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套综合知识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6434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套综合知识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10套综合知识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10套综合知识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10套综合知识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10套综合知识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套综合知识题Word文件下载.docx

《10套综合知识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套综合知识题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套综合知识题Word文件下载.docx

D.社会活动

8.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社团活动

9.在国内最早提出“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的人是( 

A.王策三 

B.李秉德 

C.叶澜 

D.桑新民

10.讲评试卷时,老师会把测验中反映出的错误反馈给学生,也会在其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纠正这些错误。

这主要发挥了测验的( 

A.激励功能 

B.诊断功能 

C.区分和选拔功能 

D.评定功能

11.我国历史上。

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12.教育的永恒性是指( 

A.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B.人活动老学到老

C.教育永远具有政治功能 

D.教育永远具有经济功能

13.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的定势,称之为( 

A.学校 

B.学校规章 

C.学校仪式 

D.学校传统

14.为人师表反映了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点是( 

A.艰巨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效性

15.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A.建立班集体 

B.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评定学生操行 

D.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先队的工作

16.提出“泛智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的人是( 

A.柏拉图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17.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18.最早的有组织的教育测验可以回溯到(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19.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模式 

20.学生出现破坏纪律的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能导致他在学生和老师当中背上坏名声,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

学校咨询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的咨询帮助,使他增强自信心,并学习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早期干预 

B.问题预防 

C.缺陷矫正 

D.发展指导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3.课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教育目标包括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教师的教学目标 

)。

5.教学过程中的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两个方面。

6.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 

《普通教育学》)。

7.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可以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8.在国内外,比较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课程的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

9.我国中小学课程类型主要包括: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10.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 

各门文化课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中,教育者是指教师。

2.常模参照测试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考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3.教学工作的实施,由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几个环节构成,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

4.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

5.儿童个体发展是指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不断成熟的过程。

6.教学无论好坏,都具有教育性。

7.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8.教学就是智育。

9.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方面的素养要求就是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精通。

10.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培养班干部。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学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3.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科学主义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5.目前应如何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关系。

2.中小学智育的任务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A 

6.A 

7.B 

8.B 

9.C 

10.C

11.C 

12.A 

13.D 

14.C 

15.A 

16.B 

17.C 

18.A 

19.C 

20.A

二、填空题

1.德育内容2.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3.组织教学4.教师的教学目标5.理解教材6.《普通教育学》7.绝对评价8.课程的知识9.综合课程10.各门文化课

三、判断题

1.√ 

2.X 

3.√ 

4.X 

5.X 

6.X 

7.X 

8.X 

9.x 

10.X

四、简答题

1.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显然,在现代社会,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有待于社会生产更高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高水平的完善。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迫使社会成员能够自由和全面地发挥他所拥有的各方面的才能。

这种人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2.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其规范及影响。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 

成人文化的——种反映,但其内容则与成人文化有别,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3.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1)班:

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2)课:

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

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3)时:

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单位时问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固定的。

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科学主义的课程有许多流派,但在各流派的差异中,科学主义的课程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1)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即使提到课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也会归结到二者对于科学的依赖或者利,学对于二者的巨大影响方面。

(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即是关注学习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差异,也是从获取更好的学习结果出发,而不是从学习者个性发展的需求本身出发。

5.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问题: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经济收入是决定教师获得正常的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的职业,与其他专业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们的教师在从业之前必须获得相应的认证,并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在获得认证之后,仍需要持续的专业在职培训,这样,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才得以体现。

因此,作为专业人员,教师队伍自身的资格认证制度应当健全,这一方面防止教师队伍混进—‘些达不到专业要求的人士,损毁教师队伍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资格认证和培训制度也有助于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

五、论述题

1.关于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伴随着课程的成长与成熟,在课程理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

一种声音是课程应当给予学生间接经验;

另一种声音是,课程应当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这是课程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主。

(2)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这是面对这一关系时首先应当强调的。

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总是需要个体凭借一定的能力才能得到,因此,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反过来说,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必然愚昧,能力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只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在这些活动中形成、运用和提高能力,因此,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但是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从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

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

厂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

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程应当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为他们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创造机会。

(3)分科与综合。

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也是由来以久的,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足课程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只是在当代才成为课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十分突出的课题,成为今天人制订和设计课程时不可回避、必须考虑和处理的关系。

综合课程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着很强的对性和指向性,即分科课程的局限性,尤其是分科课程发展学相对成熟后显示出来的弊端。

具体说,即过分强调分科,或分科过细过繁所导致的学科之间相互隔膜、相互封闭甚至相互重复的状况。

人们希望通过综合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彼此之问的联系。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今天人们经常提的人文主义课程或课程中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

这种传统的最重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

②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③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科学主义的课程也有许多具体的流派,但在各种流派的差异之小,科学主义的课程传统是共同的,这种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②在课程内存上,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2.智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此外,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需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中小学智育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传授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出采的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的知识。

广义的知识应当包括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真知”的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人与专家在处理问题时的主要差异是专家的知识结构,卜有较多的程序性知识。

就智育而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会产生学习心智的变化。

但是过于强调陈述性知识的结果不仅影响知识掌握的程度本身,而且会窒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可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增长。

所以,发展智力的任务要求注意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的教与学。

(2)发展技能。

形成必要的技能也是智育的重要任务。

所谓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育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

技能不仅是指对身体活动的协调能力,还包括进行智力活动的智力能力和对认识活动本身的反省认知能力(也叫“元认知技能”)。

这样,实际上有三种技能类型存在。

外部身体动作技能必然伴随一定的认知、判断、推理和协调的心智活动。

动作的学习可能足体育的内容,但动作相关的心智发展却是智育的日标。

至于进行智力活动的智力能力,实际上是人们借助于:

内部语言以极其简约的形式进行的智力活动所表现出的能力。

随着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策略的研究逐步深入。

人们发现,有关人的认识过程存在—些知识和技巧,可以作为一种可迁移的能力来培养。

(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而非智力本身,亦是个体智力品质的重要特征之一。

自主性是个体一种能够独立做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以及依据自己的判断将信念和行动整合起米的心理倾向。

自主性与智力活动的联系可以通过智力活动对批判性思维的需要而得到说明。

任何智能活动都需要联想到将已知条件和未知的结论连接起来。

如果这一连接不是幻想,就必须有一种自主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正常或健康的智育也能够包括自主性的培养。

创造性是人具有较高智力尤其是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和标志。

由于现代社会对创造性的迫切需要,创造性培养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并不能够和发散思维划等号。

这是因为,发散思维本身并不能够独自完成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全过程。

【复习题二】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B.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C.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D.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学校绩效评估按性质分类可以分为( 

A.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 

B.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

C.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D.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4.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享用性功能 

B.发展性功能 

C.生存性功能 

D.提高性功能

5.课的类型一般可划为( 

A.新授课和复习课 

B.单一课和综合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6.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欧洲

7.基础教育包括( 

A.小学 

B.小学、初中 

C.小学、初中、高中 

D.幼儿园、小学、初中

8.《学记》上说:

“不凌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系统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直接影响区分度的因素是( 

A.信度 

B.难度 

C.实用性 

D.效度

10,在学校参与的以财产所有和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民事关系是以( 

)为基本原则的。

A.平等有偿 

B.权力服从 

C.意思一致 

D.相对公平

1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具有( 

A.阶级性 

B.崇尚书本,呆读死记的特点 

C.等级性 

D.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特点

12.“性善论”、“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是( 

A.教育万能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犏合论

13.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了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4.孔子云:

“其身正,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点是( 

C.示范性 

D.长效性

15.因材施教原则中的“材”主要是指( 

A.天才 

B.特殊才能 

C.学生的禀赋、个性、知识水平 

D.专门技能

16.( 

)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

A.教育 

C.思维 

D.创造

17.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向学生传授知识 

B.发展学生的智慧 

C.使学生形成技能 

D.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18.下列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人是( 

A.博比特 

B.斯宾塞 

C.泰勒 

19.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

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 

)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A.10日 

B.15日 

C.30日 

D.60日

20.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告诫教师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的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 

各级各类学校 

2.古代的庠、序都是指( 

学校)。

3.“学不躐等”即( 

循序渐进 

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

5.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是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他的作品是( 

《教育学》)。

6.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7.“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少年期)。

8.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9,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

研究者角色)、朋友角色、

10.中学常用的6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联系法、实验法

1.教育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

2.在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4.文化与教育之间似乎是封闭的循环关系,二者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很难产生变化和发展。

( 

C)

5.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6.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时间形成的,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对新师新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7.学生文化的成因不包括社区的影响。

8.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属于内发论的观点。

9.在主客观条件大约相似的情况下,个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意义。

(D 

10.“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1.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应包括哪些基本方面?

2.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3.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4.备课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5.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2.论述谈话法的含义、特点及贯彻要求。

2.D 

3.D 

4.A 

5.B 

6.D 

7.C 

8.A 

9.B 

10.A

11.A 

12.C 

15.C 

16.D 

17.B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