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2320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39 大小:31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docx

《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docx

英语普通高中届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0707定稿

普通高中2017届英语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2

二、课程目标………………………………………………………2

三、课程结构………………………………………………………3

四、课程内容………………………………………………………5

五、实施建议………………………………………………………11

六、答疑解惑………………………………………………………16

附录一………………………………………………………………19

附录二………………………………………………………………48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整体部署,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将从2017年秋季起,实施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此轮改革将执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修订课标”)和新高考方案,但教材要使用现行教科书。

为了帮助四省(市)高中教师准确理解新修订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明确新的英语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要求,做好与现行教材的对接工作,以顺利推进新课程实践,特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制定本意见的指导思想,一是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实施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于英语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二是明确新修订课标的主要变化,结合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便于教师了解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分安排、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要求,形成适用于四省(市)的英语课程实施方案。

三是根据实事求是原则,提出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统一实施建议,同时根据四省(市)的教学实际,留给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空间,使本指导意见好用、管用。

二、课程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于课程的总目标,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大要素构成,是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大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基础性综合素养,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英语课程育人的指引,也是英语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依据。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包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

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是:

具有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常见的具体语境中整合性地运用已有语言知识,理解口头、书面语篇所表达的意义,赏析其恰当表意所采用的手段,有效地使用口语、书面语表达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文化品格的培养目标是:

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是:

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是: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逐步提高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结构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英语课程由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部分课程组成。

必修课程为所有学生奠定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共6学分,学生修完后可达到高中毕业要求;选修I课程是供有升学需求的学生选修,共8学分,学生修完后方可参加高考,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为高考范围。

对于选修Ⅰ课程,如果学生不参加高考,仍然可以选择其中的课程学习。

选修Ⅱ课程分提高类、拓展类、实用类、基础类和第二外国语类,其中提高类衔接选修I课程,供学有余力且有更高专业发展需求的学生选修,选修Ⅱ课程中的其他类别的课程可供学生在高中三年中任意选修。

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提高类)按2学分划定课程的具体单位。

其中必修课程分英语1、英语2和英语3;选修Ⅰ课程分英语4、英语5、英语6和英语7;选修Ⅱ课程(提高类)分英语8、英语9和英语10。

现行教材按照2学分为一个单位或模块编写,但由于新修订课标的必修课程比原课标减少了4学分,所以现行教材的英语4(必修模块)和英语5(必修模块)应改为选修内容,归入选修Ⅰ课程。

结合现行教材,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提高类)所需完成的教材内容具体建议见表1。

表1新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与现行教材对应表

新修订课标的课程结构

现行教材的内容

必修课程

英语1(2学分)

必修1或英语1(必修模块)

英语2(2学分)

必修2或英语2(必修模块)

英语3(2学分)

必修3或英语3(必修模块)

选修Ⅰ课程

英语4(2学分)

必修4或英语4(必修模块)

英语5(2学分)

必修5或英语5(必修模块)

英语6(2学分)

选修6或英语6(选修模块)

英语7(2学分)

选修7或英语7(选修模块)

选修Ⅱ课程(提高类)

英语8(2学分)

选修8或英语8(选修模块)

英语9(2学分)

选修9或英语9(选修模块)

英语10(2学分)

选修10或英语10(选修模块)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规定18学时为1学分(每学时按45分钟计)。

据此,英语必修课程6学分需要108学时,学生可以在一个半学期(即3/4学年)的时间内完成必修课程。

选修Ⅰ课程8学分需要144学时,学生可以在一学年内完成。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选课情况,对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的完成时间做合理的安排。

选修Ⅱ课程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学校可按照1学分(18学时)的要求统筹规划和管理。

选修Ⅱ课程系列中的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由国家、地方或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当地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进行开发建设,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可利用的当地资源,设置并开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课程名称建议及开设目的见表2。

表2选修Ⅱ课程中其他类课程的名称建议

选修Ⅱ课程

(0~6学分)

课程名称

备注

基础类

基础英语

为完成必修课程有困难或有就业和升学需求但需要补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生开设。

学生可在高中三年内的任何学期选修。

实用类

职场英语

旅游英语

科技英语

英汉互译

为有兴趣和就业需求的学生开设。

学生可在高中三年内的任何学期选修。

拓展类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跨文化交际

报刊英语阅读

英语文体与修辞

英语文学赏析

英语影视欣赏

英语戏剧与表演

英语演讲与辩论

为有意愿拓展兴趣、发展潜能和特长的学生开设。

学生可在高中三年内的任何学期选修。

第二外国语类

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

为有意愿学习另外一门外国语的学生开设。

可在高中三年内的任何学期选修。

四、课程内容

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含六个要素:

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围,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内容,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语篇类型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篇以及不同的文体形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访谈、对话等连续性文本,以及图表、图示、网页、广告、漫画等非连续性文本,为语言学习提供文体素材;语言知识涵盖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是构成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语言技能分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等,学生基于语篇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即是基于这些语言技能,理解语篇和对语篇作出回应的活动;文化知识包含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是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涵养人文和科学精神、选择正确行为取向的知识源泉;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策略等,有效选择和使用策略是帮助理解和表达、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

新修订课标的重点教学内容与要求见表3、4、5。

表3必修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

主题语境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语篇类型

对话访谈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新闻报道新媒体语篇其他语篇类型(注意:

教师需要结合教材适当补充语篇类型)

语言知识

语音

进一步体验、感知、模仿英语的重音、语调和节奏等,在有意义的语境中感知说话人的意图、态度并学会表达意义、意图和态度。

词汇

从义务教育阶段的1500~1600个单词扩展到2000~2100,达到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语法

在语篇中理解和使用过去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及被动语态;动词不定式作定语和结果状语;动词-ing形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动词-ed形式作定语、状语和补语;限制性定语从句;省略句。

语篇

记叙文语篇和说明文语篇的主要写作目的和结构特征;常见应用文的基本格式、结构及语言特点;新闻报道的常见语篇结构、标题特征和语言特点;语篇中的显性衔接和连贯手段;语篇中段首句、主题句、过渡句的作用、位置及行文特征。

语用

通过多种方式的语用知识的学习,认识到语言形式的选择对具体情境的影响,能运用得体的语言表达或交际。

语言技能

理解性技能:

从语篇中提取主要信息和观点;抓住语篇中的关键概念和关键细节,理解语篇中显性或隐性的逻辑关系;根据话语中的语气和语调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根据语篇标题预测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根据上下文线索或非文字信息推断词语的意义;把握语篇的结构以及语言特征;批判性地审视语篇内容;课外视听活动每周不少于30分钟;课外阅读量平均每周不少于1500词(必修阶段不少于4.5万词)。

表达性技能:

根据交际需要发起谈话并维持交谈;使用文字和非文字手段描述个人经历、事物特征、事件的过程;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通过语言手段建立逻辑关系;在书面表达中借助大小标题、图标等传递信息、表达意义;根据表达目的选择适当的语篇类型、词汇和语法结构;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正式语或非正式语;借助语调和重音突出需要强调的意义。

文化知识

了解英美等国家的主要传统节日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比较中外传统节日的异同,探讨中外传统节日对文化认同、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了解英美等国家的主要民俗;对比中国主要民俗,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发现并理解语篇中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理解其中的寓意;了解英美等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得体处理差异,自信大方,实现有效沟通;学习并初步运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

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计划和安排预习和复习;经常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反思自己使用认知策略的效果,总结经验,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认知策略:

在新旧语言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和语法;利用笔记、图表、思维导图等收集、整理信息;根据语篇类型和特点,了解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通过快速浏览理解篇章大意;通过扫读获取篇章具体信息。

交际策略:

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计划、监控、评价交际策略的学习和使用。

情感策略:

对英语学习保持主动和积极的态度,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参加各种学习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

表4选修Ⅰ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

主题语境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语篇类型

专题讨论讲座报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新媒体语篇其他语篇类型(注意:

教师需要结合教材适当补充语篇类型)

语言知识

语音

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进一步感知和运用语音知识,能连贯清晰地表达意义、意图和态度,并欣赏文学形式中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词汇

学习使用1000~1100个左右的新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短语,累计掌握3000~3200个单词。

语法

过去完成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的被动语态;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动词不定式作主语和表语;动词-ing形式作主语、宾语和表语;动词-ed形式作表语;动词短语、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和介词短语等作为句子成分的意义和功能。

语篇

散文、诗歌、广告、访谈等语篇类型的主要目的以及结构特征;议论文语篇的主要写作目的及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文学语篇的写作风格和主要语言特征;正式与非正式语篇、书面与口头语篇的语言特征及差异;语篇中的信息组织方式;语法结构在组织语篇中的作用;语篇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语用

根据交际场合的类别,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有效沟通或较深入的跨文化交际。

语言技能

理解性技能:

区分、分析和概括语篇中的主要观点和事实;识别语篇中的内容要点、相应的支撑论据;识别语篇中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过程顺序;理解文本信息与非文本(视频、图表、画面)信息的关系;根据语篇标题预测语篇的体裁和结构;根据语境线索或图表信息推测语篇内容;通过预测和设问理解语篇的意义;根据上下文推断语篇中的隐含意义;批判性地审视语篇涉及的文化现象;课外视听活动每周不少于40分钟;课外阅读量平均每周不少于2500词(选修Ⅰ阶段不少于10万词)

表达性技能:

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描述、概括经验和事实、传递信息、论证观点、表达情感;通过重复、举例和解释等方式澄清意思;运用语篇衔接手段,提高表达的连贯性;根据表达意图和受众特点,有意识地选择和运用语言;根据表达的需要,设计合理的语篇结构;使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提高口语表达的自然性和流畅性。

文化知识

了解英美等国家地理概况、旅游资源(自然及人文景观、代表性动植物、世界文化遗产等),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了解英美等国家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比较中外差异,认同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理解和欣赏部分英语优秀文学作品;从作品的意蕴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启示;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区分和鉴别语篇反映或包含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了解中国文化与英美等国家文化的差异与融通,在跨文化交际中初步体现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使用英语简述中国文化基本知识,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主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

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善于分析成因,制订切合实际的目标;根据目标,实施并监控计划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目标与计划;进行阶段性反思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学习成效,归纳和总结有效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策略: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和总结等手段,概括具体语言形式的结构、意义和使用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和总结等手段,概括语篇的文体、语言和结构的特点,概括作者如何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选择不同的文本形式;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列出主要信息,组织基本信息结构。

交际策略:

借助语音、语调、重音和节奏的变化以及眼神、手势等手段进行交流;监控交际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并根据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情感策略:

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或急躁情绪,能分析原因,采用有效方法进行自我调整,有毅力坚持学习;有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愿望,积极争取获得各种练习和运用英语的机会。

表5选修Ⅱ(提高类)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

主题语境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语篇类型

口头和书面的专题讲座演讲辩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类正式文体其他语篇类型(注意:

教师需要结合教材适当补充语篇类型)

语言知识

语音

进一步提高发音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识别不同地域的语音语调,做到有效地表达意义、意图和态度等,可初步创作英文诗歌。

词汇

学习使用1000个左右新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短语,累计掌握4000~4200个单词。

语法

恰当理解使用倒装、强调、同位语从句、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在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法知识,认识英语语法的基本体系及其特征;熟练运用高中必修、选修Ⅰ阶段的语法知识,准确理解语篇的基本意义和深层意义。

语篇

把握各类实用类语篇的写作目的、语篇结构特征、语言特征;各类修辞手段的表意功能及常见用法;隐形衔接和连贯手段;多模态语篇的呈现形式和手段。

语用

综合考虑交际参与者的语境,运用得体有效的语言开展文化交流,体现多元思维,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顺利进行沟通。

语言技能

理解性技能:

阐释和评价语篇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批判性地审视语篇的价值取向,语篇的结构和连贯性;辨别并推论语篇中隐含的观点。

表达性技能:

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对观点、事件、经验进行评论;通过罗列、举例、对比等方式进行论证;根据需要创建出不同形式的语篇;根据需要插话或转换话题。

文化知识

了解英美等国家的主要文化特色,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了解英美等国家对外关系特别是对华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运用中外典故和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志表达意义和态度,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了解中国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中华文化自觉。

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

理性并自觉地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策略;根据学习目的和需要以及存在问题,规划、实施、反思和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策略:

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等手段,解释具体文本中特有语言形式的意义和意象效果;分析篇章结构的特点,解释作者是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篇章结构来传递意义并达成目的的;使用恰当的句子、段落和篇章结构,增强文章的逻辑性。

交际策略:

根据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礼貌习惯和规范进行交流,如使用委婉语言来表达意义或想法等。

情感策略:

有持久的英语学习动力,坚持不懈,创造和把握多种机会练习和使用英语。

注:

选修Ⅱ课程的其他类课程见表2。

五、实施建议

教师要积极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探索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实践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深度教学。

为此,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依据课程内容标准,开设好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

1.教师要把握好必修课程的基础性,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基本需求出发,根据必修课程的内容标准,制订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努力使课程内容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

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所有高中学生经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基本达到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必修课程还要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特别关注那些英语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扎实地做好补习工作,帮助这些学生认读和理解基本单词、句子和课文,多朗读文章中的重点短语、句子和段落,尽量使用教材中的短语和句子尝试说英语和写英语;适当补充适合的听读材料,增加学生的语言体验。

同时,要注意把立足点放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上;保证学生通过英语必修课程的学习,能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内容,顺利完成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

2.选修Ⅰ课程与必修课程为递进关系,主要为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开设。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理解文化内涵、应用学习策略;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审视事物和人物的真、善、美,评判不同的价值观,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层理解,充分体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落实好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由于学生在完成选修Ⅰ课程之后将参加高考,因此,教师要在实施选修Ⅰ课程的教学中,辩证地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积极适应课程改革的变化趋势,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改进日常教学的评价内容、手段和方式,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防止以考代教和过度应试的倾向。

3.选修Ⅱ课程供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任意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或不选择学习。

选修Ⅱ课程(提高类)的开设应更注重挖掘意义的内涵,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分析语篇结构的特征和行文格式对意义表达的作用,发现语言结构在组织语篇中的价值,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语言的魅力,欣赏文化和语言的美妙,发展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外,教师应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组织更加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创作性学习、演讲与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入和利用多种资源、鼓励学生分享感受、经历、看法和个人创作,为学生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相互学习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选修Ⅱ课程(提高类)可选择现行教材英语8-10(选修),英语11(选修)可以作为泛读素材。

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条件,积极探索开设选修Ⅱ课程中的其他类课程的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地选择和确定开设的门类,指导学生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实现个性发展。

必要时还可开发和设置其他符合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选修课程。

其他类型课程可选择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

(二)关注主题意义,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教师应充分了解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内容标准及其之间的关联,根据高中学段的课程结构和总体目标,以及各单元的主题和教学内容,制订各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要以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围绕主题引领的学习活动进行整体设计。

教师要认真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梳理并概括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确定教学重点,统筹安排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拓展主题意义。

教学目标应该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

每个课时目标的设定都要为达成单元整体目标服务,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六要素,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所侧重,避免脱离主题意义或碎片化的呈现方式。

教学目标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既确保共同进步,又满足个性发展。

(三)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研读语篇就是读者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做深入的解读。

建议教师首先尝试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

即What的问题;第二,语篇的深层涵义是什么?

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

即Why的问题;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也就是作者为了恰当表达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

即How的问题。

Why和How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答案,对语篇深层意义和文体结构的解读更多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以及教师与语篇互动中表现出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因此,每个人都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对语篇的研读,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关注语篇的选材出处和发表时间,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