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678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3504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678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678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678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678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678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678课Word文档格式.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678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678课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及答案678课Word文档格式.docx

【解析】选A。

在印欧人的迁徙及印欧人与农耕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古代印度、西亚、希腊罗马等几个主要文化区域形成,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

古代朝鲜文化主要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形成的,与印欧人大迁徙无关。

5.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

进入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发展成为了波斯人,亚述人生活在两河流域,故B错误。

6.“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徙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应为(  )

A.两晋之际B.秦汉时期

C.中唐以后D.两宋之际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徙关系密切。

这一特色的形成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时期,即两晋之际。

7.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徙始终没有停止过。

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

【解析】选C。

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

【深化点拨】中国人口迁徙的主要趋势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

北方战乱是导致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口南迁的本质是北方先进生产力向南方扩展。

8.人口迁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中国古代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北方

B.导致南方人地矛盾突出,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江南开发进程加快,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北文化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中原人口南迁最主要的影响是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故选C。

南方人口增加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A;

生态平衡被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流,排除B;

文化重心的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下的产物,排除D。

9.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

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材料表明北人南迁(  )

A.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B.导致南北风俗习惯趋同

C.导致经济重心南移D.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材料介绍了北人南迁对南人风俗习惯的影响,表明北人南迁促进南北文化融合,故D正确。

B说法错误,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10.“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没落,工商业衰败,有的已成废墟,它们在经济上与农村无甚区别。

”这时期造成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是(  )

A.罗马帝国的分裂B.庄园经济的推行

C.基督教会的控制D.日耳曼人的破坏

西欧封建社会是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冲突中,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没落,故D正确;

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内部纷争,不是城市没落的直接原因,A错误;

B、C不是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排除。

11.“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驻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

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根据“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得出,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日耳曼文明的影响以及保留有罗马文明的特征,故C正确;

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而不是罗马帝国灭亡,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出日耳曼人在中古时期统治欧洲,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的保留,排除D。

12.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

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

这说明(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

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

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

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

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明因交流而丰富,B正确;

A“摧毁了”错误;

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融合”可知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C错误;

文明是平等,不存在优劣之分,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0分,14题32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居于黑海草原北岸的印欧种游牧民陆续离开草原,向外迁徙。

延续了1500年的迁徙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为印欧种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为第二次大迁徙,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为第三次大迁徙。

——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印欧人的大迁徙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0分)

【解析】从新族群形成、生产力进步、社会文化进步等角度回答。

答案:

①形成了新的族群:

如雅利安人、赫梯人、希腊人等;

②铁器推广;

③战车和马匹使用推广,发明了骑兵,军队数量和机动性大为增强;

④交通发展;

⑤推动了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

据《晋书·

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

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

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

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

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

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

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间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1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

【解析】第

(1)题,从人口迁徙后,各民族文化的融汇、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

(2)题,从民族地区的开发拓展、民族交流、民族交融三个角度进行回答。

(1)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

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2)影响:

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政权;

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

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交融,促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七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45分钟 100分)    

1.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旧大陆间人群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

下列选项与该论断相符的是(  )

A.美洲的人口结构被改变出现了新的族群

B.原产欧洲的玉米传入美洲并得到广泛种植

C.大量非洲精壮人口被贩卖到欧洲各国为奴

D.美洲原有的各种疾病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并且出现新的族群。

故A符合题意;

玉米原产地是美洲,B不符合题意;

由于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于是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卖为奴隶,故C不符合题意;

欧洲人将天花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右图为美国纽约州州徽。

徽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站立的人,一个是印第安人,一个是荷兰人。

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纪念印第安人和荷兰人对纽约的开发

B.早期天主教的传播

C.荷兰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能融洽相处

D.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根据图片及题干信息“两个站立的人,一个是印第安人,一个是荷兰人”“162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纽约州州徽的设计体现了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所以答案选D。

3.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美洲原住民纷纷逃离海外

D.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分布越来越广

根据题干可知,A、C都是1500—1800年间美洲人口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的原因是欧洲长期征服美洲的结果,故B正确。

D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

4.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当地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环境的恶化

B.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种族灭绝灾难

C.三角贸易导致美洲人口急剧减少

D.西班牙殖民者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根据题干“1493—1570年当地人口变化”信息可知,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北美洲,战争、屠杀、疾病等造成当地人口急剧减少,B正确。

工业革命发生于18-19世纪,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16-19世纪西方进行的三角贸易,从欧洲把廉价的商品带到非洲,把非洲大量的黑人运往美洲卖为奴隶,在美洲把黄金和原料运回欧洲,并不会导致美洲人口急剧减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题干未涉及西班牙,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5.读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

1400年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750年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美洲

30

41

15

9

10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C.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劳动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

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

亚洲近代化状况并不符合史实,排除B;

奴隶贸易导致非洲而非美洲丧失大量劳动人口,排除C;

材料“15世纪以来”,显然相关的大事是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所学,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世界人口的迁移,故选D。

6.15至19世纪间,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掳掠了上亿黑人到美洲,这就是骇人听闻的黑奴贸易。

欧洲殖民者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黑人远离故土,更容易被殖民者驱使

B.非洲的人口过剩,需要大量输出

C.非洲黑人的体力超过美洲的印第安人

D.印第安人大量死亡,需要非洲的黑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结合所学可知,殖民主义者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屠杀和欧洲带来的各种疾病,使美洲印第安人锐减,由此导致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故D正确。

7.右图显示1945年某地的人口组成比例,请问这种人口结构最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地区(  )

A.拉丁美洲

B.南非

C.巴尔干半岛

D.印度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存在黑人、白人、混血种人和原住民,其中黑人和白人所占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原住民必然是印第安人,故A正确;

非洲的原住民就是黑人,故B错误;

巴尔干半岛的原住民就是白人,故C错误;

印度黑人比重较小,故D错误。

8.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

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人口迁徙(殖民活动)促进了疾病传播,导致美洲、大洋洲大量原住民丧生,方便了欧洲人的殖民活动,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A正确。

【补偿训练】

  据史料记载,欧洲人抵达美洲大陆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大约1亿人。

但面对欧洲人的枪炮和旧大陆的天花、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美洲印第安人毫无抵抗力。

到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仅存300多万。

材料说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

A.造成亚、非、拉美各文明的相继毁灭

B.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物产交流和交换

C.使传染病流行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

D.是美洲印第安人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信息,欧洲人在抵达美洲后,面对欧洲人的枪炮和旧大陆的天花、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美洲印第安人毫无抵抗力,致使美洲人口锐减,故D符合题意;

西方殖民扩张并没有完全摧毁亚、非、拉美文明,A排除;

B不是材料讨论的主旨信息,排除;

在西方殖民扩张之前,传染病已经是世界性问题,C排除。

故选D。

9.贩卖黑人奴隶是欧洲殖民者犯下的最大罪恶,下列对黑奴贸易路线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欧洲——亚洲——非洲——美洲

C.欧洲——非洲——亚洲——美洲

D.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黑奴贸易是伴随着殖民扩张进行,黑奴贸易路线是从欧洲出发,带着枪支弹药到非洲抢夺黑奴,然后通过大西洋把黑奴运往美洲贩卖给种植园主,获取资金运回欧洲,故A正确。

【深化点拨】罪恶的“三角贸易”中的三角航程

10.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

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

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

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从材料来看,殖民扩张使得各个大洲人口迁徙,产生了很多国际移民,这些移民使得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更加丰富,故选C。

1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

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

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

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严重制约欧洲社会经济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从19世纪20年代到1932年欧洲对外移民不断增加,主要是迁往海外殖民地,给迁入地区提供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这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选B;

移民伴随殖民的过程,殖民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欧洲,促进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

从19世纪20年代到1932年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

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是两次工业革命,排除D。

  “移民”一词最早出现在1787年,当时专指欧洲移民到美洲的人,在此之前,这些人被称为殖民者,后来移民变成一种持久的全球性的历史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B.重商主义的推行

C.全球工业发展不平衡

D.国际组织的推动

移民由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现象到全球的普遍现象,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正确;

A、B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移民多数是自愿发生,并非国际组织推动,排除D。

12.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

人)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434

25063

据此推知(  )

A.导致了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

C.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题干中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劳工数量并不能反映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故可排除A;

材料只是反映了大量的中国劳工输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未反映出是否能解决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故可排除B;

大量华工输入美国,促进美国的开发,这是毫无疑问的,故可选C;

《南京条约》中的通商口岸不包括香港,故可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

据统计,1860年,加州每10人中就有一个华人。

1870年,美国63000名华侨,其中90%集中在西岸。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

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

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

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

“(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一“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中国、美国、列强等角度分析原因。

(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

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从迁出地、迁入地、移民主体、移民从事职业等方面概括特点;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的时代特征、移民的影响等方面谈认识。

(1)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推动;

国内人口压力大;

美国西部开发需要;

黑奴贸易的废止。

(2)特点:

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

以农民为主体;

多从事技术性不强的工作;

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

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认识:

受工业化潮流的影响;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美文化交流;

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

与殖民扩张相关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50-1900年世界人口估计数

1650年

1850年

1900年

人口数

(百万)

百分比

(%)

100

18.3

1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