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五探究型学习的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5813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五探究型学习的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五探究型学习的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五探究型学习的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五探究型学习的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五探究型学习的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五探究型学习的设计Word格式.docx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五探究型学习的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五探究型学习的设计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师大版模块五探究型学习的设计Word格式.docx

□修改完成的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探究型学习案例教学设计比较表

□“MiniQuest案例:

身边的行程问题”设计特点记录表

□案例评价量规比较表

活动3设计探究型学习方案

□主题设计表

□搜集的资源列表

□探究型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活动4分享教学设计成果

□小组讨论记录

□修改完成的探究型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时间

本模块建议学习时间:

8小时

活动1研习探究型学习方案(90分钟)

  □研读案例(35分钟)

  □研习MiniQuest的设计方法(25分钟)

  □总结探究型学习设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30分钟)

活动2研习评价量规(80分钟)

  □学习评价量规的概念(30分钟)

  □学习评价量规设计方法(30分钟)

  □学习如何使用评价量规(20分钟)

活动3设计探究型学习方案(210分钟)

  □确定探究型学习主题(60分钟)

  □查找资源(60分钟)

  □设计探究型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90分钟)

活动4分享教学设计成果(90分钟)

  □分享交流教学设计成果(60分钟)

  □修改完善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30分钟)

活动1研习探究型学习方案

第1步研读案例(35分钟)

在这一步骤中,学员将研读两个不同形式的探究型学习案例,在研读案例的基础上,学员将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什么是探究型学习,探究型学习的目标与特点有哪些。

1.请阅读下面两则探究型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5-1纸飞翼(小学科学课)(案例来源:

河北闫亚丽高积丰《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略有修改)

【教学目标】

1.以纸飞翼为载体,了解物体在重力、浮力、阻力和升力的作用下在空中停留的情况。

2.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过程。

3.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纸、曲别针、秒表、胶水、手表等。

【教学设计思路】

研究纸飞翼在空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是本课的重点,理解和运用对比实验的原理是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设计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让学生观察“下落的纸”,学习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阶段研究纸飞翼以扶为主,指导学生以对比实验为原型去设计实验;

第三阶段研究降落伞以放为主,让学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完成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1.激趣导入:

通过展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所做的纸片和纸团,提出问题:

“纸片和纸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接着进一步深入,提出“纸片和纸团由同一高度落下,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讨论。

2.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验证,并记录实验现象。

3.交流汇报,得出“形状不同,纸片和纸团下落的速度不同”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中的不同条件,使学生对对比实验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

4.让学生制作纸飞翼,玩纸飞翼。

引导学生边玩边观察,发现问题:

纸飞翼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度不同。

开展小组讨论。

5.归纳学生的观点,设计成几个问题。

6.每小组选择1~2个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7.为了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提供“设计实验指导卡”,对学生进行过程指导。

设计实验指导卡

1

确定研究的方向

改蛮纸飞翼的重量()

改变纸飞翼的形状()

大小()

角度()

2

需要的材料

3

改变的条件

重量()

不改变的条件

形状

大小()

角度()

重量(高度等)()

4

测量时间的方法

A.利用秒表(

B.其他方法()

5

实验的方法

8.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

9.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10.按照以下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评价项目

数据收集

多次收集数据,对数据做了总结,并以明晰的方式描述了发现的结果

不止一次收集数据,对数据做了总结,以清楚的方式描述了发现的结果

不止一次收集数据,儒要成人的帮助才能清楚地总结发现的结果

只做了一次数据收集,且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清楚地总结发现的结果

结论

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做了详细的总结,与以前的研究成果和假想相关

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与以舸的研究成果和陈述相关

学生做了总结,但只是部分参考了数据和假想陈述

没有明显的结论或缺乏重要的细节

变量

独立确定并明确解释了哪个变量会被改变(独立变量)及哪个会被测(依赖变量)

独立确定哪个变量会被改变(独立变量)及哪个会被测(依赖变最)。

需要一些解释才能明确定义变量

在成人的帮助下确定并明确解释哪个变量会被改变(独立变量)及哪个会被测(依赖变量)

需要成人的帮助来确定和定义几乎所有变量

小组学习情况

所有小组成员的解释说明了他们对科学基本规律、构造和修正的过程有着清楚而明确的理解

所有小组成员的解释说明了,他们对科学基本规律、构造和修正的过程有着相对明确的理解

大部分小组成员的解释说明了他们对利学基本规津、构造和修正的过程有着相埘明确的理解

几个小组成员的解释说明他们对科学基本规律、构造和修正的过程理解得很少

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提供了对计划、构造、测试、修改、修改的原因和对所用的策略和结果的完整的记录

实验记录提供了对计划、构造、测试、修改、修改的原因的完整的记录

实验记录提供了对汁划、构造、测试、修改、修改的原因的相当多的细节

实验记录提供了很少关于计划、构造和测试过程这几个方面的细节

第三阶段

11.用多媒体演示“降落伞”,提出拓展研究问题:

降落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1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猜想,从更多方面进行思考,并要求课下继续研究,并记录研究结果。

案例5—2身边的行程问题(资料来源:

情境:

国庆长假即将来临,同学们可以结伴出游南京、杭州或北京。

请你设计一个既经济又快捷的五日旅行计划。

任务:

学习者通过单元活动,制订出自己的假日旅行路线和旅行计划,并说出理由。

通过本活动,学习者将完成下列任务:

(1)如何利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如何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怎样有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将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过程: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三个城市的地图及其图片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站对这三个城市的景点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所到之处的方位及特点有一个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出行前需要明确的问题。

如去杭州、北京、南京各有多远,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去,票价是多少,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明确本活动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你打算去什么地方?

你打算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

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请你用合适的方式对整个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简要的概括整理。

(3)学生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行分工,分别负责查询路程、查询时刻表及票价、记录数据和进行数据整理、比较并计算结果。

(4)选择经济、舒适又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5)同组整理数据,交流意见。

汇总本组同学查询到的各种信息,并明确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什么,运用哪些数量关系?

然后同组学生讨论本活动提出的三个问题。

(6)整理小组讨论结果,收集并归纳本次活动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电子表格、绘图软件、文字处理软件、PowerPoint等软件完成),并向全班同学展示。

(7)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总。

(8)延伸: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还存在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发现想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请你或与你的学伴一起继续完成。

成果:

通过学习活动,学习小组将形成下列成果:

一份对本活动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份对此次出游的目的及过程的简单描述。

一份此次活动存在的问题汇总文件。

资源:

(1)软件:

电子表格、绘图软件、文字处理软件、PowerPoint等。

(2)网站。

①火车时刻、票价查询:

http:

//www.china—

②飞机时刻、票价查询:

③各城市交通图:

//202.119.36.47/~lg/njmap/njmap.him

//d—beijing.htm

(3)搜索引擎:

google、中文雅虎(CD)等。

(4)搜狐()、新浪搜索()等。

(5)到旅行社进行咨询,以获得更具体的信息。

评价:

评价内容及评级分值

分工协作

优秀(12~15)

良好(9~11)

继续努力(9分以下)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分配合理,有小组分工职责明细单

小组成员分工较明确,任务分配较合量,有小组分工职责明细单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任务分配不合理,无小组分工职责明细单

信息来源

优秀(12~15)

继续努力(9分以下)

能使用适当的搜索引擎从网络等多渠道获取信息,并合理地选择信息、使用信息

能从网络获取信息,并较合理地选择信息、使用信息

能从网络或其他渠道获取信息,但信息选择不正确.信息使用不恰当

信息加工

优秀(16~20)

良好(12~15)

继续努力(12分以下)

准确合理地应用两种以上的软件制作方案,使用必要的多媒体素材展示方案

准确合理地应用一种软件制作方案,使用较少的多媒体素材展示方案

制作方案的软件的选择不够合理,展示方案的作品几乎没有使用多媒体素

成果要求

作品包括三地的交通图,各种交通工具的票价的比较图表,三份分别去南京、杭州和北京的设计方案以及最终的成果方案(共8份)

作品中没有三地的交通图,或各种交通工具的票价比较的图表,但有三份分别去南京、杭州和北京的设汁方案以及最终的成果方案

作品中没有三地的交通图,或各种交通工具的票价比较的图表,也没有分别去南京、杭州和北京的设计方案,只有最终的成果方案

方案合理性

优秀(24~30)

良好(18~23)

继续努力(18分以下)

作品内容完整,最终方案展示合理,能获得2/3以上同学的认同

作品内容较完整,最终方案展示较合理,能获得1/2以七同学的认同

作品内容不够完整,最终方案展示不够合理,只能获得极少数同学的认同

总分80分以上为优秀,60~80分以上为良好,60以下还要继续努力!

2.请你与小组成员结对交流、共享,比较分析上述两则案例设计的主要区别及共同点,并将结果填写在表5—1中(空表格的电子文档见“表5-1探究型学习案例教学设计比较表”)。

表5-1探究型学习案例的教学设计比较表

纸飞翼

身边的行程问题

共同点

所包含设计要素

所经历探究过程

所使用技术支持

评价方式

其他(如存在的问题)

区别

所探究问题

信息收集方式

教师指导方式

其他

请将填好的表格保存到“\我的档案袋\我的学习记录\”中。

3.深入理解探究型学习,建议你结合回顾上述两个案例,学习关于探究型学习的【专家讲座】,并与小组成员交换意见。

【专家讲座】关于探究型学习

探究型学习或探究性学习是目前教育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与此相关的概念包括研究型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等。

在有的专家看来,“研究性学习”要比“探究型”学习宽泛(陆璟,2000)。

也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两个概念是同义的,可以相提并论(叶平,2005)。

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探究型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实质的区分,因此本书并没有刻意区别这两种说法。

虽然国内文献中“研究性学习”的出现频率很高,但大多与高中开设研究性综合课程的语境相关,而在普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大多使用探究式/探究性/探究型之类的术语。

(1)什么是探究型学习。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而所谓探究,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

提出问题;

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哪些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

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

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

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

以及交流结果。

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2)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在探究型学习中,学习的重点是:

①通过学生投入的问题探究活动,将信息转换成知识;

②强调能力发展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探究型学习是通过学生尝试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探究型学习的要素。

探究型学习的特点是以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为核心的,涉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

具体的探究过程可有不同的要求,见表5~2。

(4)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

虽然因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学习活动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总的来说,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动要素。

确定问题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根据问题的属性,进而可以确定采用哪一种程度的探究活动,有没有必要展开深入的研究,是进行完全的探究还是不完全的探究,还是以调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评价为主。

在解决问题之前,不仅要将问题界定清楚,还需要确定问题所处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问题空间。

形成探究思路确定问题以后,需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有些时候,可以考虑与学生一起讨论决定问题,这样,问题对学生来说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够将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分析问题,收集信息材料,形成解决的思路和策略。

另外,问题的属性不同.所采取的解决策略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的解决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

实施探究开展探究是整个活动的核心过程,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所确定的探究思路,进行调查、实验、资料收集、访问、考察等各种探究活动,最终将问题予以解决,并得出探究结果的过程。

所开展的活动类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探究的程度选择相适应的活动类型。

结果展示/交流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后,将形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结果,可以是实验报告、访谈结果、调查报告、作品等。

探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实际上也是探究过程的一种活动方式,可以将其看作是探究过程的结束活动。

表5—2探究的不同程度

探究过程要素

探究的不同程度

1.问题

学习者探究科学性问题

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据此提出新的问题

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

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现成问题

2.资料

学习者针对问题收集事实资料

学习者自己确定什么可作为证据并进行收集

学习者在他人的指导下选择某些资料

资料直接给出,学习者进行分析

资料和分析方法都给了学习者

3.解释

学习者从证据出发形成解释

学习者自己总结事实证据之后作出解释(或结论)

学习者在得到指导的情况下收集证据形成解释

使用证据形成解释的可能途径已知

证据已知

4.评价

学习者使其解释与科学知识相联系

学习者独立评判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的正确与否

学习者在适当的指导下评判自己的解释

学习者经过较多帮助形成自己的解释与知识的关系

可能的联系被给出

5.发表

学习者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解释

学习者用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论据表达自己的解释

学习者在适当的指导下阐述自己的解释

学习者在获得较多帮助下阐述自己的解释

表达的步骤和程序都被给出

多←……学习者自主探究的程度……→少

少←……教师提供学习材料和给予指导的程度……→多

第2步研习MiniQuest的设计方法(25分钟)

说明在这一步骤中,将以主讲教师讲解及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引导学员认

识MiniQuest这种探究型学习的特点及其基本设计方法。

1.探讨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探究学习。

(1)从WebQuest到MiniQLLesl。

在上述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围绕一个主题或基本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这个学习方案是参照WebQuest模式设计的,但做了一定程度的简化。

WebQuest是由美国的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伯尼·

道奇和汤姆·

马奇首创的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的模式。

在国际上,WebQuest已经被看作为一种规范化的网络探究学习方法,特别适合于多学科综合主题学习。

webQuest在网上是以学案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标准的WebQuest学案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

借助WebQuest模板,教师可以有效地设计探究型学习方案,以实现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在一般情况下,完成一个WebQuest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1周~1个月完成),并且必须依赖网络资源。

为了能够将网络探究学习模式引入常规课堂教学,国际专家对WebQuest模式进行了精简处理,形成了微型探究学习模式,简称MiniQuest。

与WebQuest相比,MiniQuest的组成部分更为灵活,可以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有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

另外,MiniQuest一般针对的是单学科学习,用时很短。

通常情境下,学生在l~2课时内就能够完成一个MiniQuest过程。

(2)MiniQllest的特点。

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常,熟悉互联网的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设计出一个MiniQuest。

另外,由于学习者只需1~2课时就能完成一个MiniQLlest单元的学习,因此,MiniQuest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到常规课中,教师不必用一个较长的网络学习单元来“代替”大量的常规课时间。

在电脑硬件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仅需1课时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基于这些原因,MiniQuest为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设计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起点。

对于刚刚接触互联网的教师,会觉得MiniQuest模型直观且“可行”,并因此迈出走向网络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对于创建网络课程有着深刻认识的教师,就能够运用MiniQuest模式,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更为丰富的学习活动,更快更有效地在教学中注入探究学习经验。

(3)MiniQuest的设计方法。

MiniQuest一般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

情境、任务、成果,有时也可加上过程、资源、评估等部分。

情境部分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可信的具体情境。

典型的情境是,让学生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

这部分的作用是导入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这部分还往往以外显的形式提出需要学生回答的基本问题,使学习者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了解。

任务部分包括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高度结构化的,都是围绕一个基本问题派生出来的具体问题,学生可以借此获得回答基本问题的事实性信息。

成果部分告诉学生将如何展示他们的问题解决情况。

学生的理解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展示出来,通常呈电子作品形式,不但可用于班级交流汇报,教师也将借此评估学生的理解。

学生的成果需要表现出他们对信息作出了适度的综合分析,呈现解决问题的新观点,而不仅仅是展示网上信息。

成果还必须是真实的,与情境中赋予学生的角色相一致。

过程部分描述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应遵循的活动步骤和相关建议,包括小组角色与任务分配、工作流程与进度控制等。

当活动较为简单或步骤较少时,这部分也可并入任务部分。

资源部分为学生提供回答问题所需信息的网上资源。

由于课时限制,最好为学生提供特制的资源网站,以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获得能够回答基本问题和任务问题的“原材料”。

在不具备网络检索条件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