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拓展性探究学习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拓展性探究学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拓展性探究学习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
(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
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
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
生1:
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
生2:
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
师:
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多放几个6号球。
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
为什么?
生:
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
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
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
(学生动手操作)师:
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
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
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
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
(学生动手操作)生1:
相等,都是2.3厘米。
相等,都是2.4厘米。
生3:
相等,都是2.5厘米。
生4:
相等,都是2.8厘米。
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
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
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
生2:
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
生3:
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
生4:
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
师:
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
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有,相等。
相等说明了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
半径用字母r表示。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
它们都相等吗?
有无数条,都相等。
回答非常正确。
……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如: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
都有两根针。
(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
学生2:
都有12个数。
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
顺着时针转的。
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
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
“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
”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
摆放整齐。
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
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
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
我们组整理玩具有:
汽车、火车、手枪……生2:
我们组整理图片有:
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
我们组整理水果有:
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
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
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
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
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师:
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
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
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其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
二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
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是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专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使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失为良策之一,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在课堂的突出地位取代了学生的主体角色,学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因而,学生的思维长期停留于模仿和机械记忆,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约束。
可见,要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教师首先要“让位”,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取而代之;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急于求成。
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
1、探究性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它的学习内容即可以是数学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既可侧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侧重于某些公式、法则等研究,即使是在确立同一学习主题后,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资料的搜集、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应用以及结果的表达,都有较大的灵活性,留有展示学生和老师个性特点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2、在探究性学习中,既有老师的指导,又有学生的参与,既有个体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有小组相互探讨,既有文字表述,也有口头交流,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
3、数学探究性学习,所注重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产生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由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产生的体验、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评价标准也应具有开放性。
二、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部曲”:
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
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
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
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即使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些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相当普遍的。
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怎么操作。
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五步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愤悱状态下探究。
1、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例如:
在教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围绕“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它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周长如何计算?
”等。
让问题统领全课,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的,为此,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极为重要。
例:
《圆的周长》一课。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学习的平面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及图形转化方法,为此教师做了如下设计:
先复习旧知:
长、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长、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它们的周长与谁有关系?
这几个设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结合点,即周长与谁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吗?
再引导设问:
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是否也与谁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则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探索圆的周长的知识。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探索过程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探索式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一年级《图形的认识》一课。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摆图形,动手折一折等活动,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的特征已经有了认识,能用语言准确表述。
但这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师说:
“同学们,老师也有4根小棒(长短不一的小棒)请你摆出正方形。
”同学们一边摆,一边摇头:
“长短不一的小棒怎能摆成正方形呢?
”学生在经历失败后,提出了利用正方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把四个小棒截齐,以最短的小棒为准,剪去其它小棒多余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同样长,就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学生不唯师,善思考,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
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给思维以动力,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
(二)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
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看、听、读、写、做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新鲜事物很敏感,容易产生好奇心等特点。
课前谈话创设问题情景,用激励性的语言把学生引进“小小商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小小商店”中自由自在地买东西、卖东西。
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老师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合作交流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
(四)实践运用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立体图形”复习课上,让学生设计包装箱。
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五)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心情愉悦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也好,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因此,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多采用鼓励、商量、赞扬的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反馈信息及时、客观、公正,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体验成功,找到不足,用微笑面对学生,用幽默启发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
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我深深的体会到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顺应了现代教学的改革,使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真正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探究性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做好这一项教学研究,多想办法,克服困难,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断努力。
小
学
数
拓
展
性
探
究
习
拒城河小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