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143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0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docx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docx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力和运动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二力平衡教案

1、力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般用F表示。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打击、反弹等都叫做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力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接触或不接触)。

举例:

所以说,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因此在判断一个物体(本身作为受力物体)是否受某个力时要能够找到这个力的施力物体。

(3)力的单位

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使物体形变(有且仅有这两条)。

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

使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使物体发生形变

 

(5)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例(实验题):

1、如图所示,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F1=F3=F4>F2,使其发生如a、b、c、d各图中所示的形变:

①比较a和b可以说明

②比较a和c可以说明

③比较a和d可以说明

综上可以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1.人推车向前走,人推车的力:

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车子对人的力(填“有”、“没有”),大小,方向,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甲和乙都被推开D、无法判断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变化B.受力物体同时一定是施力物体

C.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D.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定是同时存在的

(7)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

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物理研究方法: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代表里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可以标数值和单位)

练习:

1.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的物体A,在F=4N的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向右运动,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2.用50N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斜向左拉小车,画出这个拉力的示意图。

■典型例题: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彼此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D、受力物体不可能是施力物体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可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C.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D.一定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改变同时发生

3、一人用细绳拉着一个重物在地面上前进,则(  )

A.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重物B.如研究细绳对重物的拉力,则施力物体是绳子,受力物体是重物

C.如研究重物对细绳的拉力,则施力物体是重物,受力物体是绳

D.如研究绳子对人的拉力,则施力物体是绳子,受力物体是人

4、下列哪对力是相互作用力(  )

A.手对水桶向上的拉力、地球对水桶向下的引力B.电线对电灯的拉力、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D.地面对车的阻力、车对地面的压力

5、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

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④

现象解释:

1)在做立定跳远时,小雨用力向后蹬踏板,身体向前窜出,2.35m,满分;

2)将生鸡蛋在碗边轻磕,蛋壳破裂后将蛋液倒入碗中

3)在公园里划船的人用力向后划水,船就在湖泊中前进

4)游泳时手和脚向后滑水,人向前进,这是什么原因?

答: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给水一个的力,因为,所以水给人一个向的力,人就向前进。

5)踢足球时,小明感到踢出球的同时,踢球的脚感到痛。

这现象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的。

精讲之二:

弹力

1.生活中的小例子:

物体受力后的形状

撤去力后物体的行为

用力压一把直尺使它变弯

直尺恢复原状

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

弹簧恢复原状

铝导线用力折弯

铝线不能恢复原状

橡皮泥用力捏,扁了

橡皮泥不能恢复原状

用力折一张纸,纸被折弯

纸不能恢复原状

用力把橡皮筋拉长

橡皮筋能恢复原状

(1)弹性形变:

物体在弹性范围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练习:

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只小兔子,由于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因此小兔子能够产生弹力。

B、人站在地面上,虽然没有看到地面凹陷,但地面对人可以产生向上的弹力

C、磁铁把钢片吸得弯曲,但磁铁未与钢片接触,所以钢片不产生弹力D、风把树枝折断,树枝被折断时产生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弹力作用,必须要弄清产生弹力的物体一定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两个物体互相接触,这是产生弹力的前提.没有物体、只有一个物体或两个物体不互相接触都无法产生弹力;

其次,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间还必须互相挤压,即发生弹性形变。

※有挤压就一定有形变;实验:

放大微小形变。

练习1: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B.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3.常用的几种弹力:

作用点

方向

其他说明

绳子的拉力

绳子与物体的连接点

沿绳子收缩的方向

举例:

压力

在接触面上

垂直于接触面

压力与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支持力

在接触面上

垂直于接触面

例题:

画出图中物体所受到的弹力。

 

4、弹簧测力计。

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例2,王芳同学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时,得到如下数据:

拉力的大小F/N

0

2

4

6

8

弹簧的长度l0/cm

15

16

17

18

19

弹簧的伸长△l/cm

0

实验结束后,加在弹簧自由端的拉力消失,弹簧长度回到15cm。

请你对表中的弹簧的长度数据进行研究,填写对应的弹簧的伸长数据。

并分析弹簧的伸长△l与拉力F大小之间的关系,结论是:

例题:

一只弹簧原长10厘米,挂10牛砝码时弹簧长度变为12厘米,如再挂20牛砝码时,弹簧的长度变为()

A.16厘米B.6厘米C.14厘米D.18厘米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首先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也就是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即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2)认清弹簧测力计上最小刻度值,即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快速读出测量值.

(3)测量前要把指针调到零点,指针应指在零点,

(4)测量时,不要让指针与刻度盘摩擦;读数时,视线应穿过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练习1: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D.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量范围

练习2:

关于弹簧测力计和弹簧,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只能在竖直方向使用,不能水平使用B、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重力,不能测其他的力

C、弹簧有弹性,所以弹簧发生的形状变化一定是弹性形变D、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得超过它的最大测量范围

典型习题:

1、关于力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直接接触,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B.没有物体存在,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C.物体接触时,相互间就会产生力的作用D.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时,相互间有力的作用

2、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与桌面之间存在_____个力,它们各为________,它们的施力物体各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必然是________。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所给的推力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易拉缺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在物理学中,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不能离开__________而单独存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5、用手向上提水桶,手对水桶有力的作用。

其中__________是施力物体,__________是受力物体;同时手会感到水桶向下拉手,这里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

6、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相同的是()

A、作用点B、力的大小C、力的方向D、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1.当用脚踢足球时脚尖会感到疼,这是为什么?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B.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

C.施力物体施力在前,受力物体受力在后D.两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不一定接触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变化B.受力物体同时一定是施力物体

C.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D.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定是同时存在的

4.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B.施力的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的物体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D.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5下列关于力的看法,正确的是()   

A.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B.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C.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存在力D.两个物体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就一定不存在力

6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B.可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C.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D.一定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改变同时发生

9.一人用细绳拉着一个重物在地面上前进,则(  )

A.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重物B.如研究细绳对重物的拉力,则施力物体是绳子,受力物体是重物

C.如研究重物对细绳的拉力,则施力物体是重物,受力物体是绳D.如研究绳子对人的拉力,则施力物体是绳子,受力物体是人

10.下列情况中,哪些情况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A.在地面上静止不动的桌子B.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

C.从车站驶出的公共汽车D.在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机

11.下列哪对力是相互作用力(  )

A.手对水桶向上的拉力、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