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647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

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

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米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

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咼

农业革命至工

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力□,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

国家

水平较咼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原始低增长阶段一

*人口问题

■咼咼彳低模式

-—原始型

人口

增长过快

加速增长阶段一一

“高低高”模式

-—传统型

儿童

比重过大

增长减缓阶段一一

人口

增长缓慢

低速增长阶段一一

-“低低低”模式一-

-现代型

人口

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教学后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

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讦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

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

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豕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一一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

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

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

 

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

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

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1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2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3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4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

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一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

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

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

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一—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教学后记: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学重、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学准备】示意图、文字资料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既保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教学后记: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4、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

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

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咼,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