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2950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眩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眩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眩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眩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眩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眩晕Word格式.docx

《眩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眩晕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眩晕Word格式.docx

若颈5~6间盘突出,颈6神经根分布区感觉迟钝,肱二头肌肌力减弱及腱反射减弱。

若颈6~7间盘突出,则颈7神经分布的皮肤感觉异常或消失,肱三头肌肌力及腱反射减弱。

颈间盘突出spurling试验阳性合并单侧脊髓受压时,可出现同侧下肢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

Babinski征阳性,对侧有自下而上的感觉障碍。

中央型间盘突出时以脊髓受压表现为主,两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大小便失禁,自上而下的感觉异常至完全消失。

2、辅助检查

(1)、CT检查因为颈椎间盘较薄,椎间隙相对于胸腹段椎间隙较窄,因此,怀疑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一般不作X线平片检查,而直接使用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大多数颈椎间盘突发在颈5~6和颈6~7,在CT图像上表现为突出椎间盘的密比腱鞘囊或者脊髓的密度稍高,后缘向外凸的软组织影。

颈椎间盘的气体也提示髓核退变。

如果外伤后发生的急性椎间盘突出,CT不能区别椎管内突出的间盘和外伤后其它的软组织,进一步检查需MRI帮助。

(2)、MRI检查在MRI图像上可显示间盘变薄、梯形变,信号不均匀,裂隙点状变性,真空现象,椎间盘的外缘超出椎体的外缘。

Tl和T2加权像值均缩短,纤维环与髓核的间隙消失。

脱出的髓核与间盘分离,上下移动数厘米。

(二)颈椎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症状:

①多数在30岁以上发病。

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

②颈肩部疼痛。

此种疼痛可以为持续性隐痛或酸痛,亦可为阵发性剧痛。

下颈椎病变可向前臂放射,手指呈神经根性分布的麻木及疼痛。

优势患者及手握无力减弱,手中握物有突然掉落现象。

多为单侧,也可以为双侧。

有些病例伴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耳鸣等。

③颈部发僵、活动受限、当颈部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

(2)体征:

①颈部僵硬、肌紧张、活动受限。

主要以颈后伸和向患侧弯曲的活动明显受限。

②受累颈脊神经在颈椎横突下方及背支支配

③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

④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Spurling试验阳性;

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⑤肩部下压试验阳性:

术者握住患肢腕部作纵轴方向的牵拉,患者感到有放射性疼痛和麻木加重。

⑥感觉改变:

可有远隔部位早期疼痛过敏,受压重或时间长,表现相应部位感觉减退,据此可推断神经根受压得节段平面。

⑦腱反射的改变:

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腱反射早期活跃,久之则反射减退或消失。

⑧肌肉变化:

轻者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重者尚可有肌肉萎缩。

2.脊髓型颈椎病

(1)症状:

①颈肩疼痛伴有四肢症状:

最早可出现一侧上肢或两上肢的单纯运动障碍,单纯感觉障碍或同时存在,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的神经机能障碍。

部分病人出现胸或腹部束带感。

行走笨拙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

②头部症状:

头痛、头晕或头皮痛。

③大便失禁,排尿困难或尿急、尿频等。

④病程长,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2)体征:

①感觉障碍以痛觉减弱或消失为常见。

少数病人下之本体麻木感觉消失。

②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如髌震挛,踝阵挛。

(3)特殊检查:

①脑脊液动力试验:

多数为不完全梗阻,少数为完全梗阻或通畅,脑脊液常规可见增高。

②脊髓造影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

3.交感型颈椎病

(1)多数有轻微的颈、肩痛等神经根刺激征。

(2)交感神经兴奋:

头痛,偏头痛,头昏,枕部痛,头胀,眼裂增大,视物模糊,彩视,瞳孔散大,眼窝胀痛,眼发涩或流泪。

一侧面部或头颈手足多汗。

手麻木、肿、发凉、疼痛。

血压升高。

(3)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蠕动增加或嗳气等。

4.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与诊断如下述

(1)临床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甚至猝倒,但无意识障碍。

(2)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颈转动有关。

(3)诊断比较困难,常与其他型颈椎病同时存在,需综合分析。

(4)在锁骨下动脉与椎脉动脉交界处若闻及血管杂音,或一侧上臂动脉的动脉压较另一侧偏低,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5)椎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

5.颈型颈椎病症状与体征如下述。

(1)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每发作3、5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的缓解。

(2)个别合并有眩晕或偏头痛。

(3)颈椎棘突及旁有压痛。

6.混合性颈椎病

具备上述两种以上分型诊断标准者。

(三)颈椎管狭窄症

1.颈部症状不多,颈椎活动受限不明显,颈棘突或其旁肌肉可有轻压痛。

2.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过敏或疼痛。

胸、腹或骨盆区束带感

3.运动障碍多在感觉障碍之后出现,表现为椎体束征,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

重者站立行走不稳,易跪地,需扶墙或双拐行走,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出现四肢瘫痪。

4.大小便障碍早期为大小便无力,以尿频、尿急及便秘多见,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5.影象学检查:

(1).X线平片检查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2mm,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绝对值小于10mm者,属于绝对狭窄。

正常椎管/椎体比率为1∶1,当比率小于0.82∶1时提示椎管狭窄,当比率小于0.75∶1时可确诊。

(2).CT扫描检查CT可清晰显示颈椎管形态及狭窄程度。

(3).MRI检查MRI可准确显示颈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并能纵向直接显示硬膜囊及脊髓的受压情况。

【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眩晕主要与中风、厥证相鉴别

中风:

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喎僻不遂为特征。

厥证: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二、西医鉴别诊断

  

(一).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多发于40~60岁。

下肢先开始发麻、沉重、随之行走困难,可出现痉挛性瘫。

颈部僵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

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

感觉常有障碍,多不规则。

CT及MRI可观察到颈脊髓受压、病损表现。

(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程缓慢,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临床表现同颈椎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仅以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确诊,必须借助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80%患者可确诊。

  

(三).颈脊髓肿瘤表现为脊髓进行性受压,患者症状有增无减,从单肢发展到四肢。

小便潴留,卧床不起。

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同时出现。

CT或MRI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四).脊髓空洞症好发于青年人,病程缓慢。

痛温觉与触觉分离,尤以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更为突出。

MRI检查可确诊。

(五).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系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症状先上肢后下肢,呈进行性、强直性瘫痪。

无感觉障碍及膀胱症状。

(六).肩周炎多为50岁前后发病,尤其多见于男性。

鉴别要点如下:

肩周炎时肩关节局部因疼痛而使活动受限,肩周组织有压痛、肿胀,咳嗽、打喷嚏不诱发加剧,疼痛多在肩关节,与颈部活动无关,颈神经根无压痛,肩关节局部激素封闭多有效。

颈椎病一般不影响肩关节活动,激素封闭无效,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弧度消失,颈椎不稳。

(七).颈椎结核根据颈椎表现有时与颈椎病难区别,但根据颈椎结核特点则易鉴别。

该病多有低烧、虚弱等全身性表现,血沉快;

X线片可见椎体破坏及椎间隙消失,有的同时有冷脓肿。

【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药辨证治疗方案

1、肝阳上亢

治则:

平肝潜阳,滋阴通络

方剂名称:

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药组成: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黄芩、栀子、茯神、夜交藤、龙牡、地龙、生地、白芍

2、痰浊中阻

燥湿祛痰,健脾止眩

半夏白术天麻汤

白术、茯苓、天麻、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

1)纳呆明显:

豆蔻、砂仁

2)心烦口苦,郁而化热:

黄连、竹茹

3)肢体重着:

藿香、佩兰、石菖蒲

3、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大枣、防风、

白芷、荆芥、天麻。

(二)针灸辩证治疗方案

1.肝阳上亢

主穴: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

行间、侠溪、太溪

刺法:

头部穴位平刺0.5寸,躯干部直刺1.5寸,四肢直刺1.5寸。

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7次为一疗程。

2.痰湿中阻

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丰隆、合谷、头维、太溪

(三)复方南星止痛膏外用

二、西医治疗方案

(一)颈椎间盘突症

1.药物治疗

(1)剧烈的疼痛不但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影响睡眠和休息,甚至可造成患者某些生理机能的紊乱,因而对这类患者在进行确定性治疗之前,也可先服用适当的镇痛药物。

一般应用布洛芬、消炎痛、双氯灭痛等消炎止痛药。

(2)使用调节神经药物维生素B1、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甲钴胺。

(3)脱水剂甘露醇、七叶皂苷钠。

可以解除脱出的间盘、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的水肿,达到消肿抗炎的目的。

(4)必要时应用激素制剂。

2.颈部牵引

颈部牵引在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解除肌肉紧张或痉挛,减少椎间盘压力,扩展椎管容积,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松解椎管内的粘连等。

3.理疗

选用离子透入或蜡疗、中频、超短波。

作用:

增加病变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软组织或神经根的炎性水中,有利于无菌性炎症恢复。

缓解肌肉痉挛。

4.注射疗法

可分为局部注射疗法,椎间孔注射疗法,颈椎椎体外注射疗法,颈硬膜外腔注射疗法。

药物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

5.手术

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反复发作及严重疼痛或瘫痪病例,应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后路椎板切除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术等。

(二)颈椎病

1.非手术治疗

(1)口服药物

服用西药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或解除疼痛,从而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松弛,以减轻肌肉对局部病灶处的牵拉,有利于局部损伤病灶的修复。

剧烈的疼痛不但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影响睡眠和休息,甚至可造成患者某些生理机能的紊乱,因而对这类患者在进行确定性治疗之前,也可先服用适当的镇痛药物。

①阿斯匹林  

有解热、镇痛、抗风湿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颈肩痛。

使用比较安全,但常可出现胃肠道反应。

②布洛芬  

属于苯丙酸衍生物,有解热止痛、抗风湿作用,胃肠反应轻,可以代替阿斯匹林。

近年来其缓释胶囊芬必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③氯唑沙宗片

本品为中枢性肌肉松弛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突触通道而产生肌肉松弛效果。

对治疗颈肩痛引起的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2)局部注射

药物在本病的治疗中可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

(3)颈椎牵引疗法

 这是颈椎病较为有效并且应用较广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适用于各类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

 (4)温热敷

  此种治疗可改善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肿胀以减轻症状,有助于手法治疗后使患椎稳定。

本法可用热毛巾和热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药熏洗方来热敷。

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作温热敷治疗。

(5)理疗

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

方法可选用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

2.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的禁忌症

①.有严重的心血管疾患或肝肾功能不良者。

 ②.年迈体衰者。

 ③.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者。

④.有精神病者。

(2)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1)颈椎前路术式的适应证:

前路椎间盘切除并自体骨移植行椎间植骨融合术,以达减压和稳定颈椎的目的。

骨刺>3mm者,切除椎间盘同时,行骨刺刮除术。

一般不用内固定。

①患者颈椎管中矢径比椎体中矢状径之比值大于0.75者。

②退变之间盘后突及椎体后缘骨赘所致脊髓腹侧受压(经脊髓造影或MRI证实)者。

③节段性颈椎间不稳定者。

④广范围的椎板切除术后致颈椎不稳者。

⑤孤立型(亦称其他型)后纵韧带骨化者。

其连续型等因骨化范围广泛、且时有骨化块与硬膜紧密粘连致减压不彻底或可能伤及脊髓,所以常放弃前路手术。

⑥钩椎关节骨赘或间盘压迫椎动脉或神经根者。

⑦椎体前缘骨赘压迫食道有严重症状者。

⑧局限性颈椎管狭窄者。

 

2)颈后路术式指征:

常用椎管扩大术(单、双开门术),因椎板切除可有瘢痕粘连,颈椎不稳定问题,故一般弃除此术式。

适应证如下:

①广范围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合并退变性因素)。

②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简称OPL)所致继发性广范围椎管狭窄者。

③颈椎病3、4个椎间以上的多发性病变(或退变性椎管狭窄)者。

④黄韧带肥厚所致脊髓背侧受压出现颈髓病者。

⑤椎管内肿瘤。

⑤颈前路术后,症状改善不佳时,经检查综合分析后,有时需后路术。

(3)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指征:

①颈椎病椎间隙无狭窄和椎间盘膨出者。

③没有节段性颈椎间不稳定者。

④钩椎关节骨赘或间盘压迫椎动脉或神经根者。

(三)颈椎管狭窄症

1.非手术治疗

 对轻型病例可采用理疗、制动及对症处理。

多数患者非手术疗法往往症状获得缓解。

对脊髓损害发展较快、症状较重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按照入路不同可分为:

前路手术、前外侧路手术、后路手术。

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在临床的基础上充分借用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

术前应明确椎管狭窄、颈脊髓受压部位,有针对性的进行致压节段的减压是原则。

对椎管前后方均有致压物者,一般应先行前路手术,可有效地去除脊髓前方的直接或主要致压物,并植骨融合稳定颈椎,达到治疗效果。

如无效或症状改善不明显者,3~6个月后再行后路减压手术。

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应合理选择。

【疗效判定】

一、按西医标准进行判定

(一)治愈:

西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工作。

(二)好转:

原有各症状明显减轻,肢体功能明显改善,但症状没完全消除,还有部分功能障碍,尚未完全恢复工作。

二、按中医标准进行判定

(一)临床痊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二)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三)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参考文献】

1.王和鸣主编,中医伤科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柳登顺主编,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手册,第二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周仲英主编,中医内科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附【修订说明】

复方南星止痛膏本品具有散寒、除湿、活血止痛。

对外感寒湿、正虚外感、外感风寒、气血瘀滞型均疗效甚佳,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修订人:

商雷

2011年11月修订

二、疗效评价

1、疗效判定

临床治愈者:

症状消失,查体阴性,一年内无复发;

显效:

症状体征显著减轻,一年内无复发;

缓解:

症状体征减轻,一年内偶

有复发,但程度已减轻;

无效:

症状体征未见明显好转。

2、眩晕治疗有效率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0-65岁,平均42岁;

有落枕史者23例,有颈部外伤史者2例,10例有明显长期低头工作史,病程最短者5天,最长者10年。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眩晕(35例);

耳鸣、耳聋(19例);

头痛(16例)。

次要症状:

上肢麻木(13例);

视觉障碍:

视雾、复视等(10例);

植物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

恶心欲吐,多汗或无汗,心律失常等(9例);

倾倒发作倾向(3例)。

体征与检查:

斜方肌枕外粗隆及C1-6棘突附着处压痛(23例);

头半棘肌、头夹肌乳突及颈椎横突附着处压痛(22例);

前中斜角肌肌起横突附着处压痛(18例);

锁骨上窝处胸锁乳突肌肌腹缘压痛(17例);

提肩胛肌肩胛骨附着处压痛(13例);

棘突偏歪者(11例);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29例);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29例);

Adson’s试验阳性(31例)。

X线检查:

钩椎关节增生(32例);

椎体前后缘增生(27例);

颈椎曲线变直(19例)。

脑血流图:

椎―基底动脉区(枕乳导联)有缺血改变者(32例)。

一般经手法与颈椎牵引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都明显减轻。

中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者20例(57.1%);

显效8例(22.9%);

缓解5例(14.3%);

无效2例(5.7%)。

3、疗效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本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4.3%),其中治愈率高达(57.1%),在有效患者中治愈比例较高,显效率(22.9%),可见本疗法有非常好的疗效。

4、优势分析

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符合

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其互相配合、内外兼顾、互补不足,有见效快、疗程短、痛苦少、无任何副作用、患者普遍接受的特点,受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三、中医药特色优势

椎动脉运行路线:

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部,上行于第六颈椎横突孔,至第二颈椎水平位于颈神经之前,及横突间肌内侧,及到寰椎横突孔,呈锐角向后,并围绕寰椎上关节面后外侧向内,经寰椎侧块后方的椎动脉沟进入椎管,椎动脉随后进枕骨大孔入颅,在脑桥下汇合成基底动脉。

正常上颈区,椎动脉三个弯曲,由于其适应寰枢部复杂旋转运动的功能上的需要,对颈部动脉的血流起一定代偿作用。

然而,异常或过度弯曲可使椎动脉变长。

例如:

颈椎退行性变后,颈段脊柱缩短颈曲变直。

或老年人动脉硬化,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均可使椎动脉相对变长。

治疗方法及机理:

颈椎牵引可使椎间盘的压力减低,椎动脉扭曲在颈椎垂直牵引后得到改善,从而使血流通畅,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

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其原则是疏通经络,理经整复,活血化瘀。

通过手法推拿治疗,能够温通经脉,解除肌肉痉挛,增强颈项肌肉力量的作用,有效地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纠正解剖错位,恢复颈椎正常位置和生理曲线,使颈椎内外平衡,改善经脉闭塞、气血运行不畅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使症状减轻或消失,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颈椎牵引,手法推拿,符合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其互相配合、内外兼顾、互补不足,有见效快、疗程短、痛苦少、无任何副作用的特点,收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四、难点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老年化,眩晕的发病率正在增长,而对眩晕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

但至今为止,仍然认为眩晕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是复杂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其治疗,方法较多,但仍然有较多的难点有待我们去解决。

难点之一:

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如眩晕、头昏、视力下降、失眠、耳鸣等,由于其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等甚为相似,且有时候同时存在,给鉴别诊断带来很多困难。

诊断之时,必须谨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乃椎动脉受到增生的骨赘刺激或压迫所引起,症状出现之初,必然与颈部的活动有关,往往是颈部旋到某一位置时引发症状出现;

在查体时,要以旋颈征阳性作为重要的指征,如旋颈征阴性,则难于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当然,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还要排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疾病等。

在临床上,做椎动脉造影的必然是少数,而实际意义也不大。

因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与颈椎活动有关的眩晕及旋颈征阳性这两个要点而做出初步诊断,并可按椎动脉型的诊断采取相应的非手术疗法的综合措施进行治疗。

难点之二:

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颈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眩晕,其症状可轻可重,重者眼睛不能睁开、头颈不能动摇,更不能起坐。

这时,病人头颈部的活动往往使眩晕的症状加重,病人非常紧张,对头颈部的移动有恐惧感。

此时,颈部的手法按摩推拿、牵引等的措施在短时间内亦可能加重眩晕。

因此,治疗手段应该选择针药为主。

针灸疗法,对于眩晕的治疗疗效是肯定的。

无论诊断是椎动脉型或交感型,大多数患者第一次下针后眩晕都能缓解,尔后再根据患者情况施以其他方法巩固疗效。

中医辨证用药,或以温阳利水法,或以化痰祛湿法,或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法;

部分患者在眩晕发作时,表现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恶心、舌淡胖苔白等为阳虚不足现象,而测血压往往偏高,此时宜大补元阳,用参芪附子,才能起效快。

而阴虚阳亢者,最需与阳虚之证鉴别,前者以滋阴潜阳为法,最忌壮阳之品。

眩晕之症,往往伴有恶心呕吐,病人常难于进食,故此,中药内服之前,必须先用针刺或艾灸(或隔姜灸),取穴内关、外关、风池、大椎、印堂、百会、足三里等,以调理气机,使清阳得以升、痰湿浊阴得以降,眩晕可暂解,胃纳亦可下膈而不至于呕吐。

此时,静脉给药是非常好的选择。

气虚或气阴两虚者,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m1+参麦液20--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