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7224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1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80:

2=40,200:

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

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

”(这两个比相等。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2=200:

5)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5:

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

5,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

然后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限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例如判断10;

12和35:

1:

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

12=,35:

42=,所以10:

12=35:

42:

(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

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

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

3和12:

635:

7和45:

9

20:

5和.16:

80.8:

0.4和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10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四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

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

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2=:

200: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

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

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板书:

80×

5=2×

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

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着80:

5)教师边问边写。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

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80×

200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

4和6:

8能不能组成比例。

我们可以这样想:

先假设3:

8可以组成比例。

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

8=:

1)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

两个内项的积:

6=24)。

因为3×

8=4×

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

3:

(边说边板书:

4=6:

8)

(2)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什么是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2题。

课题二:

解比例

教科书第3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一的第4—7题。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

二、新课

什么叫做解比例呢?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出示例2:

解比例3:

8=15:

X。

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再回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

3X=8×

15。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

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

”,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在3X前加上:

解:

“怎样解这个方程?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教师板书:

X=

X=40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

出示例3;

=

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

”(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

4.5X=9×

0.8

“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

”(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4.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4—7题。

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9题和思考题

课题三:

比例尺

教科书第6一8页的例4一例6,练习二的第l一3题。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一、复习

1.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米=()分米l千米=()米

2.20米=()厘米50千米=()厘米

30厘米=()分米60毫米=()厘米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

可能吗?

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

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出示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

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

”(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

实际距离也知道吗?

各是多少?

”继续板书如下:

10厘米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

能直接化简吗?

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

为什么?

”(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10: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

然后说明:

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

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

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如10厘米:

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②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

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

100或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14页的“做——做”。

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出示例5:

在比例尺是1:

6000000的地图上。

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

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

要求什么。

(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

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

因为

=比例尺。

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板书:

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

”(用x表示。

)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

”(应用厘米。

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

写成什么形式?

”(写成分数形式。

)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应该怎么办?

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做第7页上的“做一做”。

(3)教学例6

出示例6:

一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

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

(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

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

设长应画X厘米。

)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

怎么办?

X:

11000)比例尺是多少?

=1:

1000)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

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

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

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

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

我们就用y来表示。

设宽应画y厘米。

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

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作业

练习二的第1—3题。

课题四:

线段比例尺

教科书第88页上的线段比例尺,练习二的第4—9题。

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准备一些线段比例尺的地图或平面图。

—、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

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

什么是线段比例尺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

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8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

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

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

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

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

(1厘米。

)从50到100呢?

(也是1厘米。

)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离。

然后教师问:

“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再想一想:

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想:

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千米。

)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实际距离。

(5.5个50千米。

)怎么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

50×

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怎样改写?

”(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

所以这条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

5000000。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的第4—9题:

2正比例和反比例仍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

教科书第11—13页正比例的意义,练习三的1—3题。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师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路程:

时间=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总价:

数量=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

总产值:

公倾数=公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

”(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

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

”(也变化了。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

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

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

教师板书出来:

=60.=60,=60……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60,=60=60……问:

“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

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

=速度(—定)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

)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

(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

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

=3.1,=3.1,=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单价(一定)

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

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板书出教科书上第’20页的倒数第二段。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

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随后让学生想一想:

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最后教师提出:

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

这个比值是否—定?

”(板书: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习。

让学生试做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反比例的意义

教科书第14—16页反比例的意义,练习三的第4—6题。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题:

(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①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⑨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②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①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

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二、导入新课

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样的变化.关系怎样?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教学例4。

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

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这个表,然后每四人一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2)所需的加工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

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回答上面的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10×

60=600。

30×

2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