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虫养殖技术要点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4765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轮虫养殖技术要点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轮虫养殖技术要点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轮虫养殖技术要点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轮虫养殖技术要点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轮虫养殖技术要点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轮虫养殖技术要点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轮虫养殖技术要点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轮虫养殖技术要点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轮虫养殖技术要点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接种密度:

一般活轮虫10个/升或根据情况高密度接种。

三、培养管理

1.施肥

培养前期由于基肥一次性施量较大,而且水温较低一般不用补肥或少量补肥,后期随着水温升高藻类繁殖加快,水体中营养盐消耗较快需及时补肥。

补肥一般于中午前后进行,用量视水质而定。

注意应少量、勤施。

2.添换水

前期一般以添水为主,随着藻类的繁殖水色加深,适时加水。

后期温度较高,池内的物质循环加快,不断产出轮虫,使水体中微量元素失衡,因此需要补充新鲜海水。

补充的海水需过滤,最好是经药物消毒处理过的。

换水量一般每10天换水1/5~1/3。

换水同时可进行收获。

3.投饵

当轮虫密度过大时,为防止短时间内把池水滤清,需要及时收获轮虫,同时为使种群连续增长,也可投喂饵料,主要为酵母、豆浆、麦麸等。

通过轮捕控制轮虫密度、补充饵料等措施,使单胞藻类维持在适宜的密度。

4.日常检测

要经常检查池壁是否漏水,注意水色是否有变化。

若水色变淡,则可能藻种密度降低,需及时施肥;

有时水色改变可能是优势藻种改变,不会影响轮虫生长。

还应检查轮虫的密度及带卵率,当带卵率下降至13%以下时,说明轮虫种群将衰败,可将池排空后重新进水接种。

5.病害防治

轮虫培养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生物主要分两类:

(1)食害生物

主要有非养殖品种的小型鱼、虾、蟹幼体,水生昆虫,蚊蝇之类的成虫及幼虫,蛙类的蝌蚪等。

应采取过滤进水,用120目~150目的手抄网捞取水生昆虫等,清除池边杂草物,使敌害生物无法滋生。

在繁殖季节可在晚间用灯照捕池边抱卵蟹。

(2)竞争性敌害生物

如尖鼻虫、游捕虫、变形虫等。

一旦污染,轮虫虽不至死,但由于它们吞食单胞藻类,使轮虫产量低。

主要应控制水源的污染源,添加用水最好是消过毒的。

把池壁四周打扫净,减少暴雨冲刷带来的原生物。

当培养池中出现大量原生物时,应把池水排空,重新接种培养。

四、收获

前期水温较低,轮虫繁殖较慢,此时虽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高,也只能少量收获。

一般水温10℃~15℃时,日收获量为存池量的1/10左右。

后期水温较高,繁殖快可大量收获。

一般日收获量为存池量的1/6~1/3。

另外,当轮虫产量出现高峰时,应及时收获大量轮虫,然后并补充肥料和水,以维持种群的持续生长。

用240目筛绢做成长筒形,长度为6米~10米,直径为40厘米,把电动浮泵固定在池中间小船上,筛绢一端套住泵口,让其充分伸展后,另一端固定在池边处,并用活结扎口。

收获时间一般安排在清晨较好,因为下午水温较高,轮虫集中产卵,水体中粘性物质增多;

同时,下午水体中的溶解氧常过饱和,在抽滤时易使筛绢通透性降低,从而在袋内形成大量泡沫,影响效率及产品质量

轮虫在海水育苗中的应用,使得育苗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苗种的质量,增加了单位水体的出苗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因此在轮虫培养中必须科学地从进水、接种、培养管理、采收等方面做足功夫,稳定培养优质的轮虫

  □文/湛江恒兴南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李静红李色东赵光凤刘丽波王昊

  轮虫(Rotifer)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是水中浮游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鱼类、甲壳类重要的天然饵料生物。

人们对轮虫的生物学、人工培养和应用进行过许多的研究,其中以半咸水种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的研究最为深入,它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等特点,可至少在60种海洋有鳍鱼类和18种甲壳动物幼体的培养过程中应用。

  轮虫在海水育苗中的应用,使得育苗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苗种质量,增加了单位水体的出苗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但是不合理、不科学地培养与使用轮虫,也会给海水育苗带来灾难。

下面就轮虫培养技术进行一定的探讨,以为轮虫的人工培养增添更多借鉴。

  1清池进水

  清池方法有两种:

一种为干水清池,即把池水排干,在烈日下曝晒3-5天,即可达到清池目的,如有必要,可再用清池药液,部分或全部泼洒池底和池壁;

另一种为带水清池,即培养池连同池水一起消毒,按水体量加入药物杀死敌害生物,池水没有浸泡到池壁,则用清池药液泼洒消毒。

药效消失后,即可进水。

  灌入池中的海水,必须通过250目或300目的密筛绢网过滤,以清除敌害生物。

池塘一次进水不宜过多,第一次进水约20-30cm,随后逐步增加。

  2接种

  轮虫的接种密度大小要由所使用的饵料种类来决定,因为单细胞藻类为活饵料,接种密度大小对用单胞藻培育轮虫的影响不大,但作为生产性培养,密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一般10-30个/毫升;

如果接种量小于10个/毫升则偏低,大于50个/毫升则偏高。

如果用酵母培养,则接种密度需要大一些,一般20-50个/毫升为好。

因为酵母(面包酵母)水中3h的死亡率超过50%,所以,剩余的大量酵母死亡后污染轮虫培育水体。

用酵母长时间培育轮虫(>

3d),若投饵量过大,大量酵母死亡污染水质,使pH值下降、氨氮浓度上升,造成轮虫死亡,导致培育失败。

  轮虫接种密度过小时,若酵母投喂量小,酵母在水体中的密度便会降低,轮虫很难滤食到足够的食物,因而轮虫常因摄食不足而不能繁殖,甚至会导致轮虫因饥饿而死亡,造成培育失败;

若酵母投喂量大,虽然能保证轮虫滤食到足够的食物,但如果轮虫密度低,无法全部滤食净所有的酵母,这必然导致大量的死酵母残留。

随着培育时间的延长,残留污染物不断增加,最终导致轮虫培育失败。

若因条件所限,只能低密度接种轮虫时,应尽量用单胞藻进行培育,或添加一定量的单胞藻与酵母共同培育轮虫,可提高轮虫培育成功率。

  3培养管理

  大量培养轮虫的成功条件必须是培养环境与轮虫的生理要求完全一致,否则轮虫将会增殖不良或逐渐死亡。

为了稳定培养并供应优质的轮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3.1水温

  水温是与轮虫繁殖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素。

轮虫适温范围为5-40℃,最适温度为25-35℃。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轮虫的世代时间缩短,产量也随之增加。

水温对轮虫繁殖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水温过高或过低,二是水温急剧波动。

  过高的温度对轮虫的种群增长有抑制作用。

温度过高会使轮虫的蛋白质、碳量及热值急剧下降,从而降低轮虫的品质。

温度过低同样会影响轮虫的繁殖。

厦门地区野生轮虫的数量在11月份开始减少,12月上旬全无踪影,室内培养的轮虫活力降低,深入容器底部,寒潮来临大量死亡。

在天气不稳定、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尤其是大量使用轮虫的4-5月梅雨时期,轮虫数量也会急剧变动。

所以在轮虫培养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水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避免轮虫大量死亡。

  3.2盐度

  王堉等报道,褶皱臂尾轮虫适宜的繁殖盐度为10-30,而尤以15-25为宜。

何进金等的试验表明,在1.000-1.040的相对密度范围内,轮虫都能繁殖,培养轮虫的适宜相对密度在1.000-1.015之间;

相对密度在1.020以上时,相对密度越高,轮虫的增殖量越少。

  高盐度对轮虫增殖不利,如果仅从轮虫培养来考虑,适宜的盐度范围是15-25,但低盐度培养的轮虫投入育苗池后活力差或死亡,饵料价值会降低,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降低比重促进轮虫的增殖。

在培养过程中注意维持水位,保持正常的水深。

在炎热的夏天,太阳曝晒,水分蒸发量大,造成水位下降,池水盐度增大,对轮虫生长繁殖很不利,必须进行调节。

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把淡水引入培养池,如果不能引入淡水也可灌入新鲜海水调节。

另外,在轮虫接种或采收时,盐度的升降差不能超过5‰,否则轮虫会因盐度突变而大量死亡。

  3.3合理投喂

  目前用于轮虫培养的饵料主要为单细胞藻类和酵母,Caric等的研究表明,浮游植物的单种培养物是褶皱臂尾轮虫的最合适的饵料,也有人用发酵面粉、农业加工下脚料(如米糠)培养轮虫。

如果投喂单细胞藻类(如小球藻、扁藻等),则投喂量不受限制。

小球藻、扁藻等单胞藻培育轮虫营养全面,饵料效果好,但是,由于受单胞藻培育场地的限制,在进行大规模轮虫培育时,单胞藻的量很难做到足量供给。

  由于轮虫食量大,轮虫摄食单胞藻的速度远远大于单胞藻的增殖速度,一般情况下,单独用单胞藻培育轮虫,轮虫密度很难达到200个/毫升以上。

虽然采用特有的培育装置,以浓缩小球藻为饵料,培育的轮虫密度可达1.0×

l04-2.0×

104个/毫升以上,但这种轮虫培育的成本过高,不易于推广。

用酵母作饵料培育的轮虫,经短时间的单胞藻或鱼肝油营养强化,也能达到很好的饵料效果。

  一般用酵母培育轮虫,由于受低轮虫接种密度、酵母投喂量不易掌握的影响,培育密度常在200个/毫升以下,很难超过500个/毫升。

关于酵母的投喂量,有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

据张道南等研究表明,投喂啤酒酵母研究褶皱臂尾轮虫培养结果,投喂量为300%为宜。

董娟认为,酵母细胞的投喂量一般为一百万个轮虫投1-1.5g。

李元广等进行研究试验时酵母投喂量每百万轮虫投喂0.6g。

兰国宝等认为,投喂酵母菌,每一百万轮虫最佳投喂量为0.3-0.35g,最多不要超过0.4g。

  轮虫是滤食性动物,能滤食到多少食物,与水体中饵料的密度密切相关。

所以为了保证轮虫能滤食到足够的食物,总的原则是早期的投饵量要适当高些,随着轮虫密度逐渐增大,应适当降低投喂量。

王鸿鹄等用面包酵母室内高密度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结果发现:

1.5g/(106•d)的较高投饵量,适合于接种密度约为50个/毫升的褶皱臂尾轮虫培养,而投饵量为1.0-1.2g/(106•d)时,适合于200个/毫升以上较高密度的培养。

若褶皱臂尾轮虫密度达1000个/毫升以上,投喂量则需进一步降低至1.0g/(106•d)以下。

而当褶皱臂尾轮虫接种密度低至30个/毫升以下时,除酵母外,适当添加一定量(1/3以上体积)的单胞藻,可提高褶皱臂尾轮虫的增殖速度,降低褶皱臂尾轮虫培育的风险。

  3.4水质

  除了水温及盐度外,水体pH、溶氧及氨氮含量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增殖也有较大影响。

随着轮虫的生长繁殖,密度越来越大,投饵量也随之增加,残饵和粪便的积累越来越多,除了pH值下降外,耗氧量及水中氨氮量也增加,这对轮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于建平等人在轮虫的氨氮慢性中毒实验中发现氨氮浓度超过2.1μmol/dm3时对增殖有不良影响,超过7.8μmol/dm3时轮虫数量相对减少50%。

同时,毛洪顺等人研究发现,在溶氧多时有效氮以硝酸态氮为主,在缺氧状态下则以氨态氮为主,因而改善水体的溶氧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氨含量和氨的危害。

因此,培养过程一方面需要连续充气,这不但可以稳定和提高溶解氧,保障轮虫的呼吸需要,同时还起到搅拌的作用,防止褶皱臂尾轮虫聚群,避免局部缺氧,也使饵料分布均匀;

另一方面要根据轮虫的生长情况和密度变化调整投饵量,这样可以稳定水质,使培养顺利进行。

  在更高的条件下可以用机械的方法清除污染物,即建造能及时排除死亡酵母及残渣的过滤设施与及时清除氨氮等污染物的设备,或者多投喂单细胞藻类,并适当地使用光合细菌,有利于改善培育水质,对降低氨氮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轮虫生长有促进作用。

  3.5敌害生物

  在轮虫培养过程中,常见的原生动物主要是无色鞭毛虫类和纤毛虫类,其中与轮虫争食饵料的多是纤毛虫类的(Uronena)、盾纤虫(Aspidisca)和游仆虫(Euplotes),有时还混有桡足类、水蚤类、丰年虫等浮游动物。

这些生物不仅与轮虫争食饵科,也争夺栖息场所和生活空间,有些桡足类还会摄食轮虫,是影响轮虫繁殖的主要负面因素之一。

这些敌害生物多半是海水过滤不干净或是从饵料中带进来的。

另外,当投喂过多的酵母或者换水量不足时,容易引起敌害生物的大量繁殖,轮虫大量沉底死亡导致培养失败。

因此,在轮虫培养生产过程中,一要保证轮虫种健壮和纯净,二要防止水质污染,三要保证投喂酵母不过量,以免留饵时间过长而败坏水质。

  4采收

  轮虫的密度超过100个/毫升时,即可采收。

用面包酵母培养的轮虫缺少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轮虫在采收前必须用海水小球藻或鱼肝油营养强化6-12h。

采收轮虫时,轮虫的死亡量因密度、落差、收集容器中有无海水而有很大差异。

  采收中轮虫遭受猛烈冲击后,或死亡或活力降低,结团浮于水面上。

直径2.5mm的尼龙管从1m高落下,收集到容器内的死亡率是6.1%,若经导管进入水中则可降低死亡率。

收获时,可用250-300目筛绢网制成约40L容量的网箱,网箱高40cm,外有一方不锈钢架支撑,网箱捆紧于不锈钢架内,张开。

把网箱连同不锈钢架放在一个高为20cm的大塑料盆中(盆中盛入新鲜海水),用潜水泵把池水抽出,经塑料软管导入网箱内过滤。

塑料软管应尽量避免用阀门和异径接头,管口应没入水面以下,避免水流太大和突然改变对它的冲击。

待网箱内轮虫密度大时,用塑料勺舀取作为饵料投喂或作为种轮虫继续培养。

  为了避免将致病菌带入育苗池,必须用过滤海水将轮虫冲洗干净或经药浴消毒后再投喂。

池中轮虫也可只采收一部分,采收后立即在轮虫培养池中加入新鲜海水补回采收的水量,并继续投喂酵母,充气培养。

由于轮虫培养池中的残饵、轮虫粪便等物质会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而增多,使水质逐渐恶化,因此每次培养时间一般维持15-25天,最多30天,然后全部采收,清池,开始新一轮的培养。

 

浅谈轮虫养殖注意事项

众所周知,在鱼、虾、蟹育苗生产种,大规模利用培养轮虫,以替代部分昂贵的卤虫无节幼体,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育苗培育率的关键。

在轮虫的培养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造成培养失败,给育苗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现将积累的一些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1、养殖轮虫需求与市场需求同步:

轮虫主要在春季,为海水苗种场繁育的苗种提供鲜活饵料,培育时间4月中旬~6月上旬。

培育轮虫之前需作市场需求调查:

一是轮虫需求量;

二是需求时间,再决定清塘消毒、提水、引种等措施的具体实施时间。

  2、先施化肥后施鸡粪:

引种后先施尿素培育轮虫的适口饵料,水色一般为黄绿、黄褐、褐色等,透明度为30~40cm,随后再以约15000~22500kg/平方公顷的发酵鸡粪沿池边坡,以堆放的形式施入池内。

  3、调节藻类与轮虫之间的动态平衡:

藻类是轮虫赖以生长繁殖的主要饵料。

生产中,利用透明度来判断藻类的数量,利用水色判断藻类质量(墨绿色多为轮虫不适口的鞭毛藻类),利用注水、追施化肥、适度搅动底肥及捕获轮虫等来调节藻类与轮虫间的动态平衡。

市场轮虫价位好,控制透明度约20cm,轮虫密度控制在5万~10万个/L以上。

  4、饵料(单胞藻)配套池:

有条件的地方,在与轮虫的相邻的池塘专备饵料培育池,根据市场和轮虫密度随时向轮虫培育池注入肥水(单胞藻),及时为轮虫提供饵料需求,保证轮虫日产量。

  5、错开池塘培育轮虫的时间:

若具备几口培育轮虫池塘,应采取错开培育轮虫的时间,以便更准确地适应轮虫市场的最高价位,提高经济效益

度;

超小型轮虫;

生长;

营养成份褶皱臂尾轮虫根据其外形大小及特征,可分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Branehionusplicatil~)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B.rotund@)二种。

SS型(超小型)的泰国株和斐济株均是s型褶皱臂尾轮虫(B.rotund@胤)¨

轮虫因其大小、形状适,容易被仔鱼、虾、蟹幼体消化吸收,具有营养丰富,增殖快速,易大量培养,不易恶化育苗水质等诸多优点,其作为海水鱼育苗初期生物饵料的必要性是人工配合饲料目前尚难以取代的,更是石斑鱼类早期仔鱼的关键饵料。

石斑鱼孵化仔鱼个体小(赤点石斑鱼约1.4mm,斜带石斑鱼约1.8mm,仅为真鲷、鲈鱼等初孵仔鱼的一半),对开饵料要求极其严格。

MafittaN.Duray等(1997)研究发现,在开3天内Epinephelussuillius仔鱼摄人胃肠内轮虫的被甲长为60~150~m,被甲宽小于9Om,开5天内,投喂经筛滤的小轮虫(小于90m)时,仔鱼摄食量明显增大,开14天后仔鱼的存活率及生长速度均有显著的提高。

实践证明,超小型轮虫(成体被甲长约150~160~m,卵径:

66~70×

55~58m)是石斑鱼仔鱼最佳的开饵料。

养殖技术(轮虫的培养技术)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陈学豪教授番禺梅山马利酵母有限公司(联合编写)

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

其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营养丰富、大小适中、易培养,是鱼、虾、蟹幼体理想的动物性饵料,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性培养的是褶皱臂尾轮虫。

一、轮虫概况

1、饵用特点

1)生活力强:

易培养,喜欢有机质较丰富的水体。

2)繁殖快:

环境条件适宜时,日生长率达30%。

3)营养丰富:

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57%、脂肪20%、钙1.8%、磷15%。

4)大小适宜:

约150×

250μ,为大多数有鳍鱼类的开口饵料。

2、研究发展史

1)1960年日本伊藤发现轮虫作为仔鱼的饵料,1964年日本开始大量培养轮虫。

2)1965年,Hirata和Mori首先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

70年代就大量利用面包酵母,但发现酵母轮虫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原因为酵母轮虫缺乏鱼类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20个碳以上),随后研究酵母轮虫的营养强化技术。

3)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后期研究培养轮虫,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90年代研究轮虫品系的选育,如小轮虫(<

100μ)、大轮虫(500-1000μ)、低温轮虫等。

3、存在问题

1)探明轮虫两性繁殖的机制。

2)开发高密度培养轮虫的装置。

3)选育和引进优良的轮虫品系。

4)探讨室外土池稳定生产轮虫的技术措施。

5)进一步探讨轮虫培养过程中增殖率突然下降的原因和机制。

二、轮虫的生物学

1、形态特征

1)、轮虫为雌雄异体,雄性个体小,结构简单,仅有纤毛环和精巢,也不摄食,专为有性生殖交配。

雌性个体大,被甲长196-250μ,宽150-202μ,前沿背面有棘刺6个,而腹面仅4个。

轮虫有一个尾足,其内有粘液分泌于足趾,可粘于池壁等物体上作休息。

2)、轮虫三大特征

a、轮盘:

由纤毛环、棒状突和触毛组成,具运动和摄食作用。

b、咀嚼器:

接口后端,将食物磨碎。

c、原肾管:

为一原始的肾,内有焰细胞。

2、生殖习性

1)、孤雌生殖:

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轮虫均进行孤雌生殖,即由雌性成体产生夏卵,然后孵化出雌性小轮虫。

其产卵间隔小于4小时,每只雌性成体平均产卵21个,产卵持续6-7天。

产出的卵挂在成体尾足基部,待发育成小轮虫后才破卵壳。

2)、两性生殖:

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如饥饿、密度过高(>

200个/毫升)、水温低、缺氧、水质(盐度、PH、水温)突变等,雄性个体出现,然后雌雄交配产生休眠卵(也称冬卵),休眠卵比夏卵大,卵壳厚,一端有个空隙,可长期保存。

3)、生活史:

3、生态条件

1)、温度:

适温25-35℃,繁殖临界水温10℃,低于5℃和高于40℃不能存活。

日本把在不同温度下培养的轮虫分为S型和L型轮虫。

S型轮虫:

个体小,适宜较高水温下培养(30-35℃),但不耐低温。

L型轮虫:

个体大,适宜较低水温下培养(20-25℃)。

2)、盐度:

生活为2-50‰,适宜盐度10-30‰,最适盐度15-25‰(18‰,比重1.016),不适应盐度的突然变化。

3)、光照:

有光照下培养比黑暗好,适宜光照4400-10000LX。

因为光照能抑制原生动物繁殖,并促进单胞藻和光合细菌生长。

4)、溶氧:

保持1.5mg/l以上即可,耐力强。

5)、种群密度:

密度大,则卵少、繁殖慢;

密度小,则卵多、繁殖快。

但密度太小易被敌害侵入,一般密度达200个/毫升即要间疏采收。

4、轮虫食性:

为滤食性动物,靠轮盘上纤毛摆动造成水流而滤食水中食物颗粒。

轮虫饵料为φ25μ以下(最好φ15μ以下),包括细菌、酵母类、单胞藻、小型原生动物、有机碎屑等。

5、发育生长:

夏卵

小轮虫(离开母体)

成虫,怀卵持续6-7天。

轮虫寿命约10天。

三、轮虫的培养

1、轮虫种的来源:

选择个体大小一致、活力强、带卵多的轮虫为种源。

1)分离:

在有机质较丰富的海域、池塘内,用250-300目制成手抄网捞取,镜检后用吸管分离获得。

2)、卵孵化:

轮虫休眠卵尚未形成象卤虫那样的产品,但在已培养轮虫的旧池内轮虫水不必排掉,待需要轮虫时,提前一个月将旧水排掉留10㎝,再灌入新水,并培养单胞藻。

待单胞藻培养达一定浓度时,在适宜生态条件下,旧池底内的轮虫休眠卵就会孵化出来。

3)、索取或购买:

向有关单位索取或购买。

2、培养池:

玻璃钢池:

5-20m3,投资少、装卸方便,水泥池:

10-40m3,水深1米。

3、培养用水:

进口过滤袋或40-60ppm处理水,调节盐度至18‰左右(比重1.016)。

漂白粉处理水:

准确称取漂白粉需要量,用80-100目筛绢擦滤于处理水中,剩渣去掉。

多放几个气石并开大气体,尽快将氯离子去除掉。

一般需经20小时以上曝气,若急需用水,则用与漂白粉等量Na2S2O3中和。

4、接轮虫:

接种量以30-50只/毫升最为保险。

若原轮虫种不受污染,最好按比例将原培养水一并抽入培养,这样不至于环境变化太大,使轮虫生长繁殖产生一段间歇期。

5、饵料投喂:

目前轮虫主要投喂单胞藻和面包酵母。

1)、单胞藻:

优点:

营养好,培养水质好。

缺点:

需二倍于培养轮虫的面积,轮虫密度低(仅40-60个/毫升)。

其饵料种类以绿藻最优,金藻类次之,硅藻类最差。

目前多用去壁小球藻,投喂密度为200万个细胞/毫升。

但用亚心形扁藻(投喂密度50-100万个细胞/毫升)效果更佳。

2)、酵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