生上网成瘾,本人提出了几点拙见,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疗救的注意:
一、端正态度,树立理想,用信念指引人生方向。
中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
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寓理想教育于课堂实践,寓人生指引于课外延伸。
让学生们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事例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宝贵与珍重,从而自觉地跳出网络世界的荒诞与虚妄,回到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中来,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
当他们的态度端正了,理想确立了,他们就会自觉形成免疫的抗体,百毒不侵,网瘾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家校联合、多管齐下,构筑祛除网瘾的立体网络。
教师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不仅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入手,还注重于学生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培养,逐步过渡到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
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素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但戒除学生的网瘾决不是学校一方所能单打独斗的事情。
教师无法唱独角戏。
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接触和密切配合,从而构筑一道立体的防护网。
教师可以多与他们的家长联系,统一对网瘾学生的施教理念和方法。
为防止学生上网成瘾,教师应多联系家长对孩子上网时间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孩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另外,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做到安全上网。
比如,在计算机里安装过滤程序或者“防火墙”,以屏蔽不良网站;
还要求家长掌握相应的电脑知识,熟悉孩子经常去的网站和聊天室,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校也可以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积极查处不良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
网瘾学生由于失去了上网场所,渐渐的也就会收心了。
三、积极引导,活动怡情,转移网瘾学生兴趣偏好。
教师在运用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之外,还应该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娱乐方式,从而转移他们不健康的网瘾偏好。
教师在平时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那些平时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转移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健康有益的娱乐方式的无穷魅力,领略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辽阔风景。
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就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我并没有像有的班主任那样放手不管,由学生自行安排。
我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分成几个小组,如羽毛球组、篮球组、象棋组、绘画组等,布置任务,让他们在组内活动。
我对各组进行检查督促,定期评比,期末进行总评,评出先进组和特长生,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我班原先有名网瘾学生,其家长很是伤透脑筋。
我从学生中了解到他喜欢下象棋。
我在掌握这一情况后,并没有批评他上网的事情,而是拿出了一副象棋,以请教的口吻请他教教我。
他很高兴,没想到老师还有求教学生的时候。
他用连续的几个课外活动的时间耐心的教我,他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后来,我对他说,能不能由他带头,组织一个象棋兴趣小组。
他很乐意的答应了。
从此以后,他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做起事来很认真负责。
由于他身为“领导”,工作繁忙,又要注意自身形象,此后就再也没有去网吧了。
他的网瘾就这样在我悄无声息的诱导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学生网络成瘾是现代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如何有效治疗和解决网瘾、引导这些孩子走出阴暗心理的泥潭,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
只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能从对祖国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出发,集思广益,全心投入,耐心教导,细心施教,就一定能把这些网瘾学生从深陷的泥潭中解救出来!
考生心理咨询案例及辅导对策
我们特别摘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大考前心理症结,邀请心理专家团,为广大考生开出良方。
案例1:
平时成绩好考前成绩却下滑
敏敏高中三年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在“二诊”以及近日的小测验中,成绩却非常不理想,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我已经非常努力去复习了,但结果却令我非常失望,这是怎么回事啊”眼看“三诊”临近,高考更是迫在眉睫,敏敏面对如今的复习状况,感到十分担忧。
对症下药:
这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在心理学被称为“高原现象”。
随着高考复习的全面展开,“高原现象”的出现和存在是比较普遍的,只是各个考生经历“高原反应”的时间长短不一,轻重程度不同。
建议有此症状的考生,千万不要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闯过“高考”的独木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找老师和家长,同学倾诉。
暂时从繁重的复习中跳出来,拿出一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到充分放松。
即时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案例2:
家长期望过高考生不堪重负
小刘是宜宾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
从小聪明好学,成绩非常优秀的他一直是父母的骄傲。
考清华,是父母从小对他的期望。
凭着“二诊”全年级第四名的成绩,小刘对圆清华梦本应信心十足,但越是临近高考,看着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殷切希望,他突然感觉心里没了底,每日一走近教室,一回到家中,内心就有一股莫名的浮躁,让他十分焦虑。
高考临近,家长,老师比考生急是每年高考中最为普遍的现象。
“树欲静而风不止”,要想考生的心定下来,家长,老师必须先安静下来,即使内心充满焦虑和担心,千万不要表现出来,为考生提供一个宽松,冷静,温馨,零压力的备考空间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案例3:
今年考不好明年去复读
我叫程哲,今年18岁,高三,学习成绩很差,可能是家人和我的沟通方式有问题,还是我性格孤僻,总之我有点自卑(也许我姐姐给了我很大压力,她现在中科院读研)。
我现在模考成绩还不到400分,家人都对我今年能考上大学不抱希望。
我姐还对我爸妈灌输本科不上好学校,毕业根本没有出路的思想,今年我考不上大学,就让我复读!
而我的想法是我很喜欢计算机,那我就上一民办大学,潜心钻研我的计算机专业不也挺好嘛。
可我姐又站出来坚决反对,她说民办大学能有什么好的老师!
这跟非要让我上好大学有什么区别。
预计自己考不上理想大学,选择复读,来年冲刺理想大学,这是许多考生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专家建议,遇到像这类站在人生十字街头去选择的问题,应多和家长,老师以及过来人沟通。
原则上,如果你学习成绩很差是由于你现在没有专心学习,通过专心学习一定能考上理想大学的话,不妨静下心来复读一年。
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和复读的结果确实没有信心,那就考虑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
无论民办大学还是名牌大学,只要在学习期间具备很好的职业技能,就不怕找不到工作。
案例4:
心理脆弱此时最易得罪人
小雨是成都一所普通中学的高三学生。
由于在“二诊”中成绩不理想,性格内向的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最后的冲刺上,很少主动与班上其他同学交流。
近日的一堂自习课,坐在小雨前一排,并且关系还不错的同学转过头找她聊天,正忙着解数学题的小雨头也没抬地随口应对“不要打扰我”。
没想到,好朋友责怪小思“摆架子”,就此与她翻脸,还故意将此事在全班宣扬,结果,在同学眼中,小雨成了一个“不合群”的人。
临近毕业,看到同学们热热闹闹地互写毕业留言,互赠照片,却没人理睬她。
同学关系的恶化也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学习情绪和高考复习,让她十分苦恼,难以自拔。
面对升学的压力,毕业生此时的心理比较脆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产生微妙心理,不知不觉中得罪他人,给自己造成尴尬和被动局面。
面对恶化的人际关系,有此遭遇的考生千万不要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最好主动向发生矛盾的对象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应及时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避免“小”矛盾影响“大”心情。
心理:
高考超常发挥有秘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考试王国”,每年冲刺高考的学子们,尤其渴望在这人生的紧要关头能超常发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的黄涛去年是如何亲历高考,由失常发挥走向超常发挥的。
出乎意料高考杀出一匹黑马,对于黄涛来说,2005年的高考是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日子。
黄涛非常清楚一模(指高考模拟考试)考了550分时的心情,说夸张点,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但黄涛很懂事,为了不让父母再操心,他独自冷静考虑了一整夜,找出了失利的两大原因:
一是考场发挥不很理想,二是前半段复习不理想。
然而,他究竟是怎样实现从一模的失利到高考的成绩飞跃呢?
实力大同小异,心态决定高低。
黄涛高考时,当时倒数第二道选择题比较难,他就先不在意它,接着继续做填空题。
最后等把整套试卷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又返回来做那道选择题,竟然一下子就想出正确答案来了。
黄涛说,知识是硬件,心理是软件,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
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要超常发挥,首先知识要到位,这是所谓的实力。
第二层是考试技巧。
很多人到了半山腰就上不去了,就是因为缺少技巧性的手段与方法。
最高一层是心理上的调适。
心理调适上不去,就达不到一种超越,一种突破。
黄涛在考试中得心应手,能冲到金字塔尖上,就是因为在考前做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放松练习。
心理专家在进行大量高考咨询的个案调查后,归纳了影响考生正常发挥的“四个怎么办”:
一是如果我考砸了怎么办;
二是遇到了难题怎么办;
三是考试中别人比我做得快怎么办;
四是我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怎么办。
这“四个怎么办”都具有消极的心理暗示作用,而黄涛却把它们巧妙地变成了四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一走入考场,黄涛先把眼睛闭上,回想老师上课时亲切的表情,诙谐的动作,并且想到老师都是学校里最“牛”的,自己也尽了最大努力,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就像给自己打了一针强心剂,他显得特别自信和放松。
对“四个怎么办”,黄涛自有对策:
第一考砸怎么办他想的是“要砸一起砸,不是我一个人砸”。
第二遇到难题怎么办他也想“要丢分大家一起丢分,我丢分了,别人也在丢分”。
我能做就做,先把简单的题拿到分了,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水平进一步发挥。
第三别人考试比自己做得快怎么办他认为别人做得快,也许出错会更多,而我做得慢,却比他们做得仔细又准确。
第四考不上理想大学怎么办他想,我现在不去想理想的大学,只想怎么得到理想的成绩,先抓眼前最实在的东西,远的东西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专家支招三种暗示法利于超常发挥对于考场的发挥,北京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教授提醒,考生要建立起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系统。
最简单的三种暗示法,一是音乐暗示。
在进入紧张的高考阶段后,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能使心境愉悦。
二是食物暗示。
要吃让自己感觉好的东西,喝让自己感觉好的东西。
三是语言暗示。
比如,拳王阿里在每次出场比赛前,都要对着所有人嚷嚷,我是最好的,我就是冠军,我是不可战胜的。
他这样做,非常容易在比赛中超常发挥。
高考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它带来的不只是苦难,更多的是收获……
2004年5月25日,即高考12天,高三学生张聪(化名)前来心理咨询室请求帮助解决考试焦虑问题。
此案例是我们室接待的第一个考试焦虑案例。
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利用仅剩下的12天时间,为被试学生只做了5次心理辅导和临床技术干预训练,改变了他的不合理的认知结构,建立起积极的应对考试的情绪行为反应,其高考的成绩由五月下旬第三次模拟考试时的460分提高到高考时的571分,被重点大学录取。
这一案例在我校引起很大反响,大家一致认识到,在非重点高中学生中间,心理素质对其智力潜能的束缚很大。
于是,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对这一个案的反思,了解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心理因素束缚了高中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
时间:
2004年5月25日——6月4日,高考前12天。
学生情况:
张聪,男,高三快班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刚进来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有些苦恼,眉头紧锁着。
他心情很焦躁,一点也学不进去,成绩不停地下滑,由刚上高三时的年级前5名到现在第三次模拟考试的70多名,这次才考460分;
高中阶段,每科都考过第一,每科也都考砸过;
这样担心考试,是因为高二期末数学考试没考好,从此,就认为自己数学不行了,再后来认为其他科也不好了,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大综合科,认为不应有难题,以致考试中一有停顿,就很急躁,最后无法集中注意力答题,不该错的题,每次都错六,七道,40分就白白丢了,考试之后看看,都是不该错的;
有时候,在考场上,还有一些和考试无关的想法,比如哪个题该得几分,会考到什么名次啊等等,明知这样不好,可就是摆脱不了;
而且这次考好的学科,下次肯定就不行了,每次如此。
现在,复习时想到考试,看不进去书;
同学们提到高考的事,有点紧张;
考试中的前几个题更紧张,现在特别担心即将来临的高考。
那么导致他考试焦虑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从来访者主诉和临床调查情况看,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考虑问题,总是过分看重事情的负面,总是担心事情对自己不利的一面,经常给自己消极暗示,从而否定自己。
第二,性格内向敏感,精神负担沉重。
他初升高时,本来有升上重点高中的希望,但由于数学没发挥好而上了普通高中。
他上高中后,决心考上重点大学,再和初中同学回到同一起跑线,所以他学习非常用功,非常重视考试结果,不允许自己失败,一旦失败,就产生失望和自责情绪,强度超过正常水平。
第三,周围环境的消极暗示。
他的家长也对他说,这次好,下次肯定就差;
他的同学也认为他越考越差,这些正好印证了他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加重了焦虑情绪。
我们根据复杂系统分析原理,将该生提供的上述种种原因和现象进行了更深一个层次的发掘探讨:
其一,是这些现象导致了情绪焦虑,还是他本来有过敏性焦虑而导致了上述异常现象其他学生也同样会面临上述种种处境的,为什么不像他这样产生如此焦虑呢其二,在焦虑情绪,考试失败和认知错误等因素之间的复杂系统循环放大效应。
一次数学考试失败,就产生消极自我评价,以后,一遇到重大考试,就自动运行错误的程序性知识,如,告诉自己某科肯定不行;
于是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发挥失常;
于是,发挥失常又加重了焦虑情绪和失败程度;
……如此循环返复,在循环中不断增强其焦虑反应程度。
中等生的压力来自成绩
镜头一:
高考越来越近了,缪凡每天疲于奔命在这个补习班和那个补习班之间,还请了家教。
由于补习,缪凡的作业也就堆积如山,晚上要做很晚才能睡,早上还要早早地起床背英语。
缪凡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电视,没有逛过街,没有打过电脑,没有看过小说。
尽管如此,父母似乎还是不够满意,因为缪凡的成绩并没有多大的起色。
而缪凡也开始有点沉不住气了,付出的努力没有任何回报,她越来越不想过这种枯燥的生活,不想再参加补习班,不想再早起背英语…
点评:
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学业。
在这个压力下,有可能会引起其它压力的产生,比如父母强迫学习引起亲子关系的紧张,从而产生关系压力。
缪凡对压力的应对方式是放弃,因为她在压力中产生了强烈的无助感,她无从面对,除了被动地接受眼前的事实。
优秀生的压力来自环境
镜头二:
苏行的日记——“已经到了高三的冲刺阶段,压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父母和老师都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同学们也在明里暗里和我较劲。
考完试后,同学要对答案,问分数,再说一些似吹捧似讽刺的话;
老师,家长要衡量这个分数能考上什么学校。
好难受,却又不能发火,脾气变得越来越坏了。
今天,在无意中对父母大喊大叫,伤了他们,我好难过。
我想自己回家复习,想一个人在一间房间里单独呆一段时间,哭也好,思考也好,我就是不愿意和人交谈。
”
成绩优异者仍然存在压力,他们的压力更多地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的高期望,处于金字塔尖的他们,其实也有一种悲哀,那就是,站得越高,摔下来就越惨,所以他们更加谨慎小心,处于高度紧张当中,谨防悲剧的发生。
与此同时,他们并不容易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情感支持,因为他们是学生中的精英分子,精英分子之间更加激烈和残酷的竞争,非精英分子或明或暗的嫉妒使他们几乎得不到同伴群体的支持和理解。
苏行就是这样一个精英分子,不例外地承受着相同的压力,他的应对方式是:
压抑,回避。
不能对父母和老师发脾气,不能和同学谈心,他惟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逃离外界的压力。
但是这样下去很大的可能是形成孤僻的性格,与他人难以相处,难以适应新的生活,而这种孤僻的性格和不良的适应性反过来又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恶性循环下去,真的是非常糟糕。
幸好,苏行对自己的状况有所意识,可以及时地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