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6296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个比方直接说明了

A.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优于西欧

B.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D.商品经济的干断发展造成了欧洲货币短缺

8、《全球通史》中写道:

“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

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

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

”材料表明

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物种间的流动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

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的交流

9、14世纪末,欧洲市场的利息率为20%到30%,而到了16世纪中期,利息率己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

到了18世纪,利息率有时甚至降到3%以下。

上述历史现象

A.促使了欧洲物价的急剧下降B.加快了西欧社会性质的转变

C.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D.提高了封建地主的社会地位

10、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

11、1651年10月,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

“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此条例

A.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B.违背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C.适应了自由主义的要求D.标志着英国确立了霸权

12、16世纪从事奴隶贸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

到17世,荷兰人统治了大多数奴隶市场。

18世纪又以英国人领先。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工业革命顺利完成B.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海上殖民霸权转移D.奴隶贸易空前繁荣

13、马克思曾说: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豪不加掩饰了。

”这反映了

A.殖民掠夺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B.欧洲殖民者创造了近代文明

C.资产阶级文明进程伴随殖民掠夺D.资产阶级生存离不开殖民地

14、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5、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释。

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

这说明

A.工人运动有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B.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工人运动

C.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D.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16、1816年英国率先采用金本位制,1870年后各工业国都采取金本位制。

通过规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英镑成为国际货币;

用类似方法,马克、法郎、美元也可以在世界市场流通,随时兑换。

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实现自由流动。

这可以说明

A.资本输出减弱了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B.西方国家依靠金融手段即可控制世界市场

C.英镑等同黄金起到协调各国贸易的作用

D.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显著

17、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

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

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

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8、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

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

这些法律

A.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B.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D.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19、“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

”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20、1878年,帝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卡特尔组织由1879年的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又增加到600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

这表明德国

A.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效尤为显著

C.抑制市场的自由竞争D.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21、1883年,恩格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爱·

伯恩施坦的信中说:

“远距离输电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恩格斯旨在说明

A.电力推广将导致阶级斗争的终结B.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

C.发展电力是徳国革命成功的关键D.电气技术取代蒸汽技术的必要性

22、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其德意志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他不懂英语,不愿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大臣遇事商议出对策交国王确认。

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国王的行政权已丧失B.为责任内阁制形成提供了契机

C.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D.君主立宪制极易导致大臣擅权

23、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

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的是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0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82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24、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议会成了许多人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所以议员席位的价格也不断增长。

在一个地方,1689年8磅6先令8便士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但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这个席位却花了900磅。

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有名无实B.议会为贵族所控制

C.封建地主地位下降D.议会权力得到增强

25、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

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

这表明代表们希望

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26、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

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A.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B.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D.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27、在1787年宪法制定中,一次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

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

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

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嘛。

这则小故事表明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

A.限制民主B.防止谬误C.强化中央集权D.保障国会权力

28、1791年生效的美国联邦宪法第1~10条修正案也称《权利法案》,其中规定:

“国会不得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

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公民的自由、生命或财产。

”这体现了该法案

A.受到《独立宣言》精神的影响B.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C.反对森严的封建特权等级制D.确立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的基本原则

29、美国学者菲利普这样评价一部宪法:

“这部宪法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

对这部宪法描述正确的是

A.总统任命内阁须经参议院同意B.内阁和总统须对议会负责

C.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与平衡D.利用内阁限制袁世凯专权

3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

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D.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31、有学者认为,德国1871年宪法是一部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

由此说明1871年宪法

A.对德意志各城邦约束较大B.尚未赋予资产阶级政治权利

C.追求多方势力利益的均衡D.对民主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

32、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写下自己的著作以来,事态的发展并未遵循他所预示的明确的模式。

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穷人没有变得更穷,相反,工人们变得愈来愈富裕,因而也就愈来愈满足于现状。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善B.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各国的压制

C.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33、马克思说: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

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诞生的实际原因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B.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C.工业革命与当时生产关系的矛盾D.工业革命导致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4、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

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革命。

最终,力置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蠃得并巩固了政权。

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35、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36、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

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

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

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夸奖列宁正确选择了起义的时机 

 

B.说明敌人非常顽固,需要彻底革命

C.说明革命成果来之不易,需要珍惜 

D.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还原历史真相

37、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

美国等国的做法

A.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B.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C.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D.客观上调节了各国的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38、面对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胡佛和罗斯福总统都采取了反危机的措施,但是切入点不一样,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胡佛总统反危机措施的切入点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改善社会福利待遇C.挽救大公司大企业D.提高关税,限制进口

39、在严重经济危机环境下,“胡佛水坝”于1931年3月开工,胡佛总统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同时其财政部长梅隆称“在这个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他们行动一致,坚定地阻止工资下调,并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并以此增加消费……我们也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生活标准。

”胡佛政府的这些言行

A.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 

 

B.缺乏立法司法方面的保障

C.纯属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 

D.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

40、在罗斯福的“百日问政”期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15项重要提案,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周折,全部予以批准。

罗斯福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订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然后交由国会批准,取代了过去那种仅由总统建议、国会批准立法的做法。

这体现出当时美国

A.总统取得超越议会之上的权力B.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了破坏

C.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了一致认可D.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

41、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人民上交全部的金币、金条,停止黄金的货币流通,美联储以20.67美元比一盎司来收取老百姓手中的黄金。

1934年1月15日,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

这些举措是为了

A.增加美国黄金储备,推动美元升值B.推动美元贬值,对外转嫁危机

C.使美国成为黄金储备最高的国家D.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42、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采取的措施是

A.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B.制定《社会保险法》

C.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D.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43、西奥多·

罗斯福说:

“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

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

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

”这段话反映了西奥多·

罗斯福怎样的改革理念

A.人权比利润更重要 

B.调整财产与公共福利的关系

C.反对垄断 

D.追求社会和谐

44、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

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

前两项是旧四大自由的合并,在西方已是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增加的核心就是“免于匮乏”的权利。

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

从这一观念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作出的重大举措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D.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5、1946年2月22日21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电报。

在这份“长电报”中,凯南依凭自己多年在欧洲、俄国外交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

这封电报

A.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B.推动了“冷战”政策的出台

C.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的趋势D.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46、表2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由此可知该组织

表2

时间

章程(宗旨)

1959年

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62年

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1988年

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1991年

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

A.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

C.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D.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47、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

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力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他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主张西欧联合。

这反映了

A.法国主张东西方联合制美B.法国力图对抗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D.法国恢复欧洲覉主地位的战略目标

48、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

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

材料本质上体现了

A.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B.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C.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

D.在新格局未明的状态下世界大国蠢蠢欲动

二、材料解析题:

(共42分)、

49、(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

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

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的干预。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流域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域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

……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共同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与美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同指出。

(10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6分)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幅图片,提取两项材料蕴含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信息紧扣材料且明确、合理,并依据史实予以说明。

51、(15分)20世纪的美国,经过一系列改良逐渐完成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

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给休假,以扩大就业面。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1)据材料一,归纳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手段,分析“自愿联合政策”的实质。

(2)材料二表明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