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分专题复习第讲 小说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新课标高考分专题复习第讲 小说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分专题复习第讲 小说阅读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二、考点透析
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⑴情节结构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情节”,并“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如《想讨一本书》就是通过“讨书”“买书”这两个事件反映出方先生不读书又强装斯文儒雅的性格特征的,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乏这个矛盾也是在“讨书→买书→碰壁”这个情节中得以展现的。
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
《想讨一本书》这篇文章就是以“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
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
文章可以以事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感情或心理活动为线索。
如巴金的《灯》开头是“窒闷”,中间有“心渐渐安定”“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结尾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抓住了这些,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就得到了整体把握。
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
例如阅读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
当然,与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切等。
分析小说结构注意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
开头和结尾是小说结构的重要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
也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
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
一旦把握了小说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⑵人物性格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人物”,能力层级C;
并“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
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像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
所以,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阅读中钻牛角尖。
评价人物,只有从事件本身来评价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切忌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色彩,也要避免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的泛泛而谈。
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需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
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等。
如高尔基的《母亲》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有侧面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的,有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的,有通过动作表情描写反映心理活动的。
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写玛蒂尔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既急切盼望出席舞会,又没有合适的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杂心理,就刻画得惟妙惟肖。
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
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包括两层意思:
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
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
另外,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性格。
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
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身份、内心世界等。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
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
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了封建读书人的鲜明烙印;
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
多种描写手段集中而精彩表现出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场面描写。
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语言描写,“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周围人物的肃整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先哭后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⑶环境描写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环境”,能力层级C。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
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
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
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
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
如《药》中对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描写,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反映。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⑷把握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小说的主题实际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
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要感奋人、激励人、愉悦人,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于主要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
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
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
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
在心理印象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者和由此产生的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
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所以,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透彻了,作品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⑸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阅读小说要充分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
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景,展开情节;
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
而且小说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结构篇章,也都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分析写作方法和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也都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量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
因而,把握小说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量,是深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
小说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地说,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深刻。
品味语言要做到:
①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一篇和谐完美的整体的;
②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
③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④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命题人在以下四个方面设置考点:
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文眼”,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思想内涵丰富的语句,表现力强的一些动词和形容词。
考生的体会品味要三结合:
结合上下文、结合主题、结合时代背景。
⑹表达技巧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高考命题不会孤立的考查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的作用。
“技巧”指文学技巧。
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
它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
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
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②从选材组材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
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
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
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
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⑺探究发掘
《考纲》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F。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能进行个性化阅读,此考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探究创新能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鉴赏小说戏剧可以从历史的、现实的、哲学的、审美的等不同的角度对作品作深层次的探究。
古今中外经典的小说戏剧,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也隐含着博大深沉人文精神。
解答探究题也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
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造意图,对某些问题作个性化解读。
三、命题规律
小说在高中教材中所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更加突出。
近年来小说阅读题在高考中出现过多次,如,2010年有广东卷的《面包》,山东卷的《骆驼祥子》的选段,陕西卷《保护人》,辽宁卷的《洗澡》,小说的阅读有加大分量的趋势。
2011年高考,全国卷Ⅱ(《针挑土》)、新课标卷(《血的故事》)、辽宁卷(《怪人》)、浙江卷(《第9车厢》)、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山东卷(《审丑》)等省试题不约而同出现小说,散文一统天下的格局终于被打破。
考题选材:
?
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例如2010年山东卷、2011年的江苏卷。
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
小说的考查有一个趋势是明显的:
命题已加大了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探究能力的考查,文学成分、考生的创新思维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四、技法点拨
究竟怎样鉴赏小说,也许各人的情况不同,方法也会不尽一样,但我们觉得,从小说作品的构造入手来进行鉴赏是个好办法,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减少盲目性,同时还可引导读者如何从迷人的故事中走出来并运用审美的眼光去进行鉴赏。
那么,小说又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
我们同意“五要素说”,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和语言。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具体谈谈小说鉴赏的问题。
(一)人物的鉴赏
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总体而言,文学塑造人物不外概括性表现(或称直接表现)与戏剧性表现(或称间接表现)两种类型。
概括性表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甚至明确地解释人物动机;
戏剧性表现就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展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因此,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这种概括性的叙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为我们鉴赏小说人物最为直接的一个步骤。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
“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于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更不待言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
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要仔细分析。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
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这不仅是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
或者说,一个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具有广泛的“共性”。
而对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前面我们谈到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这是侧重在个性方面的,但是,如果只分析人物的个性而忽视共性,我们也就不能从中发现更多的人,这样的鉴赏就未免失之肤浅。
反过来,如果只分析共性,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个空骨架,也难以说明典型的普遍性,不过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躯壳”而已。
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与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静态的和单一的线性思维上,而且它几乎成了我们的审美鉴赏“习惯”。
这主要是根植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小说人物塑造几乎成了某种政治宣传的需要,因而人们鉴赏这类小说也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这是不正常的。
只有当我们对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观照,诸如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美学的等,我们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么浅薄、那么单一和那么乏味了。
5.从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中外小说都起始于远古的神话和传说,从而便开创了小说的神怪题材。
神魔鬼怪形象在中外小说里面,均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
如何认识像志怪小说中的太乐伎(颜之推《还冤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这一类艺术形象,应是小说人物鉴赏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马克思曾经说过,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
这就说明了神话的虚幻性与现实的真实性的辩证统一,或者也可以说,小说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均应是生活中人物的变形,其本质是相通的。
我们鉴赏小说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应当努力从中悟出人情才对。
要理解神、兽、怪与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审美特点,注意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去分析,切不能将他们排除在现实之外而孤立地去欣赏,否则就难以探求作者的真意。
(二)情节的鉴赏
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而言,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
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
这当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
不过,小说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
例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这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
鉴赏小说情节,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2.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鉴赏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我们仍以《孔乙己》为例。
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对他嘲笑、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孔乙己偷窃、迂腐的坏毛病;
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又是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情节,则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讲面子的弱点。
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
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3.见微知着,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作品的情节是由若干个场面构成的,场面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
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
请看老作家魏金枝对《阿Q正传》的一段情节分析:
“写一个犯人在最后受判时画押,通常总是迟疑地颤抖地执着笔,无可奈何地画上一笔就算,鲁迅写阿Q的画押就大大不同,他写的画押却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
一面是‘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
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我看,即使没有看过《阿Q正传》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为人,单就这一节画押来看,阿Q的麻木、无知以及精神胜利法,岂不是都尽情地表露出来,然而那只是一个最后判决的场面描写。
”由此抓住场面和细节的情节鉴赏就不是浮光掠影地阅读了,应对我们有所启示。
但有人阅读小说,只顾看热闹,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紧张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过一定的情节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何社会意义,又是如何解决的,等等,这就不得要领了。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着特点。
什么地方是伏笔,什么地方是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
例如《红楼梦》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情节,即可看出它具有复沓回旋、含意深远的特点。
这三次均是写同一个人物进荣国府,但每次却是各不相同。
一进,只让刘姥姥见了王熙凤,借此给读者展示了荣国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的豪奢;
二进,刘姥姥见了贾母,又是饮宴,又是饱览,让读者见到了荣国府也有各种矛盾,由此埋下了贾府即将败落的伏笔;
三进,则那位曾向刘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琏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一层更深一层。
鉴赏这样的情节,我们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还要注意发掘情节所寓示着的主题意义。
同时,又可看到,作者在组织情节时所显现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
(三)环境的鉴赏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
明末文学家王夫之曾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一切描写景物的文字都在于写作者之情意。
所以,我们鉴赏小说,就应注意从环境描写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命运以及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
在《红楼梦》中,作者写蘅芜院的环境:
“阴森透骨”,屋外长着“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屋内“一色玩器全无”,像“雪洞一般”。
这样的环境正好衬托出带着金锁而高唱“妇德法”的薛宝钗阴冷无情、装愚守拙的性格特征。
这一性格特征的揭示,不仅透露出作者对薛宝钗其人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可看出封建礼教虚伪性的一面,而这正是作品主题的内容之一。
环境描写一般是写实的,但有时也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的性质,这样也就自然地对主题起着一种暗示作用。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说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与小说人物的思想与行动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因为小说是以写人为中心,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任务。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衬,后者叫反衬,这里不再细述。
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
小说感染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别注意创造一种特有的小说氛围,而创造小说氛围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描写的渲染、创造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