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阴阳五行学说的案例研究1文档格式.docx
《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阴阳五行学说的案例研究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阴阳五行学说的案例研究1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为阳,静为阴;
男为阳,女为阴;
人身背为阳,腹为阴;
身体内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等等。
可见,这里所谓阴阳并不是象从电磁运动中辨别出南极与北极、正电荷与负电荷、正粒子与反粒子等那样,凭借的是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而是借助直观的联想和类比。
大体说来,凡是有明显运动特征的、能态较高的、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外向的事物多属于阳的一类,而相对静止的、能态较低的、寒冷的、晦暗的、下降的、内守的事物多属于阴的一类。
⒊阴阳不仅表征万物的分类,而且表征作用的机制。
正如张载《正蒙》曰:
“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緼相揉,盖相兼相制。
”当阴阳两种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事物是稳定的;
动态平衡一旦失调,则事物发生激烈突变。
《国语·
周语上》记载:
“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曰:
‘周将亡矣!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这里用阳阴失序同时解释地震的自然现象及民乱的社会现象,并且作出了“周将亡”的预言。
至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与失衡,可举《黄帝内经·
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述为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⒋五行相生相克的程序具体展示了阴阳之气循环迭至、相兼相制的作用过程。
记载“五行”初创的典籍《尚书·
洪范》曰: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可见,选用“行”字的用意在于突显运动、变化、过程、功能等,因而严格说来,“五行”宜译为“thefivemovements”,“thefivechanges”,“thefiveprocesses”或“thefivefunctions”。
但因水、火、木、金、土毕竟取自日常生活常见的材料或元素,故将“五行”译作“thefiveelements”也并非没有根据。
其实,《尚书·
大传·
周传》和《国语·
郑语》中就有这样的用法: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正是基于此种五行的“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法”,同时考虑到中西长期文化交流中的习惯法译法,本文仍用“thefiveelements”来译“五行”,但注重的是五行的运动、变化、过程、功能等语义。
根据这些语义,中国传统传统中以五行配百物或其属性的直觉-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便可得到充分的显示。
按此,天下万事万物均可以五行为参照划分为五类(见表1)。
表1之所以如此安排,需要有许多古籍来加以注解,并且多半是一种例解性的和发生学上的联系,此处不能一一列举。
[1]
在五行诸类之间,有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
一种作用叫“生”,表示一类事物能产生(produce)、引起(cause)、促进(push)另一类事物;
另一种作用叫“克”,表示一类事物能克制(restrain):
战胜(win)、征服(conquer)另一类事物。
五行依相生作用排列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可表示为:
Wo→F→E→M→Wa
└—————————┘
图1.五行的相生序
五行依相克作用排列的次序则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Wo…→E…→Wa…→F…→M
↑∶
∶∶
└……………………………┘
图2.五行的相克序
以上两种作用次序也可用一个图来表示(见图3.),它可用董仲舒的一句话予以说明:
“此相生而间相胜”。
表1.五行及其相互关系
Heaven(Nature)天—自然界
Five
Elements
五行
Human(Society)人—社会
Yin-Yang
阴阳
Tastes
味
Colors
色
Development
化
Weather
候
Cardinal
Points
方
Seasons
季
Viscera
脏
—
腑
Sense-
organs
官
Body
体
Affective
State
志
Dynasty
朝
Lesser
Yang
少阳
Sourness
酸
Green
青
Birth
生
Wind
风
East
东
Spring
春
Wood
木
Liver
肝
Gall
胆
Eye
目
Muscles
筋
Anger
怒
Hsia
夏
阳
Bitterness
苦
Red
赤
Growth
长
Heat
暑
South
南
Summer
Fire
火
Heart
心
Smallintestine
小肠
Tongue
舌
Pulse
(blood)
脉
Joy
喜
Chou
周
Equalbalance
平
Sweetness
甘
Yellow
黄
Chang
Wet
湿
Center
中
August
长夏
Earth
土
Spleen
脾
Stomach
胃
Mouth
口
Flesh
肉
Think
(desire)
思
HuangTi
黄帝
LesserYin
少阴
Acridity
辛
White
白
Reaping
收
Dry
燥
West
西
Autumn
秋
Metal
金
Lungs
肺
Largeintestine
大肠
Nose
鼻
Skin&
hair
皮毛
Sorrow
悲
Shang
商
Yin
阴
Saltiness
咸
Black
黑
Storing
藏
Cold
寒
North
北
Winter
冬
Water
水
Kidney
肾
Bladder
膀胱
Ear
耳
Bones
(marrow)
骨
Fear
恐
Chhin
秦
F
WoE
WaM
图3.“此相生而间相胜”
除上述四点本体论预设外,由气、阴阳、五行表征的研究传统也有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原则:
Ⅰ、万物皆气,气分阴阳。
阴阳之气是处于动态平衡、整体协调还是失衡、失调状态,乃是研究一切问题、解释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则。
此原则具体展示为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作用机制。
Ⅱ、因此,五行与万事万物的直觉关联和功能类比是解释一切经验现象的认识论-方法论准则。
Ⅲ、五行相生作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参见图1,若Wo生F的作用较强,则对F生E有增强作用;
反之,若Wo生F的作用较弱,则对F生E有减弱作用。
其余相生作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按同理分析。
因而五行相生组成正反馈环。
(thecircleofpositivefeedback)
Ⅳ、五行相克作用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参见图2,若Wo克E的作用较强,则对E克Wa有减弱作用;
反之,若Wo克E的作用较弱,则对E克Wa有增强作用。
其余相克作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按同理分析。
这样,根据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五行有奇数个相克关系,正好组成一个负反馈回路(thecircleofnegativefeedback)。
Ⅴ、五行相生相克作用之间也呈负相关关系。
参见图3,若Wo生F的作用较强,则对Wa克F有减弱作用;
反之若Wo生F的作用较弱,则对Wa克F有增强作用。
其余生克作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按同理分析。
这样五行相生的正反馈环和五行相克负反馈环便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中国古代的医学、天文学、炼丹术等都体现了这些认识论-方法论准则。
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医学之例。
《黄帝内经》云:
“生化之道,以气为体”,“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疾”。
依中医观点,健康在于气和,疾病源于气乱,因而治疗之本在于调气。
调气者,调阴阳也,因为“偏阴偏阳谓之疾”,“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同上),“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素问·
阴阳别论》)。
阴阳之气的整体协调体现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
五行配五脏着眼于功能的直觉联想和类比关联(见表1)。
由此,五行相生、相克的有关方法论准则有了用武之地。
例如,病人咳喘、痰薄、厌食被诊为脾虚之症,因为脾虚导致人体不能有效地运行津液而致痰薄血滞,也不能有效地施散谷精以充肺,从而引起肺气肃降,咳喘乏力。
因此,病理在于脾充肺(土生金)受阻,疗理即为补脾益肺(培土益金)。
二、作为功能类比解释的阴阳五行学说
何谓解释?
E.Nagel(1979)说:
“解释就是对‘why’问题的回答。
”换言之,解释就是以某种方式拯救现象,为一个我们需要理解的命题提供合理性的理由,以解答我们对这个命题的疑问:
为什么事情会是该命题所陈述的那样。
让我们来看阴阳五行学说是怎样回答如下“why”问题:
Question1:
为什么中国周朝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最终被秦朝所代替?
中国古代学者解答此问题的根据是参照表1中朝代与五行的对应分类,然后根据图2得出如下结论:
秦(水)…→周(火)…→商(金)…→夏(木)…→黄帝(土)
《吕氏春秋》为这种朝代更替的解释提供了一段记载: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详乎下民。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
黄帝曰:
土气胜。
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禹曰:
木气胜。
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
汤曰:
金气胜。
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中周社。
文王曰:
火气胜。
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代火者必将水,天先见水气胜。
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徒于土。
”请注意,这里不仅用“秦(水)克周(火)”解答了问题1,而且按五行相克次序,用“土克水”的关系预言代秦而兴的朝代必属土类(这可看作上文所引伯阳父用阴阳之气失序作出“周将亡”预言的等价说明)。
这种解释的逻辑结构是:
解释者:
解释者的形式结构:
⑴功能类:
水、火、金、木、土
⑵类关系:
水克火
⑶类归属:
秦朝属水而周朝属火
----------------―――――――――――――---
被解释者:
被解释者的形式化:
⑷秦朝代周朝而统治中国
参照科学解释的规律复盖模型(Hempel,1965),若将“水克火”当作一条全称陈述式的定律,则上述解释的逻辑结构类似于D-N模型(thedeductive-nomologicalmodel);
若将“水克火”当作一条统计陈述式的定律,则上述解释的逻辑结构类似于I-S模型(theinductive-statisticalmodel)。
但是,在阴阳五行学说中,“WaterconquersFire”之类陈述是否有资格称之为定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仅仅根据一些表面的直观观察,例如水可以泼熄某些燃烧着的火,就不加分析,无须实验验证立刻推广到一切列入水类的事物功能有克服列入火类的事物功能的关系,当然很难获得普遍规律的资格,更不用说有获得普遍因果律的资格了。
所以,上述逻辑结构的
(2)式,类关系项,实质上是一个存在命题,即:
,其中表示“克”。
进一步说,无论对于D-N解释,还是对于I-S解释,其解释项中除定律性陈述以外,还必须有关于定律发生作用的经验条件的陈述。
可是,在上述解释结构中,解释项中没有一个陈述说明了“水克火”发生作用的经验性条件。
这一解释的特征是:
根据直观联想和功能类比,认定⑴天下万事万物分为五行,⑵五行中有“水克火”的类关系,⑶秦、周二朝分别属于水和火。
以此作为解释项,便对被解释项⑷秦朝取代周期作出解释,这种解释实质上是类型化了的从特称命题到特称命题的类比推理。
关于秦兴周衰这一历史事件,这里既无因果性分析,也无目的性说明,提供的是一种基于直观联想的“功能类比解释”(thefunctional-analogicalexplanation)。
这一命名方式强调了此种解释模型的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解释项中不含严格的定律,而含功能类(functionalclass)及其关系。
第二,解释项与被解释项之间的关系不是演绎的或(高概率)归纳的,而是类比的(analogical),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低概率的,即解释力是比较差的。
此外还须注意,这种解释常常带有特设性解释(adhocexplanation)的特征。
为了说明秦朝必胜,就将他特设在水类。
Question2:
为什么我常常午后潮热、心烦意乱、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搏细弱无力呢?
中医根据阴阳五行的学说,给出一个解释,说这是肾阴虚。
这个解释也是一个功能类比解释。
这种解释和西医的演绎规律解释显著不同。
西医通常都要经过实验检测手段(验血、验尿、透视等)查出实体性病因(细菌或病毒等的效应)和器官病变所在的位置,然后根据医学上掌握的因果律,例如什么样的细菌什么样的病毒,在什么情况下,必然引起什么器官的什么病变,运用这个普遍规律及其边界条件加上由实验检出的有关患者的特称陈述,逻辑地推出问题2中表述的患者的整体特征,给出造成上述整体性病症的解释:
这是因为患了慢性肾炎,还是患了结核病或糖尿病造成的。
也许这些都不是,而是由于不孕症或性神经官能症等病变造成的。
但中医却不探测这些实体性的因果关系,也不探测病灶方位及其内部结构,而只将人体整体性的病变进行功能性的分类。
首先将人体功能按五行分类,划分为肾、脾、肝、心、肺这些藏象功能。
请注意这些所谓脏腑,并不是作为实体器官,而是作为有某种分类了的功能之载体,与西医同名的器官意义完全不同(印会河,2000)。
但由于这种划分,对中医诊断已不够用,于是增加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范畴(八纲辨证体系)作维度,并以阴阳为纲,对人体整体性病变作出了相当详细的功能性分类。
五种脏腑功能病变,配上八个(四对)不同范畴。
在数学上可分出80个功能类,如果这些同类的病变有不同的程度或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类之间的组合,便可以得出更多的亚类。
中医对病症的解释,实质上就是将整体性的病变归入各个不同的功能类当中。
当然,这种归类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它需要有许多可言传的以及不可言传的技术知识和技术经验,以便通过这些编目系统能使病症与所开出的药方相互对应,并能取得有疗效的效果。
这样我的消瘦、盗汗、潮热、甚至尿多腹胀等等便有了一个中医的直觉功能类的解释。
这里又是通过直观类比,将现象归入一定的功能类从而获得解释。
不过这个例子比上一个案例更加成熟和更有说服力,也许还带有某种唯象理论或经验公式的色彩。
医生在运用这种功能类比时,也许还可以给出一些典型的病例作为模型来用于解释。
⑴功能类(Theclassesoffunction):
按五脏、六腑、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等维度的人体功能病变分类系统。
⑵类特征(Thecharactersoftheclass):
肾阴虚病具有五心烦热、骨蒸朝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典型特征。
⑶所考察的个体特征(Thecharactersofindividalinquestion):
我有日益消瘦、出冷汗、午后朝热、小便赤黄等病变特征
----------------------------------
⑷所以,我的病是肾阴虚病。
当你再问我的肾阴虚病到底是什么病时,中医医生无可奉告,因为他没有实验的分析,没有实体的普遍因果律,不能对现象作出D-N解释或I-S解释。
结果给你开出了例如“六味地黄丸”的药方,告诉你每天吃药的份量。
Question3:
为什么六味地黄丸能医好我的所谓“肾阴虚”病?
现在被解释者是“肾阴虚”病症的克服与消除。
解释者依照阴阳五行学说,按中草药的药性作了“四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的阴阳分类以及“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的五行分类以及其他的所谓升降浮沉分类等,给出一个药物分类系统。
然后对六味地黄丸中的诸药物作出一个类归属的判断: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的药类特性。
这种药性在患病者体内的吸收,按照阴阳五行。
相生相克的作用,使患病者能恢复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将某种被解释的现象直觉地归入一定的类,这些类的某一组成员在这些方面相似,另一组成员在另一些方面相似,从而相似性交叉重叠地出现。
于是人们通过直观的类比而假想这个类的所有成员具有的共同特征与共同关系来解释或预言被解释现象的特征,这种思考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早期阶段所具有的,并且作为一种辅次的和助发现的模式贯穿于人类认识发展的各个阶段。
类解释或类比解释的解释力取决于类的划分是否适当,被假想为类的个体的共同特征与共同关系是否复盖了所有个体,如果不是则它的复盖概率有多大,以及被解释对象是否恰好落入这个复盖面当中以及落入这复盖面的概率有多大。
所以,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类的概念和分类的系统以及功能类比在事物的各种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事物的类划分为下列三种:
⑴自然类(NaturalKinds)。
自然类是这样一些元素的集合,这些元素有一组经分析和实验确证的共同特征P1,P2,…Pn。
这些特征分开来说对于这个类的成立是必要的而结合起来对于这个类的成立与其元素之所以归属这个类是充分的,从而这组共同特征可以定义这个类。
例如特定的原子,特定的分子以及特定的物种都可以看作是这种自然类。
自然类通常并不是通过直观个体的表面现象和整体功能而获得的,而是通过分析个体的内部结构和内部性质而得到的。
因为直觉常常出错。
自然类正是要排除这种直觉错误,由此而进行解释与推理。
水分子H2O在相同的条件下基本性质都相同。
例如今天这里湖水结了冰这个陈述就可以用所有的水都在0℃下结冰这个类特性和类规律加上关于这里湖水的初始条件陈述来加以解释。
在自然类的情况下,类解释实际上是D-N解释模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这种解释推理具有演释的特征。
关于科学中是否真的存在着自然类,直到现在还是科学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科学的理解(Dupre.2000)。
我们认为,至少在理想类型(idealtype)的意义上,自然类是存在的。
⑵家族类似类(FamilyResembleKinds)。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类似类的概念。
这种类的元素之间没有共同的特征。
只有“相似之处的重叠交叉的复杂网络”(Wittgenstein.1992)。
例如混合物、土壤、家具、船以及最典型的“游戏”这些概念所概括的就是这样的类。
本文作者之一,张志林教授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类中寻找出某种类似于“本质”的东西,它就是家族类似类的大多数元素中具有的共同特征或虽非大多数元素具有,但却是“处于家族类似网络的核心地位”(Zhang.1995)的特征。
由于家族类似类存在着这种亚本质(quasi-essence)的东西,所以对某种现象的特征给出家族类似类的解释时,这里解释者并不能演绎出这种现象的特征。
但解释者以较高概率的归纳来支持被解释者,例如对张三的死亡给出解释时,说因张三得了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