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5900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7.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

该材料反映了()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C.大量的原棉被投入市场D.出现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8.(2011·

济南模拟)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9、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促进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10.(2011·

淄博模拟)《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

“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

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

”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11.(2011·

烟台模拟)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

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指的是

()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B.引进了一批外商企业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

12.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13.(2011·

汕头模拟)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14.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

中国展品在此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有()

①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②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美国出于扶植民国政府的需要的结果

④中国希望振兴实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结果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5.(2011·

深圳模拟)据《中国

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1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17.(2011·

沈阳模拟)《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产业革命精神”主要追求()

A.民族独立富强B.工业化的实现C.发展资本主义D.实现民主政治

1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下列批驳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依据是()

A.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多党合作B.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D.依法治国健全了民主政治制度

19.(2010·

深圳模拟)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

“‘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

A.文章极力宣扬“人民公社化”运

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20.(2011·

北京模拟)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

“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

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以下成为“后来者居上”直接表现的是()

A.社会主义的改造运动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展“反右倾”斗争D.在全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21、(2011·

佛山模拟)根据下表分析,1953年至今,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所有制

土地经营

1953—1954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农民土地股份制

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高级社,集体经营

1978至今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①土地改革②对农业进行改造

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④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2.(2011·

苏锡常镇模拟)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提出:

“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

……决定从明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上来。

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文中空白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建设和文化革命方面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2011·

茂名模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以下关键词能正确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联产承包、大跃进、好莱坞大片、村民自治

B.中外合资、市场化、文化大革命、南巡讲话

C.人民公社、互联网、一国两制、三个代表

D.经济特区、个体户、时尚中国、依法治国

24(2011·

杭州模拟)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说明()

A.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B.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俱

C.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D.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25.(2011·

济南模拟)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

“无数关山一

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

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二、非选择题

26.(2011·

宁波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

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

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

铁搭:

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新设备(注:

广告图片。

19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

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

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

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使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

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

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

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

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四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

27.民国初期,有人认为:

“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

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28.(2011·

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中国

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

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

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发展的主张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与

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本质上的差异。

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

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题干中对“社稷”二字的解释不难看出我国古代是以农为本,以农立国。

2.【解析】选B。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当属史迹或者史书记载,当然文字由来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而传说公信力最小。

3.【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

所以,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成本较低的问题。

4.【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相关内容。

从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可判断其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

答案为B。

5.【解析】选B。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即使在文学家的渲染下在小农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始终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此题应选B。

6.【解析】选A。

材料信息表明,清朝官员认为葡萄牙人在澳门与广东商人通商,容易“激变”,

于是“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可见清朝延续了明朝末年的闭关锁国政策。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浙江一带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指家庭棉纺织业)已不仅仅是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已与市场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项为正确答案。

8.【解析】选A。

张居正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农商并重”的言论是与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9.【解析】选B。

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的演进过程,根据时间提示——“同治、光绪年间”,根据所学知识,应该理解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应该是近代化的开始,所以应该选择B。

10.【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长沙最初经营各地土产,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洋货占据了长沙市场,店铺也改称洋货铺。

这说明中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列强的猛烈冲击。

11.【解析】选A。

“旧轨”意指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创办的一批近代工业,却极大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题意A项最符合。

12.【解析】选D。

注意时间:

19世纪40-60年代。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A项中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

B项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一度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亦可排除。

13.【解析】选D。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A错误;

只从表格数据看不出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B错误;

维新变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C错误;

注意表格中工人人数的增加,可以说明D正确。

14.【解析】选D。

注意时间“1915年”,本题考查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③说法不正确,排除带有③的选项。

15.【解析】选B。

这一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但新注册工厂主要集中在直隶、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说明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集中在沿海,内地薄弱。

16.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近代产业工人的队伍不断壮大,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取得较快的发展。

洋务运动发生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显然A不符合题意。

工人队伍壮大不能说明工人的觉醒,故B不正确。

C与材料不符合。

17.【解析】选A。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激发了中国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几代人为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激发了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现代化而进行的奋勇拼搏,激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18.【解析】选B。

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消灭了王朝存在的经济基础,因此B项最符合题意。

19.【解析】选C。

由材料中“1957年”和“眼睛未亮”可知为1956年三大改造后,农村中由个体所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同时还有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留恋“包产到户”,表明了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20.【解析】选B。

通过提示:

“1958年”,还有“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反映的是毛泽东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所以应该选择

B项。

A项时间在1953——1956年,而且是正确的;

C项时间发生在1959年,D项时间是在1966年。

21.【解析】选D。

由表格可知,1953年至今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经营方式分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土地公有制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的,“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形成的。

故答案为D。

2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1978年12月25日的时间可以判断出社论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的内容。

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3.【解析】选C。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注意题中时间限制:

1978年。

A项中大跃进开始于1858年;

B项中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

C项中人民公社始于1858年。

24.【解析】选C。

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这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

型特征。

本题中C项说法符合史实和材料。

25.【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26.【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题根据东汉“二牛抬杠”(耦犁)到唐代曲辕犁回答农业的发展概况,可以联想到犁耕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2)题需要紧贴材料,根据阅读、理解说明耕作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材料二共4句话,逐一分析、判别。

“可能产生

的直接影响”一问需要思路开阔,属于稍难题。

第(3)题中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也需要紧密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概括出答案。

这几个问题对同学的材料把握能力都要求较高。

“对欧洲带来的影响”可以按照材料概括出来的内容一一回答。

第(4)题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主要是要求联系到铁器、牛耕推广后封建生产关系出现这一结论上。

欧洲农业革命主要是指农业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

答案: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

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

使用牛耕成本高。

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

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原因:

轮作制使农业产量提高;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对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农业技术改革;

城市化带来食品需求大增;

影响:

食物增加,缺粮得到缓解;

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在西欧逐渐消失;

农业人口减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农业革命为工业提供原料和资本。

(4)材料一“农业革命”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并取代井田制,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成为中国传统的经济形式。

材料四“农业革命”是指农

业机械化,解放农村劳动力,如英国圈地运动,雇佣农业工人,属于资本主义农业。

27.【解析】本题首先需要认清问题的要求:

时间是19世纪末到辛亥革命;

要求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回答;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结合对教材的掌握

逐一回答。

政治方面:

从这一时间段内的政治事件入手进行回答,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经济方面:

从这一时间段内的经济发展因素入手进行回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辛亥革命制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等。

政治:

甲午、庚子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促进了国民觉醒;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

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

中国近代化进入到追求民主政治的阶段(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经济:

甲午、庚子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

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28.【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1)题结合材料一中“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

由生矣”可分析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中“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中则提出引用外资。

(2)题结合张骞和建国后发展经济上两者的经济方式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