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77438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docx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docx

本论文立足于国内外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将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力求找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研究的意义

1、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现实价值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发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小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比较短,据研究表明5~7岁儿童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左右,7~10岁是20分钟左右,10~12岁是25分钟左右;

随着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小学生要求独立和摆脱成年人的控制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因此小学生就开始出现了抵制成人控制、抵抗纪律约束的行为;

小学生的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比较差,常常需要借助外来压力的作用,而不是自觉的完成某项任务;

小学生的情感发展不稳定,自制力、坚持力、耐力比较差。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导致了课堂的问题行为十分突出,因此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十分有价值。

2、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

为了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作为保证。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它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干扰着课堂教学秩序,使教学效率降低。

小学阶段的学习承担着为整个人生学习打基础的责任重担,因此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深入而全面地研究课堂问题行为。

3、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教师全面认识学生

当今时代的教育主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全面认识学生,有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因人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具有多样性,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教师更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小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的种种问题行为,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简单的举手投足,其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心理因素,比如得不到认同寻找注意、经常受到挫折而产生不满、人际关系不良等心理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处理不当,无法把握应对方法,那么不仅会影响

2

课堂教学管理还有可能会损伤学生的心理。

因此,认真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二、研究现状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1、从学生层面界定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林伦将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

“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

[1]体丧失有效作用)。

”我国学者邵瑞珍等人认为:

“课堂违规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

[2]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李志等人认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教学目的不一致,影响自

[3]己或干扰其他人学习的行为。

”李德显认为:

“违纪行为是指一个学生的行为妨碍了

[4]其他学生的学习或教师的教学。

、从教师与学生层面2

施良方等人认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

[5]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为。

”陈时见认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的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

[6]的正常进行或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为。

3、作者本人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界定,基于此本文认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或隐或显的、没有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能甚至扰乱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教师、课堂环境、学生自身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国外研究综述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Eysenck)教授认为,人格特性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遗传在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上起了重要作用。

英国心理家费雷泽(S.C.Fraser)等则认为,课堂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问题行为。

库宁(Founin.J)等人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与教师有关。

教师教学策略不当、教学方法陈旧等,以及不注意课

[7]堂组织或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差,都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诱因。

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杨璐、叶珊以心理学的角度为出发点,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进行了探析,认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受情感、认知、人格和行为等多个维

[8]度的影响。

吴康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周围环境是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鲁洁则认为,家庭、社会环境、同辈群体是影

[9]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借助中外学者的研究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出发,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3、现有研究的不足

作为课堂管理研究领域的一部分,我国教育界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目前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只是在课堂管理研究著作中作为某些篇章出现,比如陈时见的《课堂管理轮》、杜萍编著的《课堂管理的策略》、邵瑞珍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等,但这些著作中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还是比较侧重于理论研究,对于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探讨,多是理论层面的分析探讨。

通过查阅书籍和相关文献发现,专门针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这说明我国目前在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领域上还是比较薄弱的。

本研究深入到小学生学习和家庭生活中去,采用观察、访谈的方式获得特定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实际情况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努力探寻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策略。

从这方面来看,本研究可以增加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方面的实证信息,又可以从事实出发,寻找一条预防和纠正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危害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学生,他们大多思维敏捷,因此,当他们发生一些令我们感到意外的行为也不足为奇。

比如,在笔者的实习经历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男生不知从何处弄来了一只奄奄一息的蟑螂,并用这只蟑螂去

4

吓唬女生,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使课堂教学秩序失去控制;

还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突然问道:

“老师,你有男朋友了吗,”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非要知道不可,更多的是想引起课堂的哄笑,引起老师的注意。

学生在课堂上的这些行为已经直接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引起教师的重视;

同时在课堂上也存在着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沉默寡言、心不在焉、上课发呆等,这些行为并没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将之忽视,其实这些学生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习惯,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当今的小学生中有哪些课堂问题行为呢,许多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发生的问题行为通常可以表述为两种:

显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隐性课堂问题行为。

1、显性课堂问题行为

显性行为是指能够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行为。

而在课堂上学生明显违反课堂教学规则,破坏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称之为显性课堂问题行为。

小学生经常出现的显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吵嚷起哄,交头接耳,擅离座位,随意走动,吃东西,与同学口角,恶作剧等。

由于显性行为直接影响或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步骤,破坏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降低教学效率以及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很多教师会对这种直接破坏课堂教学环境的问题行为施与更大的关注,并想方设法地遏制这类行为的发生。

2、隐性课堂问题行为

隐性行为是指不能直接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行为。

对于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虽未直接影响他人学习和课堂教学秩序,但影响本身的学习的行为称之为隐性课堂问题行为。

小学生经常出现的隐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走神,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写其他学科作业,看课外书,害怕老师提问,迟到旷课,过度焦虑,极端羞怯,上课睡觉,做白日梦等。

由于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并没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注度较小。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

论文撰写之前,笔者曾访问过实习学校的一些老师对于在课堂上很安静,但我们又可以确定他不是在听课的学生,会怎么处理他们,大多老师都表示只要他不影响课堂,就不用去管他了,光是管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已经让人一个头两个大了,哪还能兼顾得了那么多。

从这些老师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在管理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更注重显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对隐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则没那么在意。

但事实上在关注显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之时,我们更需要关注隐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

它具有隐蔽性,不易于让人察觉,不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但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不利影响。

概括起来,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课堂教学的危害

[10]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根据“破窗理论”,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

一个不良行为的苗头一旦在课堂上出现,而没有得到遏止,其他学生就可能受到暗示和纵容,出现大片的违纪行为。

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其重要环节是:

信息输出——信息接收——信息反馈,经常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在对信息的接收时,缺乏主动性,因此教师比较难以把握学习者反馈的信息,从而使教学活动中信息的交流不畅,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这些行为大多都伴随着消极的情感,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些消极的情感会感染到其他同学以及教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受到阻碍,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危害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在很多时候无法独立地辨别是非,只会直观地模仿,简单地看待问题。

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会使学生身处于不健康的行为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

以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来说,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是小学生社会性心理发展障碍的表现。

比如:

害怕老师提问就是在人际交往障碍在学习上的表现,害怕老师提问问题又会扩展一切人际交往的害怕回答问题,对于交际缺乏勇气,缺乏主动性,或者是缺

6

乏交往的自信心。

人们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交际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脱离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小学生的社会行为怎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3、对小学生生理健康发展的危害

儿童生理的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尤其是脑的发育,是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直接前提和重要物质基础。

同样的心理也会反作用于生理,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促进生理的健康发展,不健康的心理会阻碍生理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总是消极的、负面的,它对小学生的生理健康发展有阻碍作用。

我们可以用“课堂焦虑”为例子说明,小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过分焦虑的状态,压力过大,神经紧张,就可能会伴随着无名的恐惧,瞳孔扩张,心跳加剧,呼吸急骤等神经系统失调的表现。

长期以往,小学生的生理健康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四、影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并进行归纳,可以将影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点:

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小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得很快,但神经系统发育得还不完善,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难以控制其课堂行为,同时小学生作为未成熟个体,其注意力和意志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注意力水平较低,自制能力不强,因此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以小学生的注意发展为例,注意的特征具有选择性,小学生的注意发展还不健全,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与任务无关的刺激所吸引而分心,即一些新奇的、动作性强的、具有明显对比性的刺激,他们在注意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选择上还缺乏灵活性。

案例一,小学语文教师~女,

从教多年来~对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见多了~慢慢地就开始反思该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课堂上变换教学形式~让学生处于动态的教学

环境中~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老师所吸引了。

就像今年,2011年,~有实习老师来我们学校实习~在她来听课的过程中~我的学生经常回头偷看~这样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在教学课文时除了讲解课文内容~还会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比赛朗读~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回到课堂上来了。

少儿时期的孩子注意的稳定性不高,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注意的分心。

以上这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当学生“左顾右盼”思绪离开课堂时,老师转变了教学形式,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了教无定法、教学形式多样化。

2、小学生寻求关注的方式不科学

需要时时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的天性。

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

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学生,会用自己的学业成绩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没有信心能够通过获得优异成绩吸引注意的学生,则会选择通过学习以外的方式来吸引老师的关注。

尽管这些方式有很多是消极的,但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也是一种收获,总比被忽视存在的感觉要好。

这些学生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课堂问题行为,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

案例二,小学数学教师~女,

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问题行为~大多数学生是想要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故意做这些事情的。

就像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老师对他的关注相对少一点~后来他就在课堂上越来越吵~一开始我也会批评他~但后来我发现越是批评~他就越吵~所以我就转向另一种方式~表扬他某些积极的做法~比如某一时段他上课非常认真~就会及时肯定他的做法~并提出期望~希望他今后继续保持~慢慢地这名男生的行为有了较大转变~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开始减少了。

得到他人的注意与欣赏是每个人的需要,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始终处于“被教师遗忘的角落”,为了引起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注意,他们会在课堂上做一些负面的行为以此来达到被别人注意的目的。

这位教师通过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对学生提出期望,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了,课堂问题行为也就减少了。

3、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满而产生的抵抗情绪

8

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受到挫折或是认为自己缺乏学习的能力时,学生就会遇到的困难而苦恼,其行为就会表现得要么具有消极抵抗的情绪,要么具有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如果遭受的挫折太大,或经常遭受挫折,往往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从而产生情绪暴躁和行为偏差。

有时看到别人的成功与喜悦,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有的甚至产生攻击、消沉冷漠等对抗行为。

教师对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和帮助时,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增加,强度会加深。

(二)教师因素

1、教师的错误教育观念

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不行,但在为人处事上进退自如,有的在艺术上展现他的天分?

?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后进生就厌恶他、歧视他,这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否定自己,引发畏惧困难的情绪,因此诱发他们的课堂问题行为,甚至会导致显性课堂问题行为,直接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影响教学效率。

2、教师的课堂管理不当

教师在课堂中缺乏适当的管理,也会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过于敏感,学生稍有动作就大力处罚,滥用教师权威对学生进行惩罚,有的教师中断教学大加训斥行为违规的学生,有的甚至不惜用整节课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往往由于教师这种不当的管理方式,学生的个别行为问题会向周围扩散。

课堂管理时,如果教师一味地滥用权威对学生进行惩罚,那么不仅达不到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效果,还会降低教师的威信,惩罚不仅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学生丧失自尊、自信,形成怨恨教师的情绪,诱发学生更多的课堂问题行为。

3、教师的教学不当

教师由于受到水平、学识等因素的影响,备课不充分、不恰当,在课堂上授课时,只顾讲解教学内容,而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枯燥无味、令学生感到厌恶的活动。

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学生

被排斥在教学之外,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自导自演。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有的学生就会以课堂问题行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教师有可能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将原本简单而完整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一些不必要的步骤,把讲解的内容弄得支离破碎,而学生对这样讲解方式往往会感到厌烦,为了逃避这些令人烦躁的活动,学生就会分心想其他的事情甚至做其他事情,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会降低,引起学生不良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人受教育的第一站。

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最具有直观性,最富情感性,孩子可以从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工作心态以及社会交际中受到很大的影响,把自身感受到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因此,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和教育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我国学者陈时见曾做过调查认为,父母打骂孩子;

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关系紧张;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平过高或过多干涉孩子的个人生活,对子女过于粗暴、严厉或冷漠不信任等都易使学生产生敏感焦虑、畏惧、不合作、厌学等不良心理状态,诱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经过本人对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其的期望水平过高,该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在及格线徘徊,但其父母却一直期望他能够考得90分以上,这直接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增大他的学习压力,而无论该生的成绩进步了多少,其父母都没有正面表扬他,这又造成了学生对自己的不确定。

在种种心理压力下,孩子就产生厌学,焦虑等情绪,课堂问题行为就产生了。

2、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影响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可以分为校园环境和课堂内部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布局,建筑的风格,绿化美化,墙报标语,师生衣着言行,教师上课的教学风格等,都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心境有着一定的影响。

平时如果我们多家注意的话就会发现,一个班如果大多数学生衣是整洁,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那么这个班的课堂问题行为就比较少,他们的学习成绩通常比较好,作业的完成

10

率、正确率也比较高,反之,这个班的课堂问题行为比较突出,总体上这个班的问题比较多。

经验表明,凡是差生聚集处,由于互相影响的作用,课堂问题行为一定多。

课堂内部环境中除了教师的布置,灯光、温度的强度会影响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之外,学生的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问题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坐在教室后部的学生,与坐在前部和中间位置的学生相比,其问题行为发生的几率较大,这些学生不易受到教师的监控,如果自制力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则他们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次数就可能会增多。

坐在教室的优势区域和弱势区域的学生所受到教师的监控是有差别的,优势区域是指教室的前排和中间,教师的眼光监控可以到达这些区域,当优势区域的学生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的眼光就会监控到,并予以制止,并对其他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因此这一区域的学生其课堂问题行为较少发生。

与之相反的,处于弱势区域,即教室的四周的学生由于教师的目光难以达到,监控效果较小,导致不守纪律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3、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社会新生事物日益增加,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小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对于这些因社会变革而带来的新奇事物,小学生都需要一一的去适应,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和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往往会感到紧张与不安,烦恼与不快,这些紧张、新奇、困惑、不安等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都容易使小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

小学生可能会受到在电视上播出的一些暴力、色情、凶杀等节目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甚至去模仿和尝试某些动作和行为,也可能会将这些行为延伸到课堂上,导致更多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五、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措施

问题行为一旦发生,教师在决策时应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产生了问题行为;

行为发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课程进行之中,还是临近下课之时;

这些问题行为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

对这些因素的明确和了解有助于教师对问题行为进行正确归因,同时针对具体行为制定和实施多样化的干预策略。

(一)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一定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开始的,很多问题行为是在课前就以及个存在了的,要应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就要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就

采取措施进行管理,避免或减少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1、教师应从自身入手,刻苦专研业务

教师应在平时积极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扩大认识面。

力求精通本学科知识,同时还应该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力取将教育教学法的理论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教育教学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十分重要。

尽可能的去了解教学规律和方法、技巧,以保证科学的开展教学工作,把课堂知识教活,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的关注。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

[11]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师单调乏味、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

而组织严密、形象有趣、方法得当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注意的稳定性。

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