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三模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7595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三模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三模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三模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三模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三模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三模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三模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三模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三模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选中国商人代理买卖,称为买办,作为雇员领取薪金,参与买卖领取佣金。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买办中许多人自己投资创办企业,其著名代表唐廷枢等还参与主持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创办。

这种情况表明买办力量

A.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插手民族工业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使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急先锋

7.1912年宣统帝退位诏书中清室退位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清帝逊位让与的对象只能是共和立宪之国体,即中华民国——人民的共和国,而不能是另一个王朝,另外一个一家一姓之皇帝。

这表明此诏书

A.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B.宣统帝认同民主共和政体

C.彰显权利与自由原则 

D.标志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8.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

这一做法可能使

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 

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

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 

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

9.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通告,认为全国群众斗争已经“走向平衡发展的道路”,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革命形势。

该通告

A.正确反映了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 

B.预示着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C.对国内革命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 

D.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反应

10.日内瓦会议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成功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的签订。

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

这些做法

A.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B.是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尝试

C.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D.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政策

11.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指出:

“国家在编制一五计划时,十分重视对大项目厂址的选择与审查工作,要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南朝鲜、日本等美军基地的距离。

”这是我国当时

A.战争与统一的需要 

B.冷战与对峙的需要

C.“一边倒”外交政策的需要 

D.国防与安全的需要

12.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

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1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

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14.在古代雅典,主持审判的庭审官依据成文法律的字面含义向人民陪审团作解释,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票的统计结果作出判决。

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注重对事实和法律的分析 

B.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

C.形成严谨完备的司法程序 

D.法律是正义与理性的体现

15.罗马法主张,“家父权”并不触及“公法”。

当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

成为高级官吏时,需要审判其父亲的案件。

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规定,如果子女有不法行为,父亲可把子女交出以免除自己的责任。

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侧重于保护私有财产 

B.法律高于血缘伦理

C.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压制人的自由发展

16.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7.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

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A.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 

B.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高效性

C.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 

D.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

18.新政期间罗斯福谈到美国三权分立政体:

“现在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因为最高法院、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我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平衡。

”从1937年到1941年,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大法官的笔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这表明

A.罗斯福总统动摇了美国司法独立 

B.总统和法官之间存在权力冲突

C.新政推动总统行政权的逐步扩大 

D.三权分立政体阻碍新政的施行

19. 

部分商品在苏联(俄)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单位:

%)

年份 

1918 

1920 

1925 

1929 

1930 

1933

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 

5.0 

15.1 

20.6 

30.1 

45.8 

43.0

燃料和电力 

0.3 

1.3 

0.7 

0.1 

0.1

食品和食品原料 

14.8 

4.0 

9.9 

9.8 

11.1 

8.2

工业消费品 

58.9 

58.3 

9.2 

2.7 

1.4 

1.7

——据《苏联外贸统计年鉴》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苏联

A.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B.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发展

C.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 

D.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

20.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传。

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83%的美国人主张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

美国此举

A.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 

B.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

C.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 

D.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2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围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

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表明

A.同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B.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C.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D.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2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A.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 

B.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C.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D.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23.2008年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

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

材料本质上体现了

A.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B.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C.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

D.在新格局未明的状态下世界大国蠢蠢欲动

24.2010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家。

2012年,亚洲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

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远远超过西欧,亚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A.亚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明显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公平贸易促进亚洲经济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要求考生每题都要做答。

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

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

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

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

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

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

“一五”计划中规定:

“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

”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

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日记》中对中国文明盛赞有加:

“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

”中国物产丰富,美丽富饶……从纸张、印刷到漆、茶等这个王国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道德哲学发达,重视礼仪……中国的孝道在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可以和中国人相比。

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不再是那个美好的黄金帝国,它每况愈下,逐渐沦为停滞、落后的代名词,在西方传教士、外交官眼中的中国是落后的、混乱的……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典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17世纪到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变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12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考部分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须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 

刘秀要再现“汉官威仪”,必须对王莽的倒行逆施进行拨乱反正,重建汉高祖、汉武帝所建立的大汉体制。

当务之急是“解王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也就是废除王莽新设立的繁苛细密的法令,恢复汉初法简刑轻、务用安静的局面。

刘秀为了削弱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恢复大司马原来的名称—太尉,把大司空、大司徒的“大”字去掉,削弱了三公的权力。

刘秀把州牧恢复为刺史,扩大了它的权力,让刺史有固定的治所,使得刺史成为州一级的行政单位。

在东汉初建的十几年中,刘秀六次颁布诏书,解放奴婢,效果明显。

但是在解决土地问题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秀改革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刘秀改革。

(9分)

2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2年5月法国议会选举中上台的“左翼联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付危机,加之在国际事务方面,胡佛的延缓偿付欠款法案以及赔款的取消,都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不满。

在这种形势下,法国的法西斯组织纷纷出现。

1934年初,法国报界彼露了白俄侨民斯塔维斯基搞金融投机的丑闻,涉及大批政界要人、警察和司法部门的头目1200多人。

“火十字团”等法西斯组织利用这一丑闻事件阴谋夺权。

面对法西斯势力的日益猖獗,法国左翼政党空前团结,组成了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勃鲁姆政府促使法国雇主协会和法国总工会达成了《马提翁协议》,规定工人有权利与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协调矛盾;

勃鲁姆政府还加强了对法兰西银行的控制,对严重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法国通过了公认带薪休假制度、每周40小时工作制法案。

人民阵线政府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有效的抵制,从而避免了法国成为“下一个德国”。

——据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法西斯势力猖獗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翼政党为避免法国成为“下一个德国”而采取的措施。

(7分)

2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5年,凯末尔党人废除了一夫多妻制;

1926年,强制推行文明婚礼;

1934年,国家规定妇女和男人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1926年上半年,土耳其开始采用欧洲历法,并同时照搬瑞士民法和意大利刑法;

在社会生活中取缔封建时代的敬称;

1925年9月,土耳其封闭了所有的宗教神殿和托钵僧修道院;

同年11月,国家禁止男人戴传统的土耳其费兹帽,代之以西方式的礼帽。

——昝涛《对土耳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反思》

M•哈坎•雅乌兹在评价凯末尔政权的世俗化改革时,认为尽管国家实行世俗化的政策,但对于民众来讲,伊斯兰教仍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世俗化政策使得土耳其国家和社会逐渐疏离。

国家与社会疏离是传统社会的特征,而凯末尔是以一种专制代替了另一种专制,同样造成国家与社会的疏离,似乎说明其改革少有进步可言。

——周术情《现代化语境中的权力重构》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参考答案

选择题:

BADCB 

BADCC 

DACBB 

DDCDA 

CAAB

非选择题:

25.

(1)演变:

由有限控制到不再控制;

由劳役制到雇役制;

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

(6分)原因:

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国家赋役制度的演变。

(任意3点6分)

(2)特点:

国家引导和扶持发展;

自主发展与政府规划相结合;

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任意3点6分)评析:

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壮大;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助长了急躁冒进的工作作风。

(任意4点7分)

26.(12分)示范一:

论题:

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发展、富饶变为落后。

(3分)论述:

17到18世纪的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

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

思想统一,文化科技发展。

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富饶、发展的;

19世纪中叶由于列强入侵,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腐朽、动荡、落后的。

(9分)示范二: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落后变为崛起。

(3分)论述:

经济上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腐朽、动荡、落后的;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

27.

(1)原因:

拨乱反正,重建大汉体制;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治局面;

加强皇权,控制地方。

(2)评价:

法简刑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重建了大汉体制,但缺乏体制创新;

扩大刺史权力,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28.(15分)

(1)背景:

受经济危机的冲击;

“左翼联盟”无力解决危机;

对美国胡佛政府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做法不满;

政府丑闻事件的影响。

(2)措施:

组建人民阵线政府;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通过立法调节劳资关系,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29.(15分)

(1)学习西方,民主化、世俗化、现代化。

(2)①观点一:

错误。

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打破传统宗教文化对政府、对民众的束缚,有利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也提高民众的生活和文化水平,使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②观点二:

正确。

世俗化改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操之过急;

伊斯兰教仍然留在社会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民众一时难以适应改革;

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推行,容易形成专制。

③观点三:

不全面。

综合①②内容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