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材制造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鞋材制造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鞋材制造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品牌创新能力不强10
(3)缺乏优秀管理人才10
(4)劳动力成本上升10
(5)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11
三、行业竞争分析11
1、行业竞争状况11
2、行业壁垒11
(1)设计能力壁垒11
(2)客户资源壁垒12
(3)规模成本壁垒12
(4)管理壁垒12
3、行业内主要企业及其情况介绍12
一、行业概况
中国是鞋材生产大国,中国鞋材的性价比在国际上极具优势。
同时,鞋类产品属于典型的居民日用消费类产品,行业具有抗周期性、需求持续发展的特点,被誉为“太阳工业”。
由于产业的高度相关性,制鞋行业的市场状况直接决定了鞋材制造行业的发展状况。
1、产业链分析
鞋材制造行业的上游主要是化工类原材料、五金、制鞋机械、辅料等。
目前,我国鞋材制造行业的上游行业基础扎实、行业工艺较成熟,市场竞争较为充分,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机械设备和原材料,满足本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上游行业产品的供求关系、价格变动、技术质量水平对本行业的发展和盈利有一定的影响,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导致采购成本的变化,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将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及耐用性。
鞋材制造行业下游为鞋类制造业。
制鞋行业主要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情况,人口密集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档次逐渐提升、品牌忠诚度逐步加强,鞋类市场将蓬勃发展,进而带动鞋材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
由于本行业与下游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若下游行业发展停滞,将会降低对本行业产品的需求,影响本行业的发展。
其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如下图:
图:
鞋材制造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
2、行业规模及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制鞋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土地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销售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全球鞋类制造中心从早期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转移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逐步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鞋类行业形成了欧美皮鞋企业主要从事品牌运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皮鞋企业主要从事生产加工的行业格局。
中国制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流潮,中国承接国际制鞋业的转移,一跃成为全球最大鞋业生产中心和销售中心,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发展平台,并且已基本占据了全球中低端的鞋产品市场,而传统的制鞋大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已放弃中低端市场,全部转向高端市场,南美巴西的制鞋业也开始转向高端市场。
预计未来数年内,中国等亚洲国家除保持全球主要鞋类生产国的地位之外,将逐步推出自有品牌和建立终端营销网络,实现产业升级;
同时,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快速发展引领下,亚洲将成为全球鞋业的主要消费地区之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鞋类消费属于居民衣着大类消费,近年来,随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全国居民用于衣着类的支出水平同步上升。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增长7.3%。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834元,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969元,增长7.4%。
2013年-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幅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鞋类作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主要通过零售渠道面向消费者直接进行销售。
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不断快速发展也必将促进鞋业消费市场的增长。
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4290亿元,增长10.0%;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972亿元,增长11.8%。
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26618亿元,增长10.2%;
餐饮收入额39644亿元,增长10.7%。
2013年-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我国人均消费1.9双鞋/年,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德国、韩国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
作为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消费者对时尚度和舒适度要求的提高,未来鞋类消费数量和销售额将保持上升趋势。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鞋类消费数量(双/年/人)
中国产业信息网
与此同时,鉴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商务需求的增加以及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随着我国鞋类需求市场增长的同时,拥有品牌知名度的鞋类制造企业还将享受消费升级带来的份额提升以及单价的提高。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
为了推动制鞋类行业的发展,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行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在长时间内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将有可能加快未来制鞋行业的发展速度。
根据《皮革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十三五”时期皮革行业发展目标为:
“生产与效益平稳增长,稳步提高皮革行业主要产品产销量,稳定出口,扩大内需,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行业整体效益水平,保持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7%;
研发设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大幅增加专利数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积极推进生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推进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推动主体行业与配套行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保持行业出口总额稳步增长,进一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和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
巩固传统出口市场优势,优化出口目的地结构;
全渠道营销能力不断优化,鼓励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体系发展,利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一批以大型专业市场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企业。
”
根据《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
“推动皮革工业向绿色、高品质、时尚化、个性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推动少铬无铬鞣制技术、无氨少氨脱灰软化技术、废革屑污泥等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支持三维(3D)打印等新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
加快行业新型鞣剂、染整材料、高性能水性胶粘剂、横编织及无缝针车鞋面等皮革行业新材料发展。
重点发展中高端鞋类和箱包等产品,以真皮标志和生产皮革为平台,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
建立柔性供应链系统,发展基于脚型大数据的批量定制、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全渠道协调发展。
(2)市场前景广阔
零售业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快、最具有生气的行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非常迅速,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100多年来零售业态的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零售市场上的零售业态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销售渠道丰富多样,个性化和品牌化的销售终端适应了消费者新的消费趋势,为鞋类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为鞋材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3)中国鞋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优势
我国鞋类行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之后,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成熟的产业链,充分满足上下游衔接和配套生产的需求。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式发展状态,一是以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
二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是生产中档鞋;
三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
四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
产业群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相关配套的环节,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水平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中国鞋业产业格局
(4)中国鞋业标准被ISO采纳,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取得实质性突破
2009年11月18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年度ISO/TC216会议上,中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5)提出的《鞋类帮面、衬里和内垫试验方法—抗菌性能》起草动议获得技术委员会批准并成为该标准的领导者,并承担7项ISO标准制定工作;
同时,中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5)成为CEN/TC309的观察员。
这是中国首次参与国际制鞋标准制定并成为领导者。
2、不利因素
(1)粗放的增长方式及低水平扩张降低了行业发展质量
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初具规模的企业较大程度地依赖外贸和贴牌加工,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自主品牌和渠道,产品附加值不高,且往往采用恶性价格竞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其粗放的增长方式及低水平扩张降低了行业整体发展质量。
鞋材制造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采取恶性价格竞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影响了行业整体发展质量和利润水平。
(2)品牌创新能力不强
尽管行业内知名企业拥有研发设计、渠道管理的优势,毛利率水平相对较高,但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大多数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营销网络不完善,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研发设计中,往往采取跟风运营模式,对行业内自主创新的企业的整体形象及品牌推广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国制鞋类企业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产品设计水准及个性风格很难突破。
(3)缺乏优秀管理人才
鞋类企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需要大量在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关键岗位的优秀管理型人才,这些人才对于保持公司快速发展态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鞋类企业仍处于传统制造加工阶段,长期以来并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管理人员培训系统,同时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和优秀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仍比较稀缺,这是本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4)劳动力成本上升
制鞋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对制鞋行业经营成本影响较大。
近年来,我国劳务市场出现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对制鞋行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国家统计局
(5)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小企业发展基本依靠自有资金,而仅依靠自有资金无法满足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对整个制鞋行业的良性竞争起到不利影响。
三、行业竞争分析
1、行业竞争状况
鞋材制造行业作为一个成熟的传统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充分,对于营销网络完善、拥有自主品牌的大型鞋材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而一些没有自主品牌和独立营销网络,缺乏核心技术及独立开发设计能力的中小鞋材企业只能较大程度地依赖外贸和贴牌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形成低价恶性竞争的态势,粗放的增长方式影响了行业整体发展质量和利润水平。
2、行业壁垒
(1)设计能力壁垒
鞋类的设计需要将流行趋势、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有机地融合起来,开创性地设计出更加符合潮流趋势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
对于成品皮鞋的重要组成部件鞋材来说,其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具有越来越复杂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品牌影响力将在产品销售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对于新进入者来说,没有自主原创设计,单纯依靠模仿的产品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客户资源壁垒
鞋材制造行业上下游企业经过多年合作,已建立起紧密关系,并相互依赖,市场分割已经形成。
新进入者难以获得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的信任并形成稳定持久的业务合作关系,订单不稳定导致开工时间不足,熟练技术工人容易流失,使得企业更难以获得业务订单,陷入恶性循环。
(3)规模成本壁垒
在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产品成本不断提高,难以维持较高的行业利润。
只有成本控制能力较好、形成规模优势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新进入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成本、规模方面的优势,较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4)管理壁垒
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能力和精细程度决定了企业运作的效率和成本,优越的企业管理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鞋材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品牌运营、渠道管理、供应链控制等方面难以短期内形成,是行业新进入者面对的壁垒之一。
3、行业内主要企业及其情况介绍
目前,鞋跟、鞋底行业内企业数量较多,但由于鞋跟、鞋底的销售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行业内可能与公司形成竞争关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情况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