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稿的写作Word下载.docx
《广播稿的写作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稿的写作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28年8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创办“中央广播电台”。
我们今天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创立可追溯到1940年12月,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3月,更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同年12月5日,再次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至今如此。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创立于1950年1月1日。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
12月31日,成立了贵阳人民广播电台。
之后,全国统一各省的广播电台的称号,于是更名为贵州人民广播电台。
贵州的广播电台的历史,还可往前追溯。
1938年4月,为了“坚固播音壁垒”,对敌实施有效的广播和更有力地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设“贵州广播电台”。
铜仁人民广播电台,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开播,现开办有一套新闻综合调频广播,频率为,发射功率1000瓦。
玉屏广播站,始建于1951年。
当时叫玉屏县收音站,每日收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国内外大事和时事政策等内容,而后送县领导阅,次日由《玉屏简报》印发。
1956年6月,改名为玉屏县人民广播站;
1961年又更名为玉屏县广播站;
1984年并入县广播电视局。
县广播站从建站时起,就坚持自办“玉屏新闻”节目。
据《玉屏侗族自治县志》记载,播出的新闻稿件数量是:
1987年,455篇;
1988年,396篇;
1989年,350篇;
1991年180篇;
1992年,390篇;
1994年,1007篇;
1995年,356篇。
在1991至1995年间,有6个节目在地区获奖,有26篇稿件获省广播电台奖。
从1985年至1988年间,我算是玉屏广播站最热心的通讯员之一,此时,也是我搞通讯报道的主要时段。
我的稿件,被xx们推荐到地区和省里评奖,得到了省地新闻部门的奖励,也得到了省军区和军分区的奖励。
因为种种原因,玉屏的广播节目难以为继,但广播仍然在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家要努力地勤奋采访,写出更加生动精彩和富有感染力、震撼力的广播稿。
三、广播稿的特点
说是广播稿的特点,其实指的是新闻稿件经广播这种传媒形式传输而表现出的特点。
较之其他媒体形式而言,广播有其独到和特殊的地方,那就是靠声音来传递信息,受众通过听觉来获取与感知其信息内容。
它的特点是:
1、传播速度快
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广播的传播速度是最为快速、最为迅捷的。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是它的工作程序。
广播稿到了xx部,经编审后,就可直接送达播音员播音,当即向受众直播或录播。
相比报纸、杂志来说,就没有繁琐的排版、校对、付印、运输、发放等环节。
电视新闻,制播程序也比广播繁琐得多。
第二,是它灵活的时间。
广播的“新闻联播”节目虽有固定的时间,但遇有重大或紧急新闻,可随到随播;
一天24小时,随时可以发播要闻。
然而,再快的报纸,常规也只能是每天一次,就算是特刊,也只可能偶尔地破例有一两期,而不可能对重大新闻随时印报。
第三,是它自身的运行速度。
广播信号的传输,是30万公里/秒。
报纸、杂志是靠车辆运输,其速度可谓望尘莫及,与其不可同日而语。
2、传播范围广
同样,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广播的传播范围是最广的。
广播广播,其“广”之得,大概于此。
只要电台发射信号的功率足够强大,无论是在高山还是在江河,都能清晰地听到广播的声音。
这一点,不但报刊望尘莫及,就是电视也不能相比,一是因为广播信号的波长和频率比电视信号更容易传输;
二是收音机电视机更便于携带。
3、听觉感知
广播是用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适宜人的生活习惯,通过听觉作用于大脑,易于接受。
对于只要听觉和思辨力正常的人,无论妇孺老幼都能接受,对识字能力和文化程度没有过高的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再则,听广播就像听一个熟悉的人在述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富有亲和力。
4、简短清晰
广播稿通常都不长,以说清事情的原委为目的,多数稿子不到一分钟。
短稿,线索单一,脉络清晰,不枝不蔓,不绕不拐,容易让人听清,不易分神。
相对来说,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它的稿子长度是最短的。
四、广播新闻的种类
就广义的新闻种类而言,一般认为有两大类:
一是客观实录类新闻,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二是叙事说理类新闻,如述评、评论、社论、xx部文章等。
狭义的新闻种类,就是特指消息的种类。
消息我们通常分为四种,即动态消息、典型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消息。
广播新闻的种类,在此也可理解为狭义的消息,实际上也就是动态消息、典型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消息四种。
但是,广播因其鲜明的用声音传播、用听觉感知的特性,决定了新闻种类有所不同。
具体说,它有三种形式:
一是单纯的文字稿;
二是以录音配合文字的组合稿;
三是以文字(语音)解说现场录音的实况稿。
录音和音效播放,是广播最鲜明的个性特色,广播新闻的种类也就离不开录音,具体有:
录音报道、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访谈、配乐广播、广播对话、广播评论、重大集会和重要文艺、体育表演活动的实况转播等等。
五、广播稿的基本写法
广播稿在写作法则上,与写其他媒体稿件并无本质上的不同,都得遵循写作的一般程式和规则,都要费心费力地经营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然而,所不同的是,广播稿它是通过声音与听觉结合并相互作用的形式而体现出的一门语言艺术。
在此,通常的新闻稿件写法作略,仅就广播稿的特殊之处,予以强调。
1、新闻稿件的构成要素和通常格式
新闻,此处特指消息,它有其固定的构成要件和基本格式,即固定的写作套路。
第一,新闻六要素:
五个“w”和一个“h”即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
即: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消息五部件: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怎样驾驭消息写作,怎样分布力量把握这五大部件?
我的《新闻写作谭》中有篇文章叫《消息写作的重心与中心》,里面写道:
“重心是标题与导语。
重心,就是作者精力和功力的集中点、倾注点。
标题和导语,浓缩与集聚了消息的主题思想和消息的核心内容,自然得倾其力量表现。
……中心是主题与事实。
中心,即主体部分的写作,它是作者思想意图的展示区,是消息主题思想的完整表达和基本事实以及细节的具体展示和呈现。
”
2、广播稿写作的语言特点
要写好广播稿,就必须考虑到语言表现和听觉习惯的两个因素,在声与闻上下功夫。
第一,追求口语化,少用书面语。
听觉感官,是相对声音而言的,没有声音,自然没有听觉器官。
而听觉器官长期适应于某种声音的频率或结构形式以后,也就养成了某种听觉习惯,一旦这种声音发生变化,听觉器官就难以适应。
因此,广播稿一定要符合于日常的口语习惯,要尽可能口语化,适合听觉器官的接受与感知习惯。
老舍先生说:
“书面上美好的字,不一定在口中也是美好。
……‘老李,说说,切莫冗长’!
大概不如说:
‘老李,说说,简单点’!
后者现成,容易说,容易懂。
”这里的一个“切莫冗长”和一个“简单点”,在听觉感知上,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又如:
“我们驱车而行,于拂晓前抵达。
如果将其变为口语,则成:
“我们开着车去,在天亮前到达。
改动后,句子的意思没有改变,但念着既顺口,又好听且易懂。
使用口语,还要尽量将文言词改为白话,尽可能将音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以适应口语习惯。
第二,少用方言土语和听众不熟悉的简化词或简称。
广播是大众性传媒,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地域性的和知悉面较窄的方言土语,尤其是生僻的方言土语,就尽可能不要用;
用了,人家也不知其意。
比如我们玉屏话:
“箍篓子姑到壁透卡卡,没肯起来。
小张一脚俩(lià
)过去,一把枯倒他讲根,嘿实当(diāng)起来。
箍篓子展十笨,手哈脚鳔,眼看要打脱。
小张顺手帮他手朝后一撇,再巴(bià
)一定子,挺得他一哈曰到卡卡郭,呛死猪,溜豆溜不得。
翻译:
“小偷蹲在屋壁角,不肯起来。
小张一脚迈过去,一把捏住他脖子,用力提起来。
小偷使劲挣扎,手动脚跳,眼看要挣脱。
小张顺手将他手朝后一扭,再冲一拳,揍得他一下蜷在屋角,像死猪,动弹不得。
像这种方言土语,不要说外地人听不懂,就是玉屏人听着也别扭。
如果仅是看书面文字,别说外地人看不懂,我们玉屏人自己也看不懂。
简称,是不能随意的,特别是那些不被大多人知晓的,就更是如此。
比如,有一天,有人问路:
“hé
管局怎么走?
”心里想了半天,也不知这是一个什么局,是“河道管理局”吗?
有了海事局,这河道管理局有多大用呢?
后来,搞了一半天,才知道是“合管局”,全称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
如果不是知道的,就是再聪明的人,也想不出这个简称来。
还有,我们的“11766工程”,在玉屏可以简称,在外用,就必须有说明。
这类数字简称,都是官方工作类简称,于普通百姓,大多是一头雾水。
第三,力求字准意明,避免音近意远、音同义异。
大凡字、词或词组,都有一定的字面意思。
如果是通过书面来眼认心读,一般不会出现什么歧义。
倘若是口读耳听,就会对一些语音相近的词产生混淆,生出与原意截然不同的歧义来。
如,有这样一则报道:
“自我省西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本市各界对震灾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累计已逾100万之巨。
这则报道,就文字来“看”,没有问题。
但凭耳“听”,却有问题。
这问题,就在“震灾”与“赈灾”这两个词上。
它们音同意不同,容易产生听觉错误;
两个词,最容易造成错觉的是后面一个“赈灾”。
这里,要么换成“捐赠救灾”,要么就对“赈灾”进行补充说明。
再如:
“局长问书记:
‘七一’要到了,过不过?
书记说:
过,并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七一’,干脆去联系村看望贫困户和贫困党员。
局长回答:
你说的有意义,我也就没异意。
这里的“意义”和“异意”两个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
如果不结合的语境,仅仅凭语音,就容易造成歧义。
会不会有人将局长的话理解成:
你说的讲党性有觉悟,而我说的就没党性没水平?
造成一种截然不同的误解。
又如另一个由语音和听觉引起歧义的例子。
“不对”和“部队”。
那是我在茅坡当知青的时候。
大队在张家生产队修水库,我是工地广播员,既在工地放广播、念报纸,还一边采写广播稿,并播出我自己写的稿子,同时,还负责给各生产队量收土方。
一天晚上,当我们在大队排练文艺节目时,有位女知青问我:
“白天在工地上你念报纸,说不奉行节约和大肆铺张浪费的事,这到底是哪个部队?
”部队?
我顿时一头雾水,白天我没有念这样的报纸呀,真是莫名其妙;
我肯定地回答:
“没有的事。
”她抿嘴一笑,说:
“你这样念的:
不讲节约而任意地挥霍浪费,这是‘部队’(不对)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将“不对”两个字,都念成了去声,有的听众就将“不对”听成了“部队”。
当然,这问题的出现,在于我,因为我当时普通话太不标准,不知道要变调。
要将不字,由去声变成上声。
这个笑话,快四十年了,我依旧恍如昨日。
第四,多短句,突出韵律和节奏,少用长句和连续仄声字词。
平常口语和听觉习惯,都以短句为多;
句子长了,不便读,也不便听。
短句易读易记,易有节奏感,产生韵律的美感。
既是长句,又是连续仄声,这样的句子,一是拗口,二是难听明白。
如:
“不对大吵大闹恶劣习气予以狠狠惩治就不利作风建设。
这是典型的连续仄声的长句。
播音员要一气读完,还真是考水平和气功。
而听众要听明白也是非常吃力和劳累。
“太过溺爱会祸害后代。
这不是长句,却是一句典型的仄声句子。
播音员念时,虽不致像上面一句憋得喘不过气来,但却又像是在念绕口令。
“会”、“祸”、“害”、“后”四个字相连,声母相同,不好念。
连续仄声不好,那么连续平声会怎样?
“春天桃花开得非常妖娆。
连续平声,不像连续仄声那样拗口与别扭,但是,也不是很好读、很好听,只是两相比较显得轻而已。
写作中,要力避仄声句子,也不要多用平声句子。
为表现出句子的韵律与美感,一方面要将句子写短,另一方面要平仄起伏错落,还要考虑兼顾声母韵母的搭配,使句子富有抑扬顿挫的乐感。
如第一个例句,就可以这样修改:
“大吵大闹的恶习,要严加惩治,强化作风建设。
修改之后,原来拗口憋气的句子就好读得多,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第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用解说与注释性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具美感、乐感,能使文章更好地表现主题和丰富内容;
反之,会破坏文章的美感、影响阅读和表情达意。
在书面语言中,有不少情况可以借助标点符号来说明或注释文章句子。
最主要是两种标号:
一种是破折号;
另一种是括号。
看文章,很容易看清读懂两种标号要说明与注释的内容,然而,广播就无从进行表现,只有专门的语言进行说明。
还有一种标号,即省略号,有些意思读者可进行联想与猜测,而听广播,就无从知道省略号的意思。
“全国唯一的箫笛博物馆——玉屏箫笛博物馆,于XX年6月8日16时隆重开馆。
作为平面媒体新闻,破折号不会对读者阅读新闻产生任何障碍,而作为广播稿之于听众,就得进行修改。
可改为:
“玉屏箫笛博物馆,于XX年6月8日16时隆重开馆。
目前,它是全国唯一的箫笛博物馆。
”或:
“作为全国唯一箫笛博物馆的玉屏箫笛博物馆,于XX年6月8日16时隆重开馆。
第六,用顺序的形式进行布局,不用或少用倒叙和插叙
日常的口语习惯都是顺序式的,除了故事,没谁有意去埋伏笔,设悬念,吊胃口。
尤其是新闻,就更应是按时序的发展脉络而推演。
当然,在导语即开头部分,还是应该先将最重要的事实予以推出,但在进入正文的主体部分后,就不要再支离破碎地插叙,让听众觉得零乱而如入五里云雾之中。
更不要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来表现。
音画效果,同单纯的声音效果,在感官感知程度上,会有较大的差别。
广播新闻稿,以不枝不蔓的清晰与单一的结构方式叙述为好。
第七,写完稿件,要自己先念一两遍。
广播稿是用来口播的,所以在写完稿子后,一定要念一两遍,发现不好念或不易听的地方,立即进行修改。
毕竟,写稿时,默默地用心和用思维在写,是习惯性的书面语言,只有用声音念出来,才能发现是不是顺畅的口语,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稿。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
写完广播稿,要“自己好好儿念一遍,就是自己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
……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顺耳,必然是语言有毛病,就得修改。
……上口顺耳的稿子就是意思明白通畅的稿子,人家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决不至于发生误会。
总起来说,广播稿在写作上除了要遵循一般新闻套路的规则外,还必须充分认识广播的特殊性,要突出它的口语和听觉元素,一定要适于口念,适于耳闻;
不要用长句子,避免连续仄声词语;
语意要表述完整,不要用标点符号作提示;
在结构布局上,脉络要清晰要单纯,少用倒叙与插叙。
稿子写好了,还应口念一两遍,再进行最后修正。
3、强调广播特点,突出现场音效
要做到严格意义上广播稿,就必须要突出现场音效。
一方面有播音员的声音,另一方面有现场的录音,就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觉得既亲切,又真实。
现场音效,于现场录音。
也就是当身临现场采访时,就得随身随时带好录音设备,捕捉现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音效进行录音。
第一,录音,要有的放矢。
进入采访现场前,事先要预计与设想现场状况,会有什么进展,会有什么高潮,会有什么亮点,会有什么结局,最想和期望录制的内容是什么?
进入现场后,及时观察实情与预先判断有何差异,怎样临时更改或完善计划方案。
方案形成,便按方案进行采访与录制现场音效。
录音,当录则录,切勿乱录一气,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加区分地乱录,回来整理就如理乱麻,无从下手,心烦意乱,事倍功半。
第二,录音,要整理取舍。
在新闻采访上,有一句行话叫“大量占有第一手素材”,其比喻是“像奸商囤积货物一样贪得无厌”。
录音,就是第一手素材,大量而又量大,其中,有有用的,更有没用的。
第一步,就是找出有用的。
而后,将这些有用的,也就是将要写进稿子里,同时又将送广播电台播用的内容,单独剪辑并提取出来,重新进行整理、分类与编序。
以便使用时,提取方便。
对于那些不用的素材,既可删除销毁,也可整理存放,当作资料收藏。
第三,录音,要放进稿子。
这是至为关键的一步,是录音的价值得到具体实现的环节。
所有录音,只要不被放入稿子,就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是处的噪音。
那么,录音究竟该放在稿子的何处才体现出价值,才是物尽其用?
是放在开头,即导语位置,还是放在主体部分,抑或是放在结尾处?
具体放在哪个位置,其实并无定论与固定格式,但一般而言,还是放在主体部分为多。
录音材料在何处契入,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技术性技巧。
初入门者,可多听听中央电台、省电台和市电台的的录音新闻。
更简单的办法是,从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那里学,画面的切入使用,就类似于广播的录音;
当然,并不完全等同,切勿盲目照套。
新闻,亦即消息,不外乎是发布消息的人,要告诉他人一件别人尚不知道的事情。
既然是告诉,那开始总要有个引言,这引言自然就是发布消息的人的开场白,以引起听客的注意,知道将要说的是什么。
等到把事情讲完了,那也要有个结束语,表明这事说完了。
这一头一尾就是消息发布人的话。
这也就是说,主体部分的事情、事件、事实的发展与演进过程,是可以用录音来表现与展示的。
至于用多用少,用长用短,一处用还是多处用,这得看需要和能力;
这同写作技巧一样,是能力与匠心的体现。
将录音材料用在主体部分,这是通常情况,也不是说不能用在开头与结尾。
用在开头,应该是与作者的话同步,不能放了半天录音,只有说说笑笑、唱唱闹闹、山崩地裂、流水潺潺,而听众却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同步进行,可立即将听众的思绪带进现场,有身临其境之感。
将录音材料用于结尾,也是可以的。
作为作者写某一篇稿件,应该是没有问题。
录音结束,稿件也结束。
然而,作为广播,是不行的,还得由播音员来进行转接与过渡,否则,与下一条消息或下一个栏目衔接不起。
《XX百科》的《广播稿》里,有一则录音新闻实例,题为《农民尤明富教子忠心守边关》。
说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农民大爷尤明富,找到县广播站要求xx给他录音,他得知儿子要上云南边防了,要给儿子寄一盘录音带去,鼓励儿子精忠报国,杀敌立功。
这篇稿件,就是在主体部分用了老人给儿子的录音,开头和结尾,则是记者的话。
开头先介绍由头,老人是谁,哪里人氏,为什么要录音,录音干什么?
而后,就是播放老人录音的内容。
最后,是稿子的结束语,“听众朋友,听了尤明富的大爷给儿子的录音,你有什么感想呢?
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民,在关系到祖国安危,人民幸福的严竣考验面前,毅然将儿子送到前线,并且一次又一次鼓励儿子不怕苦、不怕死,英勇杀敌。
一颗火红的爱国心,多么令人感动啊!
再举一例,说说录音放在开头的写法。
XX年元月中旬,玉屏下了一场罕见大雪,漫天雪花,地冻天寒。
正是大雪纷飞那天,县政府组织力量去修建高速铁路的工地上慰问施工的工人们。
大家想想,这是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当地政府给国家重点工程工地送去关切与慰问,漫天飞雪,一边是送去热气腾腾的食物,一边是县艺术团的演员顶着飞雪迎着寒风,在空旷的场地上为工人们表演节目,头发与眉毛上也沾着雪花。
场景真的非常感人。
县府的信息中心发了报道,《贵州日报》予以采用;
我是从县政府网站上看到的报道和图片。
当时,我曾留言,这条消息,完全可以上cctv和《人民日报》。
如果这条消息发广播稿,是可以将录音直接放在开头的,也就是与导语同出。
一边是工地的现场声音——施工机械的声音和慰问声、演出声;
一边是播音员就录音而出的解说性导语。
至于施工现场工人们的话语和其他交谈,则可在主体部分再行出现。
总之,录音插配在稿子的哪个部位,得视情而定。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真实、完整、全面地反映所报道的事情的真相,让听众对新闻事实本身有一个完整和客观的了解。
六、写广播稿的基本要求
不可否认地说,广播事业和广播科技虽在蒸蒸日上地发展中,而广播的播出业务本身,却日渐从“广播”变成“窄播”。
互联网和电视,大量地俘获报纸、杂志和广播的读者与听众,听众一天天减少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连县级广播站,也停止了广播业务,乡镇与村寨,已经看不到了用于广播的高音喇叭和入户的低音喇叭。
于是,写广播稿的业余作者也少了;
写广播稿,反而成为比其他新闻稿更费神费力的劳动。
然而,要想写广播稿,就要有吃苦的打算,还得有必需的设备器材。
一言蔽之,就是“三要”。
1、要有录音设备
如今的广播稿,都强调要能给听众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
身临其境,有两种感受方式,一是眼观,二是耳闻。
播放现场录音,就是给听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最简单方式。
早年,录音设备是专业记者的专有工具,而今科技进步,条件改观,录音设备十分普及,为写广播稿配制音效提供了保障。
即使没有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