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方案Word下载.docx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方案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教育自身的需要
创新教育的生命力,与科学的教育内容系统密切相关。
小学阶段教育工作者应当潜心研究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挥独立思考,大胆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和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设想与理论依据
(一)基本设想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设想是:
(1)研究教师如何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实施课堂教学。
(2)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研究教师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积极活泼的教学情境。
(4)探索“创造学习、合作探究,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途径。
(5)探索构建创造性教学的模式。
(二)理论依据
以上设想的理论依据是:
1.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纲要》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2.依据《心理学》
学生心理素质中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这都是创新思维的不竭动力源泉,是学生步入创新大厅的向导,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
3.依据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倡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以上内容正是本课题创新思维培养的宗旨。
4.依据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的提出顺应“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哲学和教育改革大潮,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
小学阶段,作为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孕育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四.课题研究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激励性原则。
把激励创造精神摆在首位,激励、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
鼓励教师和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断追求新知,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勇于创造,积极进取。
(二)主体性原则。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教、学主体共同参与,协力创造。
(三)发展性原则。
把重点放在增强师生的创造意识,萌发、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创造精神上,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四)个性化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鼓励教师因材施教,教有特色;
鼓励学生扬长补短,学有特长,逐步形成各具特点,风格独特的创造素质。
(五)开放性原则。
大胆创新,开拓进取,解放师生的脑、眼、手、嘴、空间和时间,教学合一,校内外结合。
五.课题研究对象与时间安排
研究对象:
本校1—3年级学生
时间安排:
2003年3月~2005年7月。
六.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以行动研究活动为主,结合理论学习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的方法,并在实验中过程中总结运用。
实验步骤:
课题拟定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3------2003.5)课题准备阶段。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落实实验人员。
3、分析我校课堂教学现状。
4、学习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学习采用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定期进行理论学习的交流,使教师教学观念在学习中有所认识,在学习中有所提高,通过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做到如下几个转变:
一是要实现学生观的转变。
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且是具体充分的创造潜能的主体。
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学习方法的选择,从学习计划的制定到学习内容的选取,都必须是由学生自主行为决定的,适合学生主体的。
二是要实现教学观的转变,转向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身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学习。
三是实现教学价值观的转变。
以往评价教学,一条最基本的价值观就是传授或获取知识的程度。
知识虽然重要,但学习者获得的能力以及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评价时,由重知识向重能力、重发展、重创新转变。
第二阶段(20036------2004.6)初步实施阶段。
1.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的创新因素,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在系统的钻研教材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计划时,从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角度出发,认真思考,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设计,构建语文学科创新教学的体系。
具体到每堂课的教学,把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知识点作为创新教学的知识源,极大的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引发学生创新,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2.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把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为教师教学是否达标的首要前提,融洽的师生关系,深深影响着教育效果的优劣,师生间没有一定的关系,也就不会有什么教育。
教师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让学生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自行运用所学知识的时间,感到有创造的自由。
教学中应给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应答的问题、发表的意见,只要有点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即使学生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越出了常规,教师不强行扭转,把关注点放在创新思维培养上,在鼓励的同时拨正学生思维。
在课题初步实施阶段把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摆在首位,通过理论学习,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示范课,以及骨干教师的带动指导等方式力争使本组教师课堂上总是充满着教师的关爱,洋溢着同学间的友善,使课堂上焕发活力,使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在这样无拘无束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最佳境界,学习进入最佳状态,他们才会想问、敢问、善问,创新的火花被点燃,课堂才能出效果。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发展,课堂教学途径的初步研究和应用。
创作、合作、自主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学生自己主动活动的机会,发挥小组的群体功能。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研究重点体现在教师实际教学中,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和查看教案,课后小组和调查问卷等形式检测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进展情况和效果。
4.语文课堂教学中,初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研究。
在这一阶段,通过理论学习,教师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有了一定的转变,我们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发展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创新,自由思考,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评价争论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发散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激发创新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学、乐学,这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铺路石。
对青少年来说,步入创新大厅的向导往往是某种兴趣和热情。
瓦特如果对当时的纽考门蒸汽机热效率低的问题不感兴趣,划时代的高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就不可能与他的名字紧紧相连。
许多发明家从小就对一切新鲜事抱有兴趣,对什么事情都想问个“为什么”。
正是由于这种创新人格,孕育了许多伟大的创新者。
兴趣、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它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
(2)鼓励学生有问题大胆质疑。
所谓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点,是一种怀疑精神。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就是“怀疑一切”,这是对传统习俗和落后观念大胆批判的创新精神。
课堂上让学生既尊重知识又不迷信权威;
既继承前人的成就,又努力攀登科学更高的峰峦;
既相信书本,又不被书本所束缚,善于从书本中找到作者的思想矛盾之处,以激发出创新开拓的火花,从而寻找真理的新发展。
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以一贯十”等。
(3)大胆合理想象力的培养。
一切创新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想象的创始作用,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我们要强化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得给学生装上想象之翼,在创新教育中,尽可能聚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接受想象力开发训练。
第三阶段(2004.1-----2005.1)改进提升阶段。
1、对初步实验进行阶段性小结,做阶段成果展,出示范课,阶段性总结,论文等。
开展座谈,调查会,找出实施中的问题,修订本方案。
2、依据修订好的方案再进行实验。
第四阶段(2005.3------2005.7)研究总结阶段。
1、整理实验资料,举办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2、写出课题研究报告,论文。
3、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2、召开经验交流会。
七、课题组机构,人员分工。
指导人员:
聘请本县教研室主任曹彦山老师,教研员周秀玲老师,以及学区教研员对课题进行理论指导和工作指导。
课题负责人:
杜惠珍
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过程的管理,人员的协调,组织,经费的筹措。
实验人员:
本校语文教师
主要任务是开展实验研究,经验总结,交流,个案分析,研讨,撰写论文,学生档案管理等。
八、保障措施
课题负责人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且身体健康,有时间和精力保证。
县教研室和我校领导都非常重视和支使教科研工作。
教研室和我校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可供实验人员参阅。
我校对实验教师订阅资料,外出学习能给予大力支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实验研究工作报告
惠农小学杜惠珍
本课题自2002年12月批准立项为石嘴山市市级“十五”规划课题,在课题研究的两年时间里,每位实验教师思想到位,把课题研究与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边实验边研究,在实践中成长,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在学校选取实验班参与该课题实验,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一、积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002、7~~2002、12)
自课题组承担此课题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直接组织下,课题组正常运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制定计划
依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学生生存发展及教育自身的需要,结合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避免试验工作的盲目性。
2、确定实验对象,成立课题组。
(1)学生:
2003年我们课题组教师所带的10个班。
(2)教师:
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在申报教师中选派有敬业精神及对课题研究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担任实验教师。
(3)成立课题组:
指导人员:
曹彦山周秀玲黄学华
管理人员:
陈学兵孙淑珍
组长:
杜惠珍
实验教师:
李冬梅陈丽徐惠珍晁桂荣黄霞吴旭琴冯淑萍张红戴永香
3、分析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作为本课题的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分析。
因此,我们广泛查阅各种有关培养学生思维的理论书籍,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针对我校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情,我们发现存在如下弊端:
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的教,轻能力的培养;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如何讲,学生就如何学,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从何而来呢?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很有必要进行该项研究。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研意识。
在课题实验中有我校主管领导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并召开专题讲座。
学习采用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召开学习交流会,使教师实验意识在学习中有所提高,我们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学价值观在学习中有所转变。
二、积极认真地开展实验研究(2003、3~~2003、12)
1、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课题初期实施阶段,把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摆在首位,通过理论学习,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示范课,以及骨干教师的带动指导等方式使实验教师课堂焕发活力,使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造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途径的初步研究和应用。
创造、合作、自主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发展。
在合作探究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和查看教案,课后反思和调查问卷等形式检测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进展情况和效果。
3、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研究。
(1)激发创新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学、乐学,这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铺路石。
(2)鼓励学生有问题大胆质疑,并教给质疑的方法。
(3)大胆合理想象力的培养。
三、总结经验,寻找不足
1、组织课题组教师对前期的实验进行阶段性小结,教师已初步摸索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如杜惠珍教师的《播种创新收获希望》、王惠霞教师的《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黄霞教师的《在“注*提”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在我们课题研究中具有专业引领作用,而且在全国“注*提”实验教学论文评选中,分获一、二、三等奖,教师在平时实验中能及时地总结实验经验,撰写教学反思,案例,把我们的实验结果及时记录下来。
2、在实施中寻找问题,修定方案,使课题研究规范化。
最初申报课题为《创新思维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研究》,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只有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及时将课题方案调整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并认真按修订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四、在收获中继续探索(2004、12~~2005、3)
1、整理实验资料,举办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2004年12至2005年3月,我们进入结题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有《教师课题研究获奖论文集》,《教学论文集》,《教学反思、课例集》,并将这些成果在校际间交流展示,推广。
2、课题研究引发的思考与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很宽泛,如: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我们大部分教师所研究的都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课题结题后我们将在总结前面研究经验的同时,继续探索语文教学中其他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2005年3月
《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课题研究大事记
惠农小学杜惠珍
准备阶段:
(2002年7月——2003年3月)
1、2002年7月学校课题《以人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立项为自治区级研究课题。
2、2002年8月经调查研究,我们将《创新思维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确定为研究课题。
3、2002年9月拟定研究方案。
4、2002年10月确定实验对象,成立课题组。
5、2002年11月聘请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6、2002年12月该课题被石嘴山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为市级“十五”规划立项课题。
7、2003年1——2月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组织实验人员培训学习。
实验阶段:
(2003年3月——2003年12月)
1、2003年3月课题组成员上课题研讨课。
2、2003年4月座谈:
如何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2003年5月课题研究问题会诊。
4、2003年6月举办课题研究理论讲座。
5、2003年7月举办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6、2003年9月教学交流活动: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与热情。
7、2003年10月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反思评比。
8、2003年11月课题研究示范课:
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改进、提升阶段:
(2004年3月——2004年12月)
1、2004年3月召开课题工作阶段总结会。
2、2004年4月收集、整理前期实验成果。
3、2004年5月寻找课题实施中的问题,修订方案。
4、2004年6——10月依据修订好的方案继续实验。
5、2004年11月课题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6、2004年12月校级课题鉴定,成果展示,收集资料,草拟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总结阶段:
(2005年1月——2005年3月)
1、2005年2——3月接受惠农区教研室课题鉴定组鉴定,完成课题。
2、2005年4月请市级课题研讨鉴定组对课题进行鉴定,布置下一步工作,整理资料,以待推广。
激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题阶段总结
(一)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就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
我们课题组总结的主题是:
激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这也是我们课题组目前正在研究实施的课题项目。
现将自课题实施以来的一些思想、方法做以简单总结。
大家知道,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束缚少,他们有丰富、灵活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们课题实施的意图所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小学语文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教给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来探索和研究的。
一、努力创设民主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个性
我一直这样认为,学生在宽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思维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环境。
试想,教师如果只管“讲”,教学上搞“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过于拘谨,没有生气,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感到压抑,思维活动是不可能活跃起来的。
在教学中,我尽量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引导学生读有所疑、读有所得、读有创造。
经常启发学生多想想,善于思考,做到民主地、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
激励学生认真倾听、反驳、反问,更正和补充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多问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心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再者,在教学中,我也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如在第五册第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中,我采用读后汇报的学习方式,即“课文从哪些地方反映了深切而真挚的父子之爱?
”依这条主线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各个段落去感悟,去体验,来做主动的汇报。
如一学生这样讲:
“我从文中所述的时间上能够深切的感受到。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
‘还有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38个小时,父亲一直不停的这样埋头用双手挖,正是他爱自己的儿子,不愿失去儿子,一定要找回儿子的坚强信念支撑他这样做。
”我认真倾听学生精彩的发言,在必要时做一定的点拨指正。
开放的问题,开放的教学环节,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可以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努力去探索、体验、交流。
他们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相互启发,或自由组合的朗读,我们要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在实践中我明显感觉到,课堂上有了教师的关爱,洋溢着同学间的友善,课堂焕发了活力,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他们与我无话不谈。
只有在这样无拘无束、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最佳境界,学习进入最佳状态,他们才会爱想、敢想、善想,创新的火花被点燃,课堂才会出效果。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更有益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质疑问难,激励创新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产生问的兴趣,学生就会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
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
1、大胆质疑,使学生爱想
目前,班内有些学生他们不仅能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见解,而且上课能认真倾听,注意捕捉同学发言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出建议,帮助指正。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在父子相见前有这样一段对话,儿子告诉父亲“自己和14个同学躲在一个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一个大三角,所以才没被砸着。
”一位学生站了起来,他想了想问道:
“老师,房顶塌下来怎么能架成一个大三角呢?
”我欲言又止,随即把这个疑问抛给了学生:
“我们大家都来想一想,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于是有的学生从房屋的建筑构造来分析,有的从“儿子”当时所站的位置来分析,还有的引用书中的图,让大家看着图,他来给我们解释。
在学生间的互相启发,交流,补充,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正想结束这一部分,让学生在汇报其它段落的阅读感悟,后排一位学生把手举的老高,看着他急切的样子,我立即让他发言,他高声说:
“老师,针对这一点我来补充一点。
儿子阿曼达之所以站在墙角和同学们在一起,说明他非常关心爱护同学,不仅从这一段能看出,而且从第23自然段他说‘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
’也能反映这一点。
听了这位同学的补充,我既惊又喜,惊的是他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能有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与别人说不一样的话,这正是我们创新品质求异思维的最好体现。
喜的是他不仅理解了文意,还从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提醒了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思想品质,进行思想渗透教育,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契机,被我差点就给放过了。
可见“多想出智慧”。
学生间的互相补充、交流是多么重要。
课堂中有了这种讨论声、交流声、辩解声,他们的思维在讨论中碰撞,在交流中启发,在辩解中激发创新。
但是在课堂中这样能讨论、会辩解的学生不多,但只要有,就有希望。
在他们的带动下,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朝一日他们将成为有自己独立思想,能发表独到见解的学生。
相信每一位学生,他们都会有这种可能。
2、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