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6296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是:

_______。

古代希腊进入繁荣和全盛时期是在____世纪到_____世纪,历史称之为“_____时代。

”此时各个城邦中影响最大最典型的意义的是______,古典时代繁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2、产生民主政治的原因?

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形成的三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

进步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①城乡结合的独立国家;

②小国寡民。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

古典时代。

雅典,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原因:

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繁荣的结果。

成年男性公民(贵族与平民)的直接参与。

公元前六世纪初“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五世纪中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全盛时期。

先进的政治制度;

调动公民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民主局限在城邦内部男性成年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公民权。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1、史诗的主要内容,一是重大_____或_____的英雄事迹;

一是掺杂着____。

其价值一是_______,一是________。

代表作有古希腊的《________》等。

4、哲学在希腊语的意思是_____,是力求用_____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其“三大哲人”是_____、_____、_____。

5、历史在希腊语的意思是_________,其诞生的标志是古典时代的__________写的《_______》。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神话传说。

艺术性(文学),史料价值。

爱好知识之学;

理性思维;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

希罗多德;

历史。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_____年,罗马城邦实行了共和制度,开始了近_____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2、罗马共和制度的特点:

从_____政治向____权利扩大变化。

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

罗马帝国政治特点______,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

(P36地图)

3、罗马体制向帝国过渡的第一位军事强人是___;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____,被元老院授予____称号。

罗马帝国开始____年,____年西罗马灭亡,标志着欧洲________终结。

公元前509年;

500年。

贵族寡头政治;

平民权利;

平民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

高等集权化的军事强人政治;

罗马共和国不断对外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凯撒屋大维奥古斯都公元前27年476年欧洲古代历史。

第9课罗马法体系

1、古代罗马人征服世界的三种手段____、_____、_____。

罗马法体系适应当时____、____和_____的需要而产生。

古代世界最早的成文法是______,最完备的法律体系是______。

2、在罗马法的渊源中,第一部成文法是_____,这部法来源于_____,它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等方面,其目的是维护____________利益的倾向。

3、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表现为哪些方面?

军事立国(武力)法律治国基督教助国;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汉漠拉比法典》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习惯法;

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诉讼程序,贵族和富裕平民。

法治精神:

明文公示的公开精神按律量刑的公平精神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兴起于____,创立于____世纪,创立者____,最基本的宗教经典是_______,其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原因是_______。

阿拉伯的政治体制是典型的______神权国家。

西亚的阿拉伯半岛,7世纪,穆罕默德,《古兰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军事和司法等方面的活动。

政教合一。

第11课奥斯曼帝国(P50地图)

1、奥斯曼是东方_____民族的一支。

____年,_____率大军灭东罗马帝国,并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__________。

16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叫_________________。

2、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影响?

西突厥。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推动了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导致巴尔干地区因民族、宗教的复杂化,成为“火药桶”;

控制亚欧商路破坏商业秩序与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开辟新航路。

第12课封建制度

1、西欧封建制度出现的地点______________;

产生的时间__________,确立的时间_______。

2、“采邑改革”的内容?

这场改革的影响是?

(P54示意图)

3、西欧等级君主制的含义?

产生的原因?

形成的标志?

有什么影响?

日耳曼人占领的西欧地区,主要是法兰克王国。

6世纪下半叶;

11世纪确立。

8世纪上半叶,由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

马特进行的。

主要内容:

改变土地的分配制度——即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积极影响:

一是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即加速自由农民的农奴化;

二是促进了封建等级制的形成;

消极影响:

造成了封建领主势力强大,王国进入分裂割据状态。

3、含义:

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依此集中了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

(教会、世袭)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分享权力一定的权利(如征税权)。

产生原因:

①、12世纪后,西欧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需要打破封建割据。

②、在与教权的斗争中,英、法等国的王权有加强之势。

③、国王和新兴市民阶层联手力图打破封建割据局面,迫使教会贵族和世袭贵族妥协。

形成标志:

1265年英国议会的召开;

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的举行。

影响:

①、改变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有利于王国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②、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一定程度集中君权与限制君权,为后世君主立宪制或议会制,奠定雏形。

第14课庄园和城市

1、中世纪庄园的特征?

(P55庄园平面图)

2、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征?

城市自治的目的、手段和结果?

庄园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经济形态)。

(2)、农村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基层行政组织)。

(3)、典型庄园的土地分为三部分(土地分配方式)。

(4)农奴对领主的依附关系,承担劳役地租(封建关系与剥削方式)。

城市特征:

①规模小、人口少;

②城市环境脏乱,瘟疫横行。

③为摆脱封建主控制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形成了城市自治风潮。

城市自治的目的:

夺取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

手段:

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三种结果:

①完全自治(威尼斯共和国)。

②部分自治(国王与城市代表其存,摆脱封建主)。

③仍处于领主控制(中小城市)。

第二分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起源大致开始于_____前后,所处的工具时代是_____时代。

2、起源的表现:

①叙述原始农耕情况

(谋生手段变化;

农业种植特点;

居住情况变化;

原始社会组织特点)

②表述考古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文物,及反映出社会组织的变化?

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P4地图)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

三、举例说明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两个重要途径

⑴、途径:

史实:

⑵、途径:

距今1万年;

新石器时代。

2、从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到过着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的农耕生活;

南稻北粟,稷和大豆等;

从洞穴生活过渡到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母系社会,共同耕种、平均享有劳动果实。

②、随葬品差别,古城,祭坛,玉质礼器等,说明出现了贵贱(贫富分化)、地位高低的社会等级现象,产生了最初的政治实体(男性统治、王室或大贵族、礼制等国家特征)。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各区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共同受中原文化的辐射。

途径:

考古材料——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

途径:

文献记载中的神话传说——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等。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表述中华文明在夏朝有什么变化。

1、国家制度方面:

2、金属工具方面3、没有发现:

二、证明夏文化可信的史学方法:

二重证据法——即______和_______相互印证。

1、例举了解夏文化的文献两例:

2、说出反映夏朝文化遗址一例及其相关文物:

小康之世的“天下为家”的社会,王位继承制代替了禅让制,有国王、文武官员、军队、监狱刑法等国家的基本特征;

金属工具方面进入青铜时代。

没有发现文字是一大遗憾。

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1、儒家典籍如《礼记》、《尚书》;

《史记·

夏本纪》(文献中不能用《诗经》等)。

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遗迹和遗物)——宫殿;

青铜器和玉器,属于礼器和祭器。

(“礼仪以为纪”)。

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很明显。

发现了铲、镰等农具,饲养猪狗等,说明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举例说明商朝历史成为信史的理由:

二、商朝最大的青铜器叫什么?

从青铜器和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到哪些历史信息。

文献《史记·

殷本纪》、甲骨卜辞(“大邑商、天邑商”,“四土、四方”)、考古资料(青铜器及其金文等)多重印证。

司母戊鼎。

冶炼技术,铸造工艺,饮酒风气,礼器等级、地位象征,沟通天地神灵;

农具。

求雨,施肥、耨田等农业生产情况,商朝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情况等。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西周建立:

_______年,_____率领军队在_____之战打败商军,随后,定都_____,史称“西周”。

二、西周国家制度的建设

1、政治制度:

周人新创_________,分封对象有____、____、______等。

其目的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作用:

提高了______,从商朝的方国共主变成_______。

2、经济制度:

沿用前朝______,控制全国的土地。

3、文化思想:

周公辅政七年,制定_________。

其中“礼”的作用______。

内容____、____、___;

“乐”的作用_______。

内容_____、_____。

他还创立一套________新思想,把____、____作为“德治”的重要内容。

对后世的_______和古代政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

牧野之战;

镐京。

封邦建国制度;

同姓子弟、臣服的殷人后裔、殷邦方国的首领。

目的一是有效控制新征服地区,二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朝统治)。

王权地位,天下共主。

2、井田制度;

3、礼乐制度。

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宗法关系、政治等级、身份差别等。

激起人们的认同感,达到和同、团结。

舞乐、史诗等。

“敬天保民”,尊礼、勤俭。

儒家学说。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东周建立的时间________,都城_________。

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时期。

二、社会变革——周朝制度的变革时期

1、政治变革:

______________;

2、经济变革:

_____________;

3、文化变革:

_______________。

4、引起变革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经济领域的变革表现(经济基础重大变化)?

四、百家争鸣产生的时期?

原因?

主要派别及其主张?

公元前770年;

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春秋和战国时期。

1、“封邦建国’体制瓦解,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转变;

2、井田制瓦解,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3、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4、各国当政者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三、一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二是大量的生地被开垦(私田),促进了农业经济上了一个新水平,井田制开始瓦解;

三是产生自耕农和新型地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

四、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1、由于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大转型;

2、“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不同方案(乱世求治),形成了各自争辩的局面。

2、儒家:

孔子——仁的精神、礼的规范、义的价值标准。

目的把伦理道德作为个人修养,达到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

孟子——人性本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仁政;

荀子——人性本恶、礼法兼治、民心向背。

法家:

商鞅、韩非、李斯等——法治、功利主义、君主集权制度、严刑峻法等。

道家:

老子、庄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简述秦统一六国的因素:

1、外部因素:

2、秦国内部因素:

3、秦统一六国和帝国建立的时间:

二、秦国创新国家体制(掌握P23地图)

1、秦朝新的国家体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国家体制具体表现为:

中央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______。

经济上________。

思想上___________。

这个体制的重大影响:

三、秦朝巩固新体制的措施:

1、政治上(交通)__________;

2、经济上_____________;

3、军事上_______________;

4、文化上_____________;

5、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

一、1、外部因素:

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完成了区域性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倾向。

(长期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人们渴望统一成为历史趋势)2、内部因素:

商鞅变法推行,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重用外来人才。

采用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3、公元前221年。

二、1、皇帝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2、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郡县制度,乡(三老、啬夫)、里。

小农经济与户籍制度,重农抑商。

法家思想。

影响:

首创中央集权体制,成为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三、1、修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

2、统一货币、度量衡;

3、修长城,移民戍边;

4、统一文字、法律;

5、焚书坑儒。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的暴政”表现(五点):

二、第一次农民起义叫__________;

发生的时间_____。

(P28地图)

三、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发生了长达四年的“____战争”,这场战争的性质是_______。

结果刘邦在________年建立了_______,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

一、滥用民力(长城、驰道、阿房宫、骊山陵墓);

秦律苛细(连坐、族诛);

横征暴敛;

法家思想的重功利与严刑酷法,违背民意;

宫廷斗争,加速灭亡。

二、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

三、楚汉战争,争夺皇位的王朝战争。

公元前202年,汉朝,长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初大一统帝国的制度建设

1、汉承秦制方面:

2、与秦制不同方面:

3、制度损益带来的利与弊:

二、汉初采用_______思想来治国,这个思想是以____为主,又兼采____、____主张。

文帝、景帝采取“轻徭薄赋,省刑约法”。

具体表现在_______;

_________。

带来稳定、繁荣的局面,史称“___________”。

一、1、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度。

(秦朝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

2、①采用分封制、出现郡国并行局面;

②废除法家功利主义,采用黄老思想;

③废除秦朝严刑酷法,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3、利:

奠定大一统帝国的基础;

形成宽简疏缓的政治环境;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

弊:

不断增强的王国实力,危及中央集权,导致“七国之乱”。

带来豪族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问题。

二、黄老思想(道家学说),道家,儒、法。

以农为本、减轻田租;

废除族诛、连坐等。

“文景之治”。

第9课汉武帝时代

一、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的措施:

(P36地图)

政治上:

1、实行“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

实行刺史制度和“推恩令”,消除郡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上:

2、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将儒学定为官学,太学和郡县学校只教授五经等儒家经学;

从儒家学者中选拔官吏,“通经致用”。

实质是“儒表法里”。

结果: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官方哲学)。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刘秀在____年建立东汉,都城在______。

二、东汉时地主豪强局面怎么形成的?

有什么特点?

最大的危害(或影响)?

一、25年,洛阳。

二、西汉后期已经存在豪强的社会基础;

东汉政权是豪强势力的产物;

光武帝的柔道政策与豪强的妥协。

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

经济上——建立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大庄园;

军事上——拥有”家兵“等私人武装和城堡;

文化上——重视学习儒家文化,控制舆论。

豪强地主势力不断膨胀,演变成地方割据势力,黄巾起义后成为军阀大混战的根源。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一、赤壁之战发生在______年,孙刘联军采用________战法以少胜多打败曹军,结果_____。

三国鼎立最终形成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

(P43地图)

二、三国时,区域经济的发展

1、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2、蜀汉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3、东吴的江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4、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208年,采用火攻的办法,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220年,曹丕在洛阳建立魏(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汉(蜀汉);

229年,孙权在建业建立吴(东吴)。

二、1、推行屯田(民屯与军屯)。

2、诸葛亮措施:

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屯田;

发展手工业——煮盐、织锦;

融洽民族关系——开发南中八郡。

3、东吴自然条件优越;

制瓷、造船等手工技术先进;

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经验、生产技术;

山越人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

4、三国内部政局稳定;

为增强实力,因地制宜的推动生产发展。

一、新三国西晋十六国(北朝)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

(南朝)宋、齐、梁、陈

二、、江浙、湘赣、巴蜀等成为先进的农业经济区;

丝织、造船、制瓷等手工业比较发达;

长江中下游出现商业繁荣的大城市;

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三、目的:

顺应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巩固在中原的统治。

内容:

一是仿照汉制——三长制、官吏俸禄制、均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推动农业发展)。

二是全面汉化政策——迁都洛阳,汉服、汉语,胡汉通婚,尊孔、提倡礼仪孝廉。

①民族融合推向新高潮;

②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四、原因:

一是长期战乱,各民族大流动(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北人南迁、山越人外迁);

二是在民间,各民族混杂共处,相互学习交流;

三是统治者认同汉族文化的先进性,采取汉化政策。

特点:

双向交流;

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史实略)。

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缩小各民族差异,有利于形成共同民族文化,奠定大统一的坚实基础;

③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隋朝与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谥号与庙号、年号)

二、隋唐政治新格局(典章制度创新)的内容及作用,了解原因。

1、行政制度创新:

(P51示意图;

P56《步辇图》)2、选官制度创新:

一、北周→隋朝、581年,杨坚;

618年,李渊。

长安(隋文帝、唐太宗、贞观)。

二、1、行政制度创新: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圣旨权分离;

唐朝增设“政事堂”——确立宰相们集体议事的先例。

作用(影响):

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专断独裁。

(原因:

秦汉时期出现宰相专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宰相、大将夺权)。

2、选官制度创新:

科举制——秦汉时推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创立科举制,分科考试,如进士科、明经科。

作用:

公开、公平、公正考试选拔官员,这是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

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有效抑制魏晋以来门阀势力,以及唐诗的繁荣等);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解地方离心因素。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基本国策与含义(P55李世民像)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人才与执政理念:

④在民族、对外关系上:

二、唐朝的鼎盛时期是____________

一、①疏缓刑罚,宽政安民。

②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③广招人才,知人善用,虚心纳谏。

④开明民族政策,与吐蕃“和亲”,重用各族俊才。

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贸易、政治来往。

贞观之治的含义: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

二、开元盛世(8世纪前期)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时间,途径,人员。

1、时间2、途径3、人员

二、唐朝时丝绸之路全盛原因、范围、交流内容、评价。

(P59地图)

1、原因2、范围3、交流内容4、评价

三、证明长安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P60文化融合的人物、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