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4684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文档格式.docx

《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复习心理学要点文档格式.docx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优点:

客观真实

缺点:

观察者被动

2)测验法:

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注意:

测验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要有统一标准。

★3)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类型:

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区别:

实验情境不同

★4)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种类:

问卷法和谈话法

问卷法:

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者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

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

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影响收集资料的真实性。

★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性质

1、意识:

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楚

★3)白日梦状态;

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

研究证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停止。

二、注意

1)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指向某个对象时,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3)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4)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

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区别: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四种意识状态下与注意分配的关系)

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1)生物节律:

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①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分为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其中日周期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最大

②日节律:

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③飞行时时差造成的身心困扰绝非产生于旅途疲劳,而是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

★2)睡眠与失眠

①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脑电波为β波,冥想状态为α波,轻度睡眠为θ波,深度睡眠为δ波。

②睡眠的5个阶段:

一是过渡期;

二是轻睡期;

三、四是沉睡期;

五是快速眼动睡眠。

③失眠的表现:

入睡困难;

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阶段;

容易惊醒,之后再也难以入睡。

④失眠的类型:

情境性失眠;

假性失眠;

失律性失眠;

药物性失眠

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属于失律性失眠。

3)梦

①梦主要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②意识——无意识——前意识

③无意识:

个体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④梦的特征:

自我中心;

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

梦的内容受睡眠中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

四、意识的特殊现象

1、催眠:

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1)苏格兰医生布瑞德提出“催眠”一词

2)催眠原理:

受暗示性;

催眠诱导

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A、感觉麻痹;

B、感觉扭曲和幻觉;

C、解除抑制;

D、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4)角色扮演理论:

巴伯尔、斯潘诺斯提出

5)意识分离理论(隐蔽观察者):

希尔加德提出,

2、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一般概念

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远距离、近距离、内部感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4)绝对感觉阈限:

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5)差别感觉阈限:

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二、视觉

1、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

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2)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

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

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

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2、视觉的机制

1)明适应:

又称光适应,P52

2)暗适应:

P52。

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

3、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

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

即红、绿、蓝三色。

但有些现象解释不了,如正后像。

电影的原理就是利用人们的正后像,使快速呈现的一组断续的图像被看成了连续的动景。

2)拮抗原理(四色说):

既能解释颜色对比现象,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

三、听觉

纯音:

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1、基本的听觉现象

★1)声音的三个属性:

音强、音高、音色

音强:

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的大小所决定。

音强的单位是分贝。

音高:

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

音色:

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指组成形成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

2)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P57

2、听觉的机制

听觉理论——位置学说;

频率匹配学说P58-59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

1、知觉的一般概念P60

★2、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形成知觉整体性的主要规律有:

接近性:

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相似性:

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连续性: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封闭性: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良好图形:

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易被知觉。

2)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3)理解性:

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的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4)恒常性:

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例题:

当我们观看足球比赛时,往往把穿相同颜色和款式服装的运动员归为同一球队,而不会把穿不同颜色和款式服装的运动员归为同一球队,

1、这种现象说明了知觉的哪一种特性?

2、阐述这一直觉特性形成的规律。

答案:

1、这种现象说明了知觉的整体性

2、形成知觉整体性的主要规律有:

3、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1)深度知觉:

也称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

二则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2)运动知觉:

2)时间知觉:

是对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P71

五、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P72

★2、社会认知的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2)信息的整合过程

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P74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试述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被认为是坏的。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正确的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一、记忆概述

1、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

编码——保持——★提取P80

3、记忆的类型: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P82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P82

二、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

视觉表象和声觉表各种感觉信息在此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储存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保持时间及短。

★2、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是消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一般只保持20-30秒。

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

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

3、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4、图示:

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

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三、遗忘

1、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1)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根据再学习方法,艾宾浩斯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2)遗忘的过程:

是先信息迅速减少,后遗忘速度逐渐变慢

★2、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1)消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消退理论认为: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理论认为: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对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解释:

消退和干扰

2)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的条件:

A、与编码信息类型的紧密程度

B、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C、情绪的作用

3、有意遗忘的作用P96

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地点法;

韵律法;

记笔记P96-97

四、学习

1、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A、产生注意

B、激活原有知识信息

C、输入新信息,与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

D、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

3、学习的分类:

★依学习方式划分: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依学习内容划分: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4、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1)复习策略

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

复习时间:

及时和系统复习

复习次数:

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

复习方法:

选择有效的

2)组织策略P103:

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

某中学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并记笔记;

课后要求学生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

每周要求学生对一周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李同学认真抄写下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回家读了老师讲的内容,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请运用学习策略的有关知识,分析老师的要求,并指导李同学提高学习效果。

答案;

1、常用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

复习策略和组织策略

(1)复习策略

应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复习的次数,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

比较好的复习方法是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2)组织策略

群集即归类、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记笔记等

2、本例中的老师要求学生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要求学生记笔记都是常用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李同学学习效果差的原因是其复习方法不当,复习次数不够,不会记笔记。

李同学应该采用尝试背诵法复习,对复习内容进行过度学习,记笔记时要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一、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1、思维:

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3、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1)过程:

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

比较------重要过程;

抽象和概括

2)种类

A、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B、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概念的形成过程

★1、概念的心理学定义: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2、分类:

日常概念;

科学概念

★3、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1)从个人角度来看,概念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

2)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创始人赫尔

3)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三、推理和问题解决

★1、推理

1)推理是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2)三段论推理P112

3)线性推理:

线性三段论P113

4)条件推理:

假言推理P114

★2、问题解决的定义

1)问题是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

2)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认知操作

3)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致问题解决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1)算法式:

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

2)启发式:

手段—目的分析法;

爬山法;

逆向工作法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的方式

2)无关信息的干扰

3)功能固着性

4)心向:

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四、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1、想像: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1)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2)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2)人格因素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

一、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

1、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

2、创造性的培养:

建立目标与意向;

训练基本技能;

鼓励个体获取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刺激与鼓励好奇心;

建立动机;

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培养有关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信念;

提供选择和发展机会;

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技术;

善于运用例子。

二、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

“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

学生小明的回答是:

“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

你更欣赏哪种回答?

为什么?

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六章智力:

一、智力概述

1、智力的性质

1)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2)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3)能力的不同类型:

A、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教材举例)

B、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C、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2、智商与智力差异

1)利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个人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内。

2)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3)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4)智力的差异:

个体差异;

团体差异

3、智力发展的特征

1)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2)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智力的理论

1、智力的因素论

1)智力二因素说:

斯皮尔曼P138(g因素;

s因素)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卡特尔P138

★3)智力多因素论:

瑟斯顿P、139

2、多元智力理论

1)加德纳: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7)人际智力;

(8)内省智力。

3、智力结构论:

吉尔福特,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

4、智力的认知理论

★1)智力的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2)情境智力:

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三、智力的测量

1、智力测验概述

1)高尔顿对智力进行了第一个系统性研究。

2)智力测验的种类:

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文字和非文字测验;

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3)心理测验的性质P147

2、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信度、效度、测验的标准化

3、经典智力测验

1)目前广泛应用的团体智力测验是英国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2)性向测验:

潜在才能

★四、智力的影响因素:

遗传与环境

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一、动机与行为

1、动机的定义

1)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功能:

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2、动机的产生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3)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4)需要与诱因的关系:

紧密相连P164

3、动机的种类P164

1)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分为: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为: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3)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为:

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P167

1)动机过强或不足,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2)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二、社会性动机

★1、交往动机:

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原因)P169

2、成就动机:

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1)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2)成就动机的特征P171

★3、工作动机:

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

三、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

★2、匮乏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