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7582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翻耕是对土壤的全面作业,只有在作物收获后至下茬作物播种前的阶段内和土壤宜耕期内及时进行。

有伏耕、秋耕和春耕三种类型。

在北方一年一熟地区,一般在秋季翻耕,接纳雨水;

种植冬小麦地区,则是夏闲伏耕和播前秋耕。

二年三熟制地区,春播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翌年冬麦收获后,灭茬播种夏播作物,夏播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

一年二熟地区主要是夏播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整地。

就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而论,伏耕优于秋耕,早秋耕优于晚秋耕,秋耕优于春耕。

春耕是对于水田、低洼地、秋收腾地过晚或因水分过多无法及时秋耕的地块才进行的耕作。

由于翻耕会使土壤水分大量蒸发,严重影响春播和全苗,因而春耕的效果差。

在南方地区,翻耕多在秋、冬季进行,利用干耕晒垡、冻融交替,以加速土壤的熟化过程,又不致影响春播适时整地。

翻耕深度。

翻耕深度要根据作物、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来确定。

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和薯类作物80%〜90%的根系集中分布在0〜25cm耕层内,棉花、大豆等直根系作物入土深,但大部分也在30cm以内。

生产上翻耕深度不宜超过作物主要根系分布的范围,翻耕太深,常引起减产。

大田生产翻耕深度,以旱地20〜25cm,水田15〜23cm较为适宜。

不同土壤翻耕深度不同,土层深厚、表底土质地一致、有犁底层存在、黏质土或盐碱土等可适当加深;

土层较薄、沙质土不宜深耕。

在多风、高温、干旱地区或季节,深耕会加剧水分丢失。

深松耕

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面或间隔的深位松土。

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可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降水人渗,增加耕层土壤持水性能。

由于此法只松不翻,不乱土层,保持了地面残茬覆盖,故可防止风蚀,减轻土壤水分蒸发。

适合于土层深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耕层土壤瘠薄、不宜耕翻的盐碱土、白浆土地区。

旋耕

采用旋耕机进行。

可将土壤进行切割、打碎和混拌;

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且保持了地面的平整。

水田、旱田整地都可用旋耕方法,一次作业就可以进行旱田播种或水田放水插秧,省工省时,降低成本。

旋耕机按其机械耕作性能可耕深16〜18cm,在实际运用中常只耕深10〜12cm。

无论水田旱田,如果多年连续单纯旋耕,极易导致耕层变浅与土壤理化性状变劣,故应作为翻耕的补充作业,与翻耕轮换应用。

(二)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又叫次级耕作,包括耙地、耢地、镇压、起垄、做畦、中耕等作业,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人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的土壤耕作措施。

表土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

耙地

通常采用圆盘耙、钉齿耙、弹簧耙等,通过一定间距的粑齿或耙片插人土中,拨动土壤,有破碎土垡、混拌肥料、耙碎根茬杂草、平整地面、减少蒸发、抗旱保墒等作用。

耙地除在耕翻后使用外,还用于收获后灭茬,播种前后的整耙地,深度一般5cm左右。

2•耮地(耱地)

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

工具简单,一块木板或树枝编织成的工具均可。

作业深度为3cm左右。

耢地有平土、碎土和轻压的作用,在地表构成厚约2cm的疏松层,下面形成较实的耕层,这是北方干旱地区或轻质土壤常用的保墒措施。

在旱地上,耢地和耙地联合作业效果较好,可促进作物种子发芽、出苗。

多雨地区或土壤潮湿时不能采用。

3•镇压

镇压是利用镇压器的重力作用,将土壤表层的土块压碎、压紧耕层、平整地面的耕作措施。

镇压一般作用深度3〜4cm,重型镇压器可达9〜10cm。

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减少因水分扩散或空气对流作用而造成水分损失,保墒提墒。

在播种后进行镇压,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种子吸收水分,促进发芽和扎根。

此外,镇压也常用于冬小麦越冬前的田间管理,可防止作物徒长、弥合田间裂隙以及引墒固根,提高越冬率。

起垄

起垄的作用在于增厚耕作层,利于作物地下部分生长发育;

也可提髙地温,防风排涝,防止表土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性,压埋杂草等。

我国东北地区与各地山区盛行垄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局部地温以及排水;

山区垄作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

起垄是垄作的一项主要作业,用犁开沟培土而成,垄宽50〜70cm。

可先起垄后播种、边起垄边播种也可先播种后起垄。

(三)少耕法和免耕法

少耕法

少耕法是减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数或耕作面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土壤结构破坏的耕作方法。

此方法有残茬覆盖,可蓄水保墒、减少风蚀;

节约能源;

但杂草危害严重,应配合杂草防除措施。

免耕法

免耕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进行土壤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免耕法可节约能源和资金,投入少,成本低;

在生育期一季有余而两季不足时,可及时播种或栽插,从而争取更多积温,扩大复种面积。

免耕法的基本原理,一是用生物措施。

利用秸秆、残茬或死亡牧草覆盖地面,保持土壤自然构造;

增加蓄水量,使有益的微生物群落繁殖起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水稳性团粒,防止风蚀和水蚀,从而代替土壤耕作。

二是用化学措施。

即利用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代替全部耕作除草、翻埋害虫及病菌等的作用。

三、土壤培肥技术

土壤培肥是作物生产的基础,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才能保证作物持续的高产稳产与优质。

(一)生物养地

生物养地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

其主要作用是固氮;

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

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

保持水土;

疏松耕地;

生物排除盐碱等。

具体措施有:

深耕增施有机肥,积极培肥地力。

有机肥主要是家畜粪肥为主的廐肥和堆肥,含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养分齐全,肥效持久。

有机肥的改土培肥作用不仅在于供应作物所需养分,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状况,创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秸秆还田。

推广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旋耕翻埋还田、覆盖栽培还田、堆沤腐解还田等多种秸秆还田方式,结合施用氮肥和磷肥,可增加土壤蓄水、保墒、保肥能力,有利于作物持续增产。

种植豆科绿肥。

豆科绿肥是偏氮的半速效性肥料,可直接翻压施用。

翻压时间以产量最高、积累氮多、木质化程度低的时期为好,一般为初花期或初荚期。

一般翻压期要使供肥期与作物需肥期相适应,并翻入10〜17cm土层,以不露出土表为度。

如能配合施用磷、钾肥,更可提高绿肥效果。

合理轮作。

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和轮作倒茬,把用养特点不同的作物合理搭配,如禾本科和豆科结合,一年生与多年生作物结合,做到用养结合,有利于维持土壤养分的平衡和扩大农田物质的循环。

(二)化学养地

所谓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培肥地力。

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已经成为用地养地的一项基本手段。

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以无机促有机,氮、磷、钾与微肥配合施用,增施优质有机肥料可起到作物持续增产和土壤快速培肥的双重作用。

第二节作物的播种与田间管理

―、良种选用与种子处理

(一)品种选用

作物播种材料的选用,不论从外地引种,还是利用当地培育的品种,必须具备优质、高产、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各地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首先,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选择抗御当地主要自然灾害且与生产水平相适应的品种。

例如,生长季节短的地区,应选择早熟、耐寒性强的品种。

地势低洼或盐碱地区,宜选择耐湿和耐盐碱力强的品种。

在病虫害严重地区,要选择抗病虫性强的品种等。

随着生产水平和良种选育水平的提高,品种应不断更新。

其次,在作物和品种间应注意茬口与季节的衔接。

多熟制地区,应选择熟期适当而高产优质的品种;

茬口早的宜选择耐寒性较强,适于早播的品种;

间套作地区宜选择株型紧凑、秆矮抗倒的早熟高产品种,以便早腾地,发挥各季作物的生产潜力,提高全年总产量。

第三,不同品种合理搭配。

不同品种对水分、肥料和土壤条件的要求不同,丰产、抗逆性有差异。

在选用品种时,应选择一个当家品种和2〜3个搭配品种。

当家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

性较好,保持相对稳定;

品种间进行搭配,有利于充分发挥不同品种的优良特性,实现稳产丰产。

(二)种子清选

良种必须在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等方面符合种子质量标准(表6-1)。

常用种子的清选方法有以下3种。

表常见谷类作物良种质置标准%

作物

纯度不低于

净度不低于

发芽率不低于

水分不高于

水稻(常规种)

98

98.0

85

13.0(籼)、14.5(粳)

水稻(杂交种)

96

98.0

80

13.0

小麦

99

玉米(常规种)

97

13.0

玉米(杂交种)

高粱(常规种)

75

高粱(杂交种)

95

谷子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12-28发布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摘编

 

辣选

主要根据种子形状、大小、长短和厚度,选择筛孔相适合的筛子,进行种子分级,筛除秕粒以及杂物,选取充实饱满的种子,提高种子的质量。

风选

利用种子的乘风率分选。

乘风率(K)是种子对气流的阻力和种子在风流压力下飞越一定距离的能力。

乘风率用种子的横断面积与种子质量之比表示=式中:

C为种子横断面积(cm2)为种子质量(g)。

利用风车的风力作用,空壳、秕粒因重量小乘风率大,会在较远处降落,这样就去除了空壳、秕粒和夹杂物,选得充实饱满的种子。

液体比重选种

利用液体比重,将轻重不同的种子分开。

充实饱满的种子下沉到底部,轻粒小种子浮到液体表面,中等重量种子悬浮在液体中部。

常用的液体有清水、泥水、盐水和硫酸铵水。

按作物种类和品种,配置适当的溶液比重。

如油菜籽比重为1.05〜1.08,粳稻比重为1.11〜1.13。

经过溶液选种后,种子需用清水洗净。

为选择充实饱满的种子,先经筛选或风选,再用液体比重选种,效果更为显著。

(三)种子处理

晒种

晒种可增强种子酶的活性,提高胚的生活力,增强种子的透性,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同时晒种也可杀死部分种子表面病菌,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漫种

有水浸种(冷水浸、温水浸、变温浸)、药剂浸种和石灰水浸种,可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

石灰水浸种时要注意不要弄破石灰水膜,以免空气进人影响杀菌效果;

浸种后要用清水洗净种子。

药刑拌种

药剂拌种可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并可使种子带毒,播种后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病虫害对幼苗的危害。

漫种催芽

经过催芽的种子,播后可迅速扎根出苗。

浸种时间和催芽程度,因作物种类和季节而异。

包衣

种子包衣是采用机械和人工的方法,按一定的种、药比例,把种衣剂包在种子表面并迅速固化成一层药膜。

种衣剂化学成分分为活性部分和非活性部分,活性部分是对种子和作物起作用的物质,主要有农药、微肥、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等。

非活性部分指成膜剂、稳定剂、警戒色等。

包衣后能够达到苗期防病、治虫,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以及节约用种,减少苗期施药等效果。

有的种衣剂含有对人、畜有毒的物质如呋喃丹等,不可用手直接接触。

二、播种期的确定

作物适期播种不仅保证发芽所需的各种条件,而且能满足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处于最佳的生育环境,避开不利自然因素(高温、干旱、霜冻和病虫害),达到趋利避害,及时成熟,获得高产的目的。

确定适宜的播种期,一般应根据以下条件综合考虑。

{—)气候条件

根据各地气候变化规律,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常年变化规律,现时的气候情况来确定作物适宜的播期。

在气候条件中,温度是影响播期的主要因素。

如冬小麦播期以日平均气温16〜18°

C时播种为宜,冬油菜为旬平均气温20°

C左右时播种。

(二)品种特性

品种类型不同,生育特性有很大差异。

如冬小麦、冬油菜有冬性强弱之分,一般冬性强的品种适时早播能发挥品种的特性,有利于高产。

又如春播作物有早、中、晚熟品种,一般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播期较早。

因此,应依据不同作物的品种特性,适当调整播期。

(三)栽培制度

科学的栽培制度,应考虑好作物的换茬衔接,平衡周年生产。

特别是多熟制中,收获时间紧,季节性强,应以茬口衔接、适宜苗龄和移栽期为依据,全面安排,统筹兼顾。

如拟小麦收获后移栽棉花,就要考虑到棉花的育苗适期,必须做到播期、苗龄、栽期三对口,才能获得麦、棉双丰收。

(四)病虫害

调节作物的播种期,错开病虫害高发季节,是农业措施综合防治病虫的重要环节。

如玉米适期早播,有利于苗期避开地下害虫(蛴螬)、后期避开玉米螟危害,以及减少丝黑穗病、大斑病

的发生。

三、播种技术

(一)种植密度的确定

种植密度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内的植株数量。

在生产实践中确定合理密度,应

综合作物种类及品种、茬口、土壤肥力、栽培管理水平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加以确定。

气候条件

光照、温度、雨量、生长季节等气候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一般在温度高、雨量充沛、相对湿度较大、生长季节长的地区,作物植株较高大,分蘖、分枝多,密度宜小些,反之,密度宜大些。

在同一地区,土壤肥力、品种相同的情况下,晚播的要比适期播种的适当增加播量。

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

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不同,种植密度也应适度调整。

一般在肥力水平髙、施肥量大和管理好的土地上,植株生长繁茂,可发挥单株生产力,密度宜小些,但对单秆性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则应髙肥高密;

而在土壤瘠薄、肥量少和管理差的条件下,植株生长较差,应适当增加密度。

作物种类和品种类型

作物种类不同,植株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都有很大差异。

如棉花的种植密度主要决定于品种和播种期,播种晚的夏棉,果枝少,为了保证较多的霜前花,需要早打顶,种植密度应大些;

春棉播种早,果枝多,密度应小于夏棉。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种植密度也是有差别的。

例如,玉米中叶片直立的紧凑型品种比平展叶品种密度应大些;

反之亦然。

(二)播种置的确定

播种量的确定,一般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密播作物

这类作物在出苗后不间苗,播种量对产量影响较大。

麦类作物就是这类作物。

要确定播种量,先根据地力确定产量目标,根据产量水平和品种特性确定基本苗数,再根据种子质量和田间出苗率来计算播种量。

播种量(kg/hm2)

每公顷基本苗X千粒重(g)

种子净度(%)X发芽率(%)X田间出苗率(%)XI000X1000式中:

千粒重、种子净度、发芽率可在播种前通过种子检验获得,田间出苗率可根据常年出苗经验获得。

间苗作物

这类作物出苗后要进行间苗、定苗。

计算这类作物播种量时,要考虑留苗密度及出苗时的基本苗数,如玉米、高粱。

播种量的计算因条播和穴播而不同。

条播情况下,根据整地情况及病虫害情况,常常要3〜4棵苗才能保证一棵出苗,一般把这种根据实际经验得到的留苗系数称为全苗保证系数,在进行播种量计算时,要用全苗保证系数来修正。

条播时的单位面积播种量公式为:

##._计划密度X全苗保证系数X粒重种子净度X发芽率X田间出苗率

如果采用穴播(点播),则计算时不直接用到出苗率和发芽率,而是根据种子质量确定每穴播种多少粒种子。

播种量计算公式如下:

播种量

计划密度X每穴粒数X粒重

种子净度

(三)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主要取决于种子大小、顶土力强弱、气候和土壤环境等因素。

一般以作物种子大小和顶土力强弱分为两类:

小粒、顶土力弱的种子,一般播种深度为3〜5cm,如谷子、高粱、大豆、棉花等。

大粒、顶土力强的种子,一般播种深度为5〜6cm,如玉米、花生、蚕豆、豌豆等。

播种深度还应根据土壤质地和整地质量、土壤墒情等做适当调整。

(四)播种方式

条播

条播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

其优点是子粒分布均匀,覆土深度比较一致,出苗齐,通风透光条件较好,便于间套作和田间管理。

同时,在条播时可集中施种肥,做到经济用肥。

根据条播的行距、播幅宽窄,可分为窄行条播、宽行条播、宽窄行条播等。

窄行条播适于麦类作物,一般行距15〜20cm;

宽行条播适于中耕作物,如玉米、棉花等,行距为45〜75cm。

宽窄行条播适于间、套作如棉花、玉米等作物。

穴播

按一定株距开穴点播,也可按确定的行距开沟,于沟里按一定株距点播,一般每穴2〜4粒种子。

玉米、棉花、向日葵、花生、马铃薯多采用这种方式,用人工或点播机播种。

3■撖播

将种子均匀地分撒在一定土地面积上称撒播。

其特点是单位面积种子数量大,土地利用率高、省工,利于抢时播种。

一般水稻、油菜、烟草等作物育苗釆用撒播。

精量播种

它是在点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用种的播种方法,它能将单粒种子,按一定距离和深度准确地插入土内,使种子获得较为均匀一致的发芽条件,达到苗齐、苗全、苗壮的目的。

精量播种需要精细整地,精选种子,防治苗期病虫害和性能良好的播种机,才能保证播种质量和全苗。

四、作物田间管理

(一)苗期管理

生育特点

苗期是作物的营养生长期,以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主。

作物苗期幼苗叶小而少,制造的有机养料不多,地上部植株生长缓慢,而根系生长较快,是营养生长的中心,生长中心也包括部分叶片和刚分化的幼茎,基部几片叶是生产中心。

田间管理

冬播作物。

在冬前要培育壮苗,确保作物安全越冬。

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作物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保证全苗。

②幼苗全苗后,要中耕、除草,有的作物(油菜)还需间、定苗。

③在作物越冬前适时浇水和施肥。

④气温低的地区应加强防冻措施,保证作物安全越冬。

春播作物。

①作物出苗后及时査苗、补苗,保证全苗。

②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作物要适时间苗、定苗。

玉米、歸粱在出现2〜3片叶时间苗,5〜6片叶时定苗。

③结合间苗、定苗,要在苗期进行中耕除草,促进幼苗生长。

④在作物幼苗生长期间,要注意防治病虫,特别是地下害虫对幼苗危害较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发现地下害虫要及时防治。

此外,应根据气候、

土壤和苗情,进行合理的施肥,严重干旱时,适当浇水。

(二)中期管理

中期是作物营养体与生殖体并进生长期。

当植株开始穗或花芽的分化时,则进人生殖生长期,但在并进生长前期仍以营养生长为主,根系和地上植株的生长速度明显增快,幼穗或花芽的分化也相应加快,两者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这个时期的生长中心主要是茎、叶等营养器官。

生产中心是中部若干叶片,贮藏中心开始从叶鞘、茎秆转向生殖器官。

中耕培土。

玉米、高粱等植株髙大的作物,在中期要防止倒伏,在中期施肥的同时应进行培土。

花生大量果针发生时,需要黑暗条件才能结果,也应培土。

马铃薯、甘薯进入薯块膨大期,培土有利于薯块生长。

水肥调控。

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要重施肥,浇足水;

棉花要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

小麦、水稻在拔节初期要控制水肥,拔节后应加大肥水供应,提高小花结实率。

病虫防治。

进入中期,作物生长旺盛,也是病虫害发生较多的时期。

棉花、小麦、高粱等作物蚜虫相继发生;

危害玉米的玉米螟、黏虫和棉花的棉铃虫、红蜘蛛等都有可能发生,应采用适当防治方法。

株型调控。

在作物生长期,应根据作物的长势长相,进行株型调控。

如施用生长抑制剂,可矮化株型(如棉花)和缩短节间,防止倒伏(小麦等)。

有些作物还需要整枝,如棉花进行去叶枝等整枝工作;

有些作物如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长出分蘖,要及时去除分蘖,减少营养消耗。

(三)后期管理

生肓特点

后期是作物的生殖生长期。

当作物植株抽穗或开花以后,由以营养生长为主转向以生殖生长为主,直至营养生长停滞,完全进人生殖生长期。

以结实器官为主产品的作物,生长中心主要转向结实器會。

生产中心,对禾谷类作物来说,是顶端几片功能叶(如小麦的旗叶)或中、上部叶片(如玉米);

双子叶作物是主茎中、上部叶及其分枝的功能叶。

至于贮藏中心,以子粒为收获对象的作物是果实、种子;

而以营养器官作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则是根(甘薯、甜菜)、茎(马铃薯、甘蔗)、叶(烟草)等。

合理施肥,适时灌溉。

小麦扬花后施肥,可以改善子粒品质,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

在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灌浆期,对水分需要量较多,要浇好灌浆水。

防治病虫害。

主要防治害虫,如黏虫、蚜虫、棉花红蜘蛛,以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危害。

这一时期,害虫危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如糯玉米果穗在灌浆期如遇玉米螟、棉铃虫的危害,其商品价值就受到很大影响。

化控或人工控制作物植株的长相长势。

如棉花的花铃期,为了控制棉花徒长,可喷洒缩节胺或矮壮素;

后期为了促进早熟,可喷施乙烯利。

此外,有些作物还需要整枝,如棉花进行打顶、去赘芽和打边心等整枝工作。

第三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温效应

地膜覆盖本身并不能产生热能,覆盖增温、保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从而减少了由于水分蒸发造成的土体热量的消耗。

第二,阻碍近地层空间的热量交换。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

地球表面在获取太阳热量的同时又向外辐射,二者之差为净辐射。

太阳辐射可大量透过膜面被土壤吸收,由于薄膜的良好气密性以及膜内附有水滴对长波辐射的阻隔作用,由膜内向外的地面辐射减少,净辐射增加,从而升高了膜内的温度。

从表6-2可以看出,地膜覆盖提髙了土壤温度,为作物根系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表6-2离粱幼苗期不同土层温度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