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622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docx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18.鱼我所欲也

第1课时新知预学

一、课前热身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知识卡片

简介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的再传弟子。

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所恶()②一箪食()③一豆羹()O

④蹴()⑤苟得()⑥不屑()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

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四、整体把握

1.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原因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本文先以设喻,得出这一中心论点。

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

因为,所以,。

第二部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

接着孟子还举、为例,从正面论证。

最后用论证方法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

五、结构图解

1

9

1

第2课时巩固知识

六、课内品读[来源:

Zxxk.Com]

1.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

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

[来源:

学科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通假字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一词多义

为:

故不为苟得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重点句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来源:

学§科§网Z§X§X§K]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七、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甲】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谓颜回①曰:

“回,来!

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

”颜回对曰:

“不愿仕。

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

回不愿仕。

”孔子愀然变容,曰:

“善哉,回之意!

丘闻之: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

”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注释]①颜回:

孔子的学生。

②仕:

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胡不仕乎()(4)孔子愀然容()

2.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行道之人弗受B辍耕之垄上C学而时习之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善哉,回之意!

4.回答下列问题。

(5分)

(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3分)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

(3分)

(二)【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

“……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

’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

成年男子。

②冠:

古时男子20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③命:

教导。

④夫子:

丈夫。

⑤妾妇:

这里泛指妇女。

⑥:

广居:

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

⑦正位:

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

⑧大道:

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⑨由:

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            )

 ③往之女家(            ) ④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来源:

Zxxk.Com]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

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19.鱼我所欲也

参考答案:

第1课时新知预学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所恶(wù )②一箪食( dān)③一豆羹(gēng  )O

④蹴( cù )⑤苟得(gǒu )⑥不屑( xiè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想要的)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一并拥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做)苟得(苟且偷生的事)也;死亦我所恶(讨厌),所恶(wù)有甚于(胜过,超过)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bì)(通“避”躲避)也。

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莫(没有)甚于生,则凡可以(可以用来)得生者何不用(使用的)也?

使(假如)人之(助词,无义)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做的)也?

由是(通过这种方法)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这样的思想)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不丢失)耳。

  一箪食(shí)(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一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助词)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用脚踢着)而(连词,表修饰)与之,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则不辩(通“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我何加(什么好处)焉!

为(wèi)(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通“德”感激)我与(yú)(通“欤”吗)?

乡(xiàng)(通“向”从前)为(wèi)身死而(连词,承接)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这样的行为)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

此之谓(wèi)(称作)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三、整体把握

1.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梳理行文思路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

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

第二部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生),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

接着孟子还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最后一对比的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

第2课时巩固知识

六、课内品读[来源:

学科网ZXXK]

1.生  义  舍生取义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通假字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①“乡”通“向”;从前。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辩”通“辨”;辨别。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④“辟”通“避”;躲避。

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2)一词多义

为:

故不为苟得也(做)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翻译下列重点句

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