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79019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6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Word下载.docx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Word下载.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讲义经济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Word下载.docx

●贸易条件

1、含义:

指一国某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

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2、公式:

若N>

100,称贸易条件改善(与基期相比)

若N<

100,称贸易条件恶化(与基期相比)

3、意义:

用来说明一国一段时期开展贸易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指一个国家一段时期不同种类产品的出(进)口占本时期总出口额(总进口额)的比例。

(能够反映一国产业发展程度、竞争力水平等)

举例:

2013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额27%;

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占19%;

玩具占8%;

农产品占5%。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指一国出口市场分布与进口来源地分布情况。

用来反映一国主要同哪些国家(地区)经济联系密切。

●外贸依存度

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公式:

作用:

反映一国经济对外界的依赖程度,或者外贸对一国经济的贡献程度.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作用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时间与产生条件

◆国际贸易的产生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

国际贸易的产生条件:

a.过剩产品的出现b.国家(或类似实体)的出现

三、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际贸易是各国间进行经济、科学技术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一国对外开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是某些国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国际贸易是各国进行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

第二章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分类

1、含义:

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产生的基础。

2、国际分工的类型:

(1)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垂直型国际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

水平型国际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

混合型国际分工:

既…又…

(2)按照分工的发展阶段划分

产业间分工

产业内分工

产品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是推动力,它为国际分工的产生提供了地理条件和国际市场。

(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大机器工业时代的来临,大机器工业的产生客观上要求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形成一种相互“合作”和“依赖”关系。

交换的产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之间的交换上。

(三)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二战)

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为标志)把生产力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

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必然推动国际分工迅速发展。

分工的结果使彼此交换的产品种类发生变化:

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的交换增加。

这样也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彼此的依赖程度加深。

(四)深化阶段(二战之后至今)

★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标志)的兴起使生产力水平又发生了实质性飞跃。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从制成品向半成品转移。

★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国际分工转变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决定性影响

2、自然条件:

基础性影响

3、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4、资本国际化是二战后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

瓶颈因素

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国际分工继续发展。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一)分工是贸易的基础:

1、国际分工给国际贸易提供剩余产品

2、国际分工水平影响国际贸易主体及流向的变化

3、一国国际分工位置决定其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4、国际分工地位影响一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分配

(二)国际贸易引导、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

1、国际贸易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2、国际贸易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的速度和规模

第三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阶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新)国际贸易理论\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保护贸易理论(重商主义),然后是自由贸易理论,随后两种贸易理论同时发展。

第一节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理论主张:

一国政府不应该对本国对外贸易进行任何干预,应让商品自由进出口。

各国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来充分优化配置资源,通过贸易出口优势商品,进口本国劣势商品,提高本国国民的福利水平。

◆保护贸易理论基本主张:

一个国家政府应该对对外贸易进行适当干预,通过干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增强本国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培育落后产业的竞争力。

保护的结果是,本国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

一、绝对优势理论

1、理论产生时间:

18世纪后半期

2、代表人物:

亚当·

斯密

3、代表作:

《国富论》

4、理论主要观点:

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不同→劳动生产率不同→生产成本不同→优势不同→各国间贸易产生→贸易双方都得到贸易利益,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5、理论假设(略)

6、举例说明

◆分工前酒(1单位)毛呢(1单位)

◆英国需劳动力12080

◆葡国需劳动力60120

◆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2.5单位毛呢

葡国专门生产3单位酒

英国可消费1单位酒和1.5单位毛呢

葡国可消费2单位酒和1单位毛呢

结论: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的基础是各国的绝对优势不同;

▲交换能使贸易双方都能得到比不进行分工更多的利益。

因此,亚当·

斯密倡导其他国家和英国一样,实行自由贸易。

7、评价

(1)积极方面

a.对英国b.对世界上其他国家

(2)消极方面

●该理论假设苛刻,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

●没有分析如果一国没有绝对优势,能否可以参与国际贸易。

二、比较优势理论

1、产生时间:

稍晚于绝对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比较优势

5、理论假设

6、举例(假定毛呢与酒的单位价值量相等)

英国需劳动日120100

葡国需劳动日8090

◆分工后英国生产2.2单位毛呢

葡国生产2.125单位酒

自由贸易后:

◆英国可消费1单位酒和1.2单位毛呢

◆葡国可消费1.125单位酒和1单位毛呢

7、结论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的基础是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分工导致最后2国消费量都比分工前多

8、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比较

★目的相同:

提倡各国开展自由贸易★假设相同: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等★适用范围不同: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9、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2)消极方面:

a.容易陷入“比较利益陷阱”b.没有考虑贸易利益分配是否公平c.理论假设过多,很多不符合实际情况

三、要素禀赋论

1、理论名称

要素禀赋论、要素比例学说、赫-俄理论、H-O理论、H-O-S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

3、理论产生时间:

20世纪20年代

4、理论假设条件:

A2个国家,2种商品,2种生产要素B假定两国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Q=f(L,K)C假定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D假定不存在规模经济E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F两国消费偏好相同G完全竞争市场,从而保证价格是公平合理的H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家之间不能I假定没有运输成本、关税等限制。

5、理论主要内容

该理论主要通过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状况和不同产品的要素构成比例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各国产品价格差异←成本差异各国要素价格和数量不同←各国要素的丰缺状况←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同

6、理论结论:

(1)比较优势的形成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丰缺状况和产品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

(2)各国应该着重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3)自由贸易的开展不但会使各国的产品价格趋向于均等化,而且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最终也会均等化。

思考题数学分析

产品成本:

C=PLQL+PKQK

假定a国劳动力丰裕,b国资本丰富

从而会导致PL1<

PL2,PK1>

PK2

假定某种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若让a国生产有优势,则需Pa<

Pb,Ca<

Cb

即PL1QL1+PK1QK1<

PL2QL2+PK2QK2

(1)

根据假设条件:

两国生产函数相同,得

QK1=QK2QL1=QL2

整理

(1)式得PL1<

PL2—Qk/Ql(PK1—PK2)

Pk1<

Pk2+Ql/Qk(Pl2—Pl1)

结论:

a国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资源的产品,若有优势,必须保证

PL1<

8、要素禀赋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1)相同点:

倡导自由贸易

(2)不同点:

理论假设、分析思路

9、理论评价

(1)积极方面:

a.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分析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产生,更贴近现实;

b.充分重视生产要素对一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意义;

c.在解释二战前的国际贸易现象时,有很强的说服力。

a.不能解释二战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b.静态分析,理论假设过多。

四、里昂惕夫之谜与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含义

2、对谜的解释

(1)劳动差异论

(2)人力资本差异论(3)需求偏好论(4)贸易壁垒存在论(5)跨国公司作用论(6)要素密集度逆转学说

3、里昂惕夫之谜的重要意义

里昂惕夫之谜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拐点,它的产生使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二战之后的国际经济现象时,开始摒弃传统国贸理论过多的理论假设,分析问题的起点更加注重贴近经济现实,国际贸易理论也从传统走向现代。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指二战之后的国贸理论

●现代国贸理论共同特点:

a.没有过多的理论假设,以现实为基础分析b.每个理论研究范围较小

●经典的现代自由贸易理论有:

技术差距论、制成品贸易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

(一)技术差距理论(代表人物:

波斯纳)

●技术差距→比较优势→国际贸易

●以各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为理论基础

●从技术进步角度国际贸易的产生

●专门解释二战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

(二)制成品贸易周期理论

●代表人物: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

●某些产品在生产的不同时期是不同要素密集型的

●不同国家在产品生产的不同时期具有各自的优势,从而导致同类产品在不同国家的进出口

●制成品贸易周期三个阶段:

创新时期(技术密集型)成熟时期(资本密集型)标准化时期(劳动密集型)

(三)需求偏好相似论(瑞典人林德)

●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基础

●两国需求结构是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重要因素,两国人均收入越接近,消费者需求结构越相似,因此贸易潜力越大

●理论专门解释的是二战后的产业内贸易

(四)产业内贸易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贸易的基础

◆规模经济的存在(生产力发展导致)是贸易产生的原因

◆2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与否是他们能否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的关键所在。

(前提:

二战之后)

◆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

●理论产生时间:

20世纪90年代

●影响一国竞争优势4要素:

1、国内生产要素(初级、高级)2、国内产品需求状况(市场、消费者)3、相关和辅助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一国竞争优势发展分为4个阶段:

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对理论的评价

1、积极方面:

a.创新是一国竞争优势的源泉b.提炼出影响一国竞争优势4要素

第二节保护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共同特点:

★理论假设少,分析基础更加贴近各国经

济现状;

★政策措施针对性较强,效果比较理想;

★一般都是在一国经济发展落后时提出来的,

◆本节重点介绍的保护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

幼稚工业保护论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重商主义

重视商业流通环节(特别是外贸出

口)对国家财富积累的重要作用

2、盛行时间:

15—17世纪上半期

3、提出背景:

西方封建社会瓦解,刚刚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期,各国经济普遍都比较落后,需要通过保护来加强产业的竞争力的提高。

4、理论发展阶段

货币差额论时期(15至16世纪中叶)

贸易差额论时期(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上半期)

5、代表人物:

威廉·

斯塔福、托马斯·

6、理论主要观点

a.金银贵金属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b.本国货币只允许流入,不允许流出;

c.对外贸易时,尽可能多出口,少进口或不进口。

理论基础:

极端的财富观

7、该理论的贸易与产业政策

(1)限制进口政策:

关税、罚款、没收等

(2)鼓励出口政策:

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

(3)保护本国的某些产业(农业、航海业)政策:

颁布谷物法令、航海条例。

8、对理论的评价

(1)积极方面:

a.思想意识从封建到开放;

(意识到外贸的作用)

b.强度本国政府的干预;

(政策干预措施都是政府制定的)

c.提出的很多政策有参考价值(进口关税、出口退税等)

●政策较多,理论分析太少;

●“极端的财富观”不可取

●“以邻为壑”的政策容易招致别国的报复

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19世纪上半叶

李斯特、汉密尔顿

3、理论提出时代背景:

19世纪初德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周边国家(如:

英国、法国、荷兰等)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步入工业化国家。

4、理论基础:

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论

5、理论主要内容:

保护目的:

促进本国落后产业生产力发展

保护手段:

关税、罚款、禁止进口等

保护对象:

幼稚的有发展前途的工业

保护时间:

不超过30年

6、对理论的评价

对德国本国经济有很大帮助;

对其他经济落后国家发展经济有积极影响;

很多观点至今有价值。

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1、理论含义:

对外贸易的开展可以使本国经济的增长值是对外贸易增长值的K倍。

2、提出时间:

一战与二战期间经济大危机期间

3、代表人物:

凯恩斯的追随者

(马可鲁普、哈罗德)

4、理论别名:

新“重商主义”

4、理论提出时代背景:

一战与二战期间,各国经济普遍低迷,大萧条使很多小企业倒闭,剩余的(有竞争力的)大多数是有实力的垄断性企业,于是各国政府加强了对本国垄断企业的保护,使其竞争力增强,即产生了所谓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5、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保护目的:

加强大企业的垄断地位

●保护对象:

本国的垄断性大企业

●保护的程度加深了:

保护→超保护

●保护的阶级利益:

大垄断资产阶级

●保护措施多样化:

关税、非关税措施

●保护领域扩大:

从贸易领域到货币金融领域

6、理论主要观点:

△Y=K·

△(X-M)

该公式揭示了对外贸易与一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即:

一国对外贸易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长是外贸增长的K倍。

7、理论评价

●积极方面:

各国通过开展对外贸易,多出口少进口,能够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消极方面:

a.这一理论忽视了对外贸易发挥乘数作用的条件:

只有在世界总进口值增加的条件下,一国才能继续扩大出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

b.多出口少进口的思想仍然是以邻为壑的观点,容易招致贸易伙伴的不满和报复。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

20世纪80年代左右

布兰德、斯潘瑟、克鲁格曼等

3、理论基础:

规模经济

寡头垄断的市场环境

4、理论含义:

指国家从战略高度,用关税、出口补贴等措施,对现有的或潜在的战略性部门或产业进行扶持,使其取得竞争优势,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福利。

5、理论主要内容:

●利润转移理论(狭义)●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包括:

战略性出口政策:

出口补贴

战略性进口政策:

进口限制(高关税、配额等措施)

外部经济理论:

高科技产业通常具有很强的技术外溢效应,这种技术的无偿外溢如果得不到补偿,则不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

这时,本国政府应该把外溢造成的损失补偿给该产业,这样不仅有助于本产业的快速发展,还通过技术外溢使国内其他产业技术进步。

a.发达国家可以运用该理论扶持、发展战略性产业(如美国的航空行业),以增强在寡头垄断结构下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b.对发展中国家也有参考价值(保护本国有发展前途的幼稚工业);

c.保护的结果会使本国的福利水平有所改善,本国贸易保护效果要优于自由贸易。

a.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要以利润转移超过补贴或关税保护成本为先决条件b.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是以对手不采取行动为前提的c.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现实中会受到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

(世贸组织规定:

禁止出口补贴;

关税不能太高)

第四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本章主要内容:

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

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

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措施: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倾销、退税等

第一节关税措施

一、关税概述

1、关税含义:

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收。

关税性质:

强制性、无偿性、预定性

2、关境、国境的关系

3、海关的职能:

进出口监管、查缉走私、征收关税、统计进出口商品、编制统计年鉴

4、征收关税目的:

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本国的某些产业

二、关税的分类

1、按照商品的流向,可以把关税分为:

过境税、出口税、进口税

2、按征税目的可以分为:

财政关税、保护关税

3、按照征收关税的依据划分

◆正常关税

◆进口附加税:

反倾销税、反补贴税、报复关税

4、按照征收关税的优惠程度划分

最惠税、普通税、特惠税、普遍优惠税

5、按照征税的一般方法或标准划分

从量税:

按照计量单位征收

从价税:

按照商品的价格征收

混合税:

既征收从量税,又征收从价税

选择税:

从量税、从价税两者选择之一

差价税:

按照进口品与当地商品的差价征收

6、按照关税的保护程度和有效性划分

名义关税、有效关税

名义关税

◆名义保护税率:

指进口国国内价格超过国际价格的部分占国际价格的百分比。

◆NRP=(P’-P)/PX100%

P’代表本国国内的价格

P代表国际市场价格

名义关税其实就是海关明文公布的关税。

有效保护关税

◆有效保护税率:

也叫有效关税率,是指对某个工业每单位产品“增值”部分的从价税率,其税率代表着关税对本国同类产品的真正有效的保护程度。

◆公式一:

ERP=(V‘-V)/VX100%

V’代表进口国国内增值

V代表进口国国外增值

◆公式二:

ERP=(T-Pt)/(1-P)

某种品牌汽车国际市场价格5万美元,成套零部件2.8万美元。

本国对汽车进口征税40%,成套零部件进口征税10%。

四、关税的经济影响

1、进口关税对进口国生产商的影响

2、进口关税对进口国消费者的影响

3、进口关税对进口国政府的影响

4、进口关税对进口国的综合影响

小国:

综合影响是负的大国:

综合影响不确定

第二节非关税壁垒措施

一、含义

指关税以外的其他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

二、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种类

(一)进口配额制(对进口数量或金额配置额度)

(二)“自动”出口配额制(三)进口许可证制(四)外汇管制(五)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

◆进口配额制:

一个国家(地区)一段时间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配置额度,额度之内商品可以正常关税进口,但超过额度后,本国政府可能会采取没收、罚款、加征附加税等措施严格限制进口。

◆我国进出口垄断的三类商品:

农产品、武器、烟和酒

(七)各种国内税(八)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九)进口押金制度(十)海关估价制度(十一)技术壁垒(十二)绿色壁垒(十三)进口保护的产业政策(生产补贴、研发补贴等)

三、非关税壁垒特点(与关税相比)

1、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2、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3、更具有效性

四、非关税壁垒产生的原因

1、关税限制进口的效果下降2、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人们的健康和环保观念加强

五、出口国对付非关税壁垒的对策

第四节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措施

一、鼓励出口政策措施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外汇倾销、出口退税

出口信贷

一国为了扩大出口,由出口国银行提供贷款来扩大产品的出口。

2、分类:

卖方信贷:

本国银行贷款给出口商

买方信贷:

本国银行贷款给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

由国家设立担保机构针对银行不愿提供贷款的项目提供担保,从而扩大出口。

2、优点:

有利于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规避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带来的风险。

一国为了鼓励商品的出口,对出口企业提供的现金支持或优惠政策措施,从而扩大产品的出口。

2、种类:

直接补贴:

提供现金

间接补贴:

减免税收、提供廉价资源、优惠汇率等

商品倾销

出口国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大量出口商品。

临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长期性倾销

3、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