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88953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

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

题干为: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

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

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

最后总结效果:

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比较鉴赏)。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

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

思维角度有:

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

首先明确立场、观点:

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1)“数声”好。

“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一声”好。

“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二、【2019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2.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精要总结】

(一)解答诗歌炼字题“4看”“1结合”

1.看传神

即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使词语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

(修饰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特殊词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2.看表情

即分析字词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

诗歌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整首诗歌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思。

3.看造境

“看造境”就是分析作者如何利用字词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4.看显性

就是看字词如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5.结合语境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将其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整首诗歌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其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

(二)解答诗歌炼字题“4步骤”

步骤1:

释含义

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步骤2:

描景象

结合诗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步骤3:

点手法

点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词,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步骤4:

析作用

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对点提升训练】

一、【2020·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折桂令·

酸斋学士①席上

张可久

岸风吹裂江云,迸一缕斜阳,照我离樽。

倚徙②西楼,留连北海,断送东君。

传酒令

金杯玉笋,傲诗坛羽扇纶巾。

惊起波神,唤醒梅魂。

翠袖佳人,白雪阳春③。

(注释)①酸斋学士:

贯云石,号酸斋,元代散曲家。

②倚徙:

流连徘徊。

③白雪阳春:

古代楚地的歌曲名,风格高雅。

1.下列对全曲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贯云石安排诗酒歌舞为友送行,令佳人唱曲,美人捧金杯传酒令,将当时的文士风流表现得十分传神。

B.“倚徙西楼”三句,写出作者在酸斋学士处流连终日,徘徊留恋不舍离去,巧妙体现二人的深厚情谊。

C.作品长于用典,以“羽扇纶巾”“白雪阳春”入曲,语言简洁,表意含蓄,可见作者文学造诣之深厚。

D.作品直接抒写离愁别绪,同时还融入其他丰富的情感;

善于运用词家手法作曲,情景相融,别具一格。

2.后人评价此曲在风格上颇为清秀有力,很有“清劲”之风。

请结合前三句,对此作简要赏析。

1.D

2.①从意象意境上看,使用“岸风”“斜阳”“离樽”等优美意象,使意境秀美中不乏豪迈壮阔。

②从遣词造句上看,用词清劲有力,“裂”“迸”等动词富于力度;

句式简短有力,读之清爽利落。

③从手法运用上看,虽有离愁别绪但却寄托于壮阔之景,使情思表达洒脱自然、俊逸有力。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作品直接抒写离愁别绪”说法错误。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内容写了酒宴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虽然酒席上传酒令、吟诗唱曲,十分热闹,却没有“离愁”、“惜别”等字眼,但从作者环绕“离撙”,描写时间的推移以及所流露的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中,能感受到他那浓烈的惜别之情,属于间接抒情。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注意把握诗歌中重要意象,赏析重要词语,体会语言风格特点。

本题要求结合前三句,赏析诗歌的“清劲”之风。

首先明确“清劲”的特点。

“清”指语言简练、给人清新、明快之感;

“劲”指用词有力、意境壮阔。

可以分开赏析,可以合并解说,“清劲”都体现即可。

本诗清新明快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诗歌的意象体现的,答题时抓住主要意象,“岸风”“斜阳”“离樽”,意象优美,意境开阔。

“劲”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现,“裂”字写江风劲吹,富有力感,使人可以想见狂风卷地而起,激荡太空,云团裂散的景象。

“迸”字,形象地描绘了一线阳光透过云层的喷射之状。

第三句的“照”字,用得很妙。

它使空中的阳光自然地介入了江边饯别的酒席,成了作者凝神观照,借以传情的对象。

这些动词富于力度,句式简短有力,清劲有力之感自然体现。

从表达效果上来说,本诗虽然抒发离别之情,但意象选取优美开阔,遣词造句的表达洒脱俊逸,均能体现“清劲”之风。

二、【2020·

山西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留金山两日

苏轼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①。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龙骧万斛②不敢过,渔舟一叶从③掀舞。

细思城市有底忙④,却笑蛟龙为谁怒。

无事久留童仆怪,此风聊得妻孥忏⑤。

潜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国。

[注]①颠风:

即狂风;

断渡:

让渡船不能通过,意谓因狂风有险而无人摆渡。

②龙骧万斛:

“龙骧”指一种大船,“万斛”指船之重,意味本可抗风。

③从:

任由。

④有底忙:

意思是没有什么忙的。

⑤忏:

后悔。

⑥粥鼓:

寺庙里的木鱼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由钟铃独语入手,引出对明天风大的推测,为下文的描写和叙事作铺垫。

B.三、四句对江中白浪作具体描绘,“打、射、飞”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狂风之猖獗。

C.前六句描写自然景物,后六句以叙事为主,在前六句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和抒情。

D.最后两句写潜山道人专心地倾听金山寺的木鱼声,反映他不以风浪为意的态度。

4.试赏析“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两句诗的情感之趣。

 

3.C

4.①作者把江上大风想象为江中蛟龙发怒所致,符合民间传说,增添了诗的意象和内涵。

②作者写蛟龙发怒时,带上了调侃的意味,说我们又没有什么急事赶到城里去处理,你蛟龙又为何要这般发怒呢?

让人忍俊不禁。

③此句借对蛟龙的调侃,表现出作者面对狂风暴雨时内心的平静与恬淡。

3.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在前六句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和抒情”说法有误。

后六句写人,写他们一行因风浪太大被迫“留金山两日”,只有叙述,略兼抒情,没有议论。

故选C。

4.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意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翻译并理解诗句内容;

然后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整体内容、关键词语、作者创作风格特点等,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之趣;

最后组织语言作答。

四、【2020·

云南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街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注]:

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当时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西阁,并有东下潇湘的打算。

②皛(xiǎo)皛:

洁白明亮貌。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把夔州暮春三月和峥嵘险长的“巫峡”联系在一起,突出峡中的暮春似较其他地方更长。

一反惜春老调,颇有新意。

B.二三句从映日皎白的浮云随风疾行,到雷声忽至,千峰过雨,描绘出阔大天地之间,巫峡忽晴忽雨的独特景致。

C.颔联动用视觉、听觉、嗅觉,从写雨后的花色花气着手,描写了骤雨初散后的西阁,清新的空气中混合着各种香味。

D.颈联由雷雨而捕捉住黄莺惊恐翻回的狼狈情状,又写燕子风雨衔泥的豪壮,切合了诗歌春雷千峰的环境。

8.与杜甫同一年所作的《登高》相比,本诗在意境特点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7.C

8.

(1)意境特点:

①《登高》所写意境悲凉壮阔。

前四句,诗人借急风、猿鸣、沙白、渚清与无边落木、滚滚长江,描绘夔州秋景。

②《即事》所绘意境壮丽明快。

虽是暮春时节,但诗人笔下明亮的白云、千峰的急雨和雨后的物香、黄莺、燕子,无不展现出一幅壮丽生动的图景。

(2)思想情感:

①《登高》在重阳佳节的登高望远下,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无依、国事多艰的愁苦沉郁之情。

②《即事》一诗,诗人虽也借“虚无只少对潇湘”一句抒写漂泊之感,思归之情,但更多是乐观不改,喜爱春色的生活态度的流露。

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从写雨后的花色花气着手”理解有误。

诗句重点是从嗅觉的角度写了花之气,并未写花之色。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间,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雨中,大雨骤聚骤散,清新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花香。

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所写意境悲凉壮阔。

《即事》,“皎皎行云浮日光”,上空的白云随风疾行,映着日光,很是明亮;

“雷声忽送千峰雨”,反映了彼时彼地忽晴忽雨的实际风光;

“花气浑如百和香”,是由雨写花,采用前人写雨后花更艳的意境;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黄莺的一种特殊情状,这首诗中却写它的狼狈形状,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

燕子就不同,诗人写它冒雨劳作。

杜甫巧妙地把勤劳的衔泥燕和豪壮的迎风燕结合起来描写,却也正切合这春雷千峰雨的环境。

所绘意境壮丽明快。

《登高》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

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即事》,“虚无只少对潇湘”,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缺少潇湘的浩茫广阔,漂泊思归之情油然而生。

“飞阁卷幕图画里”,诗人立于飞阁,笑对雷雨千峰,雨来风去。

那不为雨滞,不怕风阻无所畏惧的燕子,何等精神。

表现诗人身处动荡时世却不改乐观的生活态度。

春色明丽,山河壮丽,画里江山,画里诗人,流露出对美丽春色的喜爱。

五、【2020·

北京一零一中学双榆树校区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各题。

种菜

苏辙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诗中没有一个“旱”字,但句句牵动着旱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B.苏轼诗题目中“次韵”既点明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特点。

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诗中“倒”写出了腌菜食尽的困窘。

D.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

10.“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中用“秋色”喻指年华。

下列诗句中的“秋色”有这种含义的一项是()

A.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秋望》)

B.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C.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张孝祥《西江月》)

D.秋色频于客鬓加,归期犹自叹无涯。

(罗公升《发湖州》)

11.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

这一特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9.D

10.D

11.①苏轼诗写春饥的艰辛,呼应苏辙诗中因春旱而饥困的内容,两诗都即事感怀,流露出辛酸与无奈。

②苏轼诗针对苏辙诗中因春旱而惆怅、因赋闲而抑郁不得志的情绪,劝慰他面对窘境无须慨叹,既然不合时宜,不妨安心退耕。

③苏轼诗针对苏辙诗中年华虚掷的感慨,以坦然的心态、幽默的自嘲来宽解,境界更加旷达。

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D项,“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分析错误,苏辙的诗在描写生活方面,缺乏杜甫揭示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故选D。

10.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A项,此处“秋色”指晴高气爽的天空。

B项,此处“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C项,“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秋色”指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

D项,“秋色频于客鬓加”,此处“秋色”喻指年华。

1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

做这类题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各具特点,但是因为两首诗是唱和之作,二者在内容和情感上保持着一致性,具体体现在:

①两诗都是即事感怀,流露出辛酸与无奈。

如苏轼诗中“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写出了春饥的艰辛,呼应了苏辙诗中“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的语句。

②苏辙诗中“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表达了诗人因春旱而惆怅、因赋闲而抑郁不得志的情绪,苏轼诗中“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劝慰苏辙面对窘境无须慨叹,既然不合时宜,不妨安心退耕。

③苏辙诗中“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表达了年华虚掷的感慨,苏轼诗中“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以坦然的心态、幽默的自嘲来宽解,境界更加旷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