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述类文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的批评精神也就变成了他们对善良、德性、理想的怀疑与无情嘲弄。
⑹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
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无理想主义。
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原因何在?
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和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走向绝望,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
“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
”一个理想主义者常常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
“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10.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11.如何理解“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一句的含意?
12.犬儒们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原因何在?
请根据文本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分)
千年一叹读韩愈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水不在深,有泉则秀。
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
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
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
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
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
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
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
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
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
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
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
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
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鰐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
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
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
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为艰。
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
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
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
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
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⑤之二,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
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
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
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
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
韩愈早有铭言喻世:
“业精于勤荒于嬉。
”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
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
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⑥这里必需说明的是,这是韩愈在任八个月内的政绩。
不知是他的时运不济,还是唐宪宗余怒未消,也许是二者兼有之故吧,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
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
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
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
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
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以理而说,他是个敢做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⑦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
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
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
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
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
“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⑧我说:
“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
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9.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一句民俗谚语,有什么作用?
(3分)
10.本文第三段写了许多其他的贬官者,作者有什么用意?
11.结合全文,说说韩愈一生有哪些成就。
(4分)
12.文章第七段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4分)
13.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
(6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新华社16日播发《“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莫言热”对于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
对此,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的回答比较消极。
的确,如果只是顺其自然,目前正在兴头上的诸种“莫言热”都会过去:
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
文化消费市场甚至资本市场不久就会另寻新的炒作题材,不会只在莫言一棵树上吊死;
媒体也不会永远在山东高密莫言老家发掘“秘闻”。
莫言前去领诺贝尔文学奖是在12月份,等这个新的题材过后,“莫言热”可能就会过去。
阅读对个人而言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然而,笔者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全民体育运动,还是讲求公共卫生、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论是诚信体系建设,还是国民道德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文明有序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推动全民阅读,也是如此。
当下,应当抓住多年少有的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把针对一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
不管是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才可能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
首先,政府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在美国、法国甚至在台湾地区,国民所读图书主要来自方便亲切的社区图书馆,不仅借书方便,而且读完之后随手可在他处归还。
做好此项建设,需要各级政府投入财力、务实细心、长期坚持。
要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离不开众多推动阅读的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努力,也离不开政府对于读书活动的支持。
以对莫言作品十分推崇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为例,他在获得诺奖之前已在日本相当知名,而大大小小的大江健三郎读书会竟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公众,这些草根组织不断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使相关阅读活动成为不少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内容。
日前,莫言家乡政府放言准备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我们的建议是,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其实很简单。
只要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那久违的人文作品,生活将会变得更充实,人生将会更有意义。
“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把这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对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来说,这可能比较费力而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4.下列有关“‘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莫言热”能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的问题,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持消极态度。
B.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仅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C.阅读犹如全民体育运动,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D.“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能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是一个机遇,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
B.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要想让阅读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是其重要的途径。
C.政府的支持和众多民间组织是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的最根本因素。
D.将“莫言热”作为一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之中,虽然比较费力且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6.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所以作者作者认为“莫言热”是一种“阅读危机”。
B.阅读既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所以作者希望将针对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
C.作者认为,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D.作者认为与其在莫言家乡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面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
汪为胜
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山水画结缘的。
儒家孔子说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这是首次用哲学审视山水,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道家老子性爱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的法则和规律。
在《老子》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自然景物的人格化描写,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从自然本性上来说是一样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
庄子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
“天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观点是,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南北山水,自然景物皆可自由组合。
他的这一思想观念将事实的表象内化为了物我合一的“精神山水”。
中国历代画论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也正是这些画论运用哲学精神提出了有关山水画的要求,诸多山水画大师都善于将哲学精神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中。
五代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亲躬实践者,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之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的表达,其山水画作“平淡天真”,流露出了浓厚的高隐成分,这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
道家之学滋养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
在他看来,“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无”的境地、“虚”的境地、“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是得到升华,达到“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沧海则意溢于海”的创作境界。
这是哲学精神影响郭熙写意性山水的结果。
宋米芾认为绘画的功用是“自适其志”,不应是装点世俗的工具。
他喜好南方轻墨浅岚的山水,“米氏云山”是他追寻道家“平淡天真”理想的最终选择和归宿。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主张绘画就是为了“写胸中之逸气”。
古代先贤很智慧的地方就是,认为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所发出之处并不是脑,而是心得思维。
老子以气入手探讨万物起源,庄子讲人之生为气,人之存为气,达到最高境界亦为气。
故而,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认为绘画应“取其意气所到”。
倪瓒所提到的“逸气说”,与苏轼的观点皆受道学的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明董其昌受儒、道、禅思想影响很重,他的山水画论文常用古典哲学相喻,他笔下的山水,构图力为抓住“远”这一特征,总是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
以披麻用笔,轻松、柔和,毫无觚棱钩角刻露之痕,这是道家“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思想作用的结果。
他用墨虚淡、柔和、软秀,也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影响下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精神,这是前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认真研究。
倘若我们鄙之弃之,遗失殆尽,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将会失去“中国精神”,成为没有核的泡沫气体,我们将为之付出代价。
(选自2013年2月28日《美术报》,有删改)
9.下列关于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首次用哲学眼光来审视山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的创作主张。
B.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本性相同,这成为后世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C.庄子认为春夏秋冬、南北山水的景物都可以自由组合,这是一种把事实表象内化为“精神山水”的思想观念。
D.哲学精神在古代许多山水画大师的创作中都有体现,所以历代画论都是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
10.对相关画家创作特点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浩是用老庄哲学精神创作山水画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以山水寓意道的法则和规律,强调在绘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B.董源深受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他笔下的江南山水,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风格平淡天真,有深厚的高隐成分。
C.郭熙认为“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远”才能渐入“无”“虚”“淡”的境地,精神世界方可升华,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D.董其昌的山水画构图强调“远”,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用笔轻松、柔和,这是道家思想作用的结果。
1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老子、庄子都对“气”极为推崇,他们的主张体现了古代先贤认为心得思维产生于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这一智慧。
B.宋代文人画家颇受道家思想影响,苏轼提出的“士人画”就是一种写实性山水画作,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C.中国古代山水画用笔轻松、柔和,用墨虚淡、软秀,这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对创造者影响的结果。
D.哲学精神是笔宝贵财富,是山水画“中国精神”的灵魂,今天的创作如果抛弃这一传统,一味求新求变,后果难以想象。
5、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
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
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
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
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
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
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
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
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D.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
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2、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C.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D.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
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B.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C.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6、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
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
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
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
人没有饭吃,活不成;
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
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
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