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9398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讲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讲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讲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讲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

《第一讲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

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专家如是说: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句式的对应关系和特殊虚词断句的能力。

能否看出“横”与“干”相对,“语”与“论”相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也是检测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方式之一。

高考状元如是说:

我按照“三步走”断句:

第一步: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本段文字主要介绍了陶渊明文学和志向两方面的特点。

第二步:

抓标志性词语和对称句式。

本语段的标志性词语主要是句首虚词“孰”,对称句式主要是前四处,如“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第三步:

先易后难,逐步断句。

由句首虚词“孰”可先断开最后一处,再通过对称句式断开前四处,最后剩下“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部分,可结合文意,抓住“笃志”一词,在其后断开。

阅卷老师如是说:

在阅卷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考生不能抓住句首虚词,不能在“孰”前断开,以致丢分。

这给我们两点启示:

“两找四明一依据”断句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在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因此遇到名词或代词做主语时,一般可以在它的前面断开;

看到名词或代词做宾语时,一般可以在它的后面断开。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如:

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

之、也、矣、欤、焉、哉、乎、邪(耶)、耳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3.明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4.明语法,定句读

结构成分是句子的基本构架,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分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断句的最主要依据。

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可以利用的文言文语法停顿的标志。

5.明修辞,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例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2)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3)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6.明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所帮助。

【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史记·

留侯世家》)

【断句标志】时间:

汉六年正月。

历史人物:

良=子房=张良,高帝,萧何。

官职:

三万户、侯。

历史地名:

下邳、留。

这段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理解,断句便容易许多。

【参考答案】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7.依总分,定句读

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答题步骤】

南通二调)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6处)

寄吴中曲论良是。

“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①。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

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②之想。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

【注】①轩渠:

大笑的样子。

②磻溪:

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相传吕尚曾垂钓于此,而遇文王。

2.汤显祖,明代著名戏剧家。

请写出其“临川四梦”中两部戏剧作品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反映了汤显祖戏曲理论的根本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文学文化常识

本考点考查考生的知识和素养以及平时对文学、文体知识的积累。

题目巧用能提供与旧有知识相关联的文段,要求提取旧有知识。

2012年高考江苏卷

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

2011年高考江苏卷

何谓“春秋笔法”?

2010年高考江苏卷

《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

从高考实际考查情况看,主要考查对古代作家作品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

为了降低考查的难度,所考查的内容均与文段有关联,且做出一定的提示。

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对难度较大的《文史通义》的作者的考查。

(2010·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2.“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通常指哪四类?

3.《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

文学文化常识识记“四法”

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

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穿针引线法

零散的文学文化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用一根线将它们穿起来,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会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具体如下: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文化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将针一根一根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记忆情况。

2.联想法

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是相似联想,或是相反联想。

比如记忆屈原: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3.积累法

文学文化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

因此,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作家作品等,要加强梳理和记忆。

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不怕记不住可能考查到的文学文化常识。

4.口诀法

我们可以把要识记的文学文化常识编成口诀,这些口诀要讲究押韵,也应该是浓缩的文学文化常识,记上两句,就应该记忆了许多知识。

另外,在口诀中把容易弄混的作家作品编成“固定搭配”也不失为辅助记忆的好方法。

看下面的例子:

文学常识,并不难记,中有妙诀,帮你记清。

先说国内,作家作品。

先秦诸子,孔孟荀卿。

《论语》《孟子》,四书列名。

老庄无为,《道德》《逍遥》。

屈子楚辞,《九》《九》《离》《天》。

汉代文赋,首推贾谊。

刘向司马,《战》《楚》《史记》。

班固《汉书》,断代开启。

魏晋建安,三曹领先。

父有乐府,《神龟》《蒿》《观》。

曹丕《燕歌》,《典论》批评;

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这些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南京、盐城三调)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赞曰: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杜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餍余,残膏馥,沾丐后人多矣。

故元稹谓: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节选自宋祁《新唐书·

杜甫传》)

2.上文中作者用“赞曰”表达对杜甫的评价,《史记》中司马迁则用“__________”表达对传主的评价。

元稹与白居易一起倡导了__________运动。

3.从本文看,宋祁认为杜甫在哪些地方高出其他诗人?

 

第三课时筛选、概括、分析

本考点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段中筛选出有效的关键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结合具体问题,作出相应回答。

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

说说文中班固与欧阳修对贾谊之死的不同论断

2009年高考江苏卷

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从高考实际考查情况看,对文言文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查:

(2011·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2.说说文中班固与欧阳修对贾谊之死的不同论断。

3.何谓“春秋笔法”?

1.整体感知文意,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不管题目是对筛选信息的考查,还是对概括、分析能力的考查,都必须建立在对文言文材料的准确理解之上。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不同的文体,在阅读时关注的重点信息是不同的。

具体如下:

2.筛选、概括信息的方法

3.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

审明角度,即整合原文信息,明确材料对“问题”阐述的角度;

巧选方法细分析,即选用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方法对原文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如“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然其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句中对于宋代词胜于诗的原因分析,作者所支持的观点是什么?

(2008·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2.“黄老”和“六经”分别指先秦时期的哪两个学派?

3.写出这段文字提到的《史记》中的两个篇名。

一、高考题组

(2009·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观足下所为文百馀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

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2.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3.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

二、模拟题组

(一)(2013·

扬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1~3题。

嗟夫!

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2.依据这段文字的有关内容,说说苏轼晚年喜好陶渊明以及和陶渊明诗作的缘由。

3.我们熟悉的《赤壁赋》就是苏轼遭遇政治劫难幸运逃生后创作的,请简要说说苏轼经历的这场劫难的原委。

(二)(2013·

南京调研)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因物喻志,比也;

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2.《诗品》与刘勰的《_______》均为齐梁时的文学批评名著。

《诗·

大序》中将赋、比、兴与________合称为“六义”。

3.选段最后一句话强调了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三)(2013·

镇江调研)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王谓谢曰:

“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谢答曰:

“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2.写出《世说新语》的作者和文中的“王右军”的姓名。

3.王、谢争论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四)(2013·

徐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1~3题。

御孙曰:

俭 德 之 共 也 侈 恶 之 大 也 共 同 也 言 有 德 者皆 由 俭 来 也。

夫俭则寡欲: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司马光《训俭示康》)

2.司马光是________(朝代)著名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