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E0070007模拟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9354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E0070007模拟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E0070007模拟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E0070007模拟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E0070007模拟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E0070007模拟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E0070007模拟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E0070007模拟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E0070007模拟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E0070007模拟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C.阶级斗争的工具

D.人们相互约定的组织

1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D)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3.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C.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D.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14.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它具有鲜明阶级性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5.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C)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6.辩证的否定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任意的否定

C.外力的否定

D.绝对的否定

1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变化(C)

A.速度的快慢

B.状态的显著与否

C.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范围的大小

18.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C)

A.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特殊性

B.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否认了间断性

C.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认了前进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周期性

19.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A)

A.教条主义

B.相对主义

C.诡辩论

D.经验主义

20.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D)

A.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

2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A)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C.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D.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2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的命题是指()

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接和转化的中介

B.意识是主观精神的主观映像

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3.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宗教哲学

24.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可知性也就承认了()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

C.真理的不确定性

D.真理的可变性

25.人的思维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个观点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B.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C.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D.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平衡

2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0分)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唯一动力

D.最终动力

28.真理是()

A.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

C.没有人反对的认识

D.多数人同意的认识

29.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0分)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

C.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D.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30.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社会标准

D.经济标准

3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32.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是()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C.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D.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33.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

B.内部结构

C.主观形式

D.唯一特性

34.运动是()

A.实践的唯一特性

B.物质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

D.存在的唯一特性

35.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变质

B.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

36.社会进步是以()

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为动力

B.社会物质文明为动力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D.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为动力

37.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

A.逻辑学

B.历史哲学

C.辩证法

D.自然哲学

38.下面属于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的是()

A.五行说

B.唯意志论

C.理念说

D.理在事先

3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B.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40.“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

A.唯物主义时空观

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41.“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42.休谟说: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0分)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经验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3.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0分)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44.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B.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D.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4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认识事物的量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46.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47.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0分)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B.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

C.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D.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48.在一定的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4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间断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重复性

5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

5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运动的绝对性

B.静止的无条件性

C.运动的有条件性

D.静止的绝对性

52.唯物辩证法认为,度与关节点的关系是 ()

A.度就是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关节点是度中任意一点

C.关节点是度的最佳点

D.关节点是度的两端

53.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0分)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54.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独立性

B.社会历史性

C.直接现实性

D.自觉能动性

5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6.群体意识是()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群体实践的产物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D.个体意识的总汇

5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5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B.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59.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

A.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

B.人民群众的生活寓于文艺作品

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

D.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6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B.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61.认识的客体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B.成为主体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事物

C.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

D.自然界存在的事物

62.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辩证法

63.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

B.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指出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

D.指出人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64.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唯物论

B.认识论的形而上学

C.认识论的唯心论

D.认识论的辩证法

65.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

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是机械论和宿命论

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D.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66.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天才人物的出现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6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分歧

68.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

战马蹶,骑士绝;

骑士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6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70.唯物辩证法的总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和运动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认识和实践的观点

71.凡是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派别认为()

A.世界是可知的

B.存在是相互联系的精神的产物

C.世界是统一的

D.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7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3.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实在决定的物质世界

B.整个世界是主观精神创造的

C.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D.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创造的

74.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0分)

A.伟人之言

B.社会实践

C.众人意见

D.吾人之心

7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实事求是

76.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0分)

A.包括一切哲学

B.不包括旧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一切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

7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A.博大宽宏

B.与时俱进

C.科学严谨

D.吐故纳新

7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性质相同的真理

B.不同真理的两个方面

C.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D.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7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A.抛弃

B.循环

C.继承

D.扬弃

80.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A.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81.“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82.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B.两者相互依赖、作用和转化

C.个人意识从群体意识中产生

D.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83.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8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可变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绝对性

85.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

B.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

8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

A.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B.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87.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D.二元论

88.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是()

A.生产工具

B.产品的质量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89.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意识的三种形式

90.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

A.社会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

C.有些认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D.社会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9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C.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D.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92.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

A.以否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B.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C.指精神现象之间的联系

D.指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的联系

93.哲学的党性是指()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B.先进性和阶级性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94.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C.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D.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

95.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

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这表明()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C.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D.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9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0分)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97.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

A.没有关系

B.根本对立

C.群众路线是认识论的理论基础

D.完全一致的

9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变化()(0分)

A.速度的快慢

B.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状态的显著与否

二、多选(共41题,总共0分)

1.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

A.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B.一元论哲学

C.不可知论哲学

D.可知论哲学

E.坚持意识第一性

2.“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一命题的错误有()

A.歪曲了真理的本性

B.把真理看作谋取利益的手段

C.重视实际忽视理论

D.把真理与真理有用性混同

E.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3.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区别是()

A.前者认为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

后者认为主观辩证法决定客观辩证法

B.前者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后者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

C.前者是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后者不是辩证法的科学形态

D.前者认为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主体;

后者认为精神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主体

E.前者是自觉的辩证法,后者是自发的辩证法

4.共产主义是()(0分)

A.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

B.以建立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实践运动

C.一种国家制度

D.渺茫的幻想

E.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5.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

A.保守、反动阶级或集团的需要

B.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

C.唯心主义哲学家随心所欲的杜撰

D.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相联系

E.同科学知识不发达相联系

6.下列各项属于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的有()

A.个人的主观条件

B.社会的需要

C.个人的社会实践

D.个人所处的环境

E.个人主观愿望

7.凡唯物主义都主张()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世界是可知的

C.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D.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用片面的观点还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用社会的观点还是用自然的观点看问题

C.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用发展的观点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E.用联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9.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思维加工和重构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E.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0.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A.外因是变化的根据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第一位原因

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D.外部条件不同,会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E.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11.事物的度是()

A.临界点或关节点

B.特定质和特定量的统一

C.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和范围

D.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E.事物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12.辩证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表现在()

A.新事物把旧事物包容在内

B.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

C.新事物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D.新事物和旧事物合而为一

E.新事物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13.“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

A.符合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