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0022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Word文档格式.docx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Word文档格式.docx

那么,屠老师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屠老师第一个用乙醚低温提取出青蒿素,第一个通过试验研究证实了青蒿素对疟疾动物模型百分之百的杀伤作用,第一个通过小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青蒿素对疟疾患者的确切疗效。

应该说,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为发现青蒿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有青蒿杀虫的记载;

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明确提到青蒿能治疗寒热疟疾;

宋代的时候,出现了青蒿的复方;

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就有青蒿复方的明确记载,比如青蒿丸。

这些复方在防治疟疾中,在中医药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理论基础也使课题组把青蒿作为一个重点研究药物,但是常规的提取方法并没有提取出青蒿素。

《肘后备急方》讲: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老师从北医毕业之后分到中医研究院,又认真学习了几年的中医,她带领的课题组从青蒿的提取方法中得到了启示。

因为中药用青蒿治疗疾病的时候,往往青蒿是在煎药过程的中后段入药,比如《肘后备急方》提出的“以水二升渍”,就是说它煎的时间不要长了,应该用渍酸这种办法把它提取出来。

所以当时屠老师在经过了190次试验之后,用乙醚冷浸、低温提取的方法提取了青蒿素,并且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屠呦呦老师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屠老师是青蒿素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是第一发明单位,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屠老师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2011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屠呦呦老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1900年诺贝尔奖设立到2015年,115年来,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医学界的历史突破,更是以中医药为源头的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的突破。

屠呦呦老师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老师获奖演说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她讲到,感谢毛主席,毛主席讲: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正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屠老师和他的团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提取了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从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奖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第一,引用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时间发来的贺信: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第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贵财富是发展中医药的有效途径。

从青蒿发现到提取青蒿素,它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亮点和切入点,能够被科学界广泛接受。

比如砒霜,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从砒霜提取三氧化二砷治疗M3型白血病的突破,得到世界的认可。

从中可以看出来,中医药宝贵财富的挖掘是对重大疾病的突破。

再比如黄连素,黄连厚肠胃,清胃火止泻,是从古至今用来厚肠胃而止泻的中药。

黄连素主要用来治疗急性肠炎、高烧发热、腹痛、拉肚子、腹泻等。

第三,屠呦呦老师八十多岁了,几十年来一直坚持青蒿素的系列研究,这反映出屠老师的什么精神?

我觉得屠老师的精神应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爱国、敬业、传承、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

屠老师从北医毕业之后到中医科学院,一直执着地研究中医药,特别是坚持以青蒿素为主的研究,从传承中创新,体现了她的科学精神。

二是不懈奋斗、勇于钻研、矢志不渝的钉子精神。

我在中医科学院做院长期间,经常跟屠老师接触,她是一直关心、关注、实践着青蒿素的系列研究,比如青蒿素耐药性的研究、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研究,甚至青蒿素扩展深入抗癌的研究等。

一说到青蒿素,屠老师就眼睛发亮,那种对研究的投入就是科学家的钉子精神。

三是无私奉献、淡薄名利、甘为人梯的烛光精神。

在中医科学院工作几十年,屠老师从来不追求名利,一心只为青蒿素的研发着想,培养了一批人才,带出了一批队伍。

第四,屠老师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中医药的传承创新、现代化发展,包括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都在加快。

国家也启动了一些相应的大工程来支持中医药发展。

比如中医药标准化项目。

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推动下,重点启动了对中成药优质品种的标准研究,涉及到优质品种相关的药材,从种子种苗到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全过程的治疗标准的研究,包括建立监测体系、建立相应的标准库等。

这个行动适应了我们保障中医药质量的时代需求。

比如中药传承创新工程,这是2017年启动的。

国家资助了10个省级科研院所,100个地市级中医院,重点支持这些科研医疗单位的传承创新能力建设。

比如重大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

重大疾病现在仍然是困惑健康中国建设,困惑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在不断地出现,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疗效为目的,中西医双方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

经各单位联合申报、各省(区、市)初审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确定58个项目为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涉及糖尿病及并发症、肝癌、脑梗死等30余种疾病。

再比如,启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国际上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取得的成果。

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

我从1978年上大学到今天,走过了40多年,亲自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的实践过程。

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中医药发展的40年应该概括为六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个转变,中医药发展从国家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转变。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在建国初期(1954年)就曾指示:

“要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

”1955年,由卫生部直接领导的第一所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药大学,建立了中医药的高等教育体系。

2005年建院50周年的时候,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全国成立第一个国家级的中医药研究、医疗教育综合机构。

随后一直到1959年,各省建立了相应的中医学院。

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医药到了发展的新阶段。

197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1978]56号文件,这对医药发展起到纲领性、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56号文件批示中指出:

“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到1978年之后,几所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中医科研、医疗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经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后正式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对中医药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个条例的制定就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

2009年,国务院又颁布了[2009]22号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对中医药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规划,比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中药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2015—2020)》。

这两个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首次把养生保健、疾病康复写入国务院的规划文件,对中医药拓宽领域、发挥优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药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2015—2020)》第一次在国家规划中写入药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保证中药的质量。

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这个纲要是建国以来国务院首次颁布的中医药15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中医药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形成中医药保护与促进、继承与创新、规范与发展的法律保障,实现依法保障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跨越。

这些文件标志着中医药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

第二个转变,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这个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

1956年四所中医药院校成立;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医药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

1978年,全国只有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所中医院校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及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3年,国家批准3所中医院校招收博士研究生;

2016年,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立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硕士授予单位46个,博士授予单位17个。

从人才培养的结构看,中医药学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包括中医、中药、中西结合甚至多学科的协调发展。

应该说,中医药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与技术学科协调稳步发展。

目前,中医药在校生已经达到75万余人,这些学生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力量。

第二,中医药继续教育也得到了可喜的发展。

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好中医,必须有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比如,近10年国家开展了6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开展了4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和优秀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培养了一批中医临床的骨干力量,这些人才已经在中医药科研、医疗教育的第一线承担重要任务。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设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有效地发挥了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的作用。

为了发掘中医药各个流派的精华,2013年国家建立了64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不同地方的工作室有不同的特色。

因为中医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基本完善,但因地不同、因人不同,所以又形成了一些医学派别,比如岭南派、新安医派、龙江医派、孟河医派等。

这些学术流派从不同角度整理、发掘、提高、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

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建中医药“大省”“强省”、设立“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专项,比如,北京市开展了高层次的“西学中”培养工作——北京西学中高级研修班,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经过这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中医药教育实现了以院校教育为主、师承继续教育为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第三个转变,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观念的转变。

为什么说是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观念的转变?

大家知道,过去一说中医药好像就是医疗,虽然我们有养生保健、疾病康复,但是都是散于民间。

中医药的医疗管理包括了不同层次的医院,从省级中医院、地市级中医院、县级中医院,甚至基层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所等,这只是在医疗层次。

但是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从疾病的治疗防治到以健康为主观念的转变,中医药的优势领域更有待发掘。

所以这几年中医药医疗服务开始向强化中医药健康服务转变,比如进一步完善医疗体系、养生保健康复体系的转变。

目的是什么?

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民众健康服务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启动7所省级中医医疗机构重点建设项目;

进入新世纪又相继启动地市中医院建设项目与县中医院建设工程,形成全面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条件建设格局,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设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全国有中医类医院4566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9600多个,服务能力全年在16亿左右,其中中医类医院服务能力约10.2亿,诊所服务能力约6.6亿。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我牵头提交的“加强中医基层能力建设”提案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

2017年末,我国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占到同类机构的98.2%,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提供的中医服务都达到了国家“十二五”建设的要求。

国家还相继启动中医治未病工程和中医康复专项,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国家注重发挥中医治疗突发性传染性疾病作用。

如2003年中医药防治SARS作用得到WHO的认可;

中医药治疗甲流、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治疗艾滋病等也取得可喜进展,标志着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的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体系渐臻完善。

第四个转变,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得以完善。

首先,中医药研究平台的数量增加,能力显著提升。

比如,国家资助建设的首批23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医院以一到两个中医优势病种为切入点,加强中医临床研究。

这些研究包括中医疗效的提高、中医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研究平台的建设,甚至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研究,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解释中医药的机理和提高疗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018年,国家启动了第二批17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上一阶段通过10年的建设,中医优势病种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带动了一批队伍,建设了一批区域性的具有优势的中医院。

比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黑龙江省政府投资了2.5亿资金。

近年来,国家又开展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级科研机构和100所地市中医院的传承创新能力。

这些项目一方面遵循了中医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临床中积累的经验,对升华中医理论,提高疗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几十年来,一批以中医药为源头的科技成果涌现。

2003年陈可冀院士以活血化瘀系列研究首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5年中医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这些成果体现了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标志着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众健康的历史跨越。

包括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2017年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也是中医药行业历史的突破。

再比如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等得到国内外医学界广泛认可,也彰显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势领域。

第五个转变,中药产业向全方位健康服务的转变。

过去讲中医药产业一般都讲中成药的产值、中药饮片的产值、医疗设备的产值,2017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

实际上随着《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的落实,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在拓宽;

随着《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的推进,中药产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其产业范围开始向药品、保健品、文化、旅游、养老等方面延伸。

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7年发布了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15家创建单位,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2018年发布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73家。

这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有什么作用?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拓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广泛地空间。

根据中医药产业2017年现状报告,中医药服务业规模已经达到2万亿。

到2020年,我们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将突破3万亿。

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20年,整个我们国家的健康服务产业要突破8万亿。

国家围绕着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医药基础条件的建设,启动了一些相关专项,这些专项对产业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全面推进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目前已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1332个县的资源普查,还将重点推进710个县的普查工作。

这项工作,既为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夯实基础,也为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国家推进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药标准化行动、中药炮制工程等,在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提高中药疗效与保障中药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201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其第30条,对疗效确切、应用广泛、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中医经典名方的法规,体现了对中医药规律的遵循。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要求,201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会同药监局颁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包含100种古代经典名方。

这个名方目录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中医药规律的研究方法。

比如这些名方都应用了几百年、几千年,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得到广泛认可,但是我们审批时如果还单纯按照现在药品的审批办法,这样就确实存在问题。

所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又颁布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

一个目录,一个管理规定的颁布,为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甚至为把经典名方应用于百姓、服务民众健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六个转变,中医药国际发展向服务人类健康的转变。

近几年,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确实在加快。

一方面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外国政府、地区组织签订了80多个中医药领域合作协议,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

如中医药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

另一方面,中医药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

这些国家中医药立法和我们国家中医药立法有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立法是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可以进入医疗保险;

我们国家颁布的《中医药法》,对中医药是保护、利用、传承、规范、发展,既规范又促进,严格说来是中医药发展法。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针灸临床实践指南》,90%以上的穴位采用中国标准。

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名录,“中国针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世界范围内传承、保护和利用中医药起到积极作用。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同时它还涉及到人文、哲学、天文、地理、思维方法等,是中医药的智慧。

《本草纲目》是中药图谱大全和常见的中药材名称大全,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翻译成20多个国家的语言,今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名录,体现了中药的原创。

中国针灸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了针灸的国际影响。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首次将传统医学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之中。

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在五年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组织全国的专家编纂ICD11的中医药的症候疾病分类标准,经过多年的完善,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其纳入ICD11国际标准中,而且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如果通过,将实现中医疾病分类与诊断走向世界的历史突破。

三、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展望

刚才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六个大的转变,从国家重视上升到国家战略,到中医药国际发展,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今后应该怎么办,中医药发展怎么走。

在国家的规划里,任务、目标都非常清楚,关键是如何落实。

重要的是要找准我们现在的问题。

我觉得核心问题就是当前国内外民众的健康需求与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中医药的国际需求是很大的,在很多国家中医药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需求。

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美国,一天看20个病人,一个人诊费是100美金,其他费用另算,而且要排一个月以上。

只要有疗效,能够治好病,促进健康,中医药就有非常广泛的需求。

围绕这个需求,我梳理了目前中医药还存在的四个问题:

第一,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和防病治病能力有待提高。

我说的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是指怎样从中医药中发掘精华,怎样把中医药的理论实践有效地传承、发展下去,甚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创新。

用于民众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而中医药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二,中医药人才队伍,包括研究平台建设、中医药知识普及有待加强。

从西学东渐之后,随着西方科学的进入,我们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自觉的薄弱给中医药的发展,包括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随着对文化自信以及中医药更好地服务民众健康的倡导,作为中华民族的公民,有责任了解中医药知识,也有权利享受中医带来的服务。

第三,中医药养生、疾病防治以及康复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第四,中医药资源的保护利用、中医药的质量、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有待提升。

应该紧紧围绕建设“健康中国”,甚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来解决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法律保障,推进《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各项任务的实施。

《中医药法》的颁布,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来发展中医药服务民众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

按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

实际上,“治未病”指三个方面: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但是我们常常把“治未病”狭义地指代为中医药的养生保健。

所谓养生保健,就是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延长你的寿命,让你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我们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重大疑难疾病中西临床协作项目等都在推进中医药的“治未病”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

过去我们讲疾病康复往往是“残疾”的康复,现在疾病的康复拓展了,比如慢性病、大病后的康复,比如冠心病支架、搭桥手术后的康复,比如肿瘤切除之后的康复,肿瘤消失了,但是导致肿瘤的原因还存在。

中医认识人的生命和规律,调节人身体的平衡,能够真正实现疾病不复发,达到愈后防复的目的,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的目标。

这才是真正发挥中医药的三方面的作用,使人们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人人健康。

中医认为,人的生长规律是生、长、壮、老、已,认为从怀孕之后就有生命。

所以中国人有虚岁。

在中医里,女子怀孕期间有养胎、保胎、安胎、受胎;

出生之后,女子7岁一个阶段,男子8岁一个阶段,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比如说中医讲: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理。

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中医药有它独到的优势。

应该发掘中医药的精华,从而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愈后康复,甚至养老、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优势作用。

要形成从疾病防治向健康调理转变的理念。

要大力倡导中医养生保健,有效地干预亚健康向疾病转变。

很多慢性病都是由亚健康逐渐发展过来的,先是感觉不舒服,单向指标异常,还够不上疾病诊断,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