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辅导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7503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辅导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针灸辅导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针灸辅导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针灸辅导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针灸辅导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辅导2Word格式.docx

《针灸辅导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辅导2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辅导2Word格式.docx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尺泽、太渊、列缺、鱼际、少商

第七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

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臂髎、迎香

第八单元足阳明胃经、穴

1.经循行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医学教育网整理要点:

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归来、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

第九单元足太阴脾经、穴

3.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第十单元手少阴心经、穴

少海、阴郄、通里、神门、少冲

第十一单元手太阳小肠经、穴

少泽、后溪、养老、天宗、听宫

第十二单元足太阳膀胱经、穴

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天柱、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第十三单元足少阴肾经、穴

涌泉、照海、太溪、复溜、阴谷

第十四单元手厥阴心包经、穴

曲泽、郄门、内关、劳宫

第十五单元手少阳三焦经、穴

中渚、支沟、外关、肩髎、翳风、丝竹空

第十六单元足少阳胆经、穴

阳白、听会、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

第十七单元足厥阴肝经、穴

大敦、行间、太冲、期门

第十八单元督脉经、穴

腰阳关、大椎、哑门、百会、神庭、水沟

第十九单元任脉经、穴

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承浆

第二十单元常用奇穴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医学教育网整理治要点:

四神聪、印堂、太阳、夹脊、十宣、四缝、阑尾、胆囊、膝眼

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

针刺准备

体位

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4.提捏进针法

针刺角度

1.直刺

2.斜刺

3.平刺

行针与得气

1.行针的基本手法

2.得气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细目五:

针刺补泻

1.捻转补泻

2.提插补泻

3.平补平泻

细目六:

针刺异常情况与注意事项

1.晕针的表现、处理与预防

2.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十二单元常用灸法

1.灸法的作用

2.灸法的种类及适应范围

第二十三单元其他针法

电针法、三棱针法

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

针灸处方

1.选穴原则

2.配穴方法

特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的临床应用

第二十五单元头面躯体病证

下列常见病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

头痛、落枕、漏肩风、腰痛、痹证

第二十六单元内科病证

下列常见病的医.学教育网整理辨证、治法、处方、操作:

中风、眩晕、面瘫、不寐、感冒、哮喘、胃痛、呕吐、泄泻、便秘

第二十七单元妇儿科病证

痛经、崩漏、缺乳、遗尿

第二十八单元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

瘾疹、蛇串疮、扭伤、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牙痛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

一、名词解释

  1、腧穴2、经穴3、奇穴4、阿是穴5、特定穴6、五腧穴7、原穴8、络穴_#nN__yj_=_*$`____[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考试http:

//Www.gzU]_#nN__yj_=_*$`____

9、郄穴10、下合穴11、背俞穴12、募穴13、八会穴14、八脉交会穴15、交会穴16、自然标志定位法17、骨度分寸定位法18、指寸定位法19、中指同身寸20、拇指同身寸21、一夫法22、活动标志

1、经络2、经络学说3、正经4、奇经八脉5、十四经6、十五络脉7、十二经别

  二、填空

  1、针灸起源于(  )时代。

  2、针灸疗法具有(  )、(  )、(  )、(  )等优点。

  3、据鉴定认为针法的原始工具是(  )。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  )。

  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  )。

由(  )代(  )编著。

  6、(  )代著名医家(  )在其著作(  )中绘制了“名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7、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  )于1026年撰成(  ),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

  8、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  )时期的医家(  )设计铸造的。

  9、灸法最早盛行的时期是(  ).

  10、(  )代(  )于公元1341年著(  ),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11、明代针灸家的代表作是(  ),由(  )编撰。

  12、我国针灸史上载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  )、(  )和(  )。

  13、经络是(  ),(  )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  )系统。

  14、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  )、(  ).

  15、《论语·

季氏》篇将人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少年时是“(  )”,壮年时是“(  )”,老年时是“(  )”,说明那时已把“(  )”变化看成是生命的主要特征。

  16、《管子·

水地》篇还说:

“水者地之(  ),如筋脉之(  )者也”。

  17、《灵枢·

经脉》:

“人始(  ),先成(  ),精成而脑髓(  ),骨为(  ),脉为(  ),筋为(  ),肉为(  ),皮肤坚而毛发(  ),谷(饮食)入于(  ),脉道以(  ),血气乃(  )。

  18、《灵枢·

脉度》:

“经脉为(  ),支而横者为(  ),络之别者为(  )。

  19、经络系统包括(  )、(  )、(  )、(  )、和十二皮部。

  20、《灵枢·

海论》: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  ),外络于支(  )”。

 21、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  )”。

  22、十二经脉的名称原则是由(  )、(  )和(  )三部分组成。

  23、四肢部:

四肢内侧面为(  ),外侧面为(  )。

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  ),手足阳经分布于四肢的(  ) 。

  2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太阴、阳明在(  ),厥阴、少阳在(  ),少阴、太阳在(  )。

  25、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  )相合关系。

阴经为(  ),属于(  ),阳经为(  ),属(  )于。

  26、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  )关系,阴经属(  )络(  ),阳经属络(  )。

  27、《灵枢·

逆顺肥瘦》:

“手之三阴从藏走(  ),手之三阳从手走(  ),足之三阳从头走(  ),足之三阴从足走(  ).

  28、《灵枢》中有“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  )”。

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  )”的气血(  )关系。

  29、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  ),卫气行于脉(  ).

  30、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  )部衔接。

  31、手太阴肺经在(  )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32、手少阴心经在(  )与手太阳小肠经连接。

  33、手厥阴心包经在(  )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34、足阳明胃经在(  )与足太阴脾经相连。

  35、足太阳膀胱经在(  )与足少阴肾经相连。

  36、足少阳胆经在(  )(外侧)与足厥阴肝经连接。

  37、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  )部衔接。

  38、手阳明大肠经合足阳明胃经在(  )连接。

  39、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  )交接。

  40、手少阳三焦经合足少阳胆经在(  )衔接。

41、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  )衔接。

  42、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  )。

  43、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  )。

  44、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  )。

  45、《灵枢·

营卫生会》:

“阴阳相(  ),如环无(  )”。

  46、奇经八脉,包括(  )、(  )、(  )、(  )、和、(  )和阴维脉。

  47、督脉行于(  )正中线,任脉行于(  )正中线,任、督二脉各有本经所属(  ),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  )”。

_(FW_13_([M-a`DK_$^k[本_文_来_源_于_我_的_学_习_网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考试http:

//Www.GZU521.Com]_(FW_13_([M-a`DK_$^k

  48、任、督、冲三脉皆起于(  )同出于(  )而异行,称为“(  )”。

  49、十二经别十从十二经脉(  )分出,深入(  ),以加强(  )相合关系的支脉,又“别行之”。

  50、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  )”的分布特点。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  )”,进入胸腹腔称“(  )”,在头项部出来称“(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  )”。

  51、手足三阴三阳经别,阴阳(  )关系组成六对,称为“(  )”。

  52、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  )络、躯干后的(  )络及躯干侧的(  )络,共十五条,称“(  )”。

  53、络脉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  )”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则指细小的血管。

  54、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相应的(  )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  )。

  55、经筋各起于四肢(  ),结聚于(  )和(  )部,有的进入腔,但不像经脉那样(  )脏腑。

  56、经筋的作用是(  )骨骼,活动(  ),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  ),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57、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  )的皮肤部分,属(  )及其络脉的部位。

  58、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最(  )层,所以是(  )的卫外屏障。

  59、《素问·

皮部论》说:

“皮者脉之布也,邪客于皮则(  )开,开则(  )入客于络脉,络脉(  )注于经脉,经脉(  )入舍于府藏也”。

  60、经各的作用主要包括(  )、(  )、(  )、(  )。

61、《灵枢·

经脉》指出:

“经脉者,所以决(  ),处(  ),调(  )不可不通。

  62、《灵枢·

“内(  )脏腑,外(  )腠理。

  63、《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阴平(  )秘,精神(  )治”.

  64、经络的作用:

沟通(  ),网络(  )。

  65、经络的作用:

运行(  ),协调(  )。

  66、经络的作用:

抗御(  ),反映(  )。

  67、经络的作用:

传导(  ),调整(  )。

  68、《素问·

缪制论》说:

“夫邪之客于(  )也,必先舍于(  ),留而不去,入舍于(  ),留而不去,入舍于(  ),留而不去,入舍于(  ),内连(  ),散于(  )。

  69、《灵枢·

官能》说:

“串于(  )气,明于(  )隧。

  70、《灵枢·

九年十原》说:

“刺之(  ),气(  )而有效。

  71、《灵枢·

刺节真邪》:

“泻其有(  ),补其不(  ),阴阳(  )复”。

  72、《灵枢·

经水》说:

“审(  )、(  )、(  )、(  )、(  )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73、《素问·

三部九候论》说:

“视其经络(  ),以上下逆从(  )之”。

  74、在足阳明胃经上,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是(  )穴。

  75、《素问·

“皮有(  ),脉有(  ),筋有(  ),骨有(  ),其所生病(  )”。

  76、《灵枢·

九针十二厚》:

“神气之所游行(  )入也”。

  77、腧穴是脏腑经络(  )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  )和针灸等治法的(  )。

K#=a_8U4hv___36[]_JY[此资料转贴于学习网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考试]http:

//www.Gzu521.ComK#=a_8U4hv___36[]_JY

  78、《灵枢·

九针十二厚》说:

“五藏有疾也,应出(  ),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  ),睹其应,而知(  )之害矣”。

  79、《内经》记载穴有穴名者约(  )穴左右。

  80、明代《针灸大成》记载腧穴有(  )穴。

81、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经穴总数(  )穴。

  82、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  )、(  )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83、凡末归入(  )范围,而有具体的(  )和(  )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

  84、足三阴经在(  )以下的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85、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为:

肺、大肠、胃、脾、(  )、(  )、(  )、肾、(  )、(  )、(  )、(  )、肝。

  86、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  );

督脉的别络从(  )分出后散布于头,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  )。

  87、《四总穴歌》所说的“肚腹(  )留,腰背(  )求,头项(  )寻,面口收”。

是典型的循经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88、《医学入门》说:

“医而不明(  ),犹入夜行(  ),业者不可(  )!

  89、晋代《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经穴共(  )穴。

  90、阿是穴,又称(  )穴、(  )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  )穴,又不是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91、“阿是穴”之名见于唐代《(  )》。

  92、《灵枢·

五邪》说:

“以手疾(  )之,快然乃(  )之”。

  93、《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气穴所(  ),各有处(  )”。

  94、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  )和(  )两方面。

  95、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  )、(  )、(  )。

  96、腧穴的主治规律:

(  )、(  )。

  97、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  )归类的腧穴,称为(  )穴。

  98、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  )、(  )、(  )、(  )、(  )、下合穴;

在胸腹、背腰部的(  )、(  );

在四肢躯干的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99、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  )、(  )、(  )、(  )、(  )的五个腧穴,合称“(  )”。

  100、《灵枢·

“所出为(  ),所溜为(  ),所注为(  ),所行为(  ),所入为(  )”。

101、《灵枢·

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  ),阳经井穴属(  )。

  102、《难经·

六十四难》:

“阴井(  ),阳井(  ),阴荥(  ),阳(  )荥;

阴俞(  ),阳俞(  );

阴经(  ),阳经(  );

阴合(  ),阳合(  )。

  103、《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的“病在藏者取之(  );

病变于色者取之(  );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  );

病变于音者取之(  );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  )”。

  104、《难经·

六十八难》说:

“井主(  ),荥主(  ),俞主(  ),经主(  ),合主(  )”。

  105、《难经·

七十四难》指出:

“春刺(  ),夏刺(  ),季夏刺(  ),秋刺(  ),冬刺(  )”。

  106、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  ),合称“(  )”。

  107、《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中提出了五脏原:

肺原出于(  ),心原出于(  ),肝原出于(  ),脾原出于(  ),肾原出于(  ),《灵枢·

本输》补充了六腑原穴:

大肠原过于(  ),胃原过于(  ),小肠原过于(  ),膀胱原过于(  ),三焦原过于(  ),胆原过于(  )。

  108、《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

“五脏有疾也,当取之(  )”。

  109、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  )络穴,躯干后的(  )络穴和躯干侧的(  ),合称“(  )”。

  110、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原络合用称“(  )”。

  111、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  )的部位,郄与“隙”通,是(  )、的意思。

  112、“临床上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  )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  ),阳经郄穴多治(  )。

  113、背俞穴,是脏腑之气(  )于背腰部的腧穴。

  114、背俞穴位于背腰部(  )经的第(  )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

  115、募穴是脏腑之气(  )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116、《难经·

六十七难》说:

“阳病行阳,故气募在(  )”。

  117、八会穴,是指脏(  )、(  )、(  )、(  )、(  )、(  )、(  )、(  )、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MLYj_u+-0&

_

_g+g_iy[本_资_料_来_源_于_贵_州_学_习_网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考试Http:

//wwW.gzU521.coM)MLYj_u+-0&

_g+g_iy

  118、《难经·

四十五难》:

“腑会(  ),脏会(  ),筋会(  ),髓会(  ),血会(  ),骨会(  ),脉会(  ),气会(  )”。

  119、八脉交会穴,原称“(  )”、“(  )”和“(  )”。

  120、八脉交会穴:

公孙从足太阴脾经入腹,与(  )脉相通。

121、八脉交会穴:

内关从手厥阴心包经,于胸中与(  )脉相通。

  122、八脉交会穴:

外关从手少阳三焦经上肩,与(  )脉相通。

  123、八脉交会穴:

足临泣从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  )脉相通。

  124、八脉交会穴:

申脉从足太阳膀胱经,与(  )脉相通。

  125、八脉交会穴:

后溪从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  )脉相通。

  126、八脉交会穴:

照海从足少阴肾经,与(  )相通。

  127、八脉交会穴:

列缺从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  )脉相通。

  128、《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提出了“合治内府”理论,说明六腑病应取用其下合穴:

“胃合于(  ),大肠合于(  ),小肠合入于(  ),三焦合入于(  ),膀胱合入于(  ),胆合入于(  )”。

  129、《素问·

咳论》说:

“治府者,治其(  )”。

  130、腧穴定位法包括:

  131、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分为(  )和(  )两类。

  132、骨度分寸中:

前发际至后发际(  )寸。

  133、骨度分寸中:

前额两发角之间(  )寸。

  134、骨度分寸中: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寸。

  135、骨度分寸中: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寸。

  136、骨度分寸中:

歧骨至脐中(  )寸。

  137、骨度分寸中: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寸。

  138、骨度分寸中:

两乳头之间(  )寸。

  139、骨度分寸中:

大椎以下至尾骶(  )寸。

  140、骨度分寸中:

腋以下至季胁(  )寸。

  141、骨度分寸中:

季胁以下至髀枢(  )寸。

  142、骨度分寸中: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寸。

  143、骨度分寸中:

肘横纹至腕横纹(  )寸。

  144、骨度分寸中: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寸。

  145、骨度分寸中: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寸。

  146、骨度分寸中:

髀枢至膝中(  )寸。

  147、骨度分寸中:

膝中至外踝尖(  )寸。

E_r_-2OHfS,DH_)(c[转贴于我的学习网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考试HTtp:

//wwW.gzU521.coM)E_r_-2OHfS,DH_)(c

  148、骨度分寸中:

外踝尖至足底(  )寸。

  149、骨度分寸中:

手指比量,原是指以患者(  )的手指为(  )取穴,称为“(  )”。

  150、《针灸大成》:

“大指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  )相去长短为寸”。

  151、《千金方》:

“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  )节上横过为(  )”。

  152、人体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  )、(  )、(  )三类。

  153、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是:

本经腧穴能治(  )病,表里经腧穴能治(  ),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  )病。

  154、(  )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

  155、在体表标志取穴法中,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  )椎,骼嵴相当于第(  )椎。

三、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定经穴名361个。

()

  2、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3、阿是穴是以患部的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述部位的一类穴位。

  4、腧穴的名称是以其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而确定的。

  5、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6、针刺天枢既能止泻,又能通便。

  7、所有的特定穴都是经穴。

  8、《灵枢?

九针十二原》指出:

“所出为井,所溜为经,所注为输,所行为荥,所入为合”。

  9、阴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