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5668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文档格式.docx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文档格式.docx

现实生活的关怀与适应,也有对理想人格的执着与坚守。

他以卓越的才情和高洁

的品格在中唐文坛甚至整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特立高标,并赢得了后人的倾慕

和敬仰。

他的诗文与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格精神内蕴对今人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

产。

关键词:

刘禹锡贬滴生活诗歌创作人格精神

绪论

一、贬滴文学概说

贬滴,或称“迁滴”、“贬逐”,《说文》解释为“贬,损也”,“滴,罚也”。

贬滴是封建统治者对催罪官员的惩罚制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被贬之臣

不再是无罪之人,}fU是正直耿介之士。

对他们来说,贬滴不仅意味着肉体上的困

苦和惩罚,更是精神上的耻辱和折磨。

他们将内心堆积的太多的哀怨、愤闷和抑

郁不平之气付诸文字,便形成了所谓的贬滴文学(又称“迁滴文学”、“迁逐文

学”、“逐臣文学”等)。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逐臣文学,是指我国

古代步入仕途,以修齐治平为己任的士人们,由十昏君馁臣作梗,在互相倾轧的

宦海官场的权力角逐中跌落下来,十被疏、被逐、被贬之后,用形象的笔墨、浓

郁的情感和不同的形式抒写内心激愤不平之气的文字……广义的逐臣文学则应

包括虽未步入仕途,却一直怀抱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fu始终被社会所放逐的士人

为自身遭际或与自身遭际相类似的人们鸣不平的文学”‘,本文所论以狭义的贬

滴文学为对象。

贬滴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现象,由此}fU来的贬滴文学和

各种文学一样,也是应运}fU生,是专制政治制度的产物。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热衷十仕途的独特品性。

受儒家入

世文化及社会官本位风尚的熏陶,古代文士往往把“学}fU优则仕”当作自己的人

生理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土家”,他们怀着强烈的参政意识,去实现其“修

齐治平”的经世治国理想。

然}fU在皇权高十一切的封建专制时代,文人一旦纷纷

踏上仕途,混迹官场,行走在文学与仕宦的双重轨道上,投身十残酷的政坛角逐

中,其命运便醒目地与政治潮汐息息相关,其中的升降沉浮也总是强烈地牵动着

他们的全部思想和情感。

文人充满理想色彩的正义、耿直的人格品性,“弘毅”、

“任道”的历史使命、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常常与官场上的明争暗一斗、尔虞我诈、

翻云覆雨、混淆黑白的政治现实发生冲突,甚至格格不入。

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

云里,他们或为民请命、肩挑正义,或起弊救衰,大呼猛进,或刚直不阿,正道

直行,然}fU多数仕宦者往往事与愿违,并因此}fU触怒权贵、为当政者所不容,最

终无奈地与政治失意一一贬滴结下不解之缘,遭贬流放自然成为封建文人不可避

陶涛《论发端于屈原的逐臣文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

社会科学),1999年第z期。

免的人生悲剧。

在把政治生命视作人生唯一价值的封建士人眼里,仕途颠覆,无疑是火顶之

灾。

他们在宦海的浪簸风颠中被抛出权力中心,甚或被逐出朝廷,贬滴蛮荒。

治生命的终结,人生经历的巨大落差,极大地撼动了其破碎的心灵,其辅国安邦

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失职失志的失落感之间的矛屑冲突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

壮志难酬,抑郁难伸,心里堆积了太多的哀怨、愤痘和抑郁不平之气。

“大凡物

不得其平则鸣”‘,当他们将心中这一切不得不付诸笔端,借助辞赋、诗词、散

文等形式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的时候,艰难的境遇,特殊的心态又使他们在温柔

敦厚之外另立异声别调,或为穷途末路的长哭,或为生不逢时的感A},或为贤愚

倒置的愤慨,或为退居山水的寄托,或为望断归帆的伤痛,或为壮志难酬的惆怅,

或为浪迹天涯的仿徨,或为相思IfIJ难遇的忧伤。

“其忧悲憔悴之叹,发十诗什,

特为酸楚”2

确地概括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八个字,就非常准

“迁客骚人”此时的凄凉心境。

在人生遭遇重大挫折,

的情况下,他们或老死在散官闲职之上,或抑郁十僻远蛮荒之地。

理想空然失落

这些掺和血泪、

饱含苦痛的经历自然会在文学长途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迹,在他们笔下这一切无

不染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不凸显出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十是便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个性特征和悲剧意味的贬滴文学。

它以丰富深厚的

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辉焊灿烂的文学景观,“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3

国家不幸诗家幸,生活不幸文章幸。

贬滴带来的沉重的人生苦难强烈地刺激

了诗人们往昔平和的心境,使他们在人生转折的关口,在生命沉沦的途程中,以

全副身心去咀嚼痛苦,感悟生命,益发深切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贬滴使他们从京

城走向民间,深入社会和生活最底层,感受民生疾苦,备尝身心苦楚,拥有最真

实最丰富的生命体验。

“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士人们将萦绕心间,无所

发泄的万般焦虑与苦楚寄十尺犊之中,借笔为舌,I}白心志。

这种I}白,某种意

义上也是古代士人追求人生“二不朽”的途径,即立功不成,退Ifu立言。

正如宋

人黄庭坚所说:

“古之人不得躬行十高明之势,则心亨十寂寞之宅;

功名之途不

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全集校注》,曲守元,常思春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第1464页。

[宋〕周师《清波杂志·

逐客》第四卷,《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tool,第5050页。

余秋i}u《文化苦旅·

洞庭角》,知识出版社,1992,第49页。

苏轼《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其,《苏轼诗集》[清〕土文浩辑注,中华书局,1982,第1750页。

能使万夫举首,则言行之实必能与口月争光”‘愤怒出诗人,诗穷}fu后工,贬滴

埋没了太多的志士仁人,却意外催生了无数美文华章,政坛生命的暗淡常常伴随

着艺术生涯的辉焊。

郁积在滴臣内心化解不开的苦闷情怀,构成了他们必欲借文

学形式一抒悲怨以宣泄痛苦求得心理的平衡的直接动力。

ffu贬官士人正是靠着灿

烂的文学之舟在自慰自解中超度了自己,因此才能尝尽人间酸涩ffu不自馁,历尽

世道艰辛}fu犹傲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贬滴文学是贬滴文人人格的一面镜子,它形象地再现了

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人格的独立、尊严以及坚韧弘毅的品质,他们在庞大的封建

专制政体之下人性良知受压抑、被扭曲、消解十无形,ffu又生生不息地活跃十民

族的血脉之中”2。

可以说,贬滴文学染浓并深化了古代文学的悲剧格调和苍凉

气息。

二、刘禹锡对贬滴文学悲情的超越

贬滴现象由来已久,早在《尚书·

尧典》里就有“流共公十幽州,放雅兜十

崇山,窜二苗十二危,拯鲸十羽山,四罪ffu天下咸服”的传说,在《尚书·

皋陶漠》

中,又有“何迁乎有苗”的记载,《诗经·

小雅·

四月》描绘了主人公在“滔滔江

汉”的南方一年四季遭受苦难的情景,抒发了“尽瘁以仕”,然“我口构祸”、“爱

其适归”的哀苦之情,大致上可视作“为仕者遭小人构祸,被逐南迁的抒愤诗”3,

但真正的发端,目‘最能体现迁滴诗歌早期特质的应是战国时代的屈原及其创作的

诗歌。

身为楚国宗室贵族,屈原“内厚质正”,博闻强识,怀瑾握瑜,方洁自守,

独立高标,正道直行,志在忠君报国,辅世济时。

然}fu,主上昏庸,奸馁当道,

时不我用,世不我容。

为时所弃,空怀思君报国之心;

无罪见迁,枉负转口回天

之志。

政治生命的终结,人生理想惨遭无情践踏使他百哀攻中,凄惶欲绝,叩天

问地,走投无路。

其深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批判精神,幽广的孤寂情怀,不屈

的抗争意志,坚定的政治执着和纯粹的人格操守,凝成了衣泽千载的屈骚精神,

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凄恻的怨愁、沉痛的忧伤和极度的愤痘,奠定了屈骚忧怨的主

‘黄庭坚《与太虚》,《黄庭坚个集》,刘琳,李勇先,土蓉贵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cool,第1377页。

2李中华,唐磊《唐代贬官制度与小平之鸣—试论)Jf=明专制h的文人遭遇与心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l年5月

《诗经个译》衷愈裕译,)海莫尧泪,贵州人民出版,1981,第324页。

题。

泪罗悲风鼓动的哀怨幽深、苍凉排恻的乐章成为贬滴文学千年不变的主旋律。

西汉贾谊高才博学却远滴长沙,悲愤郁积,哀怨交攻;

南朝江淹贬官吴兴二年,

畏惧忧戚,泣下沾襟;

初唐名相张九龄罢为荆州长史,有瘴病之叹、拘囚之思;

平口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

刘长

卿直道受黯,两度远迁,满目皆是萧瑟秋风,惨淡夕阳,韩愈一贬Ifu准备就死,

凄楚地嘱咐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2;

柳宗兀出为永州司马,悲苦填膺,无所

寄托,十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3……其逐臣之悲、迁客之愤与屈

原骚怨情怀可谓千载同调。

在长长的贬滴文人的队列中,诗人刘禹锡却以独特的

精神面貌吹响了与贬滴文学主调不和谐的音符。

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志在辅时济世、振敝救衰,因积极参

与政治革新被贬至巴山楚水、原始蛮荒,辗转十朗、连、夔、和四州长达二十二

年,其贬滴时间之久,地域之广,受压制之深,经历之多样,远在同时代乃至所

有贬滴文人之上,称得上贬滴文人的典范,其深沉的悲伤意绪和强烈的孤愤情怀

与屈骚精神也可谓一脉相承。

然}fu刘禹锡心负忧怨,又能不被忧怨所拘笼;

身居

困厄,又能不沉溺十困厄的泥潭,Ifu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情怀,豪

劲坚忍的气质,通脱圆融的态度,超然自适的心灵,来面对多蚌的命运,克服忧

患,自我拯救,最终实现了对贬滴文学的悲情的超越,开创了贬滴文学豪壮劲健

的崭新风貌,为悲伤沉重的中国贬滴文学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一曲高昂的基

调,一副硬朗的筋骨,一种豪迈的气魄。

刘禹锡这一诗歌风貌的底蕴,正是一种

源十苦难现实并对现实苦难有所超越的精神,它体现了诗人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的

执着追求、生命力的坚韧不屈,从Ifu也展现了历史重压下人性的顽强。

三、问题的提出

刘禹锡的诗文以雄健豪壮的骨干气魄耸动十贞兀、兀和年间,在唐代乃至整

个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友人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曾由衷地感慨:

“彭

城之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之后,对刘禹锡及其创作的研究

就从未间断。

继北宋的苏轼一门及“江西诗派”掀起对刘禹锡的评论与研究热潮

‘李自《流夜郎永华寺,寄寻阳群官》,《李太自个集》,「清]土琦泪,中华书局,1977,第684页。

2韩愈《/,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个集校泪》,曲守元,常思春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第759页。

s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柳宗元集》,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第1199页。

之后,新时期,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对刘禹锡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又引起

了学术界更大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涌现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

专注方面,卞孝首先生可谓大家,他的《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2、《刘

禹锡评传》3、《刘禹锡研究》」几乎涉及刘禹锡生平与创作的所有问题,吴汝煌先

生的《刘禹锡传论》5对诗人一生作了深入的考察和中肯的评价,萧瑞峰的《刘

禹锡诗论》6则是“第一部对刘禹锡诗进行系统研究与综合考察之学术专著”(卞

孝首语)。

文本整理方面,继1}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禹锡集》的标点

本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相继出版了《刘禹锡集》的笺证本和点校本,为刘禹

锡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主要有瞿蜕园笺证的《刘禹锡集笺证》下,《刘禹

锡集》整理组点校、卞孝首校订的《刘禹锡集》8,蒋维秘、赵蔚芝等笺注的《刘

禹锡诗集编年笺注》9,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

,IfIJ陶敏、陶红雨的《刘

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则堪称近年来在刘禹锡作品校注、汇评、集释等方面最为

全面的著作。

单篇论文数目众多,涉及面也相当广泛,主要成果有对诗人思想的

研究,如萧瑞峰的《论刘禹锡诗中的佛教烙印》‘2,孙秦安《刘禹锡诗中所涉及

的道教》‘3,高林广的《佛禅美学与刘禹锡的诗学思想》‘」和土树海的《佛禅与刘

禹锡的人情诗性》‘5等论文都论述了佛宗禅旨对刘禹锡的人情诗性的影响。

雷恩

海老师的《A其鸣矣,求其友声一一试论贞兀时期刘、柳、韩的思想与创作》16

赵晓岚的《刘禹锡诗论新探》‘几土运熙的《刘禹锡的文学批评》‘8,刘欢的《刘

禹锡意境理论新探》‘9,贺晓宏的《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与意境论》‘等都对刘禹锡

‘卜孝营《刘禹锡年潜》,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11月版。

2卜孝营《刘禹锡丛考》,巴蜀书社,1988年7月版。

s卜孝营《刘禹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卜孝营《刘禹锡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

s吴汝爆《刘禹锡传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萧瑞峰《刘禹锡诗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版。

7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刘禹锡集》,《刘禹锡集》整理组点校、卜孝营校订,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

9习客维裕、赵蔚芝等《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to1Aim志忠《刘禹锡诗编年校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陶敏、陶红I=IJ《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房麓书社,2003年11月版。

12萧瑞峰《论刘禹锡诗中的佛教烙印》,《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3期。

13孙秦安《刘禹锡诗中所涉及的道教》,《上海道教》,1991第3期。

‘“iu林)‘《佛禅美学与刘禹锡的诗学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Is土树海《佛禅与刘禹锡的人情诗性》,《社会科学战线》,zooz年第s期。

IG"

T"

恩海((n婴其鸣矣,求其友声一一试论贞元时期刘、柳、韩的思想与创作》,《)离代文学研究》第}辑,

20040

17赵晓岚《刘禹锡诗论新探》,《求索》,1994年第2期。

Is土运熙《刘禹锡的文学批评》,《殷都学刊》,1992年第2期。

19刘欢《刘禹锡意境理论新探》,《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文学作品研究方面,涉及艺术渊源和艺术特征,

题材、体式和声律的研究及作品的考辨与争鸣,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吴汝煌的《论

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渊源》2、《谈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美》3,萧瑞峰的《论刘禹锡的

民歌体乐府诗》」、《论刘禹锡的讽刺诗》5,何念龙的《萧条异代,接武前贤一一

论刘禹锡对屈原的继承》6,刘梦初的《试论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契机与必然》下,

刘欢的《刘禹锡寓言诗创作特点探析》8,尚永亮的《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

和特点》9,吴在庆的《略谈刘禹锡笔下的土风民俗》‘。

,毛西旁的《刘禹锡诗注

释中的一些年代错误》“,陶敏《刘禹锡诗中九仙公主考》‘似及卞孝C7的《<

室铭>

非刘禹锡所作》‘3等。

综观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刘禹锡研究主要表现在作品的整理、作家生

平思想研究、文学作品分析研究二大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就现有成果

IfIJ言,有关研究方法及本体内容的探讨尚嫌不足,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深入,主要

表现为:

1、在对文体关注上,呈现出重诗轻文的倾向。

前人评价刘文的资料没

有得到专门的整理和辑录,研究刘文的专题论文也很少,只有唐骥的《刘禹锡散

文略论》‘」,吴汝煌的《论刘禹锡的散文》‘5,刘梦初的《刘禹锡与柳宗兀赋体文

学比较》16等为数很少的几篇。

2、在关注角度上,或历时性,或共时性,二者只

取其一,Ifu不能化平面为立体,彼此照顾,纵横交错,时空合一。

3、在研究领

域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体现在文集整理、作品艺术性和文学史地位的研究等方

面,但具体到关十刘禹锡贬滴生活极其诗文创作的专题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

对诗人贬滴期间历时变化的全景观照。

清朝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引贺黄裳语:

“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

‘贺晓宏《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与意境论》,《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吴汝爆《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渊源》,《南开学报》,1985年第1期。

s吴汝爆《谈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美》,《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

“萧瑞峰《论刘禹锡的民歌体乐府诗》,《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5萧瑞峰《论刘禹锡的讽刺诗》,《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6币」念龙《萧条异代,接武前贤一一论刘禹锡对屈原的继承》,《江汉论坛》,1991年第7期。

7刘梦初《试论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契机与必然》,《求索》,2004年第6期。

s刘欢《刘禹锡寓言诗创作特点探析》,《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9尚永亮《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西呀日特点》,《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to吴在庆《略谈刘禹锡笔下的土风民俗》,《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毛西旁《刘禹锡诗注释中的些年代错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12陶敏《刘禹锡诗中九仙公主考》,《)离代文学研究》第九辑,20000

13卜孝营《巾内室铭)非刘禹锡所作》,《文史知识》,1997年第1期。

‘“)离骥《刘禹锡散文略论》,《宁夏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5吴汝爆《论刘禹锡的散文》,《)离代文学论丛》,第7辑。

IG刘梦初《刘禹锡与柳宗元赋体文学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和时期。

”可以说,是贬滴成就了刘禹锡的文学地位。

同时,“文学史……是灵魂

的历史”‘,贬滴时期的作品也成为记载其生命和情感历程的生动长卷。

作为文

学研究,本选题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

鉴当代的文艺理论,以文化背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为切入点,立足十现实的人生

体验,融合传统的“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和现代心理分析方法,披文以入情,

力图对诗人的贬滴生活和诗文创作做全面、系统}fu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本文将聚焦十刘禹锡二十二年的贬滴生涯,以历时性的变化和全景式的观照

为主,兼顾共时性的比较和概括,分析解读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不惟

关注其生活的外部形态,更要尝试深入其内在心灵世界,以期能真实、立体、完

整地揭示诗人跋涉十巴山楚水之间的内在心灵轨迹,彰显其独特的人格精神,以

及由此决定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包括在与命运抗争过程中展示的生命的意志

和力量、生存的智慧和策略。

本文探析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并以此为

个例,还意在折射出中唐贬滴文人共同遭遇的人生苦难和贬滴情怀,揭示出中唐

贬滴文学特有的悲剧精神和激越悲壮的艺术风格。

[丹麦〕勃兰戴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引言》,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2页。

第一章永贞革新与刘禹锡的参政实践

始十公兀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fu衰的转折点,八年不息的战火焚烧

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兵革的摧残给中原广大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大唐帝

国从此兀气大伤,一撅不振。

虽然中央政权用以武去武的方式平定了叛乱,但郑

肇在《开天传信记》中所称道的所谓“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申‘”、“四方

丰稳”的大唐盛世从此销声匿迹、一去不返了,代之Ifu起的是颓废败落、内外交

困、满目疮质、危机四伏的中唐社会。

对此,唐朝平叛名将郭子仪在上书朝廷时

指出:

“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裴内,不满千户,井邑棒棘,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

代宗、德宗、顺宗等人即位之初也曾有过重振朝纲、中兴土室的

抱负及相应措施,企图励精图治,但已无法从根本上拯救内忧外患的时局和江河

口下的国势。

战火远去,积弊犹存,表面的承平和所谓的“中兴”掩饰不住衰败的迹象。

正如林庚先生所论述的“大历时代追慕盛唐,却终十是有心无力,安史乱后,一

切矛后都清楚地显示了出来。

在外则吐蕃、回给、契丹等口渐强大,形成强邻压

境的趋势。

内则各地藩镇割据跋启,中央宦官专横,赋税沉重,农村破产。

”2内

忧外患促使种种矛后不断凸现和尖锐,从}fu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今海内困穷,

处处流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国家有“土崩之势,忧在旦夕”3

中唐衰危的国势和动荡的时局直接影响到了士人的精神面貌,使他们少了

几分盛唐人的那种浪漫的激情,豪迈的气魄,多了几分因生十忧患Ifu滋生的理

性与自觉,一份务实内敛、踏实苦干的精神。

他们以儒家的济世思想为本,以

匡扶社翟、拯时济物、救弊振衰为己任,旨在重振国威,力挽狂澜。

刘禹锡就

是当时有志之士的杰出代表。

他出身诗书官宦之家,自幼受儒家“得志行道”

和I“济世”思想的影响,“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

《郭子仪传》,《旧唐书》卷百二卜中华书局,1975,第3457页。

《中国文学简史》,林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258页。

《旧唐书·

列传》卷百四I-,中华书局,1975,第5071页。

人”‘,透露出自少年就有的高远的自我期许,后又遭逢大唐帝国由盛}fu衰的历

史巨变,目睹并感受了中唐朝政的黑暗腐朽,树立了“感时江海思,报国松绮

心”2。

他青年科场得意,“二登文科”(科举中第、应博学宏词科、应吏部取士

科),轻取高位,踏入仕途后即声名鹊起。

他积极用世,志在建功立业,匡扶将

倾之大厦。

在经历了太子校书,入杜佑幕府,调任京兆渭南县主簿等磨砺后,

贞兀十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

唐时以京官为贵,}fU监察御史振举百司纲纪,

名曰“八品宰相”,“时土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

有‘宰相器”,3,可见其识见与气量远在常人之上。

同时聚在太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