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日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档格式.docx
《在一日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一日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阳阳先把水龙头打开,卷起袖子再洗;
晨晨一下子拧开水龙头,冲冲手指头马上关好水龙头,就跑出盥洗室;
贝贝洗得时间很长,搓出了很多泡泡,在水槽里玩泡泡,擦手的时候手上还有肥皂泡沫;
希希说:
“老师,仔仔老是挤进来推我。
”亮亮解完小便就离开盥洗室……
根据几天对班中40名幼儿的观察统计,我发现一天中重复次数最多的洗手,存在的很多问题。
1.36%的幼儿对于洗手不够主动。
幼儿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去洗手,但有些也能逃则逃,说“我刚才洗过了。
”不知道洗手是为自己洗的。
2.60%的幼儿洗得不够干净。
有些幼儿洗手就是敷衍了事,没有认真去洗。
手淋一下就行了,不擦肥皂,有时即使擦上肥皂没搓几下就冲洗掉了。
3.27%的幼儿洗手时玩闹,不会节约用水。
幼儿在洗手时喜欢玩水,常常把水开得很大;
或用手堵住水龙头,让水飞溅到墙面、地面;
或和同伴戏水玩闹,弄得脸上、头上、衣服上都是水;
或洗完手忘记关水龙头。
情况分析
对于这些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幼儿没有认识到洗手的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不理解洗手的原因,没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2.中班幼儿各方面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对洗手活动的兴趣早已被其他活动所代替,洗手对他们来说只是例行公事,显得乏味、单调又重复。
3.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对于水的宝贵认识不够,喜欢玩水。
措施与实效
如何解决中班幼儿洗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洗手习惯呢?
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感知认识,产生主动洗手欲望
在一次上完体育课,我提醒幼儿回到教室要先去洗手,但我发现能主动去洗手的并没有几个。
于是我请几位幼儿在一个脸盆里洗手,洗后让幼儿一起来看看水有什么变化,看后他们都惊叹道:
“这么脏呀!
”我再请幼儿搓一搓肥皂再洗,看看肥皂泡沫和水的颜色。
这时,幼儿们都纷纷地说要赶紧去洗手。
这样让幼儿感官刺激,直观地感受比教师反复地说教有效得多。
幼儿由于认知的局限性,有些认为手没有脏就不用洗,我们要灌输幼儿正确的知识,让他们从观念上彻底改变这一错误的认知。
中班幼儿求知欲强,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组织幼儿讨论我们的小手真的干净吗,通过图片、录像或显微镜,观察手上的细菌,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让幼儿知道细菌是非常小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懂得即使手看上去不脏也要洗手的原因,从而激发幼儿内在的洗手动机和需要。
二、探讨总结,学会正确洗手方法
在幼儿了解洗手必要性的基础上,要教会他们正确洗手的方法。
虽然小班都已教会幼儿怎样洗手,但时间一长幼儿对洗手都失去兴趣,随便洗洗。
比起教师再重复教他们怎么洗手,还不如让幼儿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样获得的感悟和印象会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请幼儿自己寻找洗手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并坚持按照正确的方法洗手。
因此在幼儿洗手时,把他们的各种典型表现拍下来和录下来(挡住头部),再集体播放幼儿的洗手表现。
请幼儿讨论说说找一找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不正确的,为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洗手中存在的问题。
请个别幼儿上台展示怎样正确洗手,教师最后总结示范六步洗手方法:
湿、搓、冲、捧、甩、擦。
六步之前先卷袖子。
1.湿:
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
手心、手背、指缝相对搓揉20秒。
3.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
用手捧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5.甩:
双手五指自然下垂,在水池里甩上三甩,防止手上的水滴在地上。
6.擦:
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我们可以在盥洗室贴上洗手步骤图,用环境提醒幼儿正确洗手。
教会幼儿一些洗手歌,如先卷袖子再开水,手心手背湿一湿,关上龙头打肥皂,搓出满手白泡泡,打开龙头冲一冲,来把小手甩一甩,再用毛巾擦擦干。
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增加趣味性。
三、多管齐下,养成良好洗手习惯
学会了正确洗手,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洗手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做过一项动物记忆实验,他发现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90天的重复就会变成稳定的习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固。
孩子的习惯养成亦是如此。
(一)自定规则
习惯的养成除了坚持,还需要建立在规则之上。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初步建立,他们有能力表述自己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
因此,我们可通过自主协商,共同讨论等方式聚焦大家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并反过来用于幼儿的自我约束,我们可以把这些共同制定出来的如不能在盥洗室打闹、玩水等规则,张贴在盥洗室,鼓励幼儿认真遵守,互相提醒,来促进幼儿良好洗手习惯的养成。
(二)小小值日生
幼儿年龄小,持久性和自觉性还不够,需要经常督促和指导。
我们面对这么一大群孩子,有时不会面面俱到,于是,我们班就实行了“小小值日生”,有了他们这小帮手,情况就不同了。
小朋友都乐意去当值日生。
这星期轮到安安和其他几位小朋友做值日生。
她妈妈早上跟我说,安安今天六点半就起床了,因为要做值日生,可兴奋啦。
轮到小便洗手时,安安早早站在盥洗室里值岗了,我在一边帮幼儿卷袖子,塞裤子。
过了一会,安安对我说:
“老师,牛牛不好好洗手,把水龙头开得很大,衣服上地上都有水。
”我赶紧过去,关上水龙头,把牛牛衣服和地板擦干,并提醒他这样做不对,他也承认了错误。
后来,我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安安做值日生认真负责,她可开心了。
让幼儿尝试做值日生,可以培养他们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增强责任感。
可以督促同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培养自己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
根据值日生反应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处理,阻止幼儿不良行为,可谓一举多得。
(三)游戏满足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一切变化的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
清澈透明的水流变化无穷,对幼儿当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中班幼儿具有较强的交往愿望,他们非常喜欢和同伴玩耍、游戏。
虽然规则意识开始萌芽,但受到玩水兴趣的驱使,他们还是会常常把规则抛在脑后,不能认真洗手。
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不能一味地压制。
我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开设玩水区,给幼儿玩水、玩肥皂的机会,满足幼儿玩水的需要。
里面放置各种戏水玩具和材料,如未使用过的注射器、水枪、小水壶、吸管、海绵等,让幼儿都能尽情享受玩水的快乐,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要提醒的是,在游戏时告诉幼儿可以玩水,但洗手时要节约用水,不能玩水。
玩水的兴趣从这里释放,那么洗手时幼儿玩水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四)节约用水
幼儿喜欢边洗边玩,不懂得水的珍贵。
针对这一问题,我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向幼儿介绍水的知识,组织幼儿讨论水的用途、水与我们的关系、假如没有水怎么办,使幼儿知道水的重要性;
告诉幼儿,有些贫困地区,根本喝不上自来水,只能喝河水和井水,有些只能喝雨水,更没有水供他们洗;
再利用图片、儿歌、故事等形式,增强幼儿节水意识,懂得水的重要和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幼儿洗手时我也随时在观察,当看到幼儿洗手开着水龙头,而不断地捏香皂,捏得都是泡沫时,我告诉他们:
小朋友总是捏香皂宝宝,他都哭了。
而且,香皂会越变越小,他就不和我们做朋友了。
当看到幼儿在玩水时,我告诉他们:
你们总是浪费水,小水滴生气了,他就不想来我们班了,我们手脏了就没水洗,口渴了就没水喝了。
为了加强巩固,提醒幼儿,我在盥洗室明显的位置张贴一些干涸的河流、干燥的土地等节水宣传画,通过环境创设强化幼儿的节水意识。
(五)奖励
我们要用奖励来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
在洗手中不玩香皂、不玩水、认真洗手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每次洗手后,我们可以闻一闻幼儿的小手,说:
“你的小手洗得真香呀!
”教师的夸奖,拥抱或者小红花对幼儿来说很重要,这样可以让幼儿从内心深处产生成功感和喜悦感,从而使正确行为保持下去。
(六)家园合作
福泽渝吉曾说:
“家庭式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教师。
”所以培养幼儿的常规习惯要家园合作。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境。
我们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盥洗方法和习惯,请幼儿回家教家长正确地洗手方法,和幼儿一起正确洗手。
家园同步,坚持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让孩子把洗手的好习惯带到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处。
洗手环节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趣、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需要时间反复实践的。
因此,我们需要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定型”。
这时,幼儿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
“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帮助每一位幼儿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让其受益终身,我们一起努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
陈鹤琴先生曾说:
“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规则十分必要,因为它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
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赋予生活活动各个环节以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要求,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并逐步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既要在每一个生活环节精心地照顾幼儿,又要结合幼儿在生活活动各环节的实际表现,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多实践多体验,以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理自律的能力。
那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
1.
晨间活动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
早晚幼儿入离园时,老师首先主动和幼儿打招呼,让家长也和老师打招呼,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示范下,讲文明、懂礼貌,逐渐学会主动和老师问好,使幼儿在讲礼貌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使之成为习惯。
我为孩子树立好榜样首先主动地跟孩子和家长有礼貌的打招呼,xx早上好!
用多种亲热的方式接待幼儿。
比如,拉拉孩子的小手,摸摸孩子的头,轻轻地拥抱一下,询问他们的生活卫生情况,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的表扬鼓励,对表现差的幼儿及时地加以启发、诱导。
通过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孩子们日久天长就会形成了一种懂礼貌讲卫生的好习惯。
2.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
“来我家做客”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
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
经过一段时间,我觉得小朋友的礼貌用语加强了,和小朋友的纠纷少了,孩子们变得团结了。
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幼儿从中亲身体会到了讲文明、有礼貌可以使大家生活得更愉快、和谐、团结、友爱,热爱这个集体他们也更乐意接受来自老师的教育。
在我班常常听到“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没关系”等等文明用语。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指的“规矩”、“方圆”就是指的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中,一个班级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生活的质量。
二、一日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通过故事、儿歌等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则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行为习惯培养融入于游戏之中。
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有个良好的进餐习惯,我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
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活动中,幼儿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进餐习惯较好,桌面、地面较干净,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产生较好的效果。
在日常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衣袋里,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培养秩序感。
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因此,我在我们班的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鼓励幼儿培养自我服务能力。
三、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生活经验的发源地,所以家园配合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教师要用耐心的教育态度和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同时发挥家长的积极配合作用,达到共识同步教育。
家园要配合,互通情况,携手合作,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宣传讲解,达到共育的效果,让幼儿好习惯持续发展。
要经常地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
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整理物品,怎样爱惜玩具,怎样独立思考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认认真真地一步步教给幼儿。
生活中许多枯燥的说教巧妙地编排成故事、儿歌、情境表演、童话剧等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幼儿,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达到了教育幼儿的目的,又丰富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因此,随机教育就会贯穿家庭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而习惯又是一系列的自动化的动作,是在掌握程度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强化定型。
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
有些事情一开始他们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用游戏的方法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当然,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
同时,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做到家园共育,幼儿在园的表现要和家长沟通,让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也得到延续,强调家园共育的一致性。
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
我们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做起,从细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