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3511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银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银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银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银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银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建设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体系11

五、建设法制高效的气象管理体系11

六、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11

第三章“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12

第一节构建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12

一、继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12

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12

三、努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13

四、着力做好城市气象服务工作14

五、继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15

第二节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15

一、推进气象预报精准化15

二、推进气象服务现代化15

三、推进气象观测自动化16

四、推进气象信息化16

第三节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17

一、进一步优化气象科技创新环境17

二、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17

第四节着力构建现代气象管理体系17

一、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17

二、推进气象法治建设,营造依法发展的良好环境18

第五节为银川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气象保障18

第六节大力提升基层台站综合能力19

第四章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19

一、首府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及公共气象服务工程19

二、绿色发展气象保障服务工程20

三、现代都市农业气象保障服务工程20

四、建设“互联网气象+”工程21

五、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改善工程21

第五章强化保障措施,为实现气象“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1

一、加强组织领导22

二、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22

三、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气象发展环境22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23

 

前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跨行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是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关键期,也是实现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奋斗目标的收官期。

科学制定银川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为银川气象事业发展提效增速,提升银川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更好地为银川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发展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银川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银川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形势

第一节“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气象局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银川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气象现代化体系日趋完善,气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

较好的完成了“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

一、气象防灾减灾取得明显成效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银川市及所辖三县(市)先后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

建立了银川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联络员制度。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银川市政府先后印发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政府各部门完善了信息共享机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

气象与农牧、水务、国土、安监、广电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和山洪、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和发布流程。

组织建立了938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

在减轻和防御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了暴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水利、国土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预警服务业务;

与交通、环保、林业等部门联合开展交通气象灾害、重污染天气预警等工作。

建设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稳定在90%以上。

在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主要粮食作物耕、种、管、收、贮等关键环节,及时发布农用天气预报预警,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粮食生产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气象信息服务站全覆盖。

推进“直通式”气象服务,登记1081户“直通式”气象服务客户基本信息,平均覆盖率达93%以上。

在开发利用云水资源、保障抗旱减灾及改善生态环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

2011年到2015年,我市火箭累计增雨作业196次,火箭增雨(雪)耗弹1000余枚,累计作业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6亿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全市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260个;

建设乡村预警广播大喇叭系统196套,电子显示屏69套;

开发了银川气象为农综合业务平台;

建立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站实时查询平台;

建立灾情收集、管理子系统;

建立市、县气象灾害数据库。

开发了银川市为农气象服务平台。

目前我市的信息服务站和电子屏已实现乡镇村全覆盖,基本建设完成了我市气象灾害为农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首府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在全市各个社区建成24套自动气象站,在贺兰山苏峪口建设了8套梯度观测站;

1套气象实景监测系统,1套交通气象观测系统;

研发了多媒体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研发了行政村、社区精细化预报系统;

初步建立了灾害性天气综合数据库。

在贺兰山沿山山洪高发区,建设完成50个天气监测自动站。

在银川市4个主要湖泊湿地(鸣翠湖、阅海、宝湖、西夏风情园)建设完成了我区第一批湖泊湿地气候监测仪,初步构成了银川市湖泊湿地气候监测体系。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全市已建成一支具有43名作业人员、12架火箭作业架、5辆移动火箭作业车的地面火箭增雨作业队伍。

建成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和区(县)级分中心可视化的监控和作业指挥平台,配套建设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通讯传输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

三、市厅合作成效显著

2012年8月,银川市政府与宁夏气象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银川气象事业发展。

2012年以来,宁夏气象局和银川市政府累计投资达近3000万元,“银川首府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工程”,“银川新一代天气雷达迁建工程”,“银川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程”,“银川市湖泊湿地气候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基础气象监测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有力保证了银川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气象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气象行政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和依法行政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了“市局为主、县局配合”的气象行政执法体制。

依法推进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完善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事时限,办理时限缩短50%以上。

五、气象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气象科技和人才水平不断攀升。

成功申报自治区科技攻关课题2项,宁夏气象局科研项目14项,银川市局项目10项。

发表科技专著1本,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公开刊物13篇。

出国学习培训1人,赴美国客座交流1人,参加中国气象局东西部人才交流1人。

1人入选中国气象局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人被自治区人社厅表彰为自治区技术标兵,1人入选宁夏气象局科研创新团队。

第二节“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是银川市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机遇期。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将贯穿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四个全面”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等新一轮区域经济战略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向西部大开放延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动能正在形成。

新的形势下,建成既适应银川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现代化,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一、现代都市农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对气象防灾减灾提出新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银川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的新动能正在形成,率先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已经开启,同时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气候风险也更加突出,“四个宁夏”以及“两个最适宜”建设对气象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银川市提出全面率先在全区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智慧城市、新型农村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对气象服务、气象现代化如何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为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了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银川市提出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化,推进大数据开放共享和云技术创新,发展大数据产业,以“互联网+”为媒介,打造面向阿拉伯世界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聚中心。

这些为我们发展以“互联网+气象+各行各业”为特征的智慧气象创造了便利条件。

同时依托自治区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建的旱区特色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首府城市的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资源,以及气象科技和人才的积淀,共同推进我市气象科技进步,为我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带来新动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为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新环境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和深入推进,气象改革发展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

这些改革将促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高效,事权与责任体系更加清晰协调,依法治国和建设服务型政府更见成效。

我们要主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为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赢得主动。

四、气象助力精准脱贫为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了新机遇

“十三五”时期,打赢脱贫战是全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银川市研究出台了《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宁夏气象局和自治区扶贫办联合制定印发了《气象助力宁夏精准脱贫行动计划》。

银川市提出了“两年集中攻坚脱贫、三年巩固提高”的总体计划,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所有这些,都将为我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带来新机遇。

第二章“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银川发展大局,以深化气象改革为动力,创新驱动、追赶发展,全面推进银川气象现代化,力争在气象助力脱贫、智慧银川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保障等领域有所创新、有所示范,为银川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第二节发展理念

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实现“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服务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银川气象事业的具体实践。

一、突出创新发展,着力激发气象发展活力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突出创新驱动,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努力在气象防灾减灾、首府城市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和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关键应用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

充分利用智慧银川和首府城市特有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发展以“互联网+气象+各行各业”为代表的智慧气象,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促进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深刻变革,实现气象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深度融合。

二、推进协调发展,着力补齐气象发展的短板

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强化气象服务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解决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基层气象现代化水平不高、科技与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

统筹协调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不断增加发展的整体性。

三、重视绿色发展,着力引领气象发展新领域

围绕美丽银川建设,着力拓展气象事业领域。

突出“5个重点延伸”,即向助力脱贫攻坚延伸,向服务特色优势产业延伸,向助推生态建设延伸,向保障重大节会、重点工程延伸,向满足公众精细、个性需求领域延伸。

大力发展生态气象、农业气象、旅游气象、资源气象、环境气象,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银川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四、坚持开放内涵式发展,着力拓展气象发展的新空间

秉持“开放办气象”的精神,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和滨河新区建设为契机,统筹资源,拓展内涵,积极主动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统筹中央、地方、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提高气象对外开放水平,构建气象服务新格局。

五、强化共享发展,着力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坚持富民共享,推动城市农村气象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把握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牢固树立气象防灾减灾红线意识,加快发展智慧气象,促进气象信息和气象资源的社会共享,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力保障银川市实施脱贫攻坚和城乡居民增收等重大民生工程,切实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气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成果。

第三节发展目标

力争在2018年提前基本建成气象现代化,后两年巩固提高,确保到2020年,建成与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能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加快构建智慧气象,银川气象整体实力达到西北省会城市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气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综合实力、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贡献力明显增强。

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高效化的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100%,到2018年,气象保障精准扶贫实现气象观测到乡、预报到村、预警到户、服务到产业。

建成适应银川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市、县两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和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业气象科技支撑更为有力有效,决策、公众、交通、旅游等气象服务的覆盖面、精细化程度显著提升。

二、建设精准化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全面实现观测业务自动化,做好综合气象观测网规划及布局,进一步提高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初步实现部门主导、行业协作、社会参与的观测与保障体系。

以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为重点,提高暴雨、冰雹、雷电、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超前度和精准度。

大力加强现代天气预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的科学研判,不断提高预报预测的准确率。

建立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体系,提升精细化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水平,实现重点区域短期预报服务信息精细到1公里、逐小时。

三、建设智能化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能随时随地获取所在区域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天气实况、灾害预警、防灾避灾指引以及智能化的生活参谋等服务。

气象业务服务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实现业务产品生成、服务产品制作和发布的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

气象数据应用共享水平有效提高,实现农业、交通、旅游、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充分利用。

建成统一标准规范的气象基础设施资源池,为气象业务提供基础数据资源支撑。

四、建设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体系

建立市级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开展天气气候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影响评估。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形成统一协调、上下联动、逐级指导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

地面作业现代化水平与实施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协调指挥与安全监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五、建设法制高效的气象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双重领导、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双重计划财务体质得到全面落实。

全面提高气象部门的社会治理能力。

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依标准履行政府气象职责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气象干部队伍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大幅提升。

六、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能力、人才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

全市气象人才总量稳步增长,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

第三章“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构建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一、继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继续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成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牢固树立防灾减灾红线意识,提高决策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和有效性。

发挥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主导作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

推进与部门资源、社会资源融合的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

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深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

创新乡镇、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与服务保障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城乡气象防灾减灾社区(村)建设,发挥社区组织和公民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业务。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和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业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

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

创新服务手段,广泛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在满足公众普适性气象服务需求基础上,推进个性化、智慧型的智能气象服务,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全覆盖和均等化。

推动气象服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气象服务保障水平。

统筹和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融入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资源,加强面向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面向农业、交通、环境、能源、林业、水文、旅游、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气象服务。

强化专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推进精细化预报产品在交通、电力、旅游、环境等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中普惠兜底、众创支撑和服务监管的基础作用,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形成以事业单位、市场和社会组织等为多元供给主体的服务格局,建立规范有序的气象服务管理机制和制度,构建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三、努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气象部门始终要把为农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牵引下,积极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以融入式发展统筹政府与部门资源,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气象为农服务清单,强化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企业+基地+农户”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面向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都市农业气象服务。

建设酿酒葡萄气象服务中心和酿酒葡萄气象野外试验示范基地。

打造科学有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

强化气象和农业信息交流,建立监测预报联合会商机制。

加强服务产品开发,提高气象为农服务针对性。

围绕现代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广度和深度。

深化气象服务内容,开展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满足现代都市农业的气象服务需求。

积极寻求农业与气象联合服务的新模式,共同推进银川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着力做好城市气象服务工作

推动开展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将气象服务融入智慧绿色城市发展。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警应急机制,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开展面向城市绿色发展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适应工作,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强气候监测预测、影响评估和科学研究,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降低气候灾害风险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

着力做好城市内涝、大雾、霾、暴雨(雪)等城市高影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银川市继续开展重点区域暴雨等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

继续推进城市气象灾害监测、城市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城市内涝易发区级人员密集区影响预报业务。

五、继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

强化地面作业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作业点建设,更新、升级超期服役地面作业装备。

完成贺兰山沿山地面烟炉建设。

规范作业人员从业、作业组织实施和装备储运,提高人影作业安全保障。

建成银川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人工影响天气专业通讯系统。

完成移动作业车辆GPS定位和作业弹药出入库扫码动态跟踪管理系统。

开发完善银川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提高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预报、作业指挥和效益评估水平,加强人影作业的规范化管理。

第二节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一、推进气象预报精准化

强化0-6小时实时监测和短临预警预报业务。

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特别是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短临预报准确率;

按照气象现代化指标要求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时效,预警提前量进一步提高。

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提前量不低于20分钟。

强化短临精细化预报业务支撑能力建设,提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推进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建设。

深化环境、交通、旅游等专业化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建设。

二、推进气象服务现代化

开展城市多灾种预警、城市内涝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影响预报技术研究。

完善交通、旅游、环境等专业预报服务。

加强气象灾害普查、区划、评估等风险预警业务建设成果的业务化应用,大力提升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影响预报预警业务能力。

推进政府主导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深入推进与环保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预报预警工作。

三、推进气象观测自动化

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完成国家级台站全面实现观测业务自动化,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形成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质量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推进区域站升级改造、骨干站网建设工作。

建设特色优势产业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和实景监测系统。

与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共享气象观测数据、联合建设专业气象观测网。

四、推进气象信息化

依托智慧宁夏气象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智慧银川气象行动。

基于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慧银川已建成的大数据云平台、智慧网络进行深度融合,建设气象大数据分析共享平台,挖掘数据价值,实现共享共用;

建设智能高效、快捷方便的智能化综合气象业务服务系统;

建设气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智慧管理。

通过发展智慧气象,促进“互联网+气象+各行各业”的进一步融合,在推进以信息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