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沟通案例实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2709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与孩子沟通案例实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如何与孩子沟通案例实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如何与孩子沟通案例实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如何与孩子沟通案例实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如何与孩子沟通案例实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与孩子沟通案例实录Word格式.docx

《如何与孩子沟通案例实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与孩子沟通案例实录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与孩子沟通案例实录Word格式.docx

Z妈:

R妈,R一天的自由安排时间有多少?

R心里不愿干这些事情?

是哪里让她感到有区别?

再顺着她的话来问,一直问她,让她自己说说。

她回答说,是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了。

B妈:

我觉得大概是R感觉自由时间少了。

Y妈:

让R自己列出一天中的所有时间。

让她自己分好时间段:

在家的时间段,学校的时间段,在家的时间继续分段:

睡觉时间,作业时间,吃喝拉撒时间。

剩下的时间,再让她自己分析多少用于完成哪些必做事,多少可以让她自己完全自由支配,再把必做的事进行确认:

为什么必须做,怎样去做,以天为单位来安排还是以周为单位来安排,一一细化落实。

X妈:

她的时间怎么安排的?

你和她把她的时间安排写出来,看看是什么原因让她觉得自己被安排满了。

先把时间归类,再来看分别占的比重。

再看有什么是可以调整的。

你们不要在孩子自己都没有回答之前,妄自给出参考答案和进行猜测。

通过不断地询问,让孩子自己分析和倾诉。

有时候孩子在说A,可能真正要表达的是B,多聆听,不要去先预设选项,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分析和正确表达问题。

她刚才又说自己很孤独。

她晚上回家的安排是:

5:

30到家, 

6点到7点作业时间,但是一般情况下都会在6:

30之前写完。

7-7:

30吃饭,7:

30开始学奥,大概15-20分钟。

8:

30-9:

30是英语时间,

这些中间的空闲时间,R都用来课外阅读了。

问问她,现在是觉得哪个地方有问题?

她说,是失去自己的兴趣了。

我让她自己来直接跟你说吧。

看到了吗,从“脑子塞得满满的,不知道该干啥——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了——自己很孤独——失去自己的兴趣”,这个孩子对自己心中的烦恼的表达,用词一直在变。

所以,这时候要做的,不是急于给出答案和提供解决方案,而是询问和聆听,在她的诉说中去寻找她真实的烦恼,发现她思维的盲点。

为了让孩子自由表达,下面开始由孩子使用语音直接和我对话。

R:

我现在外表跟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心里就觉得自己很孤独很难受,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你最不喜欢安排中的哪一项啊?

R喜欢阅读吗?

或者说,你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你的兴趣是什么?

就是阅读。

只有阅读才能做我真正的朋友。

真是个棒孩子。

你现在的朋友(阅读)每天能与你相处吗?

或者说,每天能有自己的一点阅读时间吗?

当然有,一天可能有1-2个小时。

好像就是前面的安排和奥数和英语之间,都把我那些阅读的时间给剥夺了,感觉现在那一点时间就不够我自己阅读。

你最好的朋友是阅读,每天有1-2个小时,为什么你还感到孤独呢?

你认为应该多少时间才够你阅读?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

阅读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或者说,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觉得还是不够,我想整天的时间全部都是阅读的时间。

现在每天下课的课间时间,我就阅读课外书,去阅读就相当于我在玩一样。

每天就是想用无尽的时间想阅读。

难道你阅读就是为了玩?

你喜欢看哪方面的书啊?

看得最多的是哪方面的?

童话。

只看童话吗?

别的都不看?

你应该想想,阅读对你来说,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Z妈,你先停停,让我来问她就行了。

不要走两条线。

(因为我看到孩子反复强调她不够时间阅读,反复强调她多么热爱阅读,所以,我们就要在阅读对她的意义上去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思考,而不是在阅读范围上泛泛地发散讨论,既浪费时间,又冲淡了主题。

这是我叫停Z妈的原因。

觉得看完书以后,好像脑子就被放松了一样。

并且我晚上睡觉的时候,爱先想想再睡。

我感觉不看书的话,晚上脑子就很空虚,基本上是心里很无趣的感觉。

那你的阅读难道仅仅是让脑子放松?

你说你害怕空虚,说明你很希望充实,很好。

那么,我来问你,阅读让你明白了哪些生活的道理来充实了你的人生?

既然你每天晚上睡前都要想想,那么,那些童话教你做了哪一些思考?

各种道理。

比如看哲学书的时候,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然后看童话故事的时候,我觉得那个童话写的非常生动有趣。

比如说写贫穷和富有的对比,富有的孩子出来到农家生活很不习惯,说这脏那脏的,但是农家的孩子都能吃苦耐劳。

很多人生的道理,说都说不完。

我晚上都作回想了,就是为了今天把白天的知识消化消化,把白天的知识梳理一遍,让自己的心里能记住它们。

很好的习惯。

那你都明白了人生的什么哲理?

你是富人家的孩子还是穷人家的孩子?

我是很一般很一般的家庭,不算贫穷也不算富有。

一般童话都是写那些关于王子或者公主,还有贫穷农夫的女儿,然后经过怎样的努力,吃苦耐劳,获得了怎样的成功。

童话一般都写这个。

哲学呢,一般都以一个题目一个问题来做标题。

比如说我看了一本《大人为什么要开会》,里面讲了好多什么叫辩论,什么叫开会,什么叫会议,以及规则等,还有一本是讲道理的一本书。

我看到你说到了吃苦耐劳获得成功,这是很高贵的品质。

请问你也有这种高贵的品质吗?

你看了那么多好书,你觉得你的未来,是靠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呢,还是靠你妈妈永远用微薄的工资养着你,直到她死去?

我要自己双手创造。

而且不光要想呀,还需要去做。

自己创造,去做,很好。

你觉得你是公主吗?

我觉得我自己是公主。

因为只要有颗公主的心,那她就是公主,如果她是一个皇家女儿,但她没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也不叫公主。

你说得真好,很有道理!

你有公主的心,可是,你有公主那样的生活环境吗?

你的爸爸妈妈是统治一个国家的国王和王后,能支撑你像个公主一样好吃好喝好玩吗?

不。

你能一直无忧无虑地不工作不上班,就有钱花、有好吃的、有漂亮衣服还有一个王子吗?

我要吃苦耐劳的学习才行。

说得真棒!

你也知道,现实中,你是普通人家的女儿,需要自己努力。

那么你准备通过什么努力来让自己过上公主那样的生活?

你在吃苦耐劳地学习这方面,都为你自己做了什么呢?

我还得用实际行动表示。

你说得很好,还得用实际行动表示。

妈妈花钱买书给你阅读,是为了让你明白你刚才说的那些道理,对不对?

但是道理,不仅仅是用来明白了就完了,对吗?

让你懂道理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行动的时候,能跟上你懂的这些道理。

那么,R,你的行动上,在吃苦耐劳地勤奋学习这方面,在为你自己的未来努力这方面,你做了哪些努力呢?

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得把苦吃下去,才能得到好的果实。

是啊,你说得很对。

R,学习不简单,要用行动表示,还要能吃苦。

那么宝贝,你觉得你现在学习这方面,吃苦耐劳了吗?

你的行动做到位了吗?

没有。

我今天看到的是,你的学习计划还如此轻松的时候,你就已经在闹脾气了!

你口口声声说阅读的时间太少,你希望轻松读着玩。

但是你忘了,阅读不是用来玩的,阅读是为了明白你刚才说的这些道理,而明白道理又是为了让你能自觉的努力,创造你将来的美好生活,心甘情愿去刻苦学习。

这才是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为了让你更懂事,更自觉,更独立。

所以,阅读并不需要非得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如果你真的有思考,哪怕只有十分钟的阅读,对你都是无限的收获!

现在,再回头看看你的学习计划,如果每一项安排,都是为了让你走向优秀和获得更大进步,而且时间并不长。

你觉得,你不应该为了让自己未来能过上公主一样的生活,努力多学点本事吗?

我明白了,不是光嘴上说说而不去行动,谢谢阿姨。

数分钟后。

竣妈,R说她明白了自己在学习上吃苦不够,接下来她自己只能用行动来表示,让我再来替她谢谢你。

R说:

“妈妈,刚才我哭的时候你只能抱着我,却不能给我分析。

我现在懂了,心里好受多了。

谢谢竣妈,谢谢大家。

第二天早上。

今天早晨在上学的路上,R给我说:

“妈妈我今天心里很舒服。

不像以前那样被塞得满满的了。

”感谢你们昨天为孩子做的一切。

在沟通表达这方面,孩子她真的是比我强,我只会傻笑和陪着她一直伤心。

分享上面这个沟通案例实录,我想强调几点沟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请耐心询问和聆听。

家长务必要先学会聆听,先听清楚孩子真正的想法和意图。

第二,切忌主动给孩子先入为主地预设答案,想当然地去揣度他们的心思。

和孩子对话,不要预设任何答案,就是问,不断问,循着ta的话去不断提问,让ta自己发现自己的盲点,自己得出你希望的那个结论。

不是我们去帮忙预设理由,问是不是因为这个,是不是那个原因,更不是跟她上来就讲道理,太快给出具体的方案和建议。

第三,不要轻易被孩子的情绪绑架。

孩子一时不开心,不需要太介意,不必急于马上解决情绪问题。

最好就是平静地问ta哪里不爽,一直引导ta自己把问题表达出来。

即便哭了,如何让ta尽快开心起来也并不是重点,把心理疏导好了,道理自己能想通了,自然就开心了。

心理关节没打通的情况下,刻意转移焦点带来开心,是为未来制造更大的麻烦!

第四,问问题是为目标服务,要有意识地围绕谈话的核心目标进行引导,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发散思维。

比如案例中的姑娘,她哭,是觉得自己阅读的时间太少了,被奥数英语挤占了,那么我们就要围绕这个阅读时间多少对她的意义来设问,让她看到自己思维的盲点,而不是套近乎关心她看的都是什么书,把话题越扯越远。

这也是我叫停Z妈继续提问的原因。

第五,和孩子讲道理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在通过设计问题进行引导,聆听孩子说出自己心声的过程中,不管她说什么,我都不反驳。

一直等到当她自己也发现了自己盲点的时候,我才做点拨,进一步深化她的认识,因为这时候我们之间已经有共识了。

在她还没有发现自己的盲点之前,我一句道理都不讲,即便她说自己是公主,我也夸她说得很好很有道理,鼓励她继续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讲道理,一定要看火候,要让孩子自己走到了边上,差不多看得到道理的时候才扒开给她看,而不是上来就噼里啪啦说一通。

在她自己还看不到的时候,你讲再多也白搭,孩子根本不会服气!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让孩子看到自己一味追求轻松阅读是不合适的,这只是对学习态度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方面。

通过不断的设问沟通来让孩子自己明白:

为了ta自己的未来,现在“我们”(指孩子和家长是一体的)该学什么,能学什么,继而一步步去计划落实怎么学的问题。

孩子只有头脑清醒地知道这些计划的来龙去脉,它们对自己的目的和意义,才会真心愿意在行动上进行配合,才肯接受家长的督导。

教育是立体的,绝不是一个单一的平面,除了学习态度,还有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等要素需要检讨跟进和改善。

因此,不要指望通过一次谈话,孩子从此就能好好学奥数或者课外英语(至于奥数是不是该学,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时间的规划是否科学,学习内容的安排如何优化,学习效率如何提高,这些同样需要家长细心观察。

家庭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一以贯之(上)

(2014-01-1422:

57:

05)

看一群中学生家长聊天的时候,发现一些比较常见的现象。

比如有一种。

在孩子小学的时候,家长强势地干预孩子的学习,逼孩子学业或者比赛出成绩。

只要出成绩,就可以放纵孩子的不良习性,对生活上的习惯要求也不多,至于精神关爱,则是以讲大道理的方式来表达。

出不了成绩,那就对不起了,非打即骂,什么难听说什么,抄起什么用什么打,狠狠教训孩子,希望通过激将法让孩子奋发图强。

小学的时候吧,还真的是压一压就“优秀”,可是等孩子到了初中,身体长高长壮实了,就有力量对父母说不了。

学习带给他们太多不愉快的体验,这些痛苦的压抑的经历无法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自己要学和想学。

加上学科多难度大了,无论是主观学习愿望,还是过去几年里客观储备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都不再支持他们继续轻轻努力一下就拥有漂亮的成绩单。

在一连串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的打击中,孩子的定位越来越低,越来越颓丧,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忧心如焚的家长一开始惯性地期望再次通过高压去让孩子屈服,可是面对已经跟自己差不多高的孩子那冷冷的眼睛,忽然发现自己和孩子之间产生了遥远的距离。

家长多方努力后发现,实在是很难再问孩子要得到优异的成绩单,孩子已经不再是随便打骂也听话了。

面对和自己日渐疏离的叛逆的孩子,家长开始退而求其次,问孩子要感情了。

这些在小学阶段对孩子色厉内荏的家长,在中学阶段和孩子一次次的大小冲突后,开始不敢得罪孩子了,小心翼翼地面对孩子,美其名曰,要用爱去温暖孩子,唤醒孩子。

用爱去温暖和唤醒孩子对不对?

这个口号是对的。

但是很多爱的方式,我实在不敢恭维。

比如我看到一些中学生明明沉溺于手机网络游戏或者微信、QQ等聊天论坛,妈妈却不敢没收孩子的智能手机。

不但不敢,甚至还半推半就或者是不得不地给孩子的手机、电脑等硬件更新换代。

要不,孩子一不小心来个离家出走或者绝食啥的,那更加伤脑筋。

这些家长觉得与其那样,还不如让他放心在家玩,至少还看得到孩子。

孩子上课不好好学,放假不是吃饭看电视就是打游戏睡觉,明显非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长也不敢干预,说干预孩子怕会引起更大的冲突。

他们抱成团互相安慰说,要耐心等待青春期的孩子,避免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曾经严厉和以孩子成绩优秀而风光的家长从小学到中学,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发生了这么巨大的转变?

因为一开始就错了!

一开始就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内心需要,错误地行使父母的话语权。

开始阶段是父母一直不断地从大人的需要出发去要求孩子合作,看不到孩子内心的需要。

等孩子壮大到有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了话事权的时候,就像当初父母不在乎他的需要一样,他同样充满愤怒地鄙视和排斥父母的需要。

施之以矛,还之以盾,和父母礼尚往来而已!

说一个具体的案例吧。

一位初中男孩的妈妈对我说:

“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我特别无助。

自从他上了初中后变得一点都听不进父母的话。

比如我跟他说寒假要好好计划,他就火了,跟我大声吼,说他要玩。

给他指正错误,就说我们看不起他,挑他毛病。

对于同学老师的教导也一样,真不知道这种反应是不是正常?

正常吗?

单独只从一个片断看,孩子对妈妈没礼貌,缺家教,三观不正,肯定“不正常”。

但是,把这事放到这个孩子的成长链上去看,这又是极其正常的反应。

为什么呢?

因为他六岁以前不在父母身边,父母忙着挣钱去了,六岁上小学才跟父母一起过。

面对回到家这个被宠出一大堆坏毛病的孩子,妈妈也没有多大的耐心帮助他克服和纠正,为了尽快达到目的,妈妈采用的是强力压制,令孩子被迫接受,顾不上他是不是心悦诚服。

因为妈妈好强,又是外地人在当地谋生,无意中多了一些心理压力,所以她特别重视孩子的成绩,只要儿子考得不好,回来总会被打骂一通的。

这个孩子刚进入初中时,开学考试没有排到年级前100名,妈妈就骂了。

后来月考又下降,期中考试同样不理想,妈妈继续骂。

等到第三次月考的时候,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妈妈没再往下骂了。

她终于意识到,一骂就出成绩的好日子到头了。

眼看就要放寒假,习惯性以成绩为核心来为孩子张罗的她,又开始要求孩子在寒假如此这般地规划。

合理规划利用寒假对不对?

对!

但是如果是令孩子反感的妈妈用强加的方法去要求孩子,错的人错的方式下,那么对的事,也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反弹和抗拒。

妈妈过去用斥骂来对付不遂心意的儿子,现在成绩不如意自己本身也窝了一肚子火,又渴望能独立自主摆脱妈妈控制的儿子,用了妈妈曾经对他的方式回敬了母亲。

所以说,看是不正常的反应下面,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条件反射。

面前这个比妈妈发更大的火冲她大声吼的孩子,开始让妈妈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害怕。

她被迫在碰壁的现实面前反思自己,意识到自己过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她过去都是赢家,输不起啊,于是急于解释,让孩子理解她过去的苦心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方式不对而已。

但是孩子冷冷地告诉她,他不相信!

他说他感觉家里就像一个商场。

显然,妈妈的爱,和孩子的需要之间产生了错位。

父母和孩子对家庭关系的定位和认知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妈妈觉得爱孩子,就是给他吃好穿好照顾好他,然后给他报名去学习各种才艺,为他找一个好学校。

这个妈妈为儿子也真算是投资不菲了。

但是孩子觉得妈妈是要他成绩好才爱他宠他,成绩不好就歇斯底里地骂他打他,他从来不曾感受过来自妈妈的无条件的关爱。

正因为妈妈给他的爱让他感觉都是有附加条件的,所以他才说,家里就像商场,亲情可以买卖。

儿子的话深深地刺激了这个好强的妈妈,她决心用爱挽回儿子的亲近和信任。

她决定对他的学习不再提要求,犯错误也不会再象以前那样骂他了,以前会用密码锁住的电脑,也放开了给儿子高高兴兴地玩个够,以此表达对儿子的信任。

这位妈妈,她曾经在一个极端上犯了一些错误,现在,她又准备从另一个极端去企图弥补。

因为强烈的内疚,她开始讨好儿子,甚至不惜纵容孩子的不良诉求。

一个好孩子,就这样受累于幼时父母对亲子关系的不良构建,现在眼看着又有可能被没有醒悟的爸爸继续的粗暴和妈妈的无原则退让,拖进另一个深渊。

我和家长的交流沟通,注重看细节过程而不是他们告诉我的那个结论。

因为很多不同家庭的不同细节,往往被这些家长总结成同一个结果,但是实际上背后各有各的成因和逻辑。

在上文的具体案例中,说到这位中学生妈妈认为孩子已经叛逆,不听她的建议了。

我就请她说说她给孩子提建议的细节。

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提的建议?

怎么跟孩子说的?

这位妈妈说,孩子爸爸性格暴躁,很容易情绪冲动。

有一次因为生气发火,撕了学校发的一张要求家长填写的表格,妈妈出来善后,帮孩子重新打印一份填上。

儿子为此记恨爸爸,对妈妈生气发火吼妈妈,同时也指责爸爸。

于是妈妈对他说:

“爸爸的虽然作法不对,但是那是爸爸的生长环境与性格养成不好导致的。

爸爸也觉得他的性格不好,只不过一时也改不过来了。

他有时候对妈妈的态度不好,其实过后也很愧疚,觉得对不起妈妈。

你还小正是性格养成的时候,所以他不希望你也这样对妈妈。

我们作为爸爸最亲的人要体谅他,理解他,毕竟爸爸已经是40几的人了,一时半会也改不过来,甚至可能永远都改不了了。

但你是可以的。

你一定要做得比爸爸好。

你就不该吼妈妈对妈妈发火。

一个人无论有多么生气和愤怒,都不能失去理智,该做的必须做,该负责的还得负责,不能受情绪左右。

妈妈自认为自己讲得语重心长了,可是孩子听了问她:

“为什么爸爸犯的错误要你来弥补?

为什么爸爸就不用受到惩罚?

”孩子还说,他不能原谅他爸的做法,因为爸爸看不起他,他现在这样发火,都是爸爸给逼的。

于是妈妈失望了,她认为儿子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听不进去她教育他不能跟妈妈发火吼叫的建议,不从自身找原因正视自己的不足。

看完这个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孩子不听妈妈的建议,而是妈妈和孩子的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

孩子要的,是一个理,他使用父母要求他的做人做事的标准,比如做错事就该自己负责并受到责罚,过去父母就是这样对他的,他每次犯了错,都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现在爸爸做错了,他当然认为爸爸也应该为此负责,至少向他诚恳地像个爷们那样道个歉陪个不是。

孩子的要求不过如此!

过分吗?

非常合理的诉求啊,父母过去不就是这样要求他的么?

可是,妈妈对此避重就轻,给犯错的丈夫找了很多看起来冠冕堂皇的“合理”的理由,为丈夫开脱。

转而要求孩子超脱父亲带给他的难堪和痛苦,去宽容理解父亲。

虽然这一个妻子贤惠得让我感动,但可惜的是,她对丈夫和对儿子,使用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标准,宽容丈夫,苛刻儿子。

为什么她会这样?

因为丈夫和她之间,丈夫更强势,太霸道,她是相对弱势的一方,日子要过下去,她不得已选择了逆来顺受的宽容和理解。

孩子和她之间恰好相反,她是强势那一个,于是她利用了这份强势去要求孩子服从她的意志,达成她的心愿。

她对丈夫的容忍只不过是形势所迫而已,并非心甘情愿,所以她的心愿之一,就是希望“说服”她还能施加影响的孩子成为和丈夫不同的那种理想的男人。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对丈夫的变相的抗拒和否定。

当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和妈妈之间的强弱关系发生改变的时候,他就不会愿意继续受压抑,会把对父母的不服和不满直接表现出来。

她没有意识到,在她这个家庭里,从来不曾有过真正的民主和平等,相互之间都缺乏起码的人格尊重。

孩子自己也说了,爸爸看不起他,这是他真实的内心感受,爸爸没有尊重他,也不尊重妈妈。

妈妈苦口婆心地要求儿子从自身找原因,却拒绝从自己和丈夫身上找原因,给自己两夫妻找了一些很体面地下台的借口,然后把孩子置于道德的高台上进行审问和鞭策。

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这怎么可能让一个开始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孩子心悦诚服?

你们大人活了几十年都知错继续犯错不改错,不肯提高修养改善品性,凭什么要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做到心胸开阔,品行高尚,从善如流?

明明是一家三口,在基本的做人上为什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不能一以贯之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虚伪!

伪善的父母,是不可能在孩子面前得到真正的威严的,他们只会让孩子下意识地反感和排斥。

但是这两个让他排斥甚至鄙视的人,偏偏又是他的父母,这会让一个不断接受学校正面教育的孩子内心充满纠结和悲愤,价值观陷入混乱。

为了逃避这种愤怒的痛苦,也是为了报复这令他倍受伤害的不懂真爱的父母,孩子就会开始下意识地和父母对着干。

这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所谓的叛逆。

我告诉这位妈妈,首先是夫妻互相尊重,父母和谐宽容,家有瑞祥之气,孩子才会心态平和地宽以待人。

你们父母都一个恃强凌弱,一个忍气吞声,对孩子又那么严厉苛责,孩子在这种环境下生活,怎么学得会宽容?

跟谁学习宽容,是书本还是你讲那些大道理?

这位妈妈很委屈地告诉我,她已经在改了,学会宽容了,不追着儿子要成绩了。

虽然爸爸改不了也做不到,可是爸爸从来不管孩子,一向都是她负责管教儿子。

她也转变策略不再向老公告儿子的状让儿子挨打了,现在都只对爸爸说孩子的好,差的就不说。

言下之意,爸爸反正也不管孩子,只要她不让丈夫知道孩子的过失,就可以把避开丈夫,把这个负面因素排除,她希望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让孩子发生转变。

大家要警惕这种完全错误的家教理念:

以为父母一方只有直接负责孩子生活和督导孩子学习才叫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