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
《必修一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辶、之、彳,与“路”“走”有关。
路、趾、赴、超、迈、逃、径、往、街等
亻、人、女、子,与“人”有关。
侠、仁、作、伍、伯、妃、好、字、孩、妇等。
疒,与“疾病”有关。
疾、疲、病等。
日、月、雨、风、水,与天文有关。
暗、霜、飘、朗、景、暴、朔、望、朝、震等。
宀、广、尸、门、户,与房子有关。
家、宫、宇、官、宿、库、废、屋、阙、阔、扉。
衣、衤、巾,与衣服布匹有关。
裸、襟、帛、布、帷、绢、纺、织等。
兵、弓、斤、刂、刀、戈,与兵器有关。
强、引、弛、斧、斫、刻、茅、战等
金、玉、王、贝,与财宝有关。
银、财、理、贪、贾、宝等。
水、火、氵、灬,与水火有关。
没、渴、然、炎等。
木、艹、禾、竹,与植物有关。
例如析、篇、秀、秋、租、秉等
马、牛、羊、豕、犬、鸟、隹、鱼、虫,与动物有关。
鲜、驱、特、美、群、狂、集。
如不懂“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什么意思。
看它的结构,由“氵”和“齐”构成形声字。
“氵”是“水”的变形,表示这个词与“水”有关,再看语境,它的修饰语是“朝”(早晨),它后面是“夕设版”(晚上修筑防卸工事),“朝济”“夕设”相对,表示“济”是一个与水有关的动作。
再根据大语境,烛之武说晋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行为,可推知“济”当“渡河”讲,“早晨渡过了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2)由已经掌握了的实词一个义项和语境,推断它的新语境含义。
如“越国以鄙远”中的“鄙”字不懂。
我们学过《为学》,里面有一句话“蜀之鄙有二僧”,其中的“鄙”当“边远地区”讲。
再根据语境,超越别的国家来“鄙远”,“远”是远方的郑国。
“鄙”是谓语,宾语是“郑国”,它一定做动词用,因此可推断“鄙”是“把……作为边邑”意思。
“把远方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很通顺。
(3)借助成语俗语中词语的意义和语境推断。
成语俗语中,延用了文言实词的古代意义,如果知道了成语中某个字的意义,可推断它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假如不知道“素善留侯张良”中的“素”什么意思。
那么可根据成语“安之若素”的“素”当“平时”讲,再根据语境可推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素”也当“平时”讲。
(4)根据双音节和语境来推断。
文言文中也有双音节词,如果不知道“沛公不胜杯杓”中“杓”什么意思,语境是张良说刘邦不胜酒力,再根据双音词“杯杓”的“杯”为“酒杯”之义,那么推断“杓”可能也当“酒器”讲。
(5)根据语法结构和语境来推断。
如“范增数目项王”的“目”,它受“数”(屡次)修饰,是名词“项王”的谓语,在现代汉语中当“眼睛”讲,再根据鸿门宴上范增想杀刘邦语境,在这里可以推知它的意思是“用眼神示意”。
(以上讲的是推断实词语境含义的方法)
三、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生初中学习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重在记忆积累,进入高中,遇到本单元三篇文章,面临着两个变化,一个是内容上,阅读文本的长度和难度都有增加;
一个是学习方法上,由初中的重在记忆积累转变为高中的重在理解分析。
特别是,要学习自己翻译文言文,鉴赏评价其内容,在学习任务上增加了难度,学习方法上要有所改变。
本单元三篇文章都是叙述式散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文字方面也好理解,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这为学好这个单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难点是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评价历史人物。
高一年级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为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打基础。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推知词语含义,是学生自己解决文言文难点的一个重要能力,高中的初始文言文学习,要培养这方面的意识和训练推知的方法。
如果能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文章脉络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文章写法特点的把握等,就容易了。
当然,人物形象理解与评价等问题,也是难点,但高一初始课我们不把它作为重点问题解决。
不能忽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体会和复习记忆。
四、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时数:
总课时9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重点讲读。
《鸿门宴》3课时,重点讲读。
《荆轲刺秦王》3课时,课上引导学生自读。
总结课1课时,重点是文言知识的梳理。
五、课文分析与教学
1.课文内容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1)故事发生的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国结好。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春秋无义战,都是为了利益而来。
(2)文章主要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劝退秦军。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3)文章的结构
课文按故事情节分为四段。
第1段,秦、晋围郑。
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
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晋军函陵,秦军南”,既然两国的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提供了可能。
“函陵”“氾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
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
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君臣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如果说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那么担此重任的就是千里马了。
所以,烛之武还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也是从侧面突出烛之武的才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
但是,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
郑伯可谓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
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
烛之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去见秦伯。
故事曲折,未平铺直叙。
第3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
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这时,郑国的命运将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
一般说来,敌我谈判,双方都有戒备,只有尽快消除对方的戒心,才有可能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
烛之武能否成功,就看他说什么和怎样说了。
这段说辞只有一百多字,却包含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提出问题。
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
上一层分析利害关系,动摇秦伯,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
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
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从历史的角度离间秦晋关系。
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从历史说到现实,烛之武又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这样一发挥,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
原来曾是晋国盟军的秦国,现在却成了郑国的盟友,风云突变。
这时的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反过来,劝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4)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
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
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
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
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写作特色
①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②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
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③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2.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认知问题
学生初中学过《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对《左传》的相关知识和写法特点有一定的认识,但过了很长时间了,需要复习整理。
对于战国时期的形势、秦晋郑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当时秦晋郑几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秦晋围郑的原因,学生是不清楚的,需要介绍。
了解这些,对学生理解烛之武为什么能劝说成功、晋文公为什么不攻击秦国将有很好的帮助。
3.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重点实词、重要虚词、典型文言句式的含义及特征。
3.初步掌握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
4.品味鉴赏烛之武说辞艺术,评价烛之武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预习和课文理解有关的文学知识、文化常识、背景知识。
(教师命制篇子)
(2)学生参考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同时把不明白地方做好标记。
2.诵读课文
3.答疑解惑。
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很多内容应该已经有所掌握,但同时肯定还有一些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或者在预习的过程中,还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老师要利用课堂的时间,采用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方式,解答这些问题。
4.梳理归纳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具有典型性的文言句式,并引导学生探究其规律。
学习推断文言词语语境含义的方法。
5.讨论:
(1)烛之武为什么能劝退秦师?
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结构,烛之武说理艺术,及人物形象特点。
(2)你怎么看烛之武这个人?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体会《左传》的写法特点。
6.作业布置:
就“烛之武”这个形象,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200字左右)。
4.教学方法与策略
学生初中学习文言文一般是需教师一字一句的翻译,到高一后,学习文言文需要改变方法,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要主动探究,在自己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
还可以有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
可让学生先介绍背景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插入背景知识。
学生首先要作充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然后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再次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难点;
最后课堂讨论把剩下的难点解决。
然后做课文内容分析探讨。
内容分析可从题目入手,抓住“退”字,引导学生思考:
烛之武为什么能劝退秦师?
学生做充分讨论,教师指导,让学生前后联系,从历史背景、地理形势、文章结构按排、人物形象等多外角度思考,进而教师总结,把文章的写法、人物形象、《左传》的特点总结出来,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5.教学资源与评价
教材、工具书、网络、学生。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这个资源繁杂,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分析、综合,不能拿来就用,用别人教案讲不了自己的课。
学生资源是最不好把握的资源。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掌握的东西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他们人多,合起来有无穷的、让教师难以预料的能量。
但这也是最不好把握的资源。
最好能课前做些了解,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六、本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
2.初步掌握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
3.评价烛之武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左传》和故事发生背景。
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实虚词和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孙子兵法》说: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用兵之上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烛之武如何不战而劝退强大的秦兵的。
二、复习了解《左传》
三、介绍背景
四、诵读翻译课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地朗读课文。
2.学生参考注释和借助工具书,也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翻译课文,同时把不明白地方做好标记。
(预习已经完成这里可省略)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答疑解惑。
4.教师讲授推知文言词语语境含义的方法。
5.重点讲解几个活用的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因人之力而敝之
6.找同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几项内容整理课内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品味鉴赏烛之武说辞艺术,评价人物形象。
探究文章写法特点。
一、学生齐声诵读课文。
二、探究,理解文章内容。
1.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题目为“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师?
(教师引导从多个角度思考:
国家之间的矛盾,国家的地理位置,文章结构层次,人物的说理艺术等主客观多个原因)
(2)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认识,教师指导。
3.教师总结
第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师?
)
(1)从第一段交待的秦晋联军攻郑的原因看,郑国“无礼于晋”,秦国只是附属攻郑,不是主要矛盾对象。
(2)从第一段交待的秦晋联军驻扎的地方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第一段说明了战事爆发的原因,说明了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造成危急形势,反衬烛之武劝说能力;
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
开篇寥寥数语,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3)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劝说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的,打动秦伯。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站在秦国立场上,层层深入,打动秦伯)
第二个问题(从烛之武退秦师过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形象
要点:
(1)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
(2)勇敢机智,能说善辩。
4.总结本文写法特点,从本文看《左传》特点。
5.齐声朗读全文,深入体会本文内容。
三、作业:
背诵课文。
四、学习笔记
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新的学校,新的校规校纪,其中有没有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
如有,请针对其中一条,给校长写一封信,建议其进行修改。
(200字左右)
拓展资源(有条件的拓展)
1.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
弃旧恩、召新怨;
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2.阅读下面文段,谈谈你的感想。
(200字左右)(赵云的话有道理吗?
先主为何不听?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
云(赵云)谏曰: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叛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
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
,很快)解也。
”先主不听。
——《三国志?
蜀书?
赵云传》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