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5465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预设:

从前,有个孩子叫孔融。

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和哥哥一起吃梨。

盘子里的梨有大的,也有小的,孔融拿了一个小的梨。

父亲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呢?

”孔融说“我是弟弟,应该吃小的。

”)

  你想如何评价孔融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孔融和哥哥一起吃梨时,他拿了最小的梨,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一个懂事、谦让的孩子。

  师:

你的回答很正确,通过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二)引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选自南朝刘义庆等人编写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人的言行和轶事。

),这本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书中的另一个小故事,题目是《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简介: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知的故事《孔融让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指导朗读,理解大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一)学生自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能读懂吗?

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二)指导朗读

  1.师范读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

请同学们仔细倾听,并试着用铅笔在需要停顿的地方划上斜线。

  出示文言文,老师范读,请同学们仔细倾听。

  2.学生自由练读

  有了停顿后,读起来就通顺多了,大家在可以再试着根据朗读停顿来读一读。

  3.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四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句。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读得是否准确。

  4.齐读

  还有同学想读吗?

孩子们真积极,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

接下来,咱们一起齐读一遍。

  (三)理解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正确、流利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读了这么多遍,这个文言文的意思大家清楚了吗?

我们来试试吧!

  借助注释、图片并联系上下文,疏通文意。

  你读懂了哪句话呢?

谁来分享一下?

  1.结合注释和图片、联系上下文,学生逐句翻译,老师相机指导

(尝:

曾经诸:

众,许多游:

游玩)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游玩。

这句话翻译的很准确,可以分享一下你们小组在翻译这句时用的方法吗?

  预设:

借助注释

是啊,文中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竞走:

争着跑过去唯:

只有)

  他们看见路边的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曲了,那些小孩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

结合文中插图理解“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之:

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往往用于指代某一样事物,这里指李子。

  人问之,答曰: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人问之:

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取之,信然。

(信然:

的确如此。

  摘来李子一尝,的确如此。

“之”指的是李子。

  2.咱们刚刚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结合注释和图片,联系上下文,疏通了每句话的意思,把每句话的意思串联在一起就是全文的大意了。

现在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整篇文言文的大意呢?

  3.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理解了这篇小古文的大意了,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了吗?

如何让别人听懂这个故事呢?

  预设1:

将文言文词汇转化为现代语言

  预设2:

按照一定顺序讲完整

  预设3:

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4:

加上人物对话

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完整。

这篇小古文中第一句就是起因,第二、三句是经过,第四句是结果。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这个方法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推选个代表来讲故事。

  汇报交流。

(学生互评、师生互评)

按照正确停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图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意,了解故事情节。

  三、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一)在这个故事中,王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去评价他呢?

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

  

(二)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如果能用原文回答就更好了。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儿多子,此必苦李”?

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知,道边的李子如果成熟,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们吃掉,所以王戎判断这些李子是苦的。

  看见李子,其他小朋友都“竞走取之”与王戎“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体会到王戎是一个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的孩子。

  (三)学会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抓住“王戎与其他孩子看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时的不同表现”这个关键情节,我们可以体会到王戎是一个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的孩子。

  (板书:

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将王戎与其他孩子看到“6李树多子折枝”时的表现进行对比(其他孩子“竞走取之”,只有王戎“不动”),并对王戎“不动”原因(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进行分析,感受王戎“仔细观察、善于动脑”的形象。

  四、总结方法,强化练习

  刚才老师和各位同学一起学习了《王戎不取道旁李》,咱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学习方法:

首先,我们初读课文,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然后细读课文,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下面就到了“学以致用”的环节了,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学习单上的文章,小组合作完成人物画像。

不食无主之梨

  选自《元史·

许衡传》

  南宋末年有一个年轻人名叫许衡,因聪明勤奋而在当地颇为知名。

一次,许衡独自赶路,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

许衡由于长时间赶路而汗流浃背,口干舌燥。

走着走着,他遇到了几个商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那帮商贩也都又热又渴,但却没有水。

  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怀里捧着一堆梨子说:

“前面有梨树,大家快去摘来解渴。

”商贩们一听,赶忙收拾东西去摘梨,许衡却没动。

  有个商贩奇怪地问:

“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呢?

  许衡问道:

“梨树的主人在吗?

  商贩们都说:

“梨树的主人不在,但天气这么热,摘几个梨解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许衡认真地说:

“梨树现在虽然没有主人看管,难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有约束吗?

我心有约束,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没经主人允许,我是绝不会去偷的。

  商贩们不理会许衡,纷纷去摘梨。

许衡见状,只好无奈地独自走了,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赶路。

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贩们则纷纷讥笑他是个愚人,不懂得变通。

  许衡恪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

  善解疙瘩

  鲁国有一个乡下人,送给宋元君两个用绳子结成的疙瘩,并说希望能有解开疙瘩的人。

  于是,宋元君向全国下令说:

“凡是聪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来解这两个疙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来了国内的能工巧匠和许多脑瓜子灵活的人。

他们纷纷进宫解这两个疙瘩,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开。

他们只好摇摇头,无可奈何地离去。

  有一个叫倪说的人,不但学识丰富、智慧非凡,就连他的弟子,也很了不起。

他的一个弟子对老师说:

“让我前去一试,行吗?

  倪说信任地点点头,示意他去。

  这个弟子拜见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绳疙瘩让他解。

只见他将两个疙瘩打量一番,拿起其中一个,双手飞快地翻动,终于将疙瘩解开了。

周围观看的人发出一片叫好声,宋元君也十分欣赏他的能干聪明。

  第二个疙瘩还摆在案上没动静。

宋元君示意倪说的这个弟子继续解第二个疙瘩。

可是这个弟子十分肯定地说:

“不是我不能解开这个疙瘩,而是这疙瘩本来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宋元君将信将疑,于是派人找来了那个鲁国人,把倪说弟子的答案说给他听。

那个鲁国人听了,十分惊讶地说:

“妙呀!

的确是这样的,摆在案上的这个疙瘩是个没解的疙瘩。

这是我亲手编制出来的,它没法解开,这一点,只有我知道,而倪说的弟子没有亲眼见我编制这个疙瘩,却能看出它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说明他的智慧是远远超过我的。

  天下人只知道就疙瘩解疙瘩,而不去用脑筋推敲疙瘩形成的原因,所以往往会碰到死结,解来解去,连一个疙瘩也解不开。

  任务单

  快速阅读文本,小组合作完成“人物画像”,推荐一名发言人汇报成果。

  汇报句式:

  我们小组阅读的故事是《》,讲的是(),从()这个关键情节,我们分析出主人公()是一个()的人。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借助情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拓展阅读,抓住主要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五、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

《孔融让梨》《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请同学继续阅读这本书,感受文学的经典与魅力。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